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工作及劳务输出问题现状的思考与对策

编者按。本文对青海近几年来农村工作及劳务输出中出现的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低、农牧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牧民劳动技能单一等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今后发展思路。供参考。

最近,与省委办公厅、省农牧厅有关处室的同志,先后到海东地区的化隆、循化两县和海西州都兰、乌兰、天峻县及德令哈市,主要围绕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情况、上半年农业生产情况、劳务输出及农牧民劳动技能培训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与县、市、乡镇和村社的领导干部召开座谈会,走访农家牧户,详细了解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农牧民生产生活和劳务输出的情况,共同商讨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问题。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

从总体上来看,这些地区的农村牧区工作围绕农民增收,实现小康目标,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调整经济结构,培育和发展特色经济,努力提高农牧业生产效益,农牧区发展形势喜人。基层广大干部群众“人心思富、人心思进”,精神状态好,致富热情高。主要表现在: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注重创特色、出效益。各地在农牧业结构调整牛,依据区域特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保持粮食生产稳定的基础上,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特色农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一是经济作物播种面积逐年扩大,无公害蔬菜、中藏药材、花卉、食用菌等特色种植比重持续上升;二是订单农牧业面积明显增加;三是优势农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表现在川水地区以设施农业为重点,蔬菜面积扩大,浅山以避灾农业为重点,马铃薯种植面积集中增加,脑山地区以生态农业为重点,油菜规模上升;四是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呈现多样化趋势,公司联农户、农户联基地、基地联公司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在一些地区初步形成,龙头企业正在发挥越来越太的作用。如,循化县清水河东下庄两椒种植基地(700亩。亩产2000公斤,每公斤售价1.2元。),德令哈市洋嘉公司的紫花苜蓿(8000亩)种植基地、柴达木高科技药业有限公司枸杞、藏木香、亚大黄等中藏药(4600亩)种植基地等。德令哈市柴达木高科技药业有限公司,循化县雪舟三绒集团、天香两椒公司、伊佳公司、仙红辣椒公司,乌兰县青海高原肉食品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的兴起,加快了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促进了订单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也为农牧民增收开辟了新的渠道。

海西州部分乡镇在发展农牧业生产和提高农牧户规模生产效益方面有两大特色,一是坚持抓牛羊改良不松劲。都兰县加速黄牛畜种改良,加快出栏周转,努力提高经济效益,目前全县9个乡镇共设7个黄牛良种推广站,积极为农牧民推广新技术、提供种牛授配服务,今年全县可完成2000头品种牛的授配任务。该县察苏镇东山根牛改基地(省农牧厅两用暖棚建设项目)引进皮尔蒙特、西门塔尔等优良品种,促进农牧民增收。据了解,皮尔蒙特、西门塔尔等良种牛生长周期短,一般6–8个月即可出栏,母犊每头售价达5000余元,公犊为2000元左右。二是农牧民行业协会连接市场、为农牧民服务,真正发挥了作用。行业协会由农牧民入股作股东,以公司方式进行经营,一头扎在草原(庄稼地),一头连接市场,成为农牧户发挥集体力量走向市场的“桥头堡”。如,天峻县新源镇的城郊牧民种菜养羊协会和天棚地区牧民种菜养羊协会,协会成立之后充分发挥作用,为牧民联系畜产品销路,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减少流通环节,仅在去年牛羊毛销售一项就为牧民多增加收入4万余元,使牧民真正得到了实惠。德令哈市怀头他拉镇的绒山羊协会,以绒山羊改良为重点,配合镇、村两级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为畜牧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服务,既面向市场,又心系牧民,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劳务输出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形式,政府开展劳务服务促进了转移。化隆县将农民的技能培训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农民技能培训促进劳务输出,农民工的培训和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03年,该县劳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