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渔山特色文化 打造五张文化名片5篇
第一篇:挖掘渔山特色文化打造五张文化名片挖掘渔山特色文化打造五张文化名片
2012年渔山乡文化工作的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创建文化强乡为目标,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正面引导、广泛发动的原则,充分整合传统和现代文化资源,充分发挥本乡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打造五张渔山文化“金名片”,努力为和美渔山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文化基础。
一、设一屋一馆,打造渔山“乡风文化名片”
1.实施“一村一屋”工程。在每个行政村建立一个农家书屋。渔山乡的农家书屋不仅要建成农民的“精神加油站”,更要建成“致富加油站”。“农家书屋”的图书“农”味浓厚,既有大田作物、设施栽培、特种养殖等书籍,也有适合农民欣赏水平的文学类书籍。将书屋作为阵地,依托书屋,办好“三个班”。一是农业技能培训班。聘请市、乡两级的技术人员来这里授课,讲解各种种植、养殖、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二是信息技术培训班。聘请专、兼职技术人员来教授青年农民、农家子弟电脑等现代信息技术。三是青年艺术培训班。聘请专业教师为渔山乡的青少年培训,培养各类文化人才。让越来越多的农民茶余饭后,去农家书屋转转,学习科技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互相交流实用技术和致富信息,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加油”,为自己的增收致富“加油”。
2.实施“一村一馆”工程。在每个行政村建立一个和美村风馆。通过积极挖掘源于百姓、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广受群众欢迎的特色文明村风、优秀村落文化、道德先进人物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明元素,以馆藏、实物、照片等形式展示。一是人物展示。将本村古今精英、历史名人、专家学者、道德模范、劳动模范、战斗英雄等先进人物的事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予以展示;二是实物展示。收藏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体现农耕文化的农村生活、生产用具等,例如茶文化、水稻文化;三是文化展示。展示本地历史古迹、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戏曲歌谣、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从而使“和美村风馆”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和村落特色,体现出一村一品一特色。四是荣誉展示。把通过活动评上的文明家庭、和美家庭,以及好婆媳、好邻里、好长者、好儿女、莘莘学子等,及时入馆上榜,激发村民参与的热情。用村民身边的典型示范引领村民,相互评议、相互激励、相互教育,潜移默化中营造渔山和美新气象。
二、搭乡村舞台,打造渔山“生活文化名片”
物质生活满足而精神生活贫乏,这是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创新群众生活文化品牌,用先进文化、健康的文娱生活方式让村民在直接参与、自娱自乐中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渔山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渔山乡从演出队伍、表演方式、节目创作三方面着力打造真正属于渔山人民自己的乡村大舞台。一是抓好文艺队伍。围绕农村生产、生活,挖掘渔山特色文艺,发挥7个民间艺术协会作用,积极培养农民文艺骨干,培养一批乡土文化创作人才,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的作用,巩固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正确引导,专项培训,优化组合,逐步提高农村业余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搭建演出平台。在农闲时节,组织村民自编、自导、自演,让村民登上舞台唱自己喜欢的歌,演自己熟悉的戏,跳自己喜欢的舞,成为乡村大舞台的主角。为广大农民提供娱乐的场所,为农村文艺爱好者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三是凸显文化个性。注重创作一些“农”味十足、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高质量文艺节目,力求展示原生态乡土文化,舞出渔山特色文化的舞,唱出渔山特色文化的歌,展出渔山特色文化的农副产品,在舞台上展示农业新发展、农民新面貌,农村新风尚,让广大村民在文艺创作和表演上得到精神层面上的享受,让农民的精神面貌在吹拉弹唱中“潜移默化”地得到升华。
