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推进工业反哺农业的思考
*是集边疆、民族、贫困、山区为一体的经济欠发达县,农业基础设施滞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弱,工业起步较晚,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如何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准确把握工业反哺农业的精神实质,在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步伐的同时,稳步推进工业反哺农业进程,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笔者结合县情实际和自己的认识,谈谈肤浅见解。
一、对工业反哺农业的认识
(一)基本涵义
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这“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阐明了工业和农业经济之间的发展关系,也是在新形势、新任务下中央和中央领导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思维性和政策性调整。*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适应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和政策趋向的变化,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切实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放到国民经济全局中统筹安排。”随后,一些媒体和学者认为中国“反哺”时代已经到来,“农业新政”已经开始,全国各地,特别是中部和东部沿海地区就“工业反哺农业”的路径和措施进行了大胆探索和有益尝试,“以工办农”、“以工带农”、“以工扶农”等模式应运而生,全国正式吹响了“工业反哺农业”的号角。
如何理解工业反哺农业。“工业反哺农业”,是相对于过去的“农业哺育工业”而言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对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科学概括。说到底,就是工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一定阶段后,要用工商企业创造的利润、提供的税收等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就是要改变以往那种要求农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农村和农民不能获得公平待遇的情况,就是要深化体制改革,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力度。因此,“工业反哺农业”是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竞争力,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工业反哺农业机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它将对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繁荣和农民的富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任何一项政策措施的提出及其贯彻落实都有其必然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前提是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县域经济明显壮大;其核心问题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其根本目的是按照“统筹”的要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大农村投入力度,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发展,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健康持续发展。
(二)反哺条件分析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但一个地区要推进工业反哺农业进程,受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定条件限制和制约:一是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国民经济要保持稳定发展,人均生产总值应超过800美元,国民收入应从世界低收入国家行列跃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据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0-1000美元时,即可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这说明我国从经济规模上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基础。二是工业化进程快速上升,工业经济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工业生产总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应达80%以上。三是劳动力就业结构呈现转折性变化,非农产业取代农业成为就业主体。非农产业就业迅速增长,劳动力就业结构呈现出转折性变化,非农部门劳动力占全社会就业比重应达50%以上。即:非农产业吸纳劳动力过半,并成为就业主体。四是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人口比重逐年增加。城镇人口比重应提高到40%以上,年均应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五是财政收入保持连年快速增长,财政能力不断增强。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结构效益不断改善的基础上,财政收入应保持18%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且各项农业税应在各项税收中占5%以下的比例,工业化和城市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要真正步入“工业反哺农业”轨道,虽然受以上几方面的条件制约,但也不是死条件、硬条件,只是一种参数条件。因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本身就是一种导向性政策,而不是指令性政策。导向性政策的提出和落实除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约束外,往往还受决策者、执行者的主观愿望限制。因此,不能将这些条件作为工业反哺农业的“准入”条件,但也不能不考虑条件的成熟与否。
另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一项长期性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性措施,需要不断摸索和总结相关配套性政策,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尤其是象*这样的边疆贫困地区,更需要在加快工业化发展步伐的同时,积极探索“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相关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有效机制,稳步推进工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产品市场化、农村城市化,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三)认识误区
