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析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

论文摘要。大众传媒像一把双刃剑,它积极构建了文化,却又在一定程度上对大众文化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大众传媒有构筑新的文化屏障和话语霸权倾向,有消解文化艺术的个性与深度倾向,有销蚀大众精神活力倾向和一定程度上破坏文化多样性的倾向。

这是一个被大众传媒包围的时代,无所不在的媒体时时处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作为走向全球化、信息化的重要标志,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一种难以拒绝的强大力量,正在由表及里地变革着我们的社会面容,制衡着文化。现代传媒为当代社会文化的传播作出了不容置疑的贡献:它借助于科技优势大大拓展了文化空间;它改变了文化的机制,造就了文化产业;它带来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革命,创造了知识民主时代,赋予了每个人获得知识的同等权利;它使得社会大众成为精神文化价值观建构的积极参与者,使大众文化得以迅速崛起;其设置议题的功能、其在娱乐消遣方面的优势,使之具有了对社会的协调作用等等。可以说,大众媒介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上积极建构着大众文化。

但同时,大众传媒给文化生产并通过文化生产给社会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大众传媒自身的复杂性使之不可避免地在构建大众文化的同时,也在无形地消解着文化。对其进行“吹毛求疵”式的文化批判的根据就在于“哲学的真正社会功能在于它对流行的东西进行批判。……这种批判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人类在现存社会组织慢慢灌输给它的成员的观点和行为中迷失方向。”对之进行文化的审视与批判,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传媒建构文化,协调社会。

大众传媒对文化的负面影响首先表现为存在构筑新的文化屏障和话语霸权倾向。所谓文化屏障,是指大众传媒在促成文化传播的同时,有意无意地阻隔了平等的传播。从这个角度看,大众传媒执行了一个悖论的角色。大众媒介有设置议题的功能,就积极意义而言:受众通过媒介不仅了解社会信息及公众关心的热点等问题,而且根据大众媒介对一个问题或议题的强调,学会应该对它予以怎样的重视。即大众传媒通过新闻等各种信息的选择、解释与评论,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与策略,从而把人们的视线集中到适应当前环境中最为重要的事情或事件上,组合社会的各个部分以应付当前事件的活动。大众传媒激励和动员群众投人当前的事件中,将公众的注意力集中于某些事件上,形成议论中心,提出对策,抵御有碍社会安定的各种威胁;通过解释与评论防止因报道某些事件和敏感问题造成的过度刺激。大众传媒就是通过对特定时期某个问题或议题的特别强调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从而左右他们的行为,并以此达到协调社会的目的。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大众传媒却可能在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沟通、传播的同时,又形成诱导受众信息选择的话语霸权,使受众全方位的自由选择权成为一种假相,使有限的选择成为受众的不得已;在公开、透明的前提下,把整个世界无遮无拦地呈现在每一个人的面前,以此来表达其民主、平等、自由的品质的同时,又“过滤”事实,让人们的选择在一种居高临下的既定安排中进行,从而又创造了新的不自由和不民主;为大众创造一个由媒体选择和决定的共同的存在,提供单一的公共体验,从而使人成为一种社会性的存在的同时,却又粗暴地践踏了个人的体验和了解意愿,侵占了个人的情感、心灵的隐秘空间。

大众传媒的话语霸权表现为其单向度的传播模式,传媒与受众之间没有像对话那样的交流回应,造成缺乏沟通的无回应的传播,从而使大众传媒成为“为了沟通”的“不沟通的系统”。而这种“无回应话语”的话语权力,最终只能归属于传播一方,体现出在话语输出上传播与回应不平等的关系。在这样的现实中受者的自由是受到了传者限定的,与传者永远不对等的自由。大众传媒的受众只有收看(听)不收看(听)的自由,而没有要求收看(听)和对等地评价收看(听)内容的自由,没有对答回应平等交流对话的自由。受众不再是接受的主体而成了传媒的附属品。媒体可以通过话语霸权控制和把持新闻热点和艺术潮流、时尚。传媒不断发明新的节目及其符号和意义构成方式,而受众只能不断被动地适应这些新的节目和新的意义方式。

对大众传媒话语霸权的适应和习惯会产生麻醉作用,使受众对潮涌的信息产生麻木感,懒于思考,怀疑能力萎缩,趣味趋同,发现和创造的精神遭到销蚀。多元的大众传媒会因为传播和回应的不平等关系构筑起新的文化屏障。这一倾向的警示绝不是危言耸听:现实中肥皂剧、电视小品、电视音乐剧等新花样的出现,已经在不断地塑造观众,塑造他们的消费习性了。

