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我县设施农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内容提要
近几年,设施农业在大通县种植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异军突起,迅速发展,成为全县农业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种植品种、养殖品种逐渐增多,品种质量有所提高,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大通县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设施农业发展迅速,地位日益上升,在全县农业总收入中占有比重逐渐增大。
由于全县农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及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目前在设施农业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制约着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在有限的土地规模上,通过发展设施农业,以提高单位面积的效益,是目前促进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大通县有着中心城市的地缘优势和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基础条件,因此,要科学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选优种植品种,打造品牌优势;推行无公害农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和生产规范,强化对农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与经济组织,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建设多元化经营机制,做好农畜产品市场建设和营销;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全县设施农业发展。
对加快大通县设施农业发展的思考
设施农业是一项集设施水平、栽培技术与管理模式于一体的综合新兴农业产业,设施农业的发展,将会推进整个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体现了一个地区农业发展的水平,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重要标志。近几年,设施农业在大通县种植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异军突起,迅速发展,成为全县农业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种植品种、养殖品种逐渐增多,品种质量有所提高,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一、大通县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一)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
大通县紧紧围绕“将大通建设成为西宁市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加大投入、做强基地、富裕农民、服务西宁”的总体要求,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引进、推广优良品种和标准化生产技术,建设质量优、规模大、效益高的特色农牧业产业基地,培育知名度高、具有区域特点的农畜产品品牌,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逐步建立“优势区域、优势基地、优势产业、优势品牌”配套发展新格局。近年来,大通县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设施农业发展迅速,地位日益上升,在全县农业总收入中占有比重逐渐增大。目前,累计建成日光节能温
1室8830栋,占地4000余亩,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从业人数1.6万人;2008年整合资金3200余万元,新建日光温室1560栋,并已发挥效益。养殖业方面,目前,全县累计建成牲畜暖棚5.04万栋,新建各类养殖基地20个,培育养殖重点村19个,养殖小区10个,规模养殖户4345户,贩运育肥出栏牛羊72.62万头(只),实现育肥纯收入7288.3万元。完成肉产量3.67万吨,奶产量2.72万吨,蛋0.15万吨,分别较2007年增长23.57%、9.68%和21.3%。
(二)大通县设施农业发展的特点
近年来,大通县设施农业迅猛发展,设施农业产销从基地建设,到生产、流通都有新的闪光点,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大通县设施农业的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初具规模、逐渐连片。随着省市对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视,设施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塔尔、新庄已逐渐连片形成温室群,初显规模。
2、优势品种、品牌正在突出。随着设施农业面积的不断扩大,大通县部分蔬菜已逐渐形成优势并进一步形成品牌,如:新庄黄瓜、朔北“老爷山”牌蔬菜等。
3、设施农业的经营主体已逐渐为本地农户所接受,特别为少数民族群众所接受。
4、设施栽培经济效益可观。根据调查情况看,设施栽培
2平均效益是露地栽培的5倍以上,有的品种可高达l0倍。产品主要是外销为主。散户经营的简易大棚平均年收入为l万元/亩到1.5万元/亩,效益十分可观。
二、目前设施农业发展中还存在的不足
由于全县农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及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目前在设施农业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不足:
1、设施农业生产基地规模小,零星、分散,品种多,拳头产品少。设施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产业链短,品牌不强,技术含量不高,辐射带动能力差,上规模、上档次的龙头企业没有。设施农业产品质量的政府监管机制与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显得力不从心,菜篮子市场准入制度推动较难。
2、设施农业分散经营,销售渠道狭窄,组织化程度低。无论是自建大棚经营还是租赁大棚经营,管理滞后,信息不畅,较少得到产前、产中、产后等服务,综合生产能力不高。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带动能力弱,对农牧业的支撑保障水平低。目前,大通县设施农业经营户与市场之间主要依靠蔬菜贩运户在田间地头进行收购,秩序混乱,非常不规范,交易量十分有限,农民群众利益得不到保障。
3、大通县农副产品市场体系和质量安全监测体系不健全,设施农业基地的环境卫生有待改善。目前设施农业基地的环境卫生比较差,助长了病虫害的传播,这样既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成本也降低了果蔬产品的品质。
4、农业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培训资金短缺。从设施设备到栽培技术,管理不配套、不规范、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不充分,难以形成大规模商品生产。由于部分设施农业结构简易、后期维护不到位,加之承包商放弃经营,造成闲置,浪费了资源。造成损失。
5、对农业的投入仍然不足,支持农牧业发展的融资平台尚未建立,农业发展的政策性贷款扶持资金少,制约了设施农牧业的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设施农业的资金投入不足,投资主体单一,目前大通县的设施农业发展主要依靠乡、村、农户的自有资金和贷款资金。自有资金量十分有限,贷款资金存在额度小、时间短、程序繁、利息高等缺陷。