自总书记提出“两个趋向”重要论断两年多以来,全国各地对工业反哺农业政策进行了大胆尝试,但笔者注意到,媒体宣传也好,学者谈论也好,政府部门做法也好,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和错误做法。主要表现在:一是认为“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还不成熟,时机还未到来。这种观点在边疆贫困地区干部群众中普遍存在,认为工业本身的发展能力都还比较弱,根本不具备反哺农业的能力。这种观点具有相当的市场,也有较高的迷惑性。反哺与否是政策导向问题,反哺的力度和进度如何是效果问题,反哺能力弱则慢推进,强则快推进。不能因为无法达到发达国家的反哺程度,就从根本上否定反哺。发达国家对农业的反哺,也不是一步就达到今天的程度,也是有一个从开始到逐步加强的过程。反哺与不反哺没有明显的时间界限。再则,反哺能力永远是相对的。从全国看,非农业与农业之比已达85:15,*县非农业与农业之比是67:33,非农业比重不断提高,从非农业的财富中拿出一部分支持农业,是完全做得到的。二是简单地将“工业反哺农业”看成是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财政支出,而忽视了对不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些政策的革新和消除。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必然要求增加国家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不增加财政投入,“工业反哺农业”就无从谈起。但除此之外,更应该注重改革和消除所有歧视农民的政策,更加公平地对待农民。如:在农用地征用制度、在农民工待遇和农村金融服务方面等等,都需要对现行的政策作些改革和调整。三是将“工业反哺农业”理解为就是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工业反哺农业”可以表现为对农民的补贴,但更多的是表现为对农业的各种支持,利用财政支出为农民提供各种公益性服务,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步伐。这种认识是很片面的。四是将“工业反哺农业”简单看成就是广泛动员企业业主、老板回报社会,支持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工业反哺农业的有效方式,固然需要企业业主、老板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但目前的捐赠帮扶形式,只是一种短期行为。工业反哺农业,关键要研究加快工业发展步伐、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农村改革、财政投入、政府补贴、社会参与等一系列长效机制,稳步推进工业反哺农业进程。否则,任何短期性的做法都难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最终目的。五是认为“工业反哺农业”势必影响工业的发展。这种认识绝对错误。相反,如果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才会受到影响和制约。如果不反哺,农业就难以实现长期稳定持续发展,农产品的供给数量和质量就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食品需求和工业原料需求;如果农村市场不能发展,就势必影响到对工业品的需求;如果农村基础教育水平不能够得到明显改善,就不能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如果不把农村的问题解决好,不能实现协调发展,就必然会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综上所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政策措施的推进,对于东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对于发达地区,还是边疆贫困地区,都毋庸置疑。但务必明白:其一,反哺不等同于直接补贴,通过财政支持农村教育、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开发与应用同样是政府支持“三农”发展的重要方面。其二,反哺不能只靠政府,还要靠市场,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加大支持“三农”发展的力度,是应该和必要的,这也是反哺农业的主要体现,但绝不能忽视市场在“三农”问题解决中的基础性、导向性作用。其三,反哺不能只是着眼于农民一时增收的短期效应,而重点要建立健全推动农村发展的长期机制。即:在有限的财政投入条件下,应该更加着眼于发展农村教育、农民技能培训和农业科技开发与推广等对“三农”发展乃至国民经济发展产生长期效应的方面,而不是短期内农民的增收。其四,必须把反哺农业放到县域经济发展的全局中考虑。反哺农业并不意味着在政策倾向上的“重农轻商”,相反,必须综合考虑非农产业和城市的发展。就是要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政策措施的实施,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城市化进程,提升城市化水平和质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减少农业劳动就业比重。因此,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需要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来把握,协调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其五,工业反哺农业需要各种改革措施的配套。工业反哺农业不是简单的增加对农村的财政支出或发动几个企业、老板捐资助农就可以解决,它需要各方面的改革措施配套。例如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农村医疗制度改革等,都是事关“三农”问题解决的重要举措,其中任何一项改革的推进都将影响着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根据国际工业反哺农业的经验透视和经济学理论分析,笔者认为,工业反哺农业进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反哺初期阶段,也称过渡阶段,工农业关系表现为农业支援工业发展的能力逐步弱化,工业化的成长逐步由依靠农业剩余积累转向依靠自身积累发展。第二阶段:即反哺中期阶段,工农业关系表现为农业与工业平等发展,农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逐步减小,工业的发展主要依靠自身的剩余积累进行,并逐步开始反哺农业。第三阶段:反哺后期阶段,工农业关系表现为工业支援农业发展阶段,工业成长已基本趋于成熟,工业现代化目标已基本实现,工业利润除支撑自身进一步发展外大规模回流农业,形成对农业的全面反哺,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人均gdp已达*美元左右,工农业gdp比重为85:15,农业就业比重30%左右,人口城市化率45%左右,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综合国力明显增强,根据工业反哺农业的“三阶段”理论和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我国经济发展已基本进入反哺的中期阶段。
“十五”期间,*经济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经济发展速度和结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是地区生产总值大幅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59亿元,同比增长14.6%,比“九五”末增长89.03%,年均增长13.6%;人均gdp接近500美元,还属于低收入国家水平,在经济总量上还处于加快工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较弱。
二是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年,全县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06940万元,同比增长25.5%,比“九五”末增加56700万元,年均增长16.3%。实现工业增加值33725万元,同比增长34.4%,比“九五”末增加23225万元,年均增长26.2%,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九五”末的15.8%上升到28.5%。15户限额以上的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80134万元,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进一步确立。
