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调研思考
现状·成效
岳池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属以县为单位的县级联社统一法人,辖
48个营业机构,是全县网点最多,分布分最广,贷款规模最大,且与广大农民、企事业单位、党政部门关系最为密切的金融机构。长期以来,全县农村信用社以“支持岳池城乡统筹发展、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为己任,在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上进行了积极而有益地探索。
一、信贷服务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一是细分市场,充分服务“三农”。针对不同客户不同的信贷服务需求,先后开发并推出了以千家万户农民为主要对象,曾被喻为农村信用社“金字招牌”的小额农贷,创新了以村镇农户为主要对象,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户户安建房贷款”,以种养大户和城郊农民为主要对象,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共同发联保贷款”,以外出务工人员为主要对象,适应劳务产业发展的“劳务展业贷款”,以个体工商户为主要对象,促进商业繁荣的“城镇‘三户’贷款”,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对象,助推工业强县的“百业兴旺工业贷款”等七大系列近三十个贷款品种,基本满足了农村、城郊、城区和县外衍生市场不同层次客户的信贷服务需求。二是围绕抢占市场,改革信贷交易制度。直面激烈的市场竞争,树立“成就客户,发展自我”和“贷户就是衣食父母”的经营理念,建立贷款超市,方便客户;推出“背包”银行,把信贷服务送到家;推出限时办贷制,提高工作效率;推出贷款受理否定制,实行阳光作业;探索担保抵押物多种、组合方式多样的贷款途径,疏浚贷款绿色通道;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市场+基地+农户”等信贷支农模式,发挥特色农业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助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三是优化市场环境,有效防范风险。创办金融学校,推进金融知识普及,引导农民增强信用意识;扎实开展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优化贷款经营环境;全面推行贷款利率浮动管理,覆盖市场风险与资金成本。自2006年末组建县级联社统一法人至今年10月末,全县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各项贷款267726万元,其中累放农业贷款129553万元,中小企业贷款12253万元,各项贷款余额达159180万元,占全县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67.85%。重点支持建设“丘区经济强县、白色农业大县、农家文化名县、和谐发展新县”,助推全县2007年发展食用菌2万亩,种植优质水稻45万亩、油菜17.3万亩、蔬菜26万亩,出栏生猪137.2万头、小家禽959.2万只,新植优质柑桔4.1万亩、高接换种50万株,支持改造中低产田土4.73亩,新建农民新居16677座,修建农村公路1583公里,“村村通广播电视网络覆盖率达30%;大力支持县中小企业发展,为县域科伦制药、金德茧丝、银禾米业、莲桥米粉等企业的上马立项、技改扩能、做大做强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撑,其中,支持白庙莲桥米粉厂发展成为了年产米粉13000吨,创利税200多万元的省级重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突出支持劳务产业发展,助推全县劳务收入2007年达19.32亿元,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30.2%;有效支持城乡商业发展,推动全县个体工商户达20344户,2007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6亿元。为加快岳池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推进富民强县做出了积极贡献,凸显了农村金融主力军本色。
二、存款服务创新以客户为中心。坚持储户至上,围绕方便储户、可持续增强信贷实力不断改进和优化金融服务。一是实行文明服务,微笑服务,并根据需要,尽量配齐笔墨、眼镜、座椅、饮水机等便民设施,以“家”的亲情锁定客户。二是实行上门服务,对储蓄、存款大户上门收存,真心培育黄金大户。三是做好结算服务,在“无银行卡”时期,实施“876”聚资工程,同时借助农信银结算渠道、大小额支付系统、农民工特色银行卡,有效解决了劳务资金“回家”和“外出”难题。今年4月,拥有农村信用社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形象的蜀信卡全面发行,全面结束了农民结算难、汇款难的历史。四是实行代理服务,对必需通过邮政、农行等汇款回家,而收款人又因各种原因无法安全取现的,信用社工作人员主动联系代取,使之安全的转变成“农民自己银行”的储藏存款。岳池农村信用社上乘的服务质量和灵活的服务方式,较好地满足了全县人民资金存储、结算等金融服务需求,截至今年10月末,全县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达253473万元,占全县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30.15%,三分天下有其一。
三、中间业务创新以先进银行为标杆。正视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与国内外商业银行的差距,根据城乡居民现实需要,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广泛“拿来
”,代理中间业务快速发展。一是代理保险呈多元化发展格局,代理保险机构由两家发展至人寿、财保、太平洋、中华联合等6家,代理险种由二三种发展到数十种,年代理保费达1400多万元,较大程度地满足了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居民的保险需求。二是代发工资向全方位拓展。代发对象从全县8000多名教职工扩大到乡镇党政干部、地税公职人员等,年代理金额逾