三、颂渔山活动,打造渔山“山水文化名片”
文化,通过活动来体现。活动是文化传播的生命力,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释放文化感染、教育功能的载体。渔山乡开展“摄渔山、写渔山、画渔山、游渔山、颂渔山”系列活动,摄出渔山的独特风光、写出渔山的独特文化,画出渔山的独特韵味、游览渔山的独特山水、颂扬渔山的独特人文,将渔山的魅力、渔山的山水文化一一展示。一要扩大群众参与面。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发动全乡群众参与到颂渔山系列活动中。摄影比赛、征文比赛、书画比赛适合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群体,是适合全民参与的群众性活动,扩大群众参与面,让全乡的人民群众都成为活动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二要提高参与积极性。通过活动评选出一批弘扬社会主旋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优秀群众文化作品,并将这批优秀作品重点展出、巡回展出,让村民感受身边的文化,提高参与积极性,增强创作兴趣,多创作一些具有渔山地方风格和地方色彩的优秀作品。三要提升活动影响力。文化的活力在于交流与流行,流动孕育生机,创新酿造活力,通过举办颂渔山群体性文化活动,用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和个人爱好充实村民的业余生活空间,展示群众文化的独特风采,逐渐扩大群众文化活动的影响力与辐射力,发挥文化活动的作用,体现文化活动的功能。
四、办金穗节,打造渔山“产业文化名片”
产业是文化发展的支撑,以产业演绎文化,以文化升华产业,将丰富的文化资源变为现实的产业优势,促进文化与产业的和谐发展。
1、依托传统优势,全力做好品牌宣传。渔山乡依托自身独特的地理优势,围绕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做文章,引导农民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推进水稻种植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将水稻种植业打造成渔山的特色农业。渔山畈水稻高产示范方流转面积扩大至413亩,平均亩产达1390斤,先后通过杭州市级、省级千亩粮食生产功能区验收,成为渔山乡农业产业化的一张“金名片”。
2、办好特色节庆,为传统产业发展造势。传承是节庆的基础,创意是激活的关键,项目是价值的载体,品牌是成功的保障。在粮食丰收、人心丰收的季节举办独具渔山特色的“金穗节”,为传统水稻产业发展造好声势,以弘扬水稻文化为主线,开展系列金穗节主题活动为载体,扩大对外宣传,打造渔山粮食品牌,以更多姿态提高自身的影响力,提升渔山知名度,全面展示渔山乡改革发展成果,让更多的人了解渔山、关注渔山、建设渔山,着力将渔山打造成富阳的“生态粮仓”。
五、建五十里长廊,打造渔山“历史文化名片”
渔山人文积淀丰厚,谢灵运、孟浩然、陆游、黄公望等著名诗人、画家都曾钟情渔浦江山,留下传世名作;明代与于谦齐名的吏部尚书赵新、明代被誉为“布衣傲王公”的著名隐士俞膺、清末民初著名学者和教育家夏震武、当下著名的生物工程研究人、中科院院士朱玉贤等,皆为渔山人士;渔山曙星至今存续的“活金死刘”习俗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央视及日本、新加坡电视台都对此做过专题报道;大葛村迄今仍保留着古法造纸的一整套技艺,是富阳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渔山特有的文化资源,拓宽历史文化阵地,打造灵魂性、精品性、大众性、协调性和社会性统一的五十里文化长廊。一是展示本土人文景观。以23公里“一圈相连”的林道为牵引,以渔山自身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背景,以景观蕴藏的历史、典故为底蕴,构建渔山五十里文化长廊,注重景观打造中自然、生态、文化的和谐性,注重整体布局的协调性和一致性,将由古至今的古韵渔山呈现在人们面前,让更多的人了解渔山文化的特点和传承。二是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文化长廊的景点打造需要文化灵魂来支撑,挖掘文化背景的内涵,提炼雅俗共赏,让老百姓能接受、乐于接受的人文精神,通过文化让老百姓受教育、受启发、受激励。将渔山的人文景观和文化背景有机结合起来,以文化人,提升全乡群众人文素养,提高渔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第二篇:挖掘湖湘风情文化打造特色旅游小镇摘要:湖湘文化源远流长、闻名于世,民俗风情异彩纷呈,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瑰宝。潇湘大地上孕育产生类型丰富、独具特色的村镇,旅游城镇化发展潜力巨大。进一步挖据湖湘风情文化,凸显湖湘旅游小镇产品特色,对促进湖南旅游业进一步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挖掘;湖湘文化;特色旅游小镇
