大农村集体经济调查思考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村集体经济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发展壮大,广大农村基层基础不牢,不但会直接影响农村经济高效发展,会影响“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而且将会影响干群关系的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的稳定,基层政权的巩固。因此,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已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总体来看,我县村集体经济基础都十分薄弱。在全县251个村中,每年集体收入超过10万元的只有二个村(盐场镇响洞村每年集体收入近200万元,盐场镇天井村每年集体收入近10万元);每年集体经济收入1万—2万元的有7个村,1万元以下的村34个。其余村都是“空壳”村或负债村。基本现状就是“两少一多”:两少: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的少,负债村少;一多:“空壳”村多,发展缓慢。

一、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村集体经济薄弱,发展缓慢,从客观上讲。一是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基础条件薄弱。全县大多数“空壳”村所处地理位置偏僻,可开发利用资源较少,而且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技术落后,经济的发展空间很小。加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初,对集体资产搞“一刀切”,“分光吃尽”,造成原有集体资产流失、积累减少,大多数村沦为“空壳”村,有的成了负债村,有的村连像样的办公室也没有。据统计,2003年以前,全县仅“两无”村就多达136个,“空壳”村183个,负债村38个,负债总额265万元,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已成为“无米之炊”。二是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外部扶持不够。一方面上级机关部门联乡包村帮扶只注重农户个体,忽视村集体经济,不少单位只是在逢年过节对村上老党员、贫困党员、群众搞搞慰问,送点物资,送点钱;有的虽然注重了农村基层设施建设,但对壮大村组织建设的物质基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相关的帮扶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导致多年过去了,被帮扶的村、户还是老样子。市上一对口帮扶单位从1997年开始包扶我县某村,9年来,共为该村投入各类资金近200万元,虽然该村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村集体经济仍是一片空白。另一方面乡镇党委基本上把精力集中到抓农村农户个体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农业税费的征收上,扶贫工作也着重在扶持农户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对于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则缺乏扶持,而且随着县乡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农经站等一些部门应履行的职能没有到位,对村集体经济的考核监管形成了真空地带,长时间处于无人管的地步。

从主观上讲:一是发展村集体经济存在认识上的偏差。随着农户家庭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逐渐地被大部分村民淡忘,乡镇、村两级党组织对发展村集体经济认识有偏差:有的认为现在是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再讲发展集体经济不合时宜。有的认为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缺乏经营人才,加之集体资产管理难度大,发展集体经济办法不多,路子不宽,想搞也搞不好,连国有企业都办不下去,何况村集体经济。有的认为现在村集体经济占农村经济比例较小,不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大局,不须再强调集体经济作用。此外,在一些贫困村还存在“等靠要”的心理,自我发展意识不强。一些地方还没有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摆上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因此,村级组织和村干部抓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严重挫伤。二是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不强。近年来,经过农村税费改革和村级区划调整,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进程步伐加快,“双推直选”村党组织书记、村民直选村委会主任,村级组织和干部队伍得到了调整和优化,但是村干部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的状况没有得根本改变。**251名村党支部书记,35岁以下仅有31名,占12.4%,高中及其以上文化103人,占41.1%。与农村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特别是在发展农村经济、致富农民群众上思路不清、办法不多。少数村干部对发展村集体经济别有目的,不是千方百计想办法、找思路,而是想从中捞取好处,谋取个人利益;不少村党支部书记整日忙于乡镇的中心工作,很少有时间谋划村里发展大计,对发展村集体经济“心不在焉”,怕失败,怕担风险,没有长远的发展计划;有的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家庭经济没有发展起来,还很穷,没有精力顾及集体经济发展,加之由于用人机制不健全和劳务输出产业进一步发展等原因,造成村集体经济发展人才储备不足,尤其是懂市场、会经营、素质高的管理型人才比较缺乏,农村“能人”留不住,大部分外出务工,这些已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障碍。

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初步构想

发展村集体经济,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区别情况,分别对待。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坚持一村一策,充分考虑本村的条件和优势,“开源”与“节流”并重。