4000万元。三是代理项目向更广领域延伸。已开办各种涉农直补款代发,地税、国税、乡镇村行政性费用代收,行政、交通罚没款代收,学校学费、城镇抵保代收,各种债券代理发行、兑付及各重大工程建设款、赔付款代理收付等。年代理收付、转帐各类资金46000多万元,极大地方便了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联系农民的最好金融纽带作用得以有效发挥。
四、同业往来创新以发展为根本。加快自身发展,增强综合实力,是更好服务“三农”,更大力度支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岳池联社针对富裕资金存入人行较定期储蓄存款利息入不敷出的实际,一是建立与当地金融机构的合作伙伴关系,在农行等金融同业开立基本账户,择机存入利率较高的约期存款,获取利差收入,抵减资金组织成本增效。二是以货币市场为平台,立足信合系统内,面向全国金融业,灵活转动利率杠杆,紧扣货币市场动态拆出或拆入资金,时时“低买高卖”,步步求盈。三是以投资理财的思维和理念,强化业务经营创新,在资金运用方式上寻求新突破,扩大资金运用效益。成功与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广安分行合作,开办了“人民币结构性理财”、“中银平稳收益理财”等性价比更高的新业务,获取较约期存款、货币市场业务更大的利差收入。四是实行上述三种业务组合式经营,以利大效高者为主,兼顾资金的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灵活掌控、优化组合,力创效益最高点。2008年1-10月,通过以上途径实现收入1241.9万元,助推全县农村信用社获总收入13572万元,实现账面利润3333万元。
问题·困难
尽管岳池农村信用社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上措施实、力度大、收效好,但与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多元化服务需求还有不小距离。
一、金融产品缺失、信贷支农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一是没有健全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和完善的农业贷款保险机制,专业的贷款担保机构少,目前,在岳池仅有一家,且规模小,担保能力有限,高端企业贷款品种、高端农业产业化贷款品种、存贷合一并兼具消费功能的卡业务及农业贷款保险等金融产品缺失,致使不能充分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对现代农业、设施农业、产业化农业的大额融资束手无策。二是受银监部门对“三外”资金限制性政策所制,对外出创业务工精英的信贷支持爱莫能助。三是由于农村信用社人手少,服务领域广,现有小额农贷无法真正全面发挥作用,有贷款证未必能及时贷到款,急需一种几近等同于支取存款方便的贷款产品。四是信用环境不优。据统计,岳池农村信用社尚有11000多万元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及其公职人员贷款逾期难以收回,较大程度地恶化了融资环境,限制了信贷产品特别是信用贷款产品的运用,也制约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二、金融工具传统,服务方式单一。从调查情况看,岳池农村信用社现有金融工具囿于传统的存款、贷款、结算,真正意义上的投资理财、信息咨询业务、代保管箱业务尚未破题;当前的服务方式仅局限于各营业网点的人工服务,尚无网上银行、自助银行,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高效率和远程、自助式的金融服务需求。
三、激励机制不完善,创新缺泛源动力。主要是未能充分认识金融创新对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加快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对金融服务创新引导不够,更没有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干部职工普遍认为,创新是上级领导或部门的事,与己无关,仅满足于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缺泛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或视变通为创新,一味地“拿来”改进,致使创新滞后于金融服务现实需要或缺少自主知识品牌的金融产品。
四、客观条件不足,金融创新受制。一是资产负债规模小、不良资产包袱重、信贷资产风险高、业务范围狭窄、经营地域受限制、员工综合素质普遍较低。二是“政策性”金融支持形成的贷款损失未能得到应有的补偿,“政策性”代理业务入不敷出,削弱了盈利能力。三是未能与商业银行同等享受储蓄保质利息补贴,资金组织上的行业限制准入等“歧视政策”使农村信用社在同业竞争中处于不平等地位,不得不以无偿提供代理业务为代价来换取业务发展。从调查情况看,岳池农村信用社现有8000多万元的政策性、准政策性贷款或政府“指令”性贷款形成高危风险甚至损失,代发各种涉农直补款入不敷出已达50多万元,无偿代理业务每年减少收入近70万元。以上这些,都不同程度的制约和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金融创新。
对策·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激发金融创新主动性。加快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既是增强农村信用社市场竞争能力和业务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农村信用社更好支持“三农”发展的职责所需。随着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信用社“一农支三农”的格局已被打破,农村金融市场主体多元化、产品多样化和各路“诸侯”群雄逐鹿的态势已经形成,对农村信用社生存发展的挑战前所未有;党的十七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责任重大,所有信合人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必须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从铸就信合长青基业的战略高度认识,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大局出发,制定金融创新总体规划,建立健全配套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加大人力、物力和科技投入,集全员之力,加快金融创新,努力推进自身和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找准着力点,增强金融创新实效。