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屏山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思考
加快推进翠屏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翠屏区政府副区长万云江
农业产业化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为重点,依靠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的带动和农业科技的进步,优化组合各种农业生产要素,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联结为完整链条,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市场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从我区实践来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是新形势下提高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整体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基地初具规模,但规模效益不明显。全区种植业基地面积达到61.34万亩,养殖业基地规模达到46.95万头。其中优质粮油基地面积19.2万亩,优质茶叶基地面积1.6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3.61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面积19.5万亩,特种水产基地养殖面积4000亩,无公害生猪生产基地年出栏生猪40万头,基本形成了蔬菜、优质粮油、林果花卉、畜禽、茶叶、特种水产六大特色支柱产业。但是,受长期以来以家庭为单位传统生产经营模式的影响,在基地建设上存在着各自为政、无序和重复建设的情况,生产能力过于分散,规模效益始终不明显。以蔬菜为例,全区各个乡镇都有基地,每个基地都有好几个主打品种,单一品种最大种植面积不到5000亩,最小的不足100亩。
(二)市场主体不断壮大,但带动能力不够强。全区已发展农产品生产、仓储、加工企业41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3家、市级9家,龙头企业采取合同契约、订单收购等方式,带动农户24.72万户(包括区外农户),吸纳农民工就业1388人;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8个,拥有农户会员24329名,带动农户104505户。但龙头企业和专合经济组织在规模与实力、科技与产品质量、品牌及经营方式等整个产业体系上综合竞争力较弱,难以实现“产供销、农工贸、产学研”一体化的目的。18家区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只有11.3亿元,专合经济组织固定资产10万元以上的只有7个。全区农产品加工率不足50%,其中二次以上深加工仅20%。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助农人均增收不足300元,不到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4545元的7%。
(三)品牌战略初见成效,但市场体系不完善。全区已形成“白莲池”牌大米、“涪溪”牌肉鸭、“九里鲜”水果、宗场沙梨、李庄生姜、赵场花卉等19个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4个、面积14.7万亩,占总耕地总面积的46.4%。无公害农(畜)产品32个,年生产量13.94万吨,占农牧总产量的29%。宜宾芽菜已成功申报为“地理标志产品”,叙府酒业、叙府茶业、碎米芽菜等已成为“四川省著名商标”、“四川名牌产品”。但是,当前翠屏区除2个蔬菜综合市场外,至今尚无专门的水果、粮食、茶叶、花卉等专业市场,生产出的无公害、绿色、特色品牌农产品更是找不到专业柜台。
(四)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但利益连接方式单一。全区种植业订单达到41万亩,养殖业订单达到32万头,已基本形成了以叙府茶业公司、和久农业集团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带动型,以凉姜乡果业协会、宗场乡沙梨协会为代表的专合组织带动型和以石龙庵蔬菜批发市场为代表的专业市场带动型等三种利益联接机制。但是,这种以“订单农业”为主要形式的联结方式还比较脆弱,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同时,部分“订单合同”缺乏有效性,据调查,“订单合同”完全履约率仅为34%左右。
二、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制约因素。
1.传统观念的桎梏。农民“养鸡为花钱、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传统生产观念根深蒂固。在思想素质上,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等靠要”思想严重;在文化素质上,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大专及其以上文化程度不到全区农村总人口的2%,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员占75%。同时,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还习惯于传统的市场营销方式,特别是在生产手段和经营方式上表现出了很强的不适应。
2.配套政策的滞后。一方面,受家庭联产承包制和农村社保制度缺失的影响,目前尚没有行之有效的土地流转政策来引导土地的合理集中。另一方面,受县级政府职能的限制,政府投入带动农民、企业、金融机构参与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同时,翠屏区作为宜宾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的发展受到土地、规划、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制约。
3.指导思想的错位。部分基层政府没有制定或者依据已制定的规划来发展农业产业化,仍然习惯于行政命令,甚至盲目搞政绩项目,影响了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六)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要狠抓科技创新升级升档,在核心竞争力上取胜。一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继续发挥农广校、农函大等教育网络的作用,不断提高农民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应用新成果的能力,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合作意识和质量意识,造就一批适应农业产业化要求的有技术、善经营、懂管理的农民。二是引进高新农业科技。强化与四川农业大学的校区合作,走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的发展路子。加速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运用,开发一批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特色明显的农产品。三是抓好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建设。提倡和鼓励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形式建设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加快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步伐。
(七)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真吸取“三鹿奶粉”事件的教训,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把确保质量安全作为农业产业化成功与否的重中之重来抓。一是发展标准化生产。依托“宜宾万亩无公害早茶基地”和“全国粮食丰产工程示范区”等项目建设,主动把质量控制要求引入农户,建设标准化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原料基地。二是在农产品加工环节,从分级、加工、包装到储运等环节,都必须强化监管,防止二次污染。三是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农资和不合格农产品的行为,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八)完善配套政策体系。要抓住农村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一是建立健全规范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健全农业投入的制度保障。调整财政支出,保证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三是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要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四是要发展农村保险事业。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