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思考
改革开放*年来,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不断加快,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完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一些新的问题、新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如: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居民之间的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等等。*县也不例外,表现出乡镇之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人口过快增长与农村教育等条件不相适应、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冲突、农民增收与结构调整不协调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人口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大包袱,怎样将这个包袱转化为资源优势,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摆在*发展面前的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人口问题解决得好与否,还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鉴于此情,我做了一些调查,并作了初浅的探索和思考。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分析
*县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贫困县,全县总人口53.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0.94万人,占总人口的95.1%;农村劳动力24万人,占总人口的44.8%,占农业人口的47.1%;农村剩余劳动力10.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3.7%,据调查,每年还将以0.4万人的速度递增;有可耕地67.8万亩,人均耕地1.04亩。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民的生活也更加困难,大量的劳动力需要向外分流。许多农民为了生活和致富,不得不背井离乡,到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去打工挣钱,很多农民通过打工实现了致富的愿望,过上了富裕的生活。通过多年的努力,劳务输出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一项可挖掘的朝阳产业,现已建成了人力资源供给的后方基地,富余劳动力主要转移到昆明、广东、福建等多个城市,主要从事生产加工、包装、建筑、保安、纺织、服务等二三产业。截止目前,今年共转移农村劳动力10.2461万个,通过技能和适用技术培训转移3730人,创劳务收入2.88亿元。据统计,*年以来,累计3年已实现务工收入6.43亿元,年均劳务收入2.14亿元,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许多农民通过外出打工,不仅积累了资金,学到了知识和技能,而且更新了观念,开拓了视野,成为了能自主创业的新型农民。一部分靠打工先富的民工,有的在外地定居创办企业,有的引导带动他人外出打工,有的回乡办厂、办企业,成为致富路上的带头人,为地方创造了税收,解决了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当年外出打工的杨万华,如今投资兴办了云南万发选厂,并从家乡招聘民工,提供了200余个就业岗位,创收入220万元。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通过几年艰辛的努力,*人力资源开发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转移工作更加规范、有序。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知识经济成为主流的今天,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去解决。
(一)仍存在较多制约因素。一是受自身文化素质的制约。据统计资料表明,在全县10.5万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学历的78750人,占75%,初中学历的23100人,占22%,高中及以上的3150人,占3%;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占78.5%,从第一产业转移和输出的从业人员占21.5%。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建筑建材等行业的重体力劳动人员占90.2%,从事批零兼营和餐饮业的占6.7%,从事技能半技能的占3.1%。明显可以看出,农民普遍缺乏职业技能,基本素质普遍偏低,从事的工作多为重体力劳动,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还处于低质量、低效益、低层次的状态。二是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制约。有些农民出去怕担风险,小富即安,长期以来形成的“故土难离”、“在家千般好,出门万事难”的陈旧观念一时难以转变,常常将自己与先辈们比、与自己的过去比,有满足感。与其出去受罪,不如农闲打牌搓麻将,在家过安稳日子的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或者也想出去挣钱,却又怕庄稼没人管理、小孩老人没人照料。患得患失,总摆脱不了小农意识的束缚,导致了闲余劳动力资源的浪费。三是受干部思想认识的制约。一些干部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没有真正领会中央关于“三农”政策的精神实质,对劳动力培训输出作为支柱产业发展仍持怀疑态度,总认为劳动力转移是农民自己的事,不及时为农民提供信息,忽视了它的引导服务作用,工作马马虎虎、应付了事。四是受交通和信息的制约。一方面*地处边远山区,交通基础设施薄弱,出去难、难出去的现象仍然存在,不少农民家景贫困,他们确实有外出务工的愿望,但由于交通不便,外出费用过高,实在出不去;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网络体系不健全,信息交流不畅通,不能及时提供有价值的务工信息,如果盲目出去,一时找不到工作,即使找到工作,条件也非常艰苦,报酬也很低,成为制约劳动力转移的瓶颈。
(二)技能培训形势仍不容乐观。一是没有建立和完善培训长效机制,硬软环境条件落后,技术型师资力量力较弱,职业教育水平不高,培训工作还以引导性培训为主;二是培训形式单调、不灵活,大多沿袭了普教型教学模式,采用传统的课堂授课,缺乏吸引力,培训效果不明显;三是培训时间短期化。*主要由职业中学承担培训任务,而职业中学又开办有普通初中班,培训条件不具备,以短期培训为主;四是培训导向模糊。没有以就业为导向,充分考虑用工需求,不知怎样培训、培训什么,用工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五)推广驻厂联络员制度,建立健全跟踪管理服务体系。实践证明,驻厂联络员制度切实、可行,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特别是在与*有对接关系的福建莆田市秀屿区效果十分明显,应值得大力推广。进一步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强化后续跟踪管理。继续构筑“绿色通道”,健全回访制度,积极探索开展维权救助、互帮互助的有效措施,认真帮助农民工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及时为农民工排难解忧,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形成一套功能健全、制度完善、管理严格的跟踪管理服务体系。
(六)深化机制创新,建立和完善三项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公开公示机制。应通过政务网络、政务公开栏等途径,将培训收费、政府补助等主要工作内容,定期或不定期地向社会公布,增强工作透明度,广泛接受社会的普遍监督。二是完善激励扶持机制。大量的实践证明,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有助于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的内在潜力,有助于激发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级政府应结合自身的实际,制定出台相应的奖励办法。一要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成功人士给予表彰和奖励,鼓励他们甘愿为家乡出资出力,多作贡献;二要对在外务工的“务工劳模”进行表彰和奖励,鼓励他们掌握新技术、新本领,进行自主创业;三要鼓励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回乡创业,除给予政策扶持和优惠外,开发就业岗位达到一定数量的,给予奖励和表彰。三是建立责任考核机制。政府要继续与各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乡镇长负责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年度政绩考核内容。各乡镇要按总体目标把任务分解到村,层层加以落实,并严格进行考核。
(七)全面深入调查,继续完善劳动力资源信息库。要继续开展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劳动力资源信息库资料,清楚掌握劳动力年龄结构、文化层次、有无打工意向、潜在劳动力等情况,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也有利于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和输出,做到劳动力资源底数清,有外出打工意向人员清,务工人员素质结构清,输出人员去向情况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