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图书馆采访工作问题与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图书馆的采访工作好坏将决定一个图书馆是继续生存还是被淘汰出局。所以,如何认识图书采访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环境,如何针对新形势下图书采访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寻找一条适合新形势下图书馆健康发展之路,是图书馆工作者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图书馆采访工作面临的新变化

(一)图书出版和发行趋于市场化。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图书的出版发行已经呈现全方位、全格局的的市场化的格局。原先由国营新华书店一统天下的局面,逐渐被由国营书店为主、私营书店和个体书店或者企业经营的书店并存的局面所代替。同时,网路化的发展使得图书的经营发展到网路的电子书店。图书出版发行的格局改变了,我们的图书经营理念自然也应该发生相应的改变。

(二)图书发行量大,质量参差不齐。由于图书经营者的猛增,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产生的对图书新的需求,导致图书的出版量迅速增大。这是一个好现象。但同时,我们又不得不清楚地看到,在这些迅猛增长的图书产品中,存在着良莠不齐、好坏参半的情况。据相关权威机构统计,我国现在每年投向市场的图书不少于十几万种,这个数目只在增多,不会减少。这么庞大的图书系列中,有相当一部分制作低劣,思想性、艺术性不高,有的甚至是宣传凶杀、暴力、色情的源头。如何规范和管理图书发行的市场,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

(三)科技的发展刺激了新兴学科的图书需求。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注定了对各式各类图书的需求增大。尤其是我国各类高校的发展,对各个学科、各种专业图书的需求剧增,也迫切要求我们的图书馆采访工作转变观念,转变工作作风,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化需求。

二、我国图书馆采访工作面临的现状

(一)图书馆的采访观念滞后。经济发展了,形势变化了,而我们的图书采访工作却仍然使用的最简单、最传统的工作方式。很多图书馆的馆藏方式仍然是以存书的数量取胜,有的更是以年购书量的多少作为评判一个图书馆工作业绩的指标。这种藏书方式和藏书格局,自然导致了图书的质量不够高,甚至是不高。有的图书馆的采访工作不仅方式陈旧,而且过程流于走过场,走形式,甚至是只访不采,最终导致图书的采与图书的用严重脱节。这样,只会削弱图书馆的服务职能。

(二)对图书馆采访工作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图书馆的采访工作要发展,自然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支持,但很多图书馆却存在着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比如文献资料,这几年文献资料的价格逐渐走高,而市场对文献类图书的需求也在增大。图书馆有限的经费显然是不可能购进相当规模的文献资料类图书的。结果,图书馆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换来的却是读者的许多怨言,甚至换来一片骂声,从而使图书馆的工作陷入被动的局面。

三、完善图书馆采访工作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图书出版的立法使图书出版发行有法可依。我们的图书出版发行已经有了一些法律法规,但随着图书出版发行的不断市场化进程,现有的法律法规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有的图书出版发行工作。要利用不断地立法,规范图书的出版发行。要依法打击图书的剽窃盗版,打击假冒伪劣图书产品的制造者、生产者、销售者,打击随意转卖出售书号的行为,给正版图书营造正常合理的经营环境,严格图书的审批手续和书号的使用,规范新书的征订环节,增加新图书的报道量,严格确保新书征订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只有这样,通过不断的完善立法,完善图书的管理细节,才能不断提升我国图书馆的采访工作的质量。只有这样他,图书馆采访工作的春天才会真正到来。

(二)广泛收集图书的出版信息。要做好图书馆的采访工作,广泛地掌握图书出版方面的信息是重要的前提条件。图书出版方面的信息收集,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可以从各式各类的新华书店、出版社、网络媒体去收集图书的出版发行情况,从专业的图书出版的专业类报纸、杂志目录去了解图书的出版发行情况,还可以利用广大读者的回馈、反响、评论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和审美需求,从而全方位地了解图书的出版发行信息,更好地服务于、服务好图书馆的采访工作。