其次,大众传媒存在消解文化艺术个性与深度的倾向。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使文化的市场突破了狭小的地域限制,实现了对全球的覆盖。文化市场的扩大,文化产品丰厚的利润,大大刺激了文化企业家的投资,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发展。然而在这个以文化市场为目标,以文化企业为主体的系统中,文化成为一种标准化的、大批量的复制性生产;其产品不再是强调艺术家个人特色的艺术创造,而仅仅被看作即将进人市场的商品,这些商品都有一个共同的品牌叫做大众文化。企业经营模式的介入改变了文化商品生产的最终目的,这个目的不再是满足公众的精神需求,而是营利。“文化产业恶毒地使人体现为类本质”。从这个角度看,大众传媒造就了文化产业的同时也产生了消解文化的个性与深度的倾向。这种倾向在生活和艺术的各个层面已经有所体现。以人的语言、行为和消费品位为例:作为一种符号结构,即使是在一个共同的语言文化圈中,不同的亚文化圈也显示出不同的语言习惯,语言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如对“很好”的说法,北京人习惯说成“特好”、“倍儿好”,东北为“贼好”,湖南、湖北为“蛮好”。而现在全国上下流行说“好好”,时尚习惯消解了区域个性,传媒及其承载物使语言丧失了文化标志的地位。行为是个性的外露,然而,现代传媒通过直接灌输、劝诱、现身说法、引起讨论等等手段,不断以“成功”的名义展开宣传,打造出“理想的”社会行为规范、个人行为规范及生活方式的标准模式。从卡内基成才丛书,到减肥录像,直至恋爱指南,在传媒的影响下,公众会逐渐形成大体相近的消费口味和趋向一致的行为方式。在艺术上,大众传媒带来了文化机制的转变,艺术创造也成为标准化的、大批量的生产复制。本雅明告诫我们注意文化工业下复制对艺术固有性质的改变,它破坏了培育崇拜的社会基础,使得艺术的“展览价值”全面抑制了“膜拜价制”,文化已经不仅是那些可以凝神观照的艺术、宗教等,而成为人们全部的生活方式。当媒介文化产品与其它产品一样进人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时,文化生产者就必须在考虑文化产品应有的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同时,兼顾文化产品的商品价值。当商品化原则与利润目标从物质生产领域蔓延到精神生产领域,乃至个人的精神生活时,在市场权力不断增强的现实语境下,商品性对精神性、超越性的吞食就会使得当代文化渐渐失去在非物质域地跋涉的自觉与勇气:影视剧开播前要疯狂炒作,文稿要标着天价拍卖来引起关注,名着要印成漫画本以满足猎奇欲,“行为艺术”靠哗众取宠大行其道……脱落了精神内核的文化产品在看似繁荣的泡沫中,越来越丧失艺术的个性与深度,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个本想以商品化来推动文化发展的善意初衷背道而驰。

再次,大众传媒存在助长放纵欲望、逃避现实心理的倾向。在社会生产力提高、物质财富丰富、闲暇时间如何使用成为社会问题时,大众传媒走进了闲暇时间场,以多彩的娱乐形式丰富着人们的生活,成为快乐的使者,为处在高节奏、高竞争的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制造了理想的梦幻世界,为现代人提供了心灵安泊之所。人们将希望和热情、光荣与梦想编织进这个栩栩如生的人造世界之中,而这个人造世界,又以其逼真性使人们面对的仿佛是一个自在的真实。于是大众传媒含蓄地,有时甚至是赤裸裸地渲泻着人们心中所潜伏的各种无意识冲动,从而使他们将幻想当作现实来体验。当我们目睹电影、电视剧、武侠小说、言情故事中那些有情人历经坎坷而终成眷属,那些孤胆英雄几遭磨难最终化险为夷、功成名就,那些好人终得好报,恶人终受惩罚时,我们情不自禁地走进了一个集体的梦幻之中,一个理想化人生经验的幻景之中,人们共享着传媒制造出来的欢乐。所以,大众传媒为人们提供的就不仅是一种声画的视听快感,而且也是一种心理抚慰。它使在现实中饱尝挫折和伤害的人之心灵从中得到了象征性的满足。这种满足,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心理紧张和内在焦虑,也强化了个体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安全感,这对于人们的心理压力的释放以及社会的有序化都有着明显的作用。这也正是大众传媒的娱乐消遣特性给文化带来的积极效应的重要体现。