第一,要把解决金融服务难点作为创新的重点,当前要以破解小额农贷效能充分发挥难题和大额贷款融资瓶颈为着力点。开发多功能银联卡,嵌入小额农贷信息,实行存贷合一,一次授信,一年一审,在授信额度内,实现在所有联网机构透资支取、刷卡消费,并按透资时间长短计付贷款利息,解决农村信用社因种种因素小额农贷支农不充分的问题;移植联保贷款精髓,按产、供、销关联链系,建立大额贷款担保共同体,破解中小企业、农业产业化等大额融资瓶颈。第二,要特别重视新金融产品的“卖点”,要潜心感悟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客户的潜在金融服务需求,以敏锐的触角和独到的视觉,站在金融业务发展的前沿去开发新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奇,敢为人先,时时处处引领发展。第三,要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切入点,加大网络银行、自助银行建设力度,加快推出投资理财、信息咨询、代保管箱等新业务,始终急客户之急,想客户之想。第四,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点,注重把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运用于业务创新之中,切实提高新金融产品的科技含量,继而提高工作效率、效能。第五,要以确保信贷资金安全,成就客户为金融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产品设计必须符合国家经济金融政策,紧扣市场脉搏,切忌短视行为和政治功利性,确保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发展。
三、强化督促指导,提高金融创新能力。人行要加强对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新产品试点及推广的指导,银监部门要强化对新金融产品合规性、安全性的监督,各级信合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创新产品运行的调查研究,组织进行深入细致的可行性分析、实践经验总结和问题反省,强化新知识、新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员工素质,不断增强金融创新能力。
四、营造良好环境,加快金融创新步伐。一是地方政府要积极参与,加强与银监、财政、保险和农业部门的协调,逐步取消对农村信用社的“歧视”性、限制性政策,建立完善农业贷款担保及保险机制,为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创造条件或扫除障碍。二是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协调纪检、监察、司法等职能部门,采取强硬措施帮助农村信用社清收各类不良贷款,重拳打击各类逃废债行为,为金融创新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三是银监部门要给予积极的政策支持,批准农村信用社合理收取有关代理业务手续费,政府部门要重点加强对有关党政部门、事业单位的协调,确保相关手续费收取顺利进行。同时,人行要大力支持农村信用社发展货币市场业务,并根据银根松紧,允许适度开展银行间的投资理财业务,多途径促进农村信用社增收增效,为加大农村金融创新投入、加快创新步伐奠定强大的物资基础。
第二篇: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调研思考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调研思考
为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适应新时期农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助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今年,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关于试点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现结合岳池农村信用社推进金融服务创新实践,谈谈自己的浅议拙见。
现状·成效
岳池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属以县为单位的县级联社统一法人,辖48个营业机构,是全县网点最多,分布分最广,贷款规模最大,且与广大农民、企事业单位、党政部门关系最为密切的金融机构。长期以来,全县农村信用社以“支持岳池城乡统筹发展、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为己任,在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上进行了积极而有益地探索。
一、信贷服务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一是细分市场,充分服务“三农”。针对不同客户不同的信贷服务需求,先后开发并推出了以千家万户农民为主要对象,曾被喻为农村信用社“金字招牌”的小额农贷,创新了以村镇农户为主要对象,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户户安建房贷款”,以种养大户和城郊农民为主要对象,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共同发联保贷款”,以外出务工人员为主要对象,适应劳务产业发展的“劳务展业贷款”,以个体工商户为主要对象,促进商业繁荣的“城镇‘三户’贷款”,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对象,助推工业强县的“百业兴旺工业贷款”等七大系列近三十个贷款品种,基本满足了农村、城郊、城区和县外衍生市场不同层次客户的信贷服务需求。二是围绕抢占市场,改革信贷交易制度。