6、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尚未形成,分散的土地承包经营与农牧业规模化发展的用地需求出现矛盾,制约着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三、加快大通县设施农业发展的思考
在有限的土地规模上,通过发展设施农业,以提高单位面积的效益,是目前促进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大通县做为西宁市辖县,距离省会城市只有30公里路程,有着中心城市的地缘优势和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基础条件,特别是拥有中等城市的消费市场和带动城乡市场的辐射优势,因此,以设施农业为重点,根据实际,围绕以质量为前提,效益为目标,避开外川工业企业污染和劳动力缺乏的因素,在种
4植业方面,重点发展双新公路沿线温室无公害蔬菜种植产业带和城关、东峡食用菌产业带建设,并以每年1000栋速度递增。养殖业方面,大力发展规模养殖,扶持和培育养殖基地建设,每年新建牲畜暖棚1500栋,建成养殖基地15个以上。
1、科学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实际出发,制定和完善设施农业发展规划,考虑农民的经济水平和当地自然条件,要突出当地特色,一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逐步建立由低级到高级,由小型分散到大型规模化的农业设施体系。二是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进行规模建设。充分发挥各乡镇资源、经济、市场和技术优势。要与土地经营规模相适应。既要发展大规模、高水平的龙头示范带动基地,又要发展投资少、见效快、具有当地特色的中小规模的设施农业工程。实施宝库等五大主灌渠改造,逐步完善灌区渠系配套,同时,将旧棚改造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合理设计,科学改造,使其尽快投入生产,发挥效益。
2、加大科技支农力度,提升农业科技含量。选优种植品种,打造品牌优势,是设施农业能否迅速发展壮大的决定因素之一。品牌优势是一种无形的资源,要积极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一是积极培育和引进种植养殖新品种,强化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积极推广旱作沟播、规模化高效养殖等新技术。二是引进推广微耕机、卷帘机等先进设施
5设备,推广应用微、滴灌设施技术等农业技术。三是采取多种办法进行技术培训,包括组织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实用技术短期集中培训,以及参观学习等方式,培训一批专业技术人员。
3、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行无公害农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和生产规范,强化对农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加快“大通蔬菜”等无公害蔬菜品牌的注册,加大朔北、塔尔、新庄等无公害、绿色生产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步伐,提升农产品品质。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大通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基础设施条件,提高检测水平和服务能力,对全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进行全程监督检测,确保农畜产品质量安全。
4、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与经济组织,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发展好以“绿草源”为主的高原绿色肉食品加工业,形成屠宰、加工、包装为一体的清真牛羊肉加工中心,加大对国良蔬菜、新庄蔬菜、大通鸡腿葱、胡基沟食用菌等营销协会的扶持力度,积极培育马铃薯、食用菌、油菜等农副产品运销、贮藏加工经纪人,建立健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纪人+农户”的产业化组织模式,让分散的农民与龙头企业有效对接,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让企业更好地为农民服务,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加大特色农产品品牌注册力度,到2010年,在已有“老爷山”牌无公害蔬菜基础上,争取注册具有“大通”特色的无公害绿色蔬菜、青薯168优质马铃薯、
6优质蚕豆等特色农产品品牌。搞好设施农业工程项目示范,带动全县设施农业发展。
5、建设多元化经营机制,做好农畜产品市场建设和营销。农民作业散兵作战的中小投入者,设施产品质量较差,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政府支持与引导设施农业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要从政策上鼓励,技术上帮助,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服务,特别是产后销售服务,要保护和培育好各类市场,加强农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和管理,在改扩建园林路等已有蔬菜、畜产品、粮油批发交易市场的基础上,在桥头、朔北等地区新建规模较大、功能齐全、档次较高的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建立健全市场信息发布制度,发挥市场引导作用。加快发展农畜产品储藏、批发、流通企业,积极采用直销配送、连锁经营等新型物流业,搞活农畜产品流通。通过招商引资,鼓励社会团体投资兴办设施农业,鼓励建设股份制经营体制的农业基地,弥补县内发展资金的不足,提升设施农业发展机制。
7、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在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及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基础上,按照打通县农业发展规划,就双新公路沿线及景阳、长宁、黄家寨等乡镇为主的设施农业用地,塔尔、黄家寨、宝库等乡镇的养殖基地建设用地,采取转包、转让、出租、入股等方式,推动土地经
7营权合理流转。初步探索土地的集中经营,适时推进农民集中居住,有计划地引导农民将无法耕种的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用于发展蔬菜种植大户或养殖大户,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效益。
8、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积极构建高覆盖率的农村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在原有信息网的基础上,实施“三电合一”项目,开通农业信息热线,在乡镇建立更多的信息服务点,培养村级信息员,健全乡(镇)、村两级信息传播网络。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农业信息网络的信息传播优势,积极与电信部门等配合共同建设短信服务平台,把农牧业新品种、新技术以及产供销市场信息及时快速传送给农牧民。调动涉农企业、农产品经纪人、农广校、村干部、农村信息员的积极性,使各方面密切合作,形成集信息收集、加工、发布、服务于一体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妥善解决农业信息进村入户难的问题。
第二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调查与思考(范文模版)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雷小平加入时间:2010-4-19
省委农村工作部、省政府农办课题组
