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施乡村扶贫攻坚战略的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充分解决城乡不协调、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要求,是推进农业、农村、农民融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要素于一体的系统工程,笔者从三农工作的实践中浅谈以下观点:
一要深刻分析三农问题的成因
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问题纵横交错,农村与城市共同作用形成系统性问题。其产生和发展既有历史原因、也有发展战略与产业自身的原因等。
历史因素看。建国后我国实行的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附属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及其相关的体制机制,剪刀差政策,农村资金被过量抽走,大量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村,造生成人地矛盾尖锐,劳动生产率低下,农业比较效益低,导致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都不愿意投资农业和农村技术改造,最终导致农业发展后劲不足,综合生产能力下降,由于二元结构排除了竞争机制,使社会趋向僵化、懒惰、保守,形成城市和乡村相对封闭的社会系统,城乡间的土地流动成为高昂的要素配置交易成本,导致要素流动效率极为低下,同时,隔阻了农业农村现代化所需要的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现代要素的流入,降低了农业要素投入效率和农业产业比较效益差。
从要素投入上看。由于家庭承包制下农户经营规模狭小,对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的集聚能力有限,农业产业符加值难以大幅度提升,导致生产规模狭小,生产要素分散,且处于静止状态,无法流动,难以形成集聚效应。
从产业自身发展规律上看。由于农业的自然和市场双风险特征,投资农业的风险相对较大,农业对外部因素的吸引力降低,又因报酬率递减规律和恩格尔定律的影响,农业的比较利益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受比较效益机制的驱动,农业资源不断向非农业部门转移,而外部资源却很难依靠市场的能力进入农业领域。
上述因素,客观上制约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使得农业因缺乏要素投入和基础设施投入而渐逐衰退。
农村作为承载农业相关要素发展的空间载体,一方面,由因城乡二元结构下所推行的农业经济政策,破坏了农村内部自我结累、自我发展的机制与环境,减少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和社会事业投入;另一方面大量青壮劳力流入城市后老龄化、妇孺化、空心化相互交织,造成农村普遍的家庭撕裂,邻里之间互助传统削弱,优秀乡村文明衰减,农村社会稳定性遭受破坏,社会治理面临较大的挑战;三方面,广大农民进城务工后,开阔了视野、增加了收入、增添了身份感和认识同感,农村已经不能满足在外务工农民和本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和发展的需要,因而引发大量农民离开农村到城镇居住,广大农村在人气不足和设施失修的情况下陷入日渐凋敞的境地;四方面,城乡教育医疗的巨大差别,直接导致农民文化素质和健康的弱化,留下的人们严重缺乏创造机会和把屋机会的能力,并且呈现代际传递的态势;五方面,在家庭联户承包责任制下的小生产、大市场的农户经营结构,必然使得农民在技术选择、生产投入、资源配置、专业分工等行为上不能完全按照市场原则来优化,导致农民在短期内收入难以大幅提升,由此引发农民的相对贫困和大量外流。
综上所述,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传统农业比较收益低下,在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农业难以集聚发展所需要的要素资源,难以实现现代化改造。
二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以家庭为单位的农地的小块化、分散化、封闭化经营,难以产生规模集聚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
三是传统农业是具有自然和市场双风险特征的行业,产业发展成功率不高,要素投入积极性不足,导致传统农业发展缓慢。
四是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导向下,农业长期处于外向输血状态,农业农村投入严重不足,降低了自我发展的能力。
五是城乡二元结构及相关政策体系阻碍了城乡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使农业农村长期得不到资金、技术、人才等现代要素的滋养,致使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缓慢,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加剧了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外流,导致了农业衰退、农村凋敞、农民贫困的三农问题。
因此要解决三农问题,应该重点解决阻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核心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以提高农业产业比较收益,从根本上改变农业农村要素向城市和工商业单向流动的问题,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技术、管理、信息等现代要素下乡发展,为农业发展提供要素保障,为农村繁荣增加人气、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为农民提供稳定可观的收入,体面的生活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要弄懂实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是要理清乡村振兴战略相关要素的内在逻辑关系,而理清乡村振兴战略内在逻辑关系的核心是找到和破解制约三农问题的关键点,为乡村振兴找准症结。
一是破除阻碍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六是要生态振兴为要害。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永续发展的内在潜力,没有良好的生态,再多的物质财富也会化为灰烬。然而农村生态环境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生态环境面临污染的风险日益加大,青山绿水在逐日消失。为此,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绿色理念对农村生态治理的引领作用,切实对水资源质量和耕地土壤质量的保护;其二,要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资金的投入,完善农村生态治理制度、人力、设施建设,做到有效有力的治理;其三,要完善治理机制,走创新与整合技术之路,支撑农村生态治理,培养农民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尚,推动农村生态治理。
七是要以组织振兴为保障。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必须打造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造就优秀的党支部书记,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共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化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首先,要选好配强党组织领头人。才能组织带领党员带头头干,带头示范,才能解决振兴进程中的具体问题和克服具体困难,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其次,要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优势。俗话说农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农村强不强关键看领头羊。农村党员干部要做到脚下有泥、心中有情、以紧接地气的话语,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农民群众宣传乡村振兴政策、部署,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富裕生活,教育和引导农民充分发挥自己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作用,破除等靠要的思想,积极投入振兴的行列中;其三,要发挥基层组织的组织优势。组织农民振兴乡村,必须要有火车头引领,要把各类思想解放、踏实肯干、头脑灵活、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才和在外各类人才组织和吸引起来,立足乡村就业创业,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增强组织优势,聚集强大的人才资源,共促乡村振兴;其四,要发挥基层组织的作风优势。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农村党员干部出生农民、长在基层、一线工作、贴近农民、熟悉农村、了解实情,能及时发现和解决振兴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帮助村民排忧解难,充分掌握群众所想所盼,精准施策,推动振兴;要有新时代愚公,坚守共产党人的铮铮誓言,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只有这种精神的力量和务实作风才能实现团结带领农民振兴乡村的力量源泉和不竭动力。
总之,乡村振兴是一个长久的系统工程,需要坚持党的领导、统揽全局、协调各方,要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领头羊的作用,积极引导,鼓励支持农民建立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各类农村组织,依法依规发展完善村民自治,充分发挥组织农民、集中民智、汇聚民力、创新组织发展的积极动能,充分整合行政、经济、文化、法律等手段,完善多元共治的农村社会治理结构,努力同心、同频共振、创新创业、开拓进取,促进乡村振兴如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