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四重” 增强“四力”——提升村干部能力素质的探索与思考

第一篇:突出“四重”增强“四力”——提升村干部能力素质的探索与思考突出“四重”增强“四力”

——提升村干部能力素质的探索与思考

农村党员干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直接推动者、组织者和实践者,是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者和实施者。适应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发展需要,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当前部分村干部中存在的对党的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不熟,团结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不强,私心重、公心差,服务意识不强,顽固守旧、思想观念落后等问题,切实提高村干部自身能力素质,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清水县村干部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要突出“四重”,增强“四力”。

重学习,增强创新力。建设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学习是前进的基础。积极建设“学习型”村级班子,是增强创新力,与时俱进的必要条件。我县相当一部分村干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思想陈旧,加之忙于家务,往往忽视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他们对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的精神实质领会不够、掌握不细,常常凭借老经验、老办法处理问题和执行政策,往往造成了偏差和走样;他们不懂农村实用技术,不懂市场经济、金融、法律、现代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不能为群众提供迫切需要的信息、技术、项目、市场和销售等方面的服务;他们面对农村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力不从心,守摊不创业,缺乏争上游、创一流的信心和勇气。只有加强学习教育,才能在根本上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只有加强学习教育,才能准确把握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抓住中央和上级各项决策部署的精髓;只有加强学习教育,弥补知识的不足,才能善于运用新知识,解决工作中的新问题,处理各种新矛盾。一名村干部学习和掌握的新知识越多,工作视野就会越开阔,精神就越充实,思想境界就越高,创新意识就越浓,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能力也就越强。在学习中要注重提倡“三个转变”:在观念上,以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加快发展推促学习观念的更新,促使广大村干部在学习培训时由被动接受向主动要求转变,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成效上,以产业化发展水平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一些特别重要的小康指标来引导和检验村干部学用转化的实际效果,促使他们的学习由领会文件向全面吸纳、主动研究转变;在形式上,将学习贯穿于新农村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的始终,促使他们由阶段性、临时性学习向终身学习转变,把学习作为一种经常性、习惯性的事情来做。同时,拓展学习培训的手段和途径,利用远程教育平台、报纸、广播等有效载体强化学习,采取“请进来”或者“走出去”的方式引导学习,通过扎实深入地学习培训,使他们充分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常思常看,摒弃守旧观念,树立创新理念,切实把学习作为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双带”能力的最佳途径,把提高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作为实现人生崇高理想的最大目标。

重纪律,增强执行力。保证执行力需要严明的组织纪律,纪律是执行力的先决条件。当前,部分村干部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庸、懒、散、软几个方面。有的村干部对上级党委政府下达的任务推推拖拖,思想不重视,落实不积极;有的只做表面文章,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困难就止步不前,不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在困难面前怨天尤人,束手无策;有的在推动工作中不顾客观条件,不尊重农民意愿,强迫命令,瞎指挥;有的村干部法制观念淡薄、廉洁自律不够,以权谋私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参与赌博等。所有这些,既损害了村干部自身的形象,又降低了在群众中的威信,给村级管理及工作的落实带来较大影响。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必须要解决这些村干部责任心不强、执行力缺失、纪律观念淡薄等方面的问题。为此,要探索实行“内外兼修”的机制。在内部,开展“我为全村发展出主意”、“我给自己定制度”等主题活动,坚持自我加压,自我督促,加强党性教育,提高个人修养,修好“内功”,加强自我约束,把个人理想信念和思想政治素质的不断提升内化为勤政廉政、加快发展的紧迫愿望和强大动力,切实增强纪律性,提高执行力;在外部,加大对重大工作项目的落实力度,实行“三步”问责制:第一步诫勉谈话,对受主观因素影响,工作不够得力、影响工作进度、不能按时完成工作任务的农村党员干部,由乡镇分管领导对其进行诫勉谈话,给予警告;第二步通报批评,在诫勉谈话后仍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完成工作任务的,在全乡范围内给予通报批评;第三步责令辞职,对经过上述程序仍我行我素、不顾大局、打不开局面的,进行责任追究,由乡镇党委劝其引咎辞职或予以免职。重奉献,增强服务力。农村党员干部是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推动者。部分村干部受待遇低,工作条件艰苦,政治上没有多大前途,当上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就到头了等消极思想认识的制约,在工作中得过且过,服务意识不强,奉献精神不够,利己的事就干,与自身及亲戚朋友没多大利益关系的,就相互推诿,扯皮;看见矛盾装“瞎子”,听到意见装“聋子”,遇到麻烦绕“圈子”,办事不公,唯利是图,以权谋私,吃、拿、卡、要现象时有发生。提升农村党员干部为民服务能力,对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农村工作千头万绪,任务繁重,要有所作为,乐于作为,党员干部就必须要有吃苦奉献精神,勇于做艰苦细致的工作。在村干部中探索建立“双励双挂”制度:“双励”即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按全县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适时提高村干部工资待遇,并为他们办理养老保险、离任生活补贴;注重精神奖励,对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充分肯定其成绩,在全乡乃至全县范围内表彰推广。“双挂”即与评先评优挂钩,与推荐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工作挂钩,特别是在评选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村官及招录乡镇公务员等工作中,予以重点提名推荐。促使他们始终保持昂扬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踏踏实实深入基层,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交流,发扬无私奉献精神,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当成大事,先公后私,先人后己,想群众所想,办群众所需,切实增强服务群众、造福一方的能力。