直面激烈的市场竞争,树立“成就客户,发展自我”和“贷户就是衣食父母”的经营理念,建立贷款超市,方便客户;推出“背包”银行,把信贷服务送到家;推出限时办贷制,提高工作效率;推出贷款受理否定制,实行阳光作业;探索担保抵押物多种、组合方式多样的贷款途径,疏浚贷款绿色通道;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市场+基地+农户”等信贷支农模式,发挥特色农业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助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三是优化市场环境,有效防范风险。创办金融学校,推进金融知识普及,引导农民增强信用意识;扎实开展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优化贷款经营环境;全面推行贷款利率浮动管理,覆盖市场风险与资金成本。自xx年末组建县级联社统一法人至今年10月末,全县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各项贷款267726万元,其中累放农业贷款129553万元,中小企业贷款12253万元,各项贷款余额达159180万元,占全县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67.85%。重点支持建设“丘区经济强县、白色农业大县、农家文化名县、和谐发展新县”,助推全县xx年发展食用菌2万亩,种植优质水稻45万亩、油菜17.3万亩、蔬菜26万亩,出栏生猪137.2万头、小家禽959.2万只,新植优质柑桔4.1万亩、高接换种50万株,支持改造中低产田土4.73亩,新建农民新居16677座,修建农村公路1583公里,“村村通广播电视网络覆盖率达30%;大力支持县中小企业发展,为县域科伦制药、金德茧丝、银禾米业、莲桥米粉等企业的上马立项、技改扩能、做大做强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撑,其中,支持白庙莲桥米粉厂发展成为了年产米粉13000吨,创利税200多万元的省级重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突出支持劳务产业发展,助推全县劳务收入xx年达19.32亿元,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30.2%;有效支持城乡商业发展,推动全县个体工商户达20344户,xx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6亿元。为加快岳池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推进富民强县做出了积极贡献,凸显了农村金融主力军本色。
二、存款服务创新以客户为中心。坚持储户至上,围绕方便储户、可持续增强信贷实力不断改进和优化金融服务。一是实行文明服务,微笑服务,并根据需要,尽量配齐笔墨、眼镜、座椅、饮水机等便民设施,以“家”的亲情锁定客户。二是实行上门服务,对储蓄、存款大户上门收存,真心培育黄金大户。三是做好结算服务,在“无银行卡”时期,实施“876”聚资工程,同时借助农信银结算渠道、大小额支付系统、农民工特色银行卡,有效解决了劳务资金“回家”和“外出”难题。今年4月,拥有农村信用社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形象的蜀信卡全面发行,全面结束了农民结算难、汇款难的历史。四是实行代理服务,对必需通过邮政、农行等汇款回家,而收款人又因各种原因无法安全取现的,信用社工作人员主动联系代取,使之安全的转变成“农民自己银行”的储藏存款。岳池农村信用社上乘的服务质量和灵活的服务方式,较好地满足了全县人民资金存储、结算等金融服务需求,截至今年10月末,全县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达253473万元,占全县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30.15%,三分天下有其一。
三、中间业务创新以先进银行为标杆。正视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与国内外商业银行的差距,根据城乡居民现实需要,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广泛“拿来”,代理中间业务快速发展。一是代理保险呈多元化发展格局,代理保险机构由两家发展至人寿、财保、太平洋、中华联合等6家,代理险种由二三种发展到数十种,年代理保费达1400多万元,较大程度地满足了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居民的保险需求。二是代发工资向全方位拓展。代发对象从全县8000多名教职工扩大到乡镇党政干部、地税公职人员等,年代理金额逾4000万元。三是代理项目向更广领域延伸。已开办各种涉农直补款代发,地税、国税、乡镇村行政性费用代收,行政、交通罚没款代收,学校学费、城镇抵保代收,各种债券代理发行、兑付及各重大工程建设款、赔付款代理收付等。年代理收付、转帐各类资金46000多万元,极大地方便了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联系农民的最好金融纽带作用得以有效发挥。
四、同业往来创新以发展为根本。加快自身发展,增强综合实力,是更好服务“三农”,更大力度支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岳池联社针对富裕资金存入人行较定期储蓄存款利息入不敷出的实际,一是建立与当地金融机构的合作伙伴关系,在农行等金融同业开立基本账户,择机存入利率较高的约期存款,获取利差收入,抵减资金组织成本增效。二是以货币市场为平台,立足信合系统内,面向全国金融业,灵活转动利率杠杆,紧扣货币市场动态拆出或拆入资金,时时“低买高卖”,步步求盈。三是以投资理财的思维和理念,强化业务经营创新,在资金运用方式上寻求新突破,扩大资金运用效益。成功与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广安分行合作,开办了“人民币结构性理财”、“中银平稳收益理财”等性价比更高的新业务,获取较约期存款、货币市场业务更大的利差收入。四是实行上述三种业务组合式经营,以利大效高者为主,兼顾资金的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灵活掌控、优化组合,力创效益最高点。xx年1-10月,通过以上途径实现收入1241.9万元,助推全县农村信用社获总收入13572万元,实现账面利润3333万元。
问题·困难