大众传媒制造梦幻的优势固然给人们创造了理想的幻境,用一种虚构的“现实”,调和了人们心理内部“超我”和“本我”之间的矛盾,解决了社会现实中真善美与假丑恶之间的对立,为大众提供了一种实现本能欲望和社会认同的白日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的心理压力,对社会的安定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这是一种画饼充饥、望梅止渴的心理抚慰,过多的这种梦幻享受,也会助长人们逆来顺受、听天由命的意识。当这种梦幻充斥传媒世界时,大众就会越来越习惯于将自己封闭在梦境之中,逃避对于现实的介人,逃避为必然性束缚的实践和改造。一旦大众传媒有效地取消了人们对于世界和自身的现实处境的实际感受,就会使人们将改造世界的实践热情遗弃在那些幻想之中。媒介所营造的那些理想的幻境为公众提供了一种逃避,逃避现实的行动,也逃避对现实的思考。所以,这样的大众传媒产品提供的虽然是一种快乐,但这种快乐却常常是以人直面现实、批判现实的勇气和理性为代价的。同时,大众传媒的这一快乐原则还会因为无限地夸大人的感性欲望,极力放纵人的肉体生命而无形中降低了人性的品味,它在给人类带来瞬间快乐的同时,却会导致心灵的麻木与空虚,甚至导致生存意义的虚无和生存根基的沉沦。大众传媒文化以其世俗化倾向为人们所喜爱,在灵与肉、精神与物质、道德与欲望的二元对立中,后者显然占主导地位,于是导致了形而上的迷失,人文精神的消解,人文素质的滑坡,道德理想的沦丧,造成了人性新的异化和变质。

此外,大众传媒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破坏文化多样性的倾向。大众传媒的发展一方面为文化的普及和民主提供了可能和贡献,另一方面也对文化的多样性产生了破坏。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指出:从报纸到广播、电视、电影等大众媒体的出现,将一种前所未有的画面在人类面前展开,“所有这些传播工具,打上了完全相同的印记的信息,传人千百万人的脑际,正如工厂铸造相同规格的产品,销售给千百万家庭一样……。”现代传媒不仅对工业文明发挥着如此巨大的作用,而且对世界文化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之向同一性方向发展。处于地球各个角落、属于不同文化的人们都在追逐着相同的流行时尚、收听相同的流行歌曲、收看相同的影视节目,崇拜同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流行同一种哲学。就像传统的经济生产残酷地摧残着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一样,信息领域的优势文化以同样的威力破坏着文化的多样性。

从文化生态学来看现代传媒的文化批判问题,可以发现。现代传媒是现代化进程的产物,又推动着全球化的现代化进程。由于现代化进程起源于西方文化,且西方国家的现代化程度较高,客观上造成“现代化等于西方文化”的单质化趋势,其中现代传媒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现代传媒技术的运用使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潮流同步,这种现象反映在比较浅层的物质文化层面上,同时也更加深层地表现在观念、意识形态和艺术风格的广泛影响上,从抽象绘画到行为艺术,从流行歌曲到古典音乐的通俗演绎,从室内装修到建筑设计,我们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外部世界对本土文化的巨大影响力。伴随着传播媒介的发展,当代西方文化在中国广泛的传播,无论其深度还是广度都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正是在这种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文化的民族性问题特别地突现出来。而现代传媒,作为文化传播的工具,又能发挥怎样的作用。提出这样的问题,则是对其进行批判后的建设性反思。

当代大众传媒的兴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又带着与生俱来的反艺术的基本品格。这是一个历史与现实交给我们的悖论。对此,塑造自身的文化品格将是各大众传媒未来发展的主要途径,这既是一种市场策略,也能进一步发展大众传媒的社会整合功能,促进大众媒介自身的良性循环。目前许多现代传媒吸引从事学理研究的精英分子的参与,无疑加速了自身的建设,例如中央电视台“文化视点”、“对话”、“女性天地”等栏目以访谈、实录等各种形式不同程度地吸引了精英文化人的加人,以良好的视听形象适应市场的消费需求,取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因此,在分析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时,我们特别应保持清醒的是:大众传媒毕竟是物,它最终是由人来操纵的,其作用、性质如何主要取决于左右它的人的目的和需要,取决于社会对这些目的和需要的制约。所以,实现人的精神塑形,是解决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负面影响的根本出路。

第二篇: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王梦亚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传媒的媒介越来越广阔,传播的内容也越来越多。然而并不是每个内容都是对我们有益的。

就我们身边形形色色的事而言,大部分都反映了不好的一面,即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媒介的发展不但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也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