重和谐,增强凝聚力。提倡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关心,建设和谐村级班子,是增强村“两委”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必要保证。部分村“两委”班子因利益分配、家族矛盾等因素,导致关系不协调,工作合力不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不能互相配合共同开展工作,支书与主任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班子不协调,思想不统一,无法发挥出村级班子应有的工作合力,基本失去了村级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准确分析村“两委”成员之间关系不协调、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农村形不成合力的原因,教育引导他们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放开包袱,放下架子,抛弃私心杂念,促使他们情感上善于沟通,决策上善于民主,关系上善于协调,廉政上善于提醒,发展上善于带头,形成一种“既共事、又共心”的良好工作氛围,切实做到“三合”,即: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行动上合拍。通过村“两委”班子的和谐,推动党员队伍的和谐,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因素,努力形成全村党员群众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增强发展凝聚力,早日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

第二篇:增强管理政法队伍能力的思考与探索关于加强政法委自身建设和切实增强管理政法队伍能力的思考与探索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各种挑战也前所未有。因此,政法委必须着眼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去思考和探索做好政法工作改革的新思路,解决政法工作遇到的新问题,建立政法工作发展的新机制,奋力突破影响和

制约政法工作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束缚和保障性困扰,努力把政法队伍打造成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精湛,作风过硬,保障精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钢铁队伍,为加快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保驾护航。

一、主要问题

(一)机构设置不健全。政法委设有政法办、综治办和维稳办,执法督查督办室、纪工委虽有机构,但工作人员是兼职且没有独立的办公场所,政治处尚未建立。在已成立的机构中,政法办是股级科室,低微的级别削弱了工作人员协调政法各部门的能力;综治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当成政法委的内设科室,被认定成副科级单位,最近才拨乱反正,恢复正科级待遇;维稳办成立不久,仅被认定成副科级单位,职数尚未完全解决。

(二)编制规模不科学。随着法治进程的加快,政法委事务越来越多,既有宏观协调方面的,又有大量的微观琐事。尤其是维稳办成立以来,大量的涉法涉诉上访案件接踵而至,牵扯了政法委大量的人力和精力,现有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必须以加班加点和放弃节假日为代价,才能推动工作顺利进行,长期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与庞杂纷繁的事务相倒置的,是政法委的编制——一共13名,其中行政编制11名,另2名为事业编制。由于编制的紧缺,阻塞了政法委的进人渠道,影响了政法委职能的发挥。

(三)人才进出不畅通一是出口不畅。政法委与市级各部门之间干部交流调整太少,近年来,除政法委副职领导进行过两次交流外,一般工作人员交流很少;即便交流出去了,单位都不是很好。多数只是在内部分管工作或科室进行调整,难以激发队伍活力,进而影响工作的开展。二是进口不畅。编制紧张导致政法委想要的人才“进不来”;干部交流得少、交流得不好,则让外界产生了“政法委不出人才”的观念,使人才“不愿进”,影响了政法委威信的树立。

