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农村组织自强创新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到全党面前。这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也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创造条件予以推进。党的农村组织处在这一伟大事业的第一线,其自强创新力是引领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科学认识、把握和解决好这一关键问题,既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又是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结果。为清醒认知和提升党的农村组织创新力,我们组成专题调研组,历时半年多,深入县乡特别是农村,与党组织负责人、班子成员、普通党员以至村民群众座谈交流,发放问卷,察看活动资料,参观建设现场,特别是广泛征询不同层面的意见、建议、经验和思路,在认真梳理调查资料和充分研讨基础上,现将我们形成的共识报告如下:

一、党的农村组织自强创新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性因素

新农村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要靠共产党的领导来保障。我们党要建设的新农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它在经济上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在政治上必须坚持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在思想文化上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些既是共产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理由和追求的目的,也是共产党必须肩负的历史重任。在新时期新阶段,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是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先进性所在,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共产党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离开了中国共产党践行的“三个代表”,也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只有坚持共产党领导,新农村建设才能在“三个代表”引领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农村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艰巨任务最终要靠党的农村组织来贯彻落实,首先要靠农村党组织来组织和带领农民群众开拓实践。这就要求党的农村组织必须自强创新力,才能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和发展先进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为新农村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

新农村建设的社会主义之路要靠党组织来引领。在当今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新的伟大工程,新的伟大实践,既没有现成的答案和模式可鉴,也没有现成的路径可循,必须开拓进取,才能走出中国特色的新路。在我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众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度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又是一项艰巨工程,需创造和具备诸多条件予以推进,其中党的农村组织自强创新力是首要条件。《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第二条指出:农村党支部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村级党组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导者、组织者、具体实施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科学思想的指导和引领、符合实际的思路和决策、骨干队伍的形成和壮大、民众的动员和组织、示范的培养和推广、新路子新局面的开创等等,都首先需要党的农村组织自强创新力来实现。农村要致富,关键看支部。党的农村组织是农村发展的火车头,火车头的引领力强弱,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结果。党的农村组织只有具备强大的创新力,才能实现先进性和领导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引领科学之路。

新农村建设的引领力要靠党的农村组织自强创新力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摆在全党面前,对党的农村组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农村党组织必须始终保持和发展先进性,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吸引力、战斗力、创造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动力源主要不是在外部,而是在党组织自强创新力。从根本上讲,创新力是主体超越自我、改变现状而不断发展的本质力量。因此,党的农村组织自强创新力不仅是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应有之意,而且是其力源的根本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党组织是关键,党组织发展和强大,自强创新力是核心。党组织自强创新力是党组织生命力之所系、先进性之保障,从而是引领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之所在、发展之保障。

二、科学认知时代要求是党的农村组织自强创新力的前提

当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弱点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着力点应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把握时代脉搏,从我国现代化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新的重大历史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和时代要求。这一新的重大历史任务给党的农村组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的农村组织必须适应时代要求,与时俱进,增强创新力,才能肩负起率领广大群众开创新农村建设新局面的重任。时展和形势变化赋予农村党组织自强创新力的本质、特征、方向、着力点、动力、源泉等以新的时代内涵。深刻认识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要求,是正确认知和增强创新力的前提。

农村党组织自强创新力的时代本质,就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基础,自觉积极强化带领农民群众突破主客观的各种束缚,改变落后现状,不断开创农村建设新局面的力量,就是自觉积极强化在新农村建设中带领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能力。把握住了这一点,就把握住了党的农村组织自强创新力的真谛。

农村党组织自强创新力的时代特征,概言之,就是不断改革、不断创新和优化。改革创新不是弱化或放弃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而是党的领导方式的不断改进、领导水平的不断提高、领导力的不断增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完善。农村党组织自强创新力须体现这一时代特征,就是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题,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自觉主动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传统习惯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悲观失望的心态中解放出来,以科学的态度大胆探索,使党组织的思想和行动更好地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路径创新,使农村党组织始终保持和发展先进性,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农村党组织自强创新力的时代方向,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方向,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方向,就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农村党组织自强创新力的方向决定着创新力的基本功效和价值。离开了上述时代赋予的发展方向,再强的的创新力都会失去价值和意义,甚至适得其反。因此,农村党组织自觉增强创新力就必须锁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按照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方向,来自觉提升创造力,不断开创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农村党组织自强创新力的时代着力点,就是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农村“三个文明”的不断发展,农业现代化步伐的不断推进。农村工作千头万绪,要求作为领导核心的农村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发展,但同时应突出重点,把握着力点,选准突破点。对此,尽管因各地具体情况不同而会有不同,但解决上述“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的重中之重,因而是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却是相同的。只有把党的创新力放在这一着力点上,才能使创新力体现出最大效能。离开了这一着力点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开创新农村建设新局面就像我们要打开一扇门一样,如果我们将力用在了门轴上,劲再大,方向再正,也不可能将门打开。同理,农村党组织自强创新力,在先选定大方向的基础上,必须找准着力点,然后去施力,才能有功效,才能体现出价值。