三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二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逐步加大。*年,全县生产总值达125938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1596万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5942万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8400万元。*年至*年,*的三次产业结构由42.88:
21.46:
35.66优化为33.03:
28.54:
38.43,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7.0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比重由*年的15.8%上升到28.5%,提高了12.7个百分点。而在1996年至*年的五年间,*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从15.1%增加到15.8%,仅增加了0.7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农业份额呈加速下降趋势,工业经济的发展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做出了突出贡献,工业经济已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工业经济发展进入了快速上升期,标志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以工补农阶段已经开始到来。
四是地方财政收入连年快速增长,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年,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1.3亿元,同比增长29%,“十五”期间年均递增20.9%,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678万元,同比增长26.8%,“十五”期间年均递增17.4%,高于gdp增长速度的3.8个百分点,特别是农业各税在各项税收中所占比重从*年的18.2%降到了*年的5%。
五是非农特别是工业部门的就业比重大幅上升,农民的就业结构逐步从农业部门中脱离出来。*年,*非农部门的就业比例为14%,其中,劳务输出14580人,95%以上的输出人员都在非农部门就业;*年,仅矿山企业就实现就业5000余人,大部分为当地非居民人员,*就业结构开始发生转折性变化,非农特别是工业部门的就业比重大幅上升,农民的就业结构逐步从农业部门中脱离出来。据调查,*平均每个农民家庭就有1名成员外出在非农产业岗位务工,成了农民群众主要的家庭收入,这说明农民群众的主要收入逐步由靠经营农业产业向非农产业转变,非农产业逐步成为就业的主要产业。
六是农村人口逐步向乡镇以上集市转移,准城镇人口比重逐年上升,城镇化步伐稳步推进。据不完全统计,1990年——1999年,*农村人口每年以1%以上的速度向乡镇以上集市转移;*年至*年,每年以1.5%以上的速度转移,准城镇人口比重和城市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率由*年的12.5%提高到*年的18.8%,年均提高1.26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开始出现“城市化转移村”,如坡脚镇嘎迪村委会的偏岩自然村,1990年有17户农户96人口,至*年有80%以上的搬迁到了乡镇以上集市居住,逐渐成为了“城市化转移村”。*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带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城镇带动、支持农村发展的阶段已经开始到来。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八)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是工业反哺农业的根本途径。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目标是:提高农村行政管理和运行水平,健全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农村综合改革主要包括乡镇机构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农村教育改革、农村医疗制度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作为*,当务之急是:在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同时,加快改革步伐,尽快建立和完善中央、省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和卫生医疗负担机制,切实解决农村群众就学、看病难问题。其次,应积极探索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机制,加强农用地的保护与开发,如在矿业大开发中,应适当允许农民以土地入股、租赁等方式参与企业合作经营,既能有效改善农民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又能稳定农民收入。再次,应在政府职能转变、服务意识增强、管理水平提高等方面下功夫,进一步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搞好农村发展的政策、信息、技术等服务,提高基层干部“三农”工作本领。
(九)加大农村发展资金整合力度,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推进工业反哺农业,资金需求量大,资金来源渠道也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来源方式,即:财政资金、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就*而言,目前,主要是整合部门、社会(企业)资金。如在新农村建设中,扶贫、林业、农业等部门都有一定的沼气池建设资金,应加大统筹协调和整合力度。另外,*现阶段的“对口挂钩帮扶”制度落实不是很到位,部分单位的帮扶工作流于形式。因此,一方面,应进一步建立健全扶贫挂钩制度,进一步明确对口帮扶的职责、任务和措施,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动真情,真扶贫。另一方面,应将县内的企业单位纳入挂钩扶贫范围,明确具体的扶贫对象和扶贫任务、措施,或成立工业反哺农业基金会,筹集社会资金加大反哺力度。甚至可以聘请企业业主、老板担任村支书或乡镇、村(社区)经济发展顾问,促进企业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联姻,既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又有利于改善工农关系。目前,锌铟公司对都龙镇群众的帮扶做法就是一种工业反哺农业的真实写照,但关键是要进一步研究都龙地区工业反哺农业的长效机制问题。笔者建议在都龙镇率先搞工业反哺农业试点,加大支农资金投入力度,促进工农业良性互动发展。
(十)抓好劳务输出,做强劳务经济。做强劳务经济是工业反哺农业的有益补充。就*而言,一方面,应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在县职业中学成立劳务输出培训中心,加强与县内外企业的沟通与联系,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输出富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县内企业优势,采取“政府引导扶持、企业培养选择”的形式,坚持“双向”选择的原则,重点培养县内应届初、高中毕业生,输送他们到企业理想的学校和专业就学和培训,既可缓解一定的就业压力,又可为企业输送合格的专业人才,目前,锌铟公司更适合考虑这一问题。另外,*县进城务工人员逐渐增多、劳务市场极为混乱等问题应引起重视,可以采取以劳动部门牵头,组织、人事及涉农等部门参与,企业赞助等方式,成立劳务管理中心,规范劳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