(三)图书馆采访工作向网络化转变。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图书馆的采访工作自然也概莫能免。我们图书馆的采访工作也要与时俱进,也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巨大的平台。新形势下,各新华书店和图书的经销商们都开设了自己的网站,把自己的图书出版发行信息公布在网站里。我们的图书馆采访工作人员要学会合理使用这里的信息,了解出版社、供应商的各种信息。从互联网、网站了解图书的出版发行是非常便捷、及时的,可以省去相当多的人力物力,并最终把采访人员从低效、劳累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的图书馆的高效优质的采访工作中去。

总之,我们要正确认识我国图书馆采访工作面临的变化,清醒了解我国图书馆采访工作的现状,根据这种变化和现状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图书馆采访工作的应对之策,使我们的图书馆真正高效优质地运转,从而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生活服务。

(作者单位:浙江省常山县图书馆)

第二篇:新形势下图书馆采编工作的变化及对策新形势下图书馆采编工作的变化及对策

要。图书馆采编工作是图书馆的基础业务工作,随着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图书馆采编工作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图书馆采编工作各方面的变化,提出了完善图书馆采编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图书馆;采编;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l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1

一、新形势下图书馆采编工作的变化

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内容是为读者提供图书信息服务,这是图书馆得以存在的根本。在信息共享的互联网时代,信息资源表现为形式多元化、内容无序化、生产分散化等特征,使得图书馆采编工作有了新的变化。

(一)采编对象非结构化。读者需求的改变,使得图书馆采编的目标也发生了转变,传统采编目标主要集中于图书文献,而在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采编目标应该包含对读者生成数据、网络数据等非结构化数据,通过对非结构化数据的收集,实现对图书馆数据的识别、检索和深入加工的需要,从而提高图书馆领域内数据的能力。在互联网时代由于内嵌全文检索引擎,支持对声音、图像等多媒体数据存储处理,使非结构化数据成为众多图书馆进行数字化建设的首选。在互联网时代,读者已经不能满足于简单的“关键词”等信息检索,而期望通过语义得到某一问题的解决方案。只向读者提供结构化的文献是不够的,必须基于读者语义分析和数据关联,为读者希望能在图书馆获得包括动态资讯、热点分析,由不同信息源加工组成的各种知识产品等非结构化数据。读者在对自身访问记录关注的同时,也在关注不同读者之间的数据关联。

(二)编目方式个性化。在互联网时代,读者的需求更加的个性化,在图书编目工作中,以往对文献题名、著作者、出版年份等外表特征信息的描述已不能满足读者需求,而必须注重对文献语义和文献之间关联的描述,这样才能提供读者检索效率,并完成对读者的推荐。而由于大量的非结构化的数据存在,实现非结构数据有序化与优质化是数据开发和挖掘的前提,只有针对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做好编目工作,才能实现对读者的信息偏好和信息行为分析,才能不断丰富图书馆信息资源内容,从而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

(三)重新定义数据源。在互联网时代,通过大数据不仅可以看到读者阅读了哪些文献,甚至可以了解到读者的阅读习惯与阅读强度。因此,采编模式也发生了变化,过去通过划书目单或到书店采购图书的模式,转为通过对互联网数据价值的挖掘以及对信息源进行重新定义,从而制定出适合图书馆的数据采集策略。这就大大提高采集的数量,同时,采编人员还要参与到整个的采集软件的开发当中去,以此提高数据挖掘的效率。

(四)采编规模的扩充。在互联网时代,随着电子图书的发展,图书馆采购对象包含的范围更为广泛,除了实体文献与音像制品,在互联网时代各种虚拟信息资源,如电子文本、数据库信息和网页信息等也包含在图书馆采购对象当中。读者通过互联网浏览图书馆资源,通过远程就能查看和下载自己需要的电子文献和数据资料。这就大大扩展了图书馆的采编规模与范围,有研究表明,由于采编规模与范围的增加,采购目标的转变,图书馆的数据规模已经从tb级上升为pb级,而对非结构化数据的采集将是采编未来工作的重点。