农村党组织自强创新力的时代动力,就是党内民主的不断发展。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保障党员权利是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基础。党员党的意识和责任意识的普遍增强,党员意愿的充分表达和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党员意志、智慧的凝聚和行动的一致,党的组织才能具有旺盛生机和活力。这不仅是时展对党的农村组织的要求,也是农村党组织自身建设和肩负领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解决束缚和制约农村党组织自强创新力的瓶颈问题的现实要求。

农村党组织自强创新力的时代源泉,概言之,就是学习和实践。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与时俱进,适应时展和形势变化要求就必须不断学习和积极实践。学习是丰富思想、开阔视野、开拓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持久不断的学习力是自强创新力最直接的源泉。增强学习能力,以科学的理论和现代科学知识武装头脑,是为自强创新力提供不竭源泉的内在要求。投身实践是自强创新力的基本途径。投身实践就是投身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党组织率先投身实践,敢试、敢创、敢冒,是党组织自强创新力实现的必然要求。实践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党组织自强创新力实现的大小和程度。

总之,党的农村组织自强创新力必须正确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体现时代性就是适应时代要求,具有时代内容,即农村党组织要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下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内容和指向,体现在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农村“三个文明”不断发展、农业现代化步伐不断推进的新农村建设着力点上。把握规律性就是按照执政党的先进性要求,正确体现具有积极自觉向上的代表力、导向力、引领力、组织力、实践力、开拓力的先锋队要求。富有创造性就是在体现把中央政策和先进经验与本地本村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不断取得新农村建设的新成就、不断开拓新农村建设新局面。只有正确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才能保证党的农村组织自强创新力具有科学的基础、正确的方向和引领开拓价值。

三、准确破解症结是党的农村组织自强创新力的突破口

面对时展和社会进步,党的农村组织要走在时代前列引领发展,必须冲破各种桎梏的束缚,才能实现创新力的增强和释放。从先进地区的经验和相对后进地区的农村现状分析,党组织应着力破解以下四大束缚。

一是破解落后文化心态和传统习惯力束缚。落后文化心态和传统习惯力的严重束缚,是当前相当一些后进农村党组织安于现状、止步不前、难有作为深层原因。由于党员队伍年龄老化严重,自然环境恶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现代信息和思维影响小,典型示范的影响力和推广力弱,落后文化心态和传统习惯力极其深刻地支配着相当一部分农村,以致那里的人们往往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感觉不到它对新思维新事物的抑制作用。而这种无孔不入的、业已根探蒂固地盘踞在人们心理中的等、靠、要等惰性习惯,以及夜郎自大、得过且过、小富即安、不敢富甚至嫉妒富等落后文化心态,对众多的后进农村党组织同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和束缚。据调查看,某县2971名农村党员中,35岁以下的505名,仅占17%,而56岁以上的占到42%。某村260多口人中仅有党员4人,除支部书记40多岁外,其他3名党员均在60岁以上,加之身体状况等原因,党组织的作用难以实现。相当一些后进村的党组织,特别是党支部书记,面对先进村的快速发展和本村的落后状况而无想法、无办法,甚至表现出“听天由命”、无所谓的无责任心态和悲观失望心态。这种落后文化心态和传统习惯力的束缚不破除,党组织的创新力就难以产生和增强。对此,党的农村组织必须强化理论武装,培养时代眼光,更新思想观念,以先进文化建设、制度创新和典型示范等综合手段来消除落后文化心态和传统习惯力的支配和束缚,紧追时代潮头,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列。

二是破解欠完善的体制束缚。欠完善的体制是制约和束缚后进农村党组织创新力的重要因素。这不仅表现在一些地方党的农村组织不健全、制度空白或不完善或虚设(只是拟几条条文贴在墙上而无实际效用),而且表现在农村党政体制的不顺以至掣肘上。如有的村党支部认为自己是“核心”,凡事自己说了算,把村委会的事情大包大揽,甚至把公章、账本、审批签字权等控制起来,使村委会形同虚设;有的村委会则认为自己是村民选出来的,具有群众基础和合法性,因而妄自尊大,凌驾于村党支部之上,致使党支部书记把主要心思都放在了如何处理关系上,无暇考虑如何加强党组织建设工作。这种关系不顺的“两委会”体制使党的基层组织处于两难的矛盾之中,难有作为。有的相对落后的农村实际存在的个人说了算严重束缚着党的基层组织活力,党员权利得不到实现,党员的智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抑制,党员的责任感遭到严重消解。对此,党的农村组织必须以改革的精神,进行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制度创新,按照结构合理、配置科学、职能明确、程序严密、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原则,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以消除实际存在的个人说了算体制束缚和“两委会”关系不顺的掣肘,以民主、科学、高效的体制机制促进和保障党的农村组织创新力的不断自强。