(四)执法监督难到位。在和法、检、公、司的权力博弈中,政法委的权力不占优势,相对于所担责任而言,还略处于劣势。在政法委、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四家关系中,只有政法委书记的地位比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的“一把手”要高一些,但政法委书记并不能代表整个机构的级别。加之现在强调独立办案,政法委的协调功能缺乏足够的权威,有时还被视为是在干挠司法。权力弱化,对政法委书记以外的副职领导和工作人员来说,则需要通过多次博弈才能实现对法、检、公、司权力的说服和控制,甚至还不一定能实现预期的效果。政法委在这种现实的权力配置中从主动变成了被动,协调关系也变成了类似于“请求”的关系;加之人员少、事务多、机制不完善,对政法部门的执法监督工作很难到位。

(五)协管干部难实现。协管干部权与政法委管理政法队伍的职能、职责、权威和效果密切相关,权力的大小决定职责实现的程度。虽然各级文件明确规定,党委政法委“协助党委和组织部门考察、管理干部”,但实际上这一权力还是掌握在组织部门,政法委的协管职能流于形式,对政法队伍发挥管理职能多限于政治口号上,干部任免权力主要掌握在组织部门和政法部门自身。

二、对策探讨

2007年以来,xx紧紧围绕“如何加强政法委自身建设,切实增强管理政法队伍能力”进行全面深入探讨,拟定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方案,大部分方案正处于实施之中。

(一)完善扩编增职机制。努力争取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增加政法委领导职数和非领导职数,解决政法干部政治待遇偏低的问题。根据工作需要,适当增加政法委编制,为吸纳更多的人才进入政法管理层打好基础。2008年,将按照中央、省委和达州市委有关文件精神,在政法委设立政治处,政治处主任按正科实职配备。单设执法督查督办室和纪工委,配齐配强专门人员。将市委维稳办设置为正科级机构,与市委政法委合署办公,机构有原来的3人扩编为5人。

(二)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将政法委纳入政法经费保障范围。之所以将政法委纳入保障范围,一方面是因为政法委工作人员,多数是从政法四部门的优秀干警和领导干部中选拔出来的;另一方面是因为政法委工作职能越来越多,责任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重,在维护稳定、保障和谐的进程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应当予以保障。

(三)完善干部交流机制。加大政法系统领导干部多向交流、交叉任职、上挂下派力度,打通交流屏障,提高政法系统领导班子整体效能和政法干部的综合素质。

(四)完善干部管理机制。理顺政法委协管政法干部的程序和权限,坚决把政法委协管政法部门领导干部工作落实到位,严格考察把关,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领、作

第三篇: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对接的思考论文摘要:文章在分析学生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相关性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就业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职场对综合素质结构化要求出发,提出学生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对接的政策建议。关键词:综合素质就业能力实践创新

据报载,2011年人力资源市场将迎来超过600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挑战,作为办学机制灵活的独立学院,正在成为向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供给源。大学生就业现实充分证明,就业机会与就业质量同学生综合素质越来越密切相关。如何通过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增大以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为内涵的就业能力,是评价包括独立学院在内的普通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一、现实问题: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需求差距

在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和就业环境带来严重不利影响下,我国经济面临周期性调整和结构性调整的双重压力。不论产业结构调整还是企事业单位深化改革,都是以减员增效和定岗定编为核心,这在一定程度上相对地减少了就业机会。包括独立学院在内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尽管从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录用毕业生实行考试以来,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公平与公正性,但公务员通用考试的课目《申论》与《职业综合素质》以及通过统一考试后的面试,对毕业生的思维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折射的知识覆盖、综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大型品牌企业的招聘和有高科技内涵的中小企业,有的加大了公务员招聘考试内容,有的则效仿世界500强综合能力测评。

第二,“学会做人”在一定程度上是综合素质的基本体现。无论是行政事业单位,还是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对这一最基本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各类单位最看重的是有吃苦耐劳和奉献精神的员工。有关数据表明,除少数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以外,大多80、90后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普遍存在自我意识强、娇生惯养、自理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不足的短板。部分学生缺乏进取精神,对家庭的依赖性强,在就业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不能客观认识自己,缺乏诚信、敬业精神以一及盲目从众和依赖,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市场,导致对就业现状的茫然和准备不足。

