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现状分析与思考
怎样推进余庆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安臵和有序流动工作是劳动保障部门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当前,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任务十分艰巨,余庆县人劳局紧紧围绕这个中心任务,坚持立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积极探索劳动力资源与企业用工有效对接的机制,今年1至8月底通过多渠道实现农民转移就业8872人,其中省外输出4779人,就近就地转移4093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731人。我县形成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良好态势。
一、具体做法:
1、明确工作职责,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明确专人负责劳务输出工作,协调有关事宜
2、大力整合社会培训资源,以规模壮培训。由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依托阳光工程,免费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以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劳动素质,有利于在务工过程中寻找到好的就业岗位,获得良好的经济收入。截止目前,完成劳动力技能培训8期731人。
3、细化工作任务,及时召开全县劳动输出工作会议,明确全县劳动输出工作目标和任务,并把目标任务分解和细化到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形成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
4、大力扶持有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招商引资兴办新企业。为使农业劳动力就地转移“转得出、留得住、富起来”,我们在发1
展县域经济的同时注意扶持有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招商引资兴办企业,积极引导企业吸纳农民工。在财政、金融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政策基础上,我县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加大服务力度,鼓励企业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县域特色经济。
5、抓好农业新项目开发,让劳动力高效益实现就地转移。在对农、林、牧、渔等职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鼓励招商引资企业或本地农民投入农业资源深度开发项目,注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分类指导,发展特色农业,开发农业高附加值产品,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吸引更多的人力资源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二、存在的的问题:
现阶段我县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门路不宽、信息不灵、渠道不畅,从根本上讲,目前农民工对外输出还处于一种低水平的、盲目的无序状态,主要表现为:
1、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仍然较低,难以在较高层面发展。近年来通过教育培训,我县农民工整体文化素质虽比以前有很大提高,相当部分农村劳动力没有经过正规的职业技能培训,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稀缺,就业渠道狭窄,大多从事简单、粗重、危险的体力劳动。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品牌,以品牌为依托,建立起长期的劳务输出机制。根据我县劳动力素质状况、特点和优势,重点抓好电子、机械、建筑等行业的劳务品牌的塑造。鼓励培训学校、中介组织培育和创立品牌,对具有市场优势的品牌进行重点扶持,发挥品牌效益,利用品牌优势去开拓和占领市场,增强在劳务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5、加大农民工权益保障力度。制订政策和采取措施,使农民工在户籍、就业、子女入学、医疗、养老保险等、司法援助等方面与城里人同等对待,降低农民工进城务工门坎。完善和落实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相关政策,将有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推进农民工参加城镇基本基疗保险。建立并完善保护进城就业农民工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的相关制度,加大打击劳动领域违法犯罪行为的力度,组织专门机构负责做好劳务输出法律援助和民工救助工作,解决劳务纠纷和拖欠民工工资等问题。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200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