尽管岳池农村信用社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上措施实、力度大、收效好,但与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多元化服务需求还有不小距离。
一、金融产品缺失、信贷支农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一是没有健全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和完善的农业贷款保险机制,专业的贷款担保机构少,目前,在岳池仅有一家,且规模小,担保能力有限,高端企业贷款品种、高端农业产业化贷款品种、存贷合一并兼具消费功能的卡业务及农业贷款保险等金融产品缺失,致使不能充分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对现代农业、设施农业、产业化农业的大额融资束手无策。二是受银监部门对“三外”资金限制性政策所制,对外出创业务工精英的信贷支持爱莫能助。三是由于农村信用社人手少,服务领域广,现有小额农贷无法真正全面发挥作用,有贷款证未必能及时贷到款,急需一种几近等同于支取存款方便的贷款产品。四是信用环境不优。据统计,岳池农村信用社尚有11000多万元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及其公职人员贷款逾期难以收回,较大程度地恶化了融资环境,限制了信贷产品特别是信用贷款产品的运用,也制约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二、金融工具传统,服务方式单一。从调查情况看,岳池农村信用社现有金融工具囿于传统的存款、贷款、结算,真正意义上的投资理财、信息咨询业务、代保管箱业务尚未破题;当前的服务方式仅局限于各营业网点的人工服务,尚无网上银行、自助银行,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高效率和远程、自助式的金融服务需求。
三、激励机制不完善,创新缺泛源动力。主要是未能充分认识金融创新对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加快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对金融服务创新引导不够,更没有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干部职工普遍认为,创新是上级领导或部门的事,与己无关,仅满足于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缺泛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或视变通为创新,一味地“拿来”改进,致使创新滞后于金融服务现实需要或缺少自主知识品牌的金融产品。
四、客观条件不足,金融创新受制。一是资产负债规模小、不良资产包袱重、信贷资产风险高、业务范围狭窄、经营地域受限制、员工综合素质普遍较低。二是“政策性”金融支持形成的贷款损失未能得到应有的补偿,“政策性”代理业务入不敷出,削弱了盈利能力。三是未能与商业银行同等享受储蓄保质利息补贴,资金组织上的行业限制准入等“歧视政策”使农村信用社在同业竞争中处于不平等地位,不得不以无偿提供代理业务为代价来换取业务发展。从调查情况看,岳池农村信用社现有8000多万元的政策性、准政策性贷款或政府“指令”性贷款形成高危风险甚至损失,代发各种涉农直补款入不敷出已达50多万元,无偿代理业务每年减少收入近70万元。以上这些,都不同程度的制约和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金融创新。
对策·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激发金融创新主动性。加快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既是增强农村信用社市场竞争能力和业务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农村信用社更好支持“三农”发展的职责所需。随着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信用社“一农支三农”的格局已被打破,农村金融市场主体多元化、产品多样化和各路“诸侯”群雄逐鹿的态势已经形成,对农村信用社生存发展的挑战前所未有;党的十七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责任重大,所有信合人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必须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从铸就信合长青基业的战略高度认识,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大局出发,制定金融创新总体规划,建立健全配套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加大人力、物力和科技投入,集全员之力,加快金融创新,努力推进自身和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找准着力点,增强金融创新实效。第一,要把解决金融服务难点作为创新的重点,当前要以破解小额农贷效能充分发挥难题和大额贷款融资瓶颈为着力点。开发多功能银联卡,嵌入小额农贷信息,实行存贷合一,一次授信,一年一审,在授信额度内,实现在所有联网机构透资支取、刷卡消费,并按透资时间长短计付贷款利息,解决农村信用社因种种因素小额农贷支农不充分的问题;移植联保贷款精髓,按产、供、销关联链系,建立大额贷款担保共同体,破解中小企业、农业产业化等大额融资瓶颈。第二,要特别重视新金融产品的“卖点”,要潜心感悟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客户的潜在金融服务需求,以敏锐的触角和独到的视觉,站在金融业务发展的前沿去开发新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奇,敢为人先,时时处处引领发展。第三,要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切入点,加大网络银行、自助银行建设力度,加快推出投资理财、信息咨询、代保管箱等新业务,始终急客户之急,想客户之想。第四,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点,注重把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运用于业务创新之中,切实提高新金融产品的科技含量,继而提高工作效率、效能。第五,要以确保信贷资金安全,成就客户为金融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产品设计必须符合国家经济金融政策,紧扣市场脉搏,切忌短视行为和政治功利性,确保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发展。
