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决战全面建成现代化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农村经济现代化战略的重要新起点,是统筹解决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各种社会领域主要问题矛盾冲突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国家“两个一百年”目标任务的必然历史要求。
一、**乡村振兴现状
党的第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在这一战略推动下,加快推进**农村地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历史意义。**是全国粮食建设示范省之一,优质农产品产量连续位居全国前列,农业农村经济结构逐步趋向优化,农业产业化规模持续提高,农村社会服务基本规范,商业信用经营服务组织制度正在形成。**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融合实现新提升,着力整治农村生态环境。坚持推进以乡村经济社会全面振兴工作为主题统领,继续巩固和完善乡村基本经营制度,确保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期不变。
**明确提出,围绕“三农”工作重点转移,牢牢把好粮食安全主动权,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高效对接。严格执行“四个不摘”要求,在贫困县脱贫摘帽之后,建立五年过渡期,在过渡期期间,维持现行主要帮扶政策的整体稳定,从集中资源扶持脱贫攻坚逐步顺利过渡到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完善精准扶贫制度体系,确保2022年底前全部完成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解决温饱问题;建立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现代财政管理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创新实施分类扶持政策。
**是国家粮食主产省,明确提出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只增加不减少,争做有余粮的省。完善产粮大县扶持政策体系,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绿色发展工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贯彻落实国家稻谷最低收购价、生产者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其他惠农政策,使种粮得到合理回报。尽管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城乡资源配置严重失衡、以城带乡的能力严重不足、农村土地制度不完善、农作物种植结构难以调整、乡村人才缺乏、农村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尽快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当前,在**农村地区,民众思想意识普遍滞后,注重传统道德与熟人社会,城乡资源占有量比还存在着较大地区差异,城乡在资源合理利用关系中还处在不对等状态,甚至长期用牺牲部分农村区域资源作为支撑城市发展的代价。因此,要想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就必须解决好城乡经济一体化问题。而如何有效配置资源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资源配置方式不足,严重制约着农业现代化以及新型农村建设顺利进行。另外,**传统农业从整体形态上看是粗放生产,尽管近几年各地区因投入修路、建房、发电等大型公共开发项目兴建而占地较多,并将相应给予被征地农户以补偿,但农户普遍存在着地少人少,人与土地关系紧张等问题,进而一定程度影响农户生产与种植作物积极性。而**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相对于我国多年平均农田可灌溉总面积开发程度,**灌区农田水利化程度低,农田节水灌溉在有效面积中所占比重不大。
(二)以城带乡能力严重不足。从整体上来看,目前**以城带乡能力存在严重的不足,缺乏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政策。首先,**目前城乡差异较大,除了**、大连两个城市以外,其他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无法与南方城市相比。单就整体形势而言,**和大连两个地区的总体经济及综合实力水平也有待提高,从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看,根本无暇去考虑对其他周边地区进行帮扶。其次,缺乏以城带乡方面的相关政策及具体落实。由于**属于老工业区,缺少新型工业,相对于南方城市,在确定未来发展规划上相对较保守,且具体执行力度较弱,难以保证能达到预期效果。
(三)农村土地制度不完善。第一,土地流转期限的不确定性。尽管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期满后延长三十年”的要求,但是农民在订立土地流转合同时仍然心存担忧。由于至今尚未有关文件明文规定,流转期限为不得超过土地承包期满延长30年后,或者不得超过二轮土地承包届满。第二,农业补贴并不能保障经营者在流转之后的权益。尽管国家每年拨出一笔资金,作为惠农资金来补贴农民,但是目前农村形式已发生巨大变化,许多农民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而将其承包地转让给别的农民,即使有部分农民土地仍在撂荒,也仍然可以获得年度惠农补贴。而且那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种田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除了各自承包地外,均不能获得惠农补贴资金。土地流转完成后,相关保障措施欠缺。虽然**已颁布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土地受让者权益,但在实际土地流转过程中仍然缺少对转让土地之后务农为业的农户的保护,对土地流转主体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种粮能手等也缺少资金上的支持。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五)完善农业产业体系。**应加强农业创新发展驱动约束机制,积极探索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建立更加紧密有序的利益主体联结共享机制,规范农民合作社的有序发展。加强新形势下农村基层组织的制度建设,提高村委会工作站等各类基层组织的服务能力,引导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大财政投入,通过设立农业基金、贴息、担保支持等多途径,为促进农业新兴产业及新农村业态的发展积累融资。积极采用科学合理的田间种植、无人机施肥等方式,提高种植效率。农业技术推广要依托于农业龙头企业,采取讲座、培训等方式,对农业合作社负责人、生产大户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种植效率和产量。要探索建立符合省情的“三农”混合资本所有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能够形成高效连通的农业经营服务网络,从而提高农业产品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进一步加快开放各类农村金融市场,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增加金融信息服务功能供给。对一些已经形成规模但是受限于资金问题的企业,要主动对接金融服务,为农业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增加有效土地的供给,通过鼓励农地依法流转、充分利用农村废弃留用地、改革生产建设用地制度等,推进农村产业协调发展,解决各类土地资源供给明显不足导致的矛盾,从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六)重视乡村本土人才价值。**当前应努力挖掘和培养乡村各行业的高级技术工人和传统民间技艺人才的优秀传承者,汇集当地本土人才群体的创新智慧创意和文化力量,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强劲的人才动力保障。**应根据实际人才需求情况,重点培养一批生产加工经营型、专业应用技术型、针对各种不同岗位的复合型农业人才,深入调整优化都市新型现代农业人才队伍规模。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激励本地大学生回到乡村工作,保障乡村人才建设。切实做好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文化建设,使乡村每位基层干部都能与家乡农民建立起浓厚融洽的群众感情。让乡村工作者在工作环境中不断探索积累新经验、提高组织实践活动能力,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自觉保卫者和有效推动者,为加快乡村振兴提供更为强有力的动力保障。
**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研究背景,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地之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推动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可以提高农村的发展,还可以提高**整体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