二、互联网时代图书馆采编工作的应对策略

(一)提高采编人员综合能力与素质。首先,改变采编人员的工作观念。馆内采编人员要从思想深处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热爱自己的工作,改变以往采编工作的机械性,要为学者提供一个人性化的、有浓厚学习氛围的环境。其次,增加采编人员的知识储备。对于图书馆的采编人员来说,仅了解、掌握采集与管理等工作远远不够。由于图书馆的书籍、资料种类繁多,涉及方面极为广泛,这就要求采编人员要具有不断学习的意识,要在业余时间多阅读馆内资料,增加自己的知识的储备,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最后,提升采编人员的相关技术能力。由于互联网的冲击,馆内采编人员要改变以往的工作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技术能力。例如,采编人员应该掌握、提升互联网相关技术,熟悉新形势下的采编业务,以便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二)转变工作观念。随着当今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图书馆采编工作人员必须掌握互联网技术,具备互联网思维,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不断开阔视野,提高服务意识。转变过去的“书本位”思想,要以读者信息检索需求为己任,不断改进思想作风。具体而言,采编人员通过对图书馆需求数据进行分析,了解不同层次的读者的需求,并对读者关注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结合图书馆馆藏情况,制定采编计划。目前,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经费紧张,同时,图书采编人员有限,青田县图书馆的图书采访员也不过一二个。而在互联网时代,可以从采访数据中提取核心书目,根据出版社、作者、责任编辑、版次等综合评分提供采购指导。

(三)规范管理机制。规范的管理是实现图书馆统一化、标准化的必要条件,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采编工作会出现巨大变革,工作手段不断更新,工作内容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工作在日常工作中要从业务型转向管理型。规章制度也应该随着编目工作的开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化不断修改、完善,跟进相关规章制度的修订工作,使管理者和操作者都有章可循,从而保证各项工作都能有序地进行。因此,图书馆有必要对采编行为进行规范化管理,按照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规范,以国家数据战略为指导,通过区域合作,不断加强图书馆采编工作制度化建设,以满足读者需求。具体而言,图书馆应该根据采编工作的实际情况,完善和修订相关的业务工作规则和管理规则,通过完善编目标准,全面实现图书编目的标准化管理及考核机制。

(四)引进互联网技术,优化采编流程。互联网时代,图书馆需要对图书馆的管理系统进行更新,以满足读者需求。目前,大多数图书馆已采用了集成系统,采访、编目、流通、公共检索等主要功能都能在一个书目数据库的基础上实现,这使得图书馆的传统工作模式有了很大的改变。目前青田县图书馆采用是南京的力博图书馆管理系统(lblibrarymanagementsystem)。另外,在网络时代,图书馆应该搭建统一的数字化阅读平台,从而简化采编流程。还应该统筹协调采编部门的采访和编目两项职能,对工作流程进行简化,降低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同时对工作场地进行合理的布局,将优化后的工作流程加以整理、明确,让采编人员熟悉各个环节的工作要求,使采编工作更有效率。

参考文献:

[1]周建.浅谈新形势下图书馆采编工作的变化及对策[j].神州(中旬刊),2014,(1):284-284.

[2]邓金霞.浅论新时期高校图书馆采编工作的变化和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24(5):26-27.

[3]谢燕萍.关于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采编工作的新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22(14):7-9.

第三篇:新形势下大学生安全问题与对策(1)新形势下大学生安全问题的原因与对策

商洛职业技术学院(726000)丁洁琼

摘要。大学生安全问题的主观方面原因是大学生思维活跃,自我意识比较强,辨别力弱,安全意识淡薄,自我控制力较弱;客观方面的主要原因是环境因素、转型期负面因素、新媒体因素的不良影响。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主要从提高认识,把安全教育与思想政治、法制纪律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安全教育的几种形式序列化、常态化,把安全教育与关键的时间节点相联系。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问题原因对策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任,他们的顺利成长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大学生校园安全环境不容乐观,大学生屡遭侵害,安全问题频发,引发社会高度关注。近年来,经过综合治理,社会治安正在好转,但是形势依然严峻。大学生自杀、伤害、上当受骗、发生事故等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大学生沉迷于淫秽书刊、影碟、黄色网站而不能自拔,导致精神萎靡,厌恶学习,不求上进,甚至走上违法的犯罪道路。大学生法律意识欠缺,知情不报,包庇违法犯罪者,受到不法侵害后不知寻求法律的保护,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尤为重要。