出于吸引观众的需要,大众传媒无一例外地在其文中加入越来越多的题材,影视文艺作品中一种力量暗暗兴起,黑社会,流氓,打斗,施暴成为媒体另一卖点,有学者认为,影视作品中的暴力可以缓解人们内心暴力欲望的冲动,以此来为暴力题材做合理化的美饰。虽然结果总是正义战胜邪恶,但对我们观众来说负面影响是很大的,它很可能让我们受到避免被警察发现的种种启发。

另外,我发现,现在电视上的神啊,鬼啊特别多,这一主题对儿童的伤害特别大。如果经常看这种电视剧会让他们在潜意识里就存在这些不好的东西,不利于他们的心理成长。它们不仅仅是儿童文学中的“哈利波特”现象,从到《午夜惊魂》,再到各种情节离奇的穿越故事,其间还有人鬼与共的毛骨悚然,有跌宕起伏的惊险刺激,据说票房不菲。许多观众对这些很对口,而且可以津津乐道,于是这种超自然力量的现象在现实社会中频频出现。这不,不久有两个小朋友因模仿“喜羊羊与灰太狼”里的某一情节而被严重烧伤等,身边这么多血淋淋的事实,难道不足以震撼某些商家吗。

大众传媒中的主体是通过演员来展现的。他们的穿着打扮,喜怒哀乐,神情举止也无不传递了文本设计者的审美情趣。对于女演员来说,一般要有暧昧的眼神,扭动的身腰,奇异的装扮等。现在很多父母在想:电视里出现男女亲热的镜头时,该怎样对孩子讲。难道要说成他们那是人工呼吸。那孩子准会说他们人工呼吸的次数好多啊。话又说回来,家里的电视可以少看,或不看,但走在大街口广告牌是没法不看的。连买牙膏汽,汽水,奶糖的广告统统都明目张胆的给了一些性暗示。

更有甚者,为了引人注目,不惜大尺度的加入性题材。现在对人体器官的夸张突出,已将人的视觉和感官几乎冲击为蒙昧状态。以至于有的学校成为校长和老师“找乐子”的场所,不得不说这一主题的影响力极大。上到六七十岁,下至十一,十二岁。又有多少的青少年因寻刺激而酿成大祸,年纪轻轻就在家哄孩子,多少的女孩子在自己花一般的年季时就已成人妇。这种情况出现的多了,我们不得不担心,学术中出现的这种现象,敢称为艺术吗。媒介以低廉的代价占用或剥夺了人们的自由时间,受众长久的溺于媒介环境中,缺少与他人和社会的直接交流,缺乏必要的社会交流,与社会群体逐渐疏远而变得陌生。正如美国传播学奠基人拉扎斯菲尔德所说的那样,大众传播媒介已成为一种“最高尚”,最有效的“社会麻醉品”。

大众传媒是一种话语权威,它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在拥有如此重大权利下的大众传媒应该“刷新”了。

传策1302,王梦亚

第三篇:大众传媒对文学的影响传媒对文学的影响

【摘要】

文学作品的传播需求使得文学与传媒建立了一种关系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传媒从中介和工具的地位转变为功能主体的建构性力量。文学与传媒的关系的转变对文学在当下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二者关系进行研究,从而寻找文学在传媒的作用下应该如何建构自身的成长。【关键词】

媒介文学影响

文学的发展面临几个绕不过的问题。纯文学能否依然延续辉煌。俗文学真的占据并控制了文学的主导话语权。文学多元格局的建立除了自身的因素外,外部的影响来自哪里。文学自身的审美品格还能坚持多久。在对问题的追问与研究中,传媒作为不可忽视也无法忽视的因素,对文学的发展起着无形与有形的影响。那么传媒到底是抹煞了文学的纯洁性、消解了文学的严肃性,还是在影响文学自身的同时使得文学重构自身的成长。

一、印刷媒介促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转变

媒体是文学的载体或物质基础。文学的发展要求媒体做出相应的变化与之适应,同时,一种新的媒体的产生也往往催生出新的文学样式。传媒技术的进步对文学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持。中国宋元明清时期叙事文学特别是通俗性叙述文学获得长足发展,与当时造纸术和印刷技术巨大的进步有着直接的关系。大众传媒在文学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印刷媒介——现代报刊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在中国社会的历史性登场直接促使了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的演变。现代报刊促成了白话文的广泛应用,形成了新文风。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这一历史性变革中,白话报刊是其鼓吹者和实绩的承载者。从20世纪初来说,现代报刊作为传输思想的工具,具有刊登“白话”的基础,两端连接的创作者与接受者都有运用易懂语言的工具需求,白话文的运用是普及教育、开启民智的工具。从19世纪末裘廷梁倡导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梁启超发起“三思革命”到20世纪初陈独秀、胡适等发起“文学革命”,白话文不仅作为文学变革的工具,而且作为新文学、新思想、新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统一体,最终取代了文言文统治中国文坛几千年的地位。据统计,仅1900年至1919年的长篇通俗小说就有500余部,白话短篇小说更多,而代表其成就的四大谴责小说全是白话小说。