(一)在地处城镇郊区,交通沿线,经济发达的村要利用现有的经济基础,大力发展高科技、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的种养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副产品集贸市场、餐饮业、旅馆业、转运企业等第三产业,使村集体经济有一个大的发展

(二)有煤、铁、锰等资源的村,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引进资金、技术、管理人才,采取资源入股、资金参股、劳务参股等方式发展村办企业,壮大集体经济

(三)对劳动力富余的村,村党组织可外出联系厂家,承包工程,组织劳务输出,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从中收取少量组织、管理费用,增加村集体收入

(四)按照“资源换资金,存量换增量”的方针,在有条件的村,可将集体房屋、生产工具、摞荒土地、沙滩、集体山林等闲置资产,通过出租、承包、拍卖等市场化运作,让资产增值,逐步增加村集体收入

(五)一些边远、贫困村,发展村集体经济要走出来求发展。在城镇、郊区、交通沿线开店、设点,承包经营,收取租金或承包费,使本村农、牧、禽、特、山产品进入市场,既为农牧民开辟致富之路,也为剩余劳动力找到就业出路,使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三)帮扶引导,凝聚合力,良性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村级组织享有广泛的经营自主权,是理所当然实现增收的主体。因此,在市场与村级组织之间,政府应主动转变角色,起到牵线搭桥辅助引导作用。要抓好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深入宣传,总结经验,大力推广;要加强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扶持和投入,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做好金融部门的协调工作,解决村集体经济无启动资金、无周转资金等困难;要优化服务,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尤其要深入开展科技扶贫活动,定期送科技下乡,提供无偿服务,引导农民运用科技发展经济,增加技术含量,增强发展能力;当前,要抓住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大好时机,各结对挂钩帮扶单位和驻村干部应切实履行职责,帮助完善村级生产设施,选好发展思路,制定好发展规划,增强其自身“造血”功能,逐步使村集体经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四)优化配置,实施人才强村战略,锻造一批领航起飞的“领头雁”。加快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资源、资金、项目、技术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干部人才尤为重要。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培养、选拔和使用人才三个环节,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干部人才队伍。首先,始终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农村党员干部,凝心聚力谋发展、奔小康。通过深入开展“党日活动”、“”等主题活动,充分发挥村级组织活动阵地和党员电化教育作用,组织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更新思想观念、拓宽发展思路,不断适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高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实施素质教育工程,提升村干部和乡土人才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积极实施村干部素质教育工程,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围绕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途径、新举措确定主题进行交流研讨;围绕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点、热点问题举行高层次的专家讲座;采取学历进修、实用技术培训、定期轮训等措施,充分发挥党校、农广校、职业技术学校的作用,通过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急需的知识为重点,更新知识结构,使村干部掌握1-2门实用技术,不断提升引领农村经济冲刺起飞的本领。第三,拓宽用人渠道,选贤任能,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乡镇对村干部和村办企业负责人实行定期考核,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并办理各种社会保险,增强村干部岗位对人才的吸引力,充分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采取公开招聘、异村交流、村企互兼、下派任职等形式,使懂经济、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进入村级班子,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供人才支持。

(五)狠抓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为富民强村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首先,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围绕“优化环境、提升功能、促进发展”的要求,合理制定规划,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重点抓好村组道路建设、自来水入户、人畜饮水和广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营造招商引资的良好环境。其次,积极改革行政审批制度,优化投资软环境。要按照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改革登记注册办法,降低市场门槛,简化办事手续,取消不合理收费,改行政审批方式为市场监督方式。进一步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行为,建立监督举报机制,严惩乱收费行为。第三,要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加大对农村农户和村办企业的贷款规模,提高授信额度,简化手续,强化监测。引导和规范民间信用,降低融资成本和财务风险。最后,职能部门要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出谋划策。涉农部门要及时做好各类产品、市场等经济信息的收集和,及时对各类产品进行收益、风险预测,向基层党组织、农户和村办企业提供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