1.高校发生安全问题的原因1.1主观方面

“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自我意识比较强,辨别力弱,安全意识淡薄,自我控制力较弱,这些特点与他们成长的家庭和社会教育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这一代所处的时代,家庭经济一般而言,物质较为富裕,至少是温饱问题得到了最好的解决,同时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在农村很多时候,他们是留守儿童,一般都是父母亲不在身边,他们从小在爷爷、奶奶的呵护甚至是溺爱下长大,这样的环境下,百事包办,往往使得他们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应付突发事件和抗挫折能力不强,成为各种不安全问题的受害者。大学生安全意识不强、心理意志脆弱、法律意识淡漠。当前高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目标就是要增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但是该课程并未得到学生的广泛重视。

1.2客观方面1.2.1学校教育薄弱。很多学校只是在学生入学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教育内容不明确。或者只是上级安排了就组织抓一抓,进行检查时集中力量应付,只在发生案件和事故时强调一下。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在学校教学工作中一直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没有教育的主渠道和统一的规划,致使安全教育流于形式。

1.2.2学校周边、社会环境因素影响复杂。从20世纪末开始的全国高校扩招,一方面使得我国高等教育急速发展,同时校园面临的安全隐患问题也增多。很多高校处于城乡接合部,校园周边人口成分较为复杂,校园周边的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等问题严重。校园外非法经营的摊点、酒吧、歌舞厅等场所助长了学生攀比消费的风气,加大了高校安全管理的难度。

1.2.3转型期负面因素存在。当前,社会价值观念呈多元化态势,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淡薄,没有正确远大的人生目标,精神空虚,生活颓废。诸如同居、三陪、单纯的性伙伴关系在高校的小部分学生里开始流行,这不能不说是社会丑恶现象对大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

1.2.4新媒体因素的不良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手机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日渐普及,给人们带来交往便捷,加快人与社会交往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不利因素。“90后”大学生是伴随新媒体发展而成长的一代,他们处在一个鱼龙混杂的信息传播网络时代。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带来的安全隐患日益突出,给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2.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对策2.1提高认识,重视安全

2.1.1安全是一种责任。什么是安全。可能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其实安全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对于一个人,安全意味着平安;对于一个家庭,安全意味着幸福;对于一个企业,安全意味着发展;对一个学校,安全意味着稳定;对于一个国家,安全意味着强大。安全存在于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个人安全是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

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的生命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人作为直接从事生产活动的主体,同时也是保障安全生产最为关键的因素,搞好安全教育最大的受益者是人,出了事故最大的受害者也是人。因此对待安全工作,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谁都希望健康长寿,谁都希望生活幸福,可是如果没有安全作为保障,这一切都会化为泡影。忽视安全,你就对不起国家、对不起学校、对不起家人,更对不起自己,因此必须牢牢记住这一点,那就是安全是我们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2.1.2安全是一种文化。文化是一种高度自觉,一种下意识、潜意识行为。让安全成为文化,说到底就是把安全的外在要求,变为师生的内在需求;把安全的硬性规定,变为师生内在的自觉行为。当安全成了文化,安全的理念就扎根在师生头脑。只要碰到与安全有关的问题,师生自己就能产生“条件反射”,自动想到、自觉遵守规章制度。这样一来,“要我安全”就会变成“我要安全”,就会变成人人重视安全,人人遵守安全制度,人人讲安全。

安全理念是一种安全文化,是安全管理的方向和旗帜,是安全价值观的体现,不仅表现为对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也是对安全工作态度和责任的强化。

短期安全靠运气,中期安全靠管理,长期安全靠文化。有的人对安全抱有侥幸心理,总觉得倒霉的事不会发生在自己单位头上。殊不知,运气是靠不住的,没有谁永远是运气的宠儿。有的人满足于严格的管理,认为管理到家了安全就到位了,但是再完善的规章制度也可能会有疏忽。一些领导之所以感叹安全隐患和事故防不胜防,是因为完全依赖安全管理而忽视了安全文化,结果总有个别人去钻管理的空子。

