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关于促进旅游行业发展的政策汇总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研究

中小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创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促进技术创新、推进城市化建设、增强区域竞争力、增加国家财税收入和社会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等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十二五”规划实施开局之年,做好中小企业发民的政策研究工作,对促进中小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实践“十二五”良好的开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各种困难

当前影响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发展制约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主要有“政府管理环境、政策法规环境、财税支持、融资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环境六大部分”;内部环境则包括“企业管理环境、人力资源环境、技术环境和制度与企业文化环境四大部分”。概括起来就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投融资困难、成本上升较快、竞争乏力、税负偏重、缺乏高科技和人才支撑。具体分析如下:

一、政策环境尚未完善

纵览我国关于中小企业的政策法规,法规体系应当说已初步建立起来,但与国外相比我国对中小企业扶持的政策法规缺乏法律保障和策略性,仅仅侧重于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而对中小企业作为弱势地位保护力度明显不够。尤其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深化,中小企业在同大型企业的激烈竞争中,明显的暴露出劣势地位。多年来,政府的扶持政策向高新技术企业、大企业倾斜;因此,与中小企业相比,针对大企业的政策比较配套,政策到位也比较迅速,使其扩张相对容易些。可以说中小企业基本上还没有获得平等竞争的机会。

二、税收政策支撑度不够

(一)税负偏重。从增值税看,中小企业大多属于小规模纳税人范畴,2009年开始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征收率统一为3%,表面看,比一般纳税人法定税率的17%、13%低很多,但小规模纳税人的进项税额不能抵扣,实际上,其税负要高于一般纳税人。从企业所得税看,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条例实施后,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率为20%。但是“中小型微利企业”的门槛相对较高,鉴于在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等因素制约下,各类中小企业的实际利润比较低,其优惠政策实施所产生的效果不明显。。从实际税负看,目前有一大批中小企业是以个人独资或合伙经营的形式存在,对其征收最高税率达35%的个人所得税,其实际税负比较重。

(二)政策着力点出现偏差。现行税收政策侧重于减轻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却忽视了中小企业核心自主竞争能力的培育,政策的制定既没有考虑中小企业自身的特殊性,也没有考虑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而竞争能力的提高恰恰是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应该是政策扶持的重点。

(三)政策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我国现行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措施虽然不少,但较为零散,而且大多以补充规定或通知的形式出现,这样做虽然较易体现税收政策的灵活性,但显然缺乏系统性,也不够规范,缺乏有效的法律保证。

(四)优惠效力不明显。,造成优惠政策的低效。我国关于中小企业的有关税收规定局限于税率优惠和减免税等直接减免,优惠方式简单片面、范围窄,没有采用国际通行的加速折旧、投资抵免、延期纳税等间接优惠方式。同时对于中小企业在投融资方面的优惠缺失,不利于企业有效的投融资。我国现行做法不仅造成收入绝对额的减少,而且优惠对象也仅限于取得收益的中小企业。缺乏对中小企业降低投资风险、引导人才流向、降低企业负担、增强竞争力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不利于吸引民间投资流向中小企业。

(五)政策设计缺乏保障性和针对性。例如。中小企业所得税率优惠,使得临界点1

附近税负增长过快,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抵消了低税率的作用;我国目前税收政策对鼓励农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优惠较多。但就中小企业而言,加工型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仍占有较高比重,这类企业能大量地吸纳社会劳动力,较好地解决了初级技术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这对于缩小城乡差别,保障城乡低收入群体的基本收入,维护和谐稳定的大局都有重大意义。而目前的税收优惠中,缺乏对这部份行业相应的优惠政策;现行的中小企业的标准是全国统一的,但实际上,东部发达地区的小企业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却是重点税源的大企业,因此这种全国一盘棋的划分标准不利于促进中西部企业发展。解决这些问题,在税收政策设计上应有更大的突破。