三、强化督促指导,提高金融创新能力。人行要加强对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新产品试点及推广的指导,银监部门要强化对新金融产品合规性、安全性的监督,各级信合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创新产品运行的调查研究,组织进行深入细致的可行性分析、实践经验总结和问题反省,强化新知识、新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员工素质,不断增强金融创新能力。
四、营造良好环境,加快金融创新步伐。一是地方政府要积极参与,加强与银监、财政、保险和农业部门的协调,逐步取消对农村信用社的“歧视”性、限制性政策,建立完善农业贷款担保及保险机制,为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创造条件或扫除障碍。二是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协调纪检、监察、司法等职能部门,采取强硬措施帮助农村信用社清收各类不良贷款,重拳打击各类逃废债行为,为金融创新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三是银监部门要给予积极的政策支持,批准农村信用社合理收取有关代理业务手续费,政府部门要重点加强对有关党政部门、事业单位的协调,确保相关手续费收取顺利进行。同时,人行要大力支持农村信用社发展货币市场业务,并根据银根松紧,允许适度开展银行间的投资理财业务,多途径促进农村信用社增收增效,为加大农村金融创新投入、加快创新步伐奠定强大的物资基础。
第三篇:新野辖内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调研报告新野辖内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调研报告
——————
新野县是河南省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试点县。近年来,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成为中央、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高度关注的问题。人行新野支行认真贯彻落实上级行关于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辖内实际,积极找准定位,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多种途径,着力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一、采取的主要措施
1、当好指导员,把握农村金融创新的方向。2008年按照上级行金融服务创新的要求,结合新野的实际,支行及时制定了《新野县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指引》,明确提出了全辖金融创新的指导思想。我们深入基层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了《新野县货币信贷政策指导意见》,对金融机构机构创新信贷产品的领域进行了市场界定,要求做到“一行一品”,特别对涉农金融机构重点强调要在小额担保贷款、支农贷款、消费信贷领域开展创新。
2、干好宣传员,增强农村金融创新的活力。农村金融创新面临的很现实的问题是金融机构“不热情”老百姓“不知情”,为此我们通过广泛的宣传增强农村金融创新的活力。一是专题会议推介。支行于2008年4月召开了全辖各金融机构信贷创新经验交流暨信贷创新产品推介大会,各金融机构现场交流信贷创新的工作和体会。同时我们也将各金融机构的创新经验及优秀的创新产品汇编成册,形成了《新野辖内金融机构信贷创新纪实》一书。二是现场观摩学习。支行在认真总结县农行在支持“三农”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于2009年4月组织召开了全县金融机构主要负责人参加的“三农”营销现场观摩学习会,积极推介企业增收、农行增效、政府满意的“创新模式”。
3、做好保育员,保证农村金融创新的效果。一是做好沟通协调工作,破解创新问题。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很多是政策性的,又涉及到农村很多问题,在农村组织相对松散,只有在强有力的组织下才能保证工作的有效开展。如我们在开办土地和水域经营权抵押贷款时,通过与县、乡各级政府、银监部门、金融机构及其上级行和村组织进行有效沟通,并与县政府各相关部门密切合作,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解决创新工作缺乏组织保障问题。二是做好对接服务工作,扩大创新影响。我们在开展创新时采取先试点后推广,先区域后覆盖,采取循序渐进,逐步铺开的方式,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如辖内的“返乡农民工创业”产品,在上港乡实施的不错,各乡通过到上港乡实地学习,在产品上做了一些修改和完善,如很多乡政府拿出了专门的财政费用作为贴息资金,扩大了贷款的对象、范围、用途。只有不断的完善,才能保证使别处的经验和产品与本地实现有效的对接。三是做好风险防范工作,保证创新成果。创新和风险是一对孪生兄弟,开展好创新的前提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很多是政策性较强的事情,高风险、低利润,没有政府的风险保障机制,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不高。我们通过与地方政府、各部门进行充分沟通协调,切实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打造诚信新野,落实风险保障机制,积极化解信贷风险。如在溧河开展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时,明确政府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风险补偿基金,对金融机构出现的风险给与30%的补偿,新野县也准备对全县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出现的风险的10%,每家机构最高50万的补偿。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在上级行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辖内金融机构的积极配合下,新野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