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按地域划分的一个组成部分,以洞庭水域和湘江流域为地缘基础,涵盖今湖南全境及周边地区千古以来的先民文化创造。湖湘文化是中国最有特色、最有影响的地域文化之一。近百年来,随着湖湘人物在历史舞台上的出色表演,湖湘文化已受到世人的广泛瞩目与确认。自有旅游活动以来,旅游和文化就密不可分。旅游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湖南旅游产业带动经济发展,是从文化旅游起步的。湖南省虽然有许多特色文化的村镇,但一些村镇湖湘文化挖掘不够,开发管理不善。如何把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相得益彰,相互促进,探索出一条“旅游催生城镇,城镇成就旅游”的旅游城镇化道路,是湖南旅游“十三五”旅游改革攻坚着力点。
一、立足文化基因,塑造特色品格
旅游产业作为文化的代表性衍生物,而文化是旅游产业的精神所在。旅游不能缺少文化,想建设旅游产业,必须要有文化的内涵和支持。文化与旅游产业相互融进与相互促进,是打造特色旅游小镇,调高品质、增加成效的关键所在。紧紧围绕当地的资源特色、文化内涵、民俗风情,进一步挖掘和利用深厚的文化资源潜力,通过集中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交通等要素,并对它们进行加工整理和创新发明,形成新的生产要素、产品、生产和管理方式,实现“一镇一主题”的发展模式,探索文化资源通过旅游产品实现产业化路径,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持续激发旅游小镇的发展活力。设计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多出个性化差异化的旅游产品,文化主题在地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内涵健康,要覆盖区域产品、服务,营造出浓厚主题氛围。要培育特色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将文化创意渗透于旅游小镇建设之中,用文化元素展示当地乡村面貌、风土人情,鼓励发展以本地特色主题文化为核心的创意设计、文化旅游、民间工艺、文化艺术、民宿客栈等文化创意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小镇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在保护的好地方历史文化和景观资源的基础上建设满足现代市场需求的“一镇一品”地方特色产业体系,将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打造成湖南旅游亮丽的新名片,具有较强文化感染力、旅游吸引力和游客接待力。
二、注重规划引领,强化顶层设计
从全省旅游功能分区的全局和战略进行统筹考虑、整体研究和顶层设计,以整体性、系统性和制度性都强的规划来引导湖湘风情特色旅游示范景区建设。顶层设计及发展面向在产业发展层面做出科学指引,从全产业链规划的角度强化多规合
一、协同操作、同步规划,依托湖南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自然风光,挖掘湖湘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固有基因和独特魅力,切实保护传统村镇的历史文化景观、风貌和遗产,打造既能承载乡村记忆、乡土记忆和历史记忆的人类聚居之所,也能适应现代生活的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要遵循全局规划的指导思想,统筹规划旅游资源配置和布局,将旅游城市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统筹并整合起来,在加大对核心景区保护与开发的同时,进一步规范周边景区景点的建设开发,实现核心景区与周边景区建设开发同步、生态环境治理与旅游环境治理同步。要强化全域按景区标准统筹规划建设、旅游目的地整体规划布局,在空间上需要合理谋划,总体上要求融入湖南点—线—面的空间布局框架中,构建满足游客多元化、全域化旅游体验需求的供给体系。同时以旅游核心项目为引领、旅游资源要素和服务要素综合配套的聚集地为支撑,形成景点、景线、景域相结合的旅游空间发展结构。要从旅居共享的层面,强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整体规划,推进旅游要素和服务全域覆盖。