三是破解现代科学文化素质低的束缚。科学文化素质偏低是大部分农村党组织的现实,也是制约和束缚党组织创新力的基本因素。科学文化素质低导致党的基层组织能力弱化,活动内容单调,教育方式陈旧,吸引力小,参与率低。据调查,某县2971名农村党员中,中专以上文化的有127人,仅占党员总数的4.3%,而初中以下文化的有2844名,占党员总数的95.7%。这种整体素质低下的状况,严重制约和束缚着党组织的创新力,与肩负领导建设新农村重任的要求不相适应,以致选拔村支书只能是“矮子里面拔将军”。由于选拔出来的人文化水平低、社会见识少、思想保守、缺乏组织领导能力,其素质能力与农民群众思富盼富想发展的愿望不适应,有的基层党组织的负责人甚至连什么是“”也不知道,难以激发党员的参与热情,难以担当起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发展经济的重任。这是大部分后进村长期难以改变面貌的重要原因。在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形势任务不断发展变化的情况下,农村由于信息基础差,学习力弱,眼界和思维受到局限,党组织的创新力受到严重的制约和束缚。党的农村组织要自强创新力,就必须着力改变现状,动员各方力量,创造条件,多途径解决信息基础差、学习力弱的问题,以实现政治强、素质高、作风好、合力大、本领优,为自强创新力奠定坚实而雄厚的内在基础。

四是破解基础贫乏和载体局限的束缚。据调查,凡工作困难的村党组织,其村经济还停留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单层经营体制上。这种经营体制的实质是“单干”,特点是分散,导致村集体经济成为“空壳”,甚至长期积累的村债务包袱沉重,难以形成比较紧密的现实的共同利益。这种状况使村党组织缺乏代表群众利益的经济基础和载体,因而工作中没有凝聚和引领群众的抓手、平台、载体,严重的制约和束缚着村党组织作用的发挥,难以形成对群众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从发展比较好的村看,大都已建立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村党组织的工作不仅有一定的集体经济基础,以此能代表村民共同的最现实的利益,而且以此形成了联系群众的平台和载体,因而也形成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凝聚力。先进村成功的普遍经验表明了农村党组织努力的方向和途径,这就是积极推进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这里提出的集体经济不是走回头路到时的集体经济,而是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据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创建统一服务、合作经营的新型的集体经济。积极推进农村新型经济体制的形成,必将为村党组织凝聚力创新力的提升提供实在的抓手、广阔的平台,奠定强大的经济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四、不断优化创新是党的农村组织自强创新力的基本途径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据调查各地的实践经验看,值得进一步总结和完善的做法。一是“一肩挑”,即党的书记与村委会主任由一人兼任,村级“两委会”成员交叉任职。这不仅可以避免村级“两委会”之间的矛盾,实现加强党的领导与推进村民自治的有机统一,同时可以减少村干部的数量,减轻农民负担。但这种体制容易掩盖两种组织的本质区别,易于导致旧体制党政不分的弊端,容易出现以党代政或以政代党的一手重一手轻状况,容易形成过分集权,妨碍村民权益。因此应进一步探索和明确规范村级党政组织的不同职责和相互关系,并使之形成协调配套的制度化的运行机制。二是“一制三化”,即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实现党组织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这种机制明确规定党组织书记是村级“一把手”,村委会要向党组织请示汇报工作,党组织书记有召集两委联席会进行议事决策权,并辅以定期召开党员大会、村民大会、党务村务公开、村民议政、民主评议干部等制度。这种制度安排,顺畅协调了各方关系和保证了各方应有权力,特别是党员和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保证各方在村级体制内作用的充分发挥和权利的实现。“一制三化”是一种党组织主导、两委会共治、村民参与监督的制度安排,在这种制度安排中,党组织的领导地位得以明确和保障,村委会的职权也能得以保障,但最易导致党组织过分集权而妨碍村民权利,容易偏离村民自治精神和原则。

解决“一肩挑”和“一制三化”等体制问题的途径,应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创新,以构建“两委会”协调运转机制,保证“两委会”工作合力的形成。无论何种体制机制,从内在的本质要求上看,都必须体现民主,实现和保证民主权利。因此必须在实践中进一步提升和完善“两推一选”,进一步用制度明确村党组织、村委会及村民的职责和权利关系,进一步实现民主权利的程序化、制度化和协调配套化,以保证两委会的组成和行为真正体现和代表党员和村民意愿,党员和村民能够真正通过两委会充分实现权利和意愿。

总之,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农村社会各种基层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党在农村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事业中处于关键位置。其自身的创新力强弱,不仅关系到自身的生机和活力,而且关系到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更关系到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事业的全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战略。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把增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的创新力摆在首要位置、关键位置。认准关键,抓住关键,思考关键,着力关键,保障关键。解决好关键,全盘皆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