创新工作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遍地开花,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截止目前,全辖共有创新信贷品种13个,其中农村创新金融产品6个,分别是中小企业信用中心担保贷款、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保贷款、农民工回归创业贷款、“协会+农户+银行”、“基地+农户+银行”等,各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全县6个种植蔬菜的乡镇运用“基地+农户+银行”这种模式发放贷款,在2010年12月末的全县48亿元贷款中,与蔬菜产业相关的贷款达10.4亿元,占全部贷款额的20.8%;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贷款余额达3亿元。
2、对缓解农村养殖大户难进行了有益探索,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创新贷款担保方式和扩大有效担保品范围,建立各类种养殖担保协会,以协会会员互相担保方式向银行申请贷款,有效缓解了农村种养殖大户缺乏抵押担保的难题,增加了农民收入。如该县新甸铺镇津湾村养鸡专业户李森是获得该贷款的第一人,2010年6月因购买饲料流动资金不足,养鸡协会会员为其提供了担保,获得流动资金贷款10万,到年底该户创产值120万元,较上年增收30万元,并提前归还了贷款。同时在李森带动下,该村出现了一大批养殖大户。去年该村肉鸡总产量100万斤,产值500万元,纯利润逾100万元。
3、满足了农民的创业愿望,推动了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
新野县是劳务输出大县,2008年利用金融危机大量农民工返乡的有利时机,大力开展创业政策宣传,通过农民工回归创业贷款,积极扶持返乡农民工回归创业,形成了具有新野特色的回归创业模式。其中截止2010年,全县累计发放756笔,金额2687万元,带动2000名左右的返乡农民工实现再就业。县农联社新开发的1000多个微小项目,使得近3000户城乡劳动者走上了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之路。它促进了人们就业观念的转变,激发了全民的创业意识,实现了他们的创业梦,同时也促进了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在县农联社的支持下,返乡农民工王廷伟创办了新新光电公司,个人被推荐为全国十大农民创业人物。
4、提高农业产业化生产水平,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全县通过开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联保贷款,利用该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新纺集团、新野嘉园蔬菜等采取订单农业的优势,积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这样不仅延长产业链条,降低交易成本,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支持新农村建设;有利于贯通“公司+基地+农户”的金融支农链条,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生产,有利于该县农业结构调整,把优势产业做大作强。以新野县蔬菜专业合作社为例,它是农业部确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国100家试点单位和50家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几年引进推广的荷兰比久甘兰,深得农户和消费者的欢迎,现已在豫鄂两省推广面积达5万余亩,申报gap认证450亩。通过信用社对该专业合作社贷款,有力地提高了该地农业产业化水平。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试点工作坚持以下原则,一要坚持市场化和政策扶持相结合的原则,以市场化为导向,以政策扶持为支撑,健全和完善正向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内在积极性和创造性;二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实际特点,积极探索、创新适合当地实际、可操作性强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重在实际效果;三要坚持优化服务和风险可控原则,积极运用现代商业网络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改进和提升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审慎稳健开展金融创新,合理分散金融风险。
三、试点内容
(一)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鼓励金融机构加强与信用协会或信用合作社等信用共同体的合作,运用联保、担保基金和风险保证金等联合增信方式,积极探索发展满足信用共同体成员金融需求的联合信用贷款。通过规范信用共同体内部的资信公开、信用评估、贷款催收等程序,完善内在激励约束机制,调动成员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促进金融机构有效降低信息采集、贷前调查、资信评估和贷后管理等成本,在有效控制和防范信贷风险的基础上扩大信用贷款发放。鼓励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利用多种方式建立和完善农户资信评价体系,积极发放不需要抵押担保的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扩大农户贷款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