三、强化引导作用,优化发展环境
旅游小镇需要政府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尤其是扶持资金的引导,如政府对于引导发展专项资金的投入,政府对于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的大量投入(如修建公路、停车场、水电、通信等),以及政府对于旅游投资项目的贷款贴息等。政府要积极参与特色旅游小镇发展战略决策的设计,势必通过产业政策高地作用的发挥,完善公共政策,优化公共服务,为各类市场主体依法投资、经营文化旅游小镇创造良好环境,鼓励、支持国有文化企业和各类社会资金参与文化旅游小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经营项目的开发建设,探索出一条政府组织主导,市场主体参与的创建路子。
第三篇:打造社区文化特色大力提升人文气息打造城市文化特色区
开发区文化突出的是自己的特色,所谓“特色”,首先表现在独特的文化品味:在建筑上,就是其造型、色彩、风格以及道路、广场、公园、路灯、栏杆等都具有开发区的文化个性。其次表现在独特的文化内涵:开发区有自己的机关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让文化覆盖每个角落。开发区正在加大社区图书室、文化大院、文体活动中心、党员活动室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为发展社区文化搭建平台,组织开展送书籍、送电影、送戏曲、文艺汇演等一系列文化活动,用颇具特色的文化丰富广大居民群众的生活;同时积极培育秧歌队、锣鼓队、居民剧团等民间艺术群体,组织开展系列活动,让群众唱主角、展风采,满足他们对艺术的追求;鼓励居民群众创作一些具有开发区特色大家喜闻乐见的曲艺节目,从自娱自乐到逐渐走入大众生活,形成开发区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力争利用五年时间把开发区打造成为人文气息浓厚、魅力十足的城市文化特色区。
第四篇:打造特色企业文化打造特色企业文化
——中铁十七集团五公司中南铁路通道(山西段)项目部精神文明建设纪实
(葛鹏)
中铁十七集团五公司中南铁路通道(山西段)项目部承建中南铁路zntj-5标段全长18.493公里的施工任务,是集路、桥、隧、涵基于一体的综合性工程。主要工程有9座桥梁,总长4.594千米;7座隧道,总长5.330千米;60座涵洞及区间路基工程,而这其中的石楼隧道是中南铁路重难点控制性工程之一。项目部自2010年4月8日进场建点开始,一直把如何认真践行企业文化,打造特色项目文化作为首要工作并始终贯彻于施工生产当中。我们通过运用文化的力量来促进施工进度,保证安全质量,以此实现人才、经济和社会三大效应。
在经过一年的不断摸索和创新,项目部着重在如何打造形象文化、创新文化、团队文化、宣传文化4个方面下足了工夫;经过创新载体,不断总结和反复提炼,并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促进项目整体发展的文化理念;在生产进度、安全质量、攻坚克难、抗洪救灾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规范管理打造形象文化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避免千城一面,大胆探索、敢为人先,把国内外最先进的理念嫁接到梅州大地,充分考虑融入客家元素,体现客家特色,彰显梅州个性,努力打造出更多的“雁南飞围龙大酒店”这样的精品建筑,让特色建筑在梅州大地遍地开花,把梅州建设成为让人过目不忘的特色城市。
三、引客家理念,创新社会管理
汪洋书记在9月来梅视察时,提出“认认真真研究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并进一步提出“如何继承客家优秀文化,并为创新社会管理注入活力”的指示精神,我们务必牢牢把握汪洋书记提出的要求,并深入贯彻落实指示精神。客家文化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客家先民素有“重名节、重孝悌、重文教、重信义”等优良道德传统,长期的迁徙养成了兼收并蓄取其长、开拓进取不保守的民风,并形成了“艰苦奋斗、刻苦勤劳、奋发进取、追求理想、团结拼搏、敢于开拓、坚韧不拔、怀国爱乡”的客家精神,使客家民系及其聚集地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客家文化的精髓,把千百年来客家先民孕育的优秀文化、先进理念,以及追求“天地人和”的思想等,与梅州的现在相结合,与梅州的未来相结合,并将其转化为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动力引擎,着力把梅州构建成为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富庶美丽幸福和谐新客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