让安全成为一种文化,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而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安全意识的确立,安全观念的形成,安全习惯的养成,都非一日之功,需要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不断强化。这既要靠个人的点滴养成,持之以恒的坚持,又要靠单位的常抓不懈。每个师生都是安全工作必不可少的一员,都有责任和义务把安全变成内在的文化。学校应该将抓安全与抓教育、训练和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抓教育时不忘安全知识的普及,抓训练时不忘安全技能的培养,抓管理时不忘安全作风的养成。

2.1.3安全是一种素质。安全素质,就是人们应具有的安全“知识”和安全“行为”,即人对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健康有较为深刻、全面、科学的认识,并使自己的行为始终符合安全规范的要求。

安全是一种素质,安全是一种修养,安全是一笔财富。大学生应该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完善自身素质,理性处事,宽以待人,做一名能知危,善去危,遵纪守法、安全文明的合格大学生。

2.2把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纪律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

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校纪校规教育是学生从幼儿园就开始接受的教育,但对大学生来说,目前依然存在着突出的问题,这一方面跟有的学校管理不严,要求不高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生没有认识到法纪的严肃性。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通过校规校纪及法律知识的学习,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这对大学生在学校的成长乃至走向社会都是大有益处。因此,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必须建立和完善学校教学、生活、管理等各方面的规章制度,把法律和道德规范具体化。新生一进校,就要认真开展以校纪校规为主要内容的入学教育,让学生全面地了解,熟悉校纪校规,特别是涉及日常行为安全的规范。平时,也应随时随地地进行校纪校规教育,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并对少数严重违反校纪的行为予以严肃处理,以维护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

法律知识教育是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开展法律知识教育,应从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入手,例如:《宪法》《刑法》《教育法》《国家安全法》《国防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内容的法律知识教育。要充分发挥高校公共基础课、思想政治课以及相关法制教育专题讲座、论坛的作用,坚持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应通过各种法律实践活动来推进法律知识教育,应与公检法执法机关建立共建关系,通过举办讲座、观看法制教育专题片、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热情。对大学生进行民主法制教育,增强学生守法自律意识,减少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在平时的安全教育实践中,我们收集了《今日说法》栏目有关大学生安全方面的专题节目,组织学生观看。

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当前社会压力大、生活节奏加快,尤其是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以及家庭环境和个人经历等诸多原因,使一些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大量的研究统计表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表现形式为焦虑、恐惧、忧郁、冷漠、偏执、暴躁、消沉等,情绪色彩和偏激行为十分强烈。因此,学校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要有针对性进行人际关系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心理卫生知识教育、挫折应对教育以及心理疾病防治教育。把安全教育与心理咨询有机结合起来,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做好安全防范教育,使学生安全教育迈上新的台阶,这对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问题产生促进健康人格的全面发展与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3把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几种形式序列化

安全教育是形式比较多,学生在听讲座或观看安全法制教育专题片或是安全演练前,使学生带着任务参加教育活动。比如听安全教育讲座的活动序列是“讲座-做笔记-手写心得体会-办专栏-开班会-写报道”这样的过程;搞紧急疏散演练后,让同学们写体会,开座谈会;安排消防演练后,让同学们进行经验交流会等。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六、安全生产要“新”。也就是说安全管理的方式要新、观念要新、内容要新。要善于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安全生产遇见的新矛盾、新问题、新情况,建立一整套适应当前安全生产形势的安全运行机制,把各种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

七、安全生产要“常”。安全生产要常抓常新,在任何时候都不放松。只有在思想上常备不懈,在行动上才能高度自觉。抓安全就是要在形式好时不盲目乐观,警钟常鸣;问题多时不气馁,善于在被动的情况下,稳住局势,时刻在头脑中绷紧安全这根弦。

总之,在新的形势下,只要我们坚持以上几项原则,在全局深入、扎实的开展安全生产,不断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理念,提高综合素质,我们就能保持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实现全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