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美丽乡村的几点思考?
天水师范学院11级地理班调查报告
课题报告
课题题目:清水县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班次:11级地理(2)班课题组成员:张三李四王麻子
指导教师:雷宇轩时间:2014年12月25日
清水县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
通过对清水县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调查,按照“规划引领,试点先行,分步实施,逐步完善,巩固提高”的思路,以新农村新居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探索符合县情实际的新村新居建设模式等方面,简要概述了清水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情况;从农民的思想认识、村庄规划、建设资金、产业支撑、管理机制、建设标准、农民培训等七个方面分析清水县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加快清水县美丽乡村建设的方面拟提出了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坚持因地制宜、保护环境的原则,坚持产业结合、挖掘文化底蕴,建章立制、长效管理,强化服务、培育新型农业实体深入宣传、营造氛围等七个方面的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
清水县;美丽乡村;规划
清水县位于天水市东北面,小陇山西南麓,划属渭河支流牛头河流域,东界宝鸡市,南连麦积区,西接秦安县,北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县境东西长66公里,南北宽47公里,总面积2012平方公里,全县耕地面积125.1万亩。现辖6镇12乡260个行政村112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2.0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69万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清水县
2以“五新一好”(即。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庄、培育新农民、塑造新风貌、创建新机制、建好村班子)为主要内容,依托易地扶贫搬迁、灾后重建、农村危旧房改造、城乡一体化试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新农村建设等项目,探索出易地搬迁型、旧村改造型、灾后重建型、劳务带动型、产业支撑型、农家乐观光旅游型等六种模式,走出了一条符合清水实际的新农村建设路子。
一、清水县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自2006年以来,清水县累计投资10.8亿元,建成各类新农村116个,使全县农村居民住宅砖房率达到了62%。以创建全国卫生县城、建设美丽清水为目标,按照“规划引领,试点先行,分步实施,逐步完善,巩固提高”的思路,整合林业、环保、危旧房改造、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投资2600多万元启动实施了庄天二级公路、桐温公路、汤浴河上游沿线、18乡镇政府所在地等52个村的“一池两改三化”工作,探索出了乡镇景区化、村落景点化的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新路子。全力实施了“移植千棵大树、彰显千年古城”工程,移植大树进城1222棵,进村庄广场248棵。积极建设了以庄天二级公路、红堡至秦亭公路为主的百公里绿色生态长廊,以县城至温泉为主的10公里文化旅游长廊,加快了农村绿化亮化美化步伐。
近年来,清水县一手抓农村新村新居建设,一手抓农
3村环境综合整治,按照“村庄规划到行政村、道路规划到自然村、产业发展规划到户、科技及技能培训到人、具体责任到领导”要求,在农村环境整治中大力实施修建垃圾池,在旧村改造中实行改造危墙、危房、绿化环境、硬化巷道、亮化村庄的“一池两改三化”工程,建立“门前三包”,环卫“十户轮流值班”等管理机制,推广垃圾“村收集、乡清运、县处理”模式,极大地改善了昔日的“脏乱差”面貌和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清水县积极探索符合县情实际的新村新居建设模式,创新投入机制和服务机制,有效整合易地扶贫搬迁、灾后重建、危房改造、“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以及农业、林业、水务、畜牧等项目资金,采取各级财政投一些、整合项目靠一些、社会捐助帮一些、金融部门贷一些、农民自己筹一些的“多条腿走路”办法,累计投入资金10.8亿元用于新村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同时,组织千名科级干部、千名党员进村入户,包抓指导全县1028个自然村新农村建设,调动了广大群众创建生态美、村容美、庭院美、生活美、乡风美的美丽乡村的积极性。目前,清水县以庄天二级公路沿线为重点的五条美丽乡村示范带全面建成,以整治建设背街小巷、乡间小路、村野小桥、小沟小渠、垃圾处理小场点和“六小民生实事”活动正在有序推进,相继建成文化广场、公益桥文化健身小广场为重点的、乡村道路、安全饮水、村阵地、卫生室、文化室、“农家连锁店”等一大批农村公共基础设
4施,累计建成各类新村122个,新修砖瓦房和砖混结构别墅式二层楼房35147户175735间。今年,又有47村3048户农民新居工程正在加快建设当中。到今年年底,全县农村居民住宅砖房率可达到65%,受益人口达17.3万人。同时,清水县着力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干鲜果基地56.1万亩,种植半夏2万亩,蔬菜10.2万亩,2013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92元,增长18.3%,为新村新居建设和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打下坚实基础。
二、清水县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清水县美丽乡村建设及村庄环境整治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周边地区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是:
1、农民的思想认识有待提高。农民是村庄的主人,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是村庄建设的主体。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不高、思想僵化、小农意识比较强烈,农民群众参与建设美丽乡村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未被充分调动起来,在环境整治等方面存在着“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环境整治依赖于干部,群众没有保护环境的意识,生活习惯比较差,部分农民群众不仅没有做到“自扫门前雪”,而且整治工作只要涉及农户的东西开口就要钱,直接影响到了村庄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有部分镇、村干部存在着畏难情绪和“等、靠、要”的思想,工作主动性不强,认为工作只
5要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就行了,环境好不好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于是便睁只眼闭只眼蒙混过关。同时,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度不高,没有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2、村庄规划有待完善。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要坚持先规划后整治、后建设。目前清水县虽已制定了美丽乡村示范区总体布局规划与实施意见,但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没能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与中心村的相关规划没相互衔接,个别村出现了尚未规划就开工建设,更有甚者出现了先建后撤、重复建设的现象,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同时对重点整治村和特色村的建设规划与当地的生态、文化、产业结合不够紧密,规划编制形式比较单一,在挖掘村庄自然、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上还有待加强,更没有突出鲜明特色的村庄文化,存在“千村一面”现象。
3、建设资金有待落实。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现在除了省、市政府给予部分引导资金外,主要靠镇、村投入,由于清水县乡、村没有经济来源,致使镇村投入资金空缺,有时为了完成项目任务,甚至贷款搞建设,到最后项目算是完成了但负债累累,有时为了弥补镇村空缺这块资金,在申报项目建设时扩大项目规模,而实际建设过程中根据财政补助资金的多少进行项目建设,致使实际建设规模与申报项目规模不相符,这直接影响到了工作的进展。现在,县上还没有出台一般整治
6村以奖代补的配套政策,乡村两级干部一直担心建设资金缺口的弥补问题。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11
课题组成员:张三李四王麻子
指导老师:雷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