三、投融资困难问题突出

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严格控制信贷投放,贷款手续繁杂,办理时间偏长,贻误商机。对一部分中小企业资金缺口严重。少数企业被迫转向民间或闲资借贷,大幅提高了融资成本。由于缺乏投资风险基金的支持,其中一些科技型、前景好的中小企业因受资金制约而丧失了许多宝贵的发展机遇和市场占有率。更多的小型私营企业,尽管掌握着先进的高科技项目和专利,但因缺少启动资金,也只好将项目转让,企业规模难以得到扩张,这些都将影响中小企业的投资积极性。同时另一方面,大量的民间或闲置资本由于机制不完善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渠道而只能滞留在银行或股票以及市场里,投融资间没有建立起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资本市场运作机制,没有培育出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当然,中小企业融资不畅,还有许多中小企业自身的问题,如财务行为不规范,财务信息严重失真等,从而使得他们难以获得资金。

四、人力资源缺乏

现代企业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缺乏是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又一大难题。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较低、培训员工的意愿较低。中小企业由于外部缺乏好的人才政策环境,内部没有科学的人力资源引进、培育和利用机制,导致了人才的严重匮乏。同时由于规模小、工作较累、工资水平相对较低、社会保障及养老保险不规范等不利因素,很难吸引到素质较高的劳动力。从业人员主要来自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新增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我国从事科研开发的科技人员虽然60%在企业,但绝大多数集中在大企业,在中小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人员很少;中小企业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职工占职工总数不足10%,初中以下的职工占60%左右。由于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决策人才、技术工作人才,中小企业的发展后劲不足。

五、缺少自主核心竞争力

长期以来中小企业是依靠资金和劳动力的追加投入来实现经济增长,众多的中小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造成资金和资源浪费。这种粗放型发展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造成中小企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

(一)创新意识淡薄。中小企业大多是从草根经济发展起来的,未扭转粗放经营观念,小富即安,守业意识浓于创新意识。一些经营者的意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墨守成规,固步自封,看不到科学创新的紧迫性,更缺乏科学创新的主动性。

(二)缺乏创新机制。不少中小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自主经营的独立主体,缺乏充分创新的自主权和热情,没有把创新纳入企业发展规划,也没有奖励员工有效创新的规章制度。因而,这些企业的创新都只是纸上谈兵,收效甚微。

(三)自主创新少,难以拥有核心竞争优势。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关键技术往往掌握在国外企业或大企业手中,使之丧失核心竞争优势。即使有些中小企业愿意选择自主创新,但由于这种模式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风险,如果创新项目市场实现程度不高的话,本来资金就有限的中小企业将蒙受高额的开发费用损失。有资料显示,企业开发全新产品的失败率大致在20%一80%之间。自主创新是一项失败率很高的高风险性技术活动,使得很多中小企业望而却步。

(四)合作创新机制尚未形成。长期以来,我国的科技体制中科研与生产脱节的状况相当严重,尽管一些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取得了较多的较为先进的科研成果,这些科研成果很多是在一些实验室取得成功后就束之高阁,没有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据有关统计显示,我国高校研究成果能够实现转让的平均比例只有3%左右。这样,真正需要技术的中小企业得不到研究发展经费,而得到投入的又不能促进经济发展,长期形成了科研与生产严重脱节的恶性循环。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

政策的制定,应充分重视和发挥中小企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仅应定位于保护中小企业的生存,而且应定位于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的快速健康科学发展,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引导中小企业向“小而专,小而优”的方向发展,生产出更多的“新、精、特、优”产品;激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环境保护,实现市场功能互补、产业结构合理,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是用足用好用活现有的相关政策

抓好非公有制经济36条、国发36号文件和促进“民间投资36条”等文件的贯彻落实,细化政策措施,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优化发展环境,继续组织开展减轻中小企业负担的专项治理,清理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规定。

二是要进一步缓解融资难

结合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适应于中小企业贷款特点的银行体系,大力发展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的金融机构,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改进金融服务,增加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贷款,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健全和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拓宽融资渠道。

三是要进一步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中小企业的蛋糕要做大做强,既要靠企业自身努力,也离不开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扶持、培育和引导,要在内外合力的作用下不断增强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空间和抵御风险能力,推动中小企业走上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黄金轨道。

(潜山县国税局供稿)

2011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