第三,高校每年都要举办各种“校企”见面的双选会,从学生角度分析一些效果不佳的招聘会,其原因一是学生对进入校园几十家甚至百余家企业同时招聘,缺少对行业与企业的综合认知与分析能力,而在短时间内不能对行业、企业基于潜力的发展前景和企业文化深入了解,只能问问薪酬待遇,看看招聘条件,难以找到自己期望的单位。从企业的角度只能对学生有个基于目测的综合素质了解,而招聘会上的双向沟通。就学生而言也是一种以综合分析、综合判断的素质体现。以此导致的精英型就业定位与大众化的高等教育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与职业需求的差距。

第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着重考查综合素质和能力。这就从大学招生的源头上,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了基础。同时,高等院校也要采取针对性措施,改革教育内容,开设一些跨学科课程,提升学生通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缩小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需求的差距。

二、发展趋势:综合性素质与能力的多元化培养

任何一所大学的办学定位都是将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毕业生并使他们为社会所用作为办学之本。而社会对学生质量的评价就是对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评价,这对独立学院的发展更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学校的学生工作要全面分析发展趋势、密切配合教学部门、针对性采取相关措施,让学生在大学四年里,不仅要学到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专业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更要提升包括健康的心理、强健的身体、自我适应、自主管理、团队合作、善于沟通、诚实可信等必备的综合素质,从而为社会输送“知行合

一、德才兼备”的合格毕业生。为此,大学的学生工作要面对就业市场对学生综合素质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如下几个方面,主动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多办实事。

第一,用多元目标,将加强学生道德素质培养作为提升综合素质之本。思想道德品质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立足社会的根本,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因素。它涵盖了一个人的政治觉悟、思想观点、道德水平、人格品质等。就独立学院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意识形态还没有定型。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首先要配备优秀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围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确处理社会成员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问题,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使他们成为有着高尚品德、较强法律意识、诚实守信有敬业精神的大学生,奠定就业基石。

第二,用多种方式,将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作为提升综合素质之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高雅的文化艺术品味,特别要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中国传统文化和家乡区域文化的学习、挖掘和研究。利用各种文化社团、文体活动、基本功比赛、艺术竞赛、演讲比赛、人文社科类知识竞赛等活动,“讲座”、“论坛”、“讨论”、“广播”、“课外读书”、“观摩”“对外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学习到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了解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引导学生自觉学习经济、科技、文化、法律、礼仪、人文素质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让学生置身在浓浓的文化建设氛围之中,在深深体会发展先进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第三,用多种途径,将加强学生健康素质培养作为提升综合素质之力。只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才是学生学习生活和踏入社会的前提,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针对学生就心理压力与焦虑,就业心理期望与失落感等问题,进行定期心理健康测查、团体心理健康辅导、心理咨询和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活动,让学生学会正确地缓解和释放心理压力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强化抗挫折能力。如:采用心理剧、心理问题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努力做到身心健康,德才兼备。

三、系统对策: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自主提升

当用知识管理的理念研究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时,在解决了“为什么”与“是什么”之后,关键是要找到“如何做”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笔者认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作为广义学习与实践过程,强化学生自我、自主、自觉性,是提升综合素质的根本之策。

第一,搭建平台,激发自我,在提高动手动脑能力中提高综合素质。将自我在提升学生多元兴趣、爱好和专业特点的结合上落在实处。有层次有重点的建设一批系级、院级创业就业和职业发展类的社团。配备优秀的指导老师,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级或省级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一定权威性和社会影响力的创业、创新和就业方面的竞赛,为学生搭建综合能力平台,并向综合能力提升注入创新内涵,在活动中将专业知识

和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锻炼和提高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爱好,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第二,面向就业,激励自主,在树立正确就业观中提高综合素质。目前在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选择存在着“错位”现象,单位招不上人,大量毕业生无处可去。因为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普遍较高,在第一课堂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之外,还要针对就业价值观相关问题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提升训练。发挥第二课堂优势,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暑期“三下乡”和“暑期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活动中提出问题,想出对策,写出结果。在调查中了解社会职业,了解企业用人状况。通过调查走访,要在考察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树立自我职业发展、才能发挥、事业有成的职业价值观。让学生能客观认识自己,对于那些虽然目前工作条件不是太好,但发展空间大,能发挥自己作用的企业要优先考虑。对于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太高,但发展潜力大,创业机会多的区域也要重视。