编者按。连续几年,党中央、国务院的1号文件,都是解决“三农”问题的。2月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这充分表明高层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重视。如何结合湖南的实际,把1号文件贯彻好。把总书记的要求落实到位。省委农村工作部、省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就发展现代农业进行了调查,形成了思考。今天,我们将他们的调查报告摘要刊登,以期助力1号文件的落实。
2008年8月以来,我们就加快我省现代农业发展问题,到浙江、江苏、湖北、河南等省和省内各地进行了调研,组织专家、企业和部分市县的负责同志作了专题研讨。总的感到,我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有条件、有优势、有潜力、有必要,需要进一步明确思路,抓住重点,强化措施,加快突破。
前提: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我们认为,目前我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条件成熟,正当其时。因为:
——多年来我省农业农村发展夯实了现代农业建设基础。农村改革30年来,我省农业农村发展取得辉煌成就,农业基础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科技水平有较大提升,农业产业基础不断增强,大宗农产品总量稳居全国领先地位,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初步形成,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提高。总体上看,我省已进入现代农业的初级阶段,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本条件。
——省委、省政府已经确立了发展现代农业的科学思路。省委、省政府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特别是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科学把握,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到了重要位置,形成了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如在发展理念上,要求“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坚持用工业化发展的理念来发展现代农业,坚定不移地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坚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起来,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发展现代农业,以现代农业支持新型工业化”;在发展方式上,提出“发展现代农业要走市场化的路子,走产业化的路子,走科技发展的路子,走能人带动的路子”,等等。省委、省政府领导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系统回答了发展现代农业的认识、思路、方法问题,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实施“一化三基”战略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几年来,通过大力实施“一化三基”战略,全省加快了富民强省、科学跨越步伐,经济发展明显提速。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进入“万亿元俱乐部”,人均gdp按当年汇率超过2400美元,表明我省已进入工业化中期的早期阶段,增强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支撑能力。近四年省级财政支农投入达到300亿元,比前4年增加1倍多。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明显加强,特别是农村交通实现大发展,农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同时,实行重视基层、加强基层、服务基层的政策取向,增加了基层正常运转的经费保障,提高乡村干部待遇,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增强了基层组织引导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这些都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取得的成果,实践证明,“一化三基”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源”、“城头山”、“东岳”等多个葡萄品牌统一注册为“城头山”商标,达到宣传城头山和打响葡萄品牌的双重目的。同时,加大整合、包装、推介力度,真正把优质葡萄打造成我县一张叫得响的“名片”。三是加强利益联结。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户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机制,可借鉴农康合作社的成功经验,选准一批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经济能人带头领办合作社,着力培育一支农村经纪人队伍,解决分户经营与统一市场的对接问题。可根据产品的不同特性,探索不同类型的组织模式,尽量以合同制度、股份制分配等方式,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同时,通过建立内部价格,保护价格、确定股份分红比例、建立风险调节基金、差价补贴等多种方式,在利益联接关系上找到结合点、平衡点。
4、探索机制,强化配套服务。一是加大政策扶持。政府应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布局的规划和引导,制定统
一、规范的龙头企业市场准入门槛,根据地域特色,培育和扶植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品牌,重点扶持辐射带动能力强、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重点龙头企业,特别是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出口创汇重点企业,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农业龙头企业基本建设投资在整个基本建设投资中的比重,着重解决当前制约龙头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在用人、用水、用电、用地和融资、税费减免等方面制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让企业真正得到实惠。二是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向上争取国家扶持力度,争取更多的国家政策性资金投入;对现有政策资金,加大整合力度,对于财政扶贫、移民、农业综合开发、发改等生产开发性资金及农业、林业、水利、畜牧水产等单位项目资金要通过“统一调度项目,项目捆绑资金”的方式集中投入农业产业化重大项目建设,从而达到整合各方面资金办大事的目的;县、乡政府部门应帮助金融部门化解好金融方面的风险,促使涉农贷款良性循环,提高金融部门的放贷积极性,保证惠农贷款的足额发放。三是加强部门服务。要强化部门职责,切实履行好各自职能,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服务和指导。涉农金融机构应适当降低涉农贷款利率,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实行贷款限时服务,延长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相匹配,满足农业产业化大小额信贷资金需求;质监部门要大力协助企业整合品牌资源,降低门槛,抓好产品qs质量安全认证;农业部门要从新种子、新农药、新肥料、新技术着手,帮助企业抓好基地建设;工商、卫生部门要狠抓食品卫生,加强市场打假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