二、影视传媒的发展使得影视文学产生

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影电视走入人们的生活,影视这一新的媒介,相比报刊业,拥有更加广泛的观众。影视传媒促成了文学的视觉化转向,促成了影视文学的产生,影视文学是指通过广播电视声画媒介,以听觉和视觉传达设计为着眼点,运用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结构情节、塑造形象、营造氛围、抒发感情,给受众以文学审美情趣的文学类型。它给人们的感官带来前所未有的震撼,因为不论是电视还是电影均给人一种逼真的感受,既有“读”的优势,又有“看”的优势,观众可以直接看直接听的视觉化了的文学。影视文学加盟中国现代文学,成为一个新的门类,迅速繁荣。在20世纪30、40年代,就有很多的电影名片,如,《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其地位为电视所代替,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上海滩》等都是家喻户晓的。电影和电视对文学的另一贡献是对名著的改编,不少现当代作家和名著是通过电影和电视为民众了解和熟悉的,所以电影和电视为文学的大众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随着电视的发展进步,电视散文、电视诗歌相继出现,成为文学与其它技术结合的新的形式,使文学家、评论家和诗人也可以离读者这么近,读者不仅可以和从前一样通过其作品了解他们,而且可以从电视上观其人、听其言,了解他们的生活。所以,电视对文学的普及以及文学娱乐功能的发挥,就目前而言,可谓到了极致。

三、新媒体促成网络文学的兴起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等。相对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随着新媒体尤其是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文学开始兴起,网络成为城市普通大众每个人的写作平台,即:步入了全民写作的时代,网络作为最开放、最容易获得的媒介,只需要一台可以连接网络的电脑即可,发表的门槛也几乎不存在。网络文学,不再像传统文学那样高贵、华丽,而是趋于大众化,趋于通俗性,每个人都可以写网络小说,写自己的博客,尽情表达自我,展现个性。写作内容侧重于追求群众趣味,注意消遣性和娱乐性,比如言情小说、现代题材小说、传奇小说、剑侠小说、侦探小说等,以及一些个人的微博、博客、论坛、贴吧等。

结语

互联网络的兴起,是艺术的传播媒介的又一次伟大的革命,它极大地加速了艺术的平民化过程,世界上任何一个对艺术展品有兴趣的人,在网上只需鼠标一点,就能够在一夜之间游遍卢浮宫、故宫博物院、纽约现代艺术馆。一般说来,不同门类艺术以不同媒介为载体,如文学艺术以印刷为传播媒介,影视艺术以电子为传播媒介。而当代文化正在从一种印刷文化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这部分是因为现代传媒使得视觉文化在传播速度上要快于印刷文化。传统的印刷文化以一种静态图文记录方式得以传播或保存,而以电子媒介为主流的现代传媒则靠声光的连续运动传播信号或信息。电子媒介传递的速度、频率、容量都是印刷媒介无法比拟的。

第四篇:大众传媒对社会的影响大众传媒对社会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以及当代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类型和全球化进程对大众传媒业的制约和推动,愈益受到人们的广泛而深切的关注。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tbwa广告公司为“圆梦”慈善中心创作的《山姆篇》广告,以叙述“一个真实的故事”的形式,倡导自信的生活理念。

“圆梦”中心的工作就是帮助患有绝症的孩子战胜病魔,面对现实。山姆患了白血病,化疗后头发全部脱落,当他重返学校时,显得很羞怯、胆小、不自信,一进教室令他意外与感动的是,所有的同学都站起来并把帽子脱掉——原来他们都剃成了光头,山姆感受到了同学们的爱心,增添了学习和生活的勇气,我想所有看过这则广告的人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深受其感染。庸俗低劣的广告会降低人们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广告人作为一类文化人,应该而且必须关注广告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必须承担起保护文化、捍卫文化的历史职责。像那种在广告中滥用语言、盗用概念的现象也必须加以制止。

广告既可以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也可能会对受众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广告公司和媒体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广告活动中不能重利轻义,而要兼顾经济与社会两方面的效益,自觉地承负起文化服务、文化教育和文化建构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