第三,校企联手,启迪自觉,在多样化实习实训中提高综合素质。目前,许多高校都有实习实训基地,但要充分发挥实习实训基地的作用,还得加强和企业的合作与沟通。加强学生实习期间的管理,不仅要有过程还要有收获和体会,让学生的培养更贴近市场,引导学生融入企业,在实践中了解工作内容,熟悉工作程序,掌握工作要求,履行岗位职责,积累工作经验,写出工作体会和收获,真正地进入岗位角色,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为工作过程奠定基础,积累经验,不能把实习流于形式。

第四,强化指导,面向就业,在提升学生就业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为解决大学生就业这一难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尤其通过对中小企业的扶持,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为此,学校要抓住机遇,从入学教育开始,就要加强以提升综合素质面向就业与创业的系统教育。为此,—要加大为学生就业服务工作的力度,配备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人员,走出校门了解就业市场的变化,各种招聘岗位与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的差距,采用缺什么补什么的方式,增大综合素质培养的针对性、指向性与收益性;二要及时向学生提供就业政策的全面服务,让学生系统了解如何用好、用足有关对大学生就业的扶持政策,使学生按照自身条件,追寻就业机会;三是学校对毕业生的服务不仅在校内而且要延伸到校外,延伸到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上。对毕业生不仅要扶上马,而且还要送上一程。对已经就业的毕业生要跟踪服务,帮助毕业生解决刚踏上工作岗位遇到的心理和能力上的困惑和困难。让学生尽快适应就业环境,完成从学校到职场的角色转换,提高就业能力,走稳就业之路。

第四篇。以提升素质能力为导向的演讲与口才课程开发与探索摘要提升学生素质能力是高职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做为公共课的“演讲与口才”,在课程定位上应以拓展专业之外的知识面为主,课程设计以实操为主线,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演与说主动参与进来,同时通过教师讲解体现出课堂特色。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二)完善组工干部队伍能力结构,着力构建科学化选拔任用机制一是建立准入制度。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用学历层次高、知识功底好、综合能力优、奉献意识强的干部进入组织部门。探索面向社会从具备任职资格的干部中进行公开招考或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开选调的办法,扩大选择面,做到好中选优、优中选适。二是建立交流轮岗制度。实行组织系统内部科学、合理的交流轮岗,特别是对一些比较敏感、专业性较强的岗位,实行定期轮岗,使组工干部经过不同层面、不同岗位的锻炼,全面熟悉组工业务。三是建立择优晋升制度。对能力强、有本事、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组工干部,不论资历长短、不论年龄大小、不论级别高低,一律优先提拔使用,真正在组织系统内部形成“凭实绩用干部、以能力论英雄”的正确用人导向,激发组工干部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内在动力,进而带动组工干部队伍整体能力的提高。

(三)提升组工干部队伍能力层次,着力构建多元化考核评价机制一是建立能力测评体系。以测评调查研究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语言文字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为重点,每年年终结合年度考核,对组工干部进行一次整体能力测评,并在测评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客观、公正地评价,并把测评结果作为组工干部提拔、晋级、评优的重要依据。二是建立任职考核制度。对符合提升条件的组工干部,组织开展统一的综合素质考核和能力水平考试,通过优胜劣汰,使优秀的组工干部得到重用,对自身能力差、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予以调整交流。三是建立工作考核制度。根据工作量的大小和难易程度,明确各部分所占分值,责任到人,遵循日常工作抓督查、重点工作抓推进、难点工作抓突破、热点工作抓成果、亮点工作抓创新的考核思路,要求组工干部按照工作目标责任、时间节点进度推进好各项工作,年终对工作实绩和工作效果进行综合考评。

(四)强化组工干部队伍能力监控,着力构建开放式监督制约机制一是建立组织部门内部规范制度。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健全部机关学习、会议、请示报告、财务及文档管理、保密等>规章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二是建立组织部门工作监督机制。从组织工作的每一道程序、每一个环节入手,实施全程跟踪监督,确保做到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遵守纪律不放松,坚决杜绝工作失误。对可能发生的问题,坚持早提醒、早预防,对已经发生的问题,做到早重视、早解决,防止小恙成大疾。三是建立组工干部全方位监督体系。按照组织工作公开化、透明化的要求,通过“三结合”的方式,对组工干部进行全方位监督,即组织部门内部监督与执纪执法部门监督相结合、党员干部群众举报监督与新闻舆论监督相结合、“八小时之内”监督与“八小时之外”监督相结合,将组工干部的言行举止始终置于全社会的有效监督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