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工作的几点思考

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支持**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为**南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若干意见》第3章第7条指出加大以土坯房为主的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作为优先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凝聚振兴发展民心民力的序曲。

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工作关系到农村群众的最基本的民生问题,是居住在危房中的贫困群众盼望已久的民心工程、惠民工程。如何做好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工作,贯彻落实《若干意见》以及党和政府出台的其他危房改造政策,是每一个乡镇干部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在长冈乡参与危旧土坯房改造工作的经历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根据平时在各村走访所观察到的一些情况,以及乡危改办搜集的一些反馈,笔者总结出目前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

1、农村环境影响偏大。农村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天气、地形、道路等)以及人文环境(乡村风俗、群众思想等),不利的农村环境对危房改造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一是受自然环境影响。**南地区天气湿度较大,春夏、秋冬交接时节通常阴雨绵绵。以2012年为例,危房改造工作因为第四季度繁多的降雨进度一直比较缓慢,严重影响工作开展。同时,恶劣的山区环境及狭窄的乡村公路对危房改造都有不利的影响。二是受传统观念影响。农村群众一般都比较重视后代的住房,都愿意想方设法为子女后代挣得一块宅基地以供他们建造属于自己的房屋,很难接受离开故土到集中点建房的理念。同时,这种观念也为空心房改造及集中建设点征地带来一定阻力。

2、建材供应明显不足。根据《若干意见》和上级关于危房改造的相关政策文件,用三年时间让**地区60余万危房群众脱离困境,住进新居,大规模的危房改造势必造成对建筑材料(砌砖、水泥、钢材等)以及建筑工匠的大量需求。建材的大量消耗容易造成建材供应点的建材短缺,尽管上级出台了各项的激励措施,但要想短时间内迅速增加建材供应量难度不小,甚至会造成建材质量的下降。同时,供小于求的局面会造成建筑材料价格的上涨,对原本贫困的危改家庭无疑又增加了一笔不小的投入。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1、继续开展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助力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的开展加强了干部与群众的联系,让政府能够及时了解群众诉求,帮助群众及时有效解决相关问题和困难,应用这个抓手,帮助危房改造工作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通过三送干部,做好危房改造政策宣传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危房农户进行摸底调查,了解危房改造家庭的困难,帮助他们了解建材价格、供应动向,协助他们协调工匠,以及资金补助、贷款申请等资金筹措工作,做到帮拆旧、保进度、包入住,确保危房改造对象家庭建得起、住得进。

2、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要和统筹城乡发展、和谐秀美乡村建设相结合。根据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及《若干意见》关于城乡统筹等内容精神,此次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工作不应该仅仅是单纯的拆除危房建新房的工作,而应该融入到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以及统筹城乡发展上来。如笔者所在的长冈乡合富村土坯房集中建设点就是遵循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指导思想,结合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在不改变山形地貌、依山就势的基础上,合理布局以新村部为核心的土坯房集中安置区、深山移民安置区、返乡创业能人示范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四区合一的新村模式,构建山、水、房浑然一体、宜居宜业的功能布局。四区合一新村模式拥有以下优势:首先土坯房集中安置区能够通过土坯房集中安置方式,统一规划、统一建材供应、统一协调工匠,解决了部分异地新建农户的建房土地问题,缓解建材、工匠供应问题,对于打造整洁新型新农村模式具有实验试点意义;其次,深山移民安置区能够极大的改善深山地区群众的生活水平,解决他们的水电、交通、子女教育等问题;第三,返乡创业能人示范区能够通过返乡创业能人的带头作用,发展合富村经济产业发展,为新村居民提供部分就业机会,让群众能就近就业甚至自主创业;第四,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对于探索新型城镇建设有重要意义,通过建设幼儿园、超市、诊所等设施,极大提高新村公共服务配套功能。

3、凝心聚力,整合资源,完善配套制度,确保农村土坯房改造工作有序推进一是资金统一管理。整合财政配套资金。对集中新建方式进行改造的,统筹各级财政配套资金及涉农资金,在足额保障改造农户补助标准的基础上,将剩余的配套资金主要用于土坯房改造集中建设示范点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整合各类行业资金。按照渠道不变,统筹安排的原则,整合财政、农粮、交通、水利、民政、移民办和帮扶等资金支持推进土坯房改造集中建设示范点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规范监督行为。建议研究制定出一套统一的、行之有效的有关改造资金监管的绩效考评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和举报投诉机制,为基层加强监管、执纪执法提供具体政策依据。三是加强建房安全检查。城建、规划、设计部门牵头,聘请一些懂政策、懂建筑,善监督、会监督的党员群众组建建房质量安全监督员队伍,确保监督实效。不定期开展检查,确保建房质量、保障建房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