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建设的一点思考

关于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

胡贵松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市近几年来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状况、特点及存在问题的简述,提出了“十一五”期间进一步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问题对策

〔作者介绍〕六盘水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的重大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近几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下,取得了一定成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初步形成了以“公司+(协会)+基地+农户”为模式,发展马铃薯、生姜、杂交良种、优质米、苦荞、茶叶、林特产品、畜产品等地方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的产业化格局,基本构建了“政府扶持、龙头带动、农民参与、中介服务”的推进机制框架,实现了规模扩大,领域延伸,竞争力增强,带动力提高的发展态势。

一、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的成绩

1、重点龙头企业数量增多,实力增强。截止2005年底,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由2003年的1家发展到13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由2003年的1家增加到4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由原来的空白增加了9家)。2005年,全市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资产总额达18443万元,形成固定资产7378万元,实现销售收入8395万元,利润786万元,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2家(六盘水市食品总厂、六枝特区宏奇制药有限公司)。

2、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势头良好。各级各有关部门按照“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引导扶持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些农民专业协会被列入省级试点和农业部试点。2005年底,全市农民专业协会由2003年的90家发展到98家,其中农业协会52家,畜牧业协会46家,资产总额达283.1万元,固定资产达196.4万元,成员1.5671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正成为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力量。

3、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得到良好的发展一是建立了一批相对规模化、标准化的原料基地。2005年底,我市重点龙头企业原料基地发展到13.372万亩。二是公司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能力增强。2005年,我市重点龙头企业开发加工生产的农产品品牌增加到20多个,在国内、省内举办的大型农产品博览会上获博览会金奖、名特优农产品奖等荣誉称号,并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三是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大大提高。2005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重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协会)发展到111个,带动农户5.03万户,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农户2.5万户,专业协会带动农户2.53万户,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4000多万元。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端,但与全省比较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第一,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虽然我市有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22家,但龙头企业没有摆脱“小、散、低、弱”的状态。大部分组织的龙头企业还是小企业,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辐射面狭窄,带动能力差,抗风险能力差,科技投入少,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包装、营销、品牌等方面的管理经验和人才。

第二,主导产业缺乏长远发展能力。尽管各地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时,都确定了一些主导产业,但多是小规模、不成批量的产业,缺乏规模大、竞争力强的支柱性和主导产业。有的地方由于龙头企业重复建设,农产品区域布局不合理,基地生产缺乏规模,资源优势发挥不够,在确立主导产业中存在趋同性,缺乏特色,存在恶性竞争,导致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第三,组织化程度较低。众多分散的农户直接面对市场,恶性竞争的后果使农户相互压价,收购商从中得利,有特色的产品在商场上根本就谈不上什么话语权。

第四,利益机制不完善。龙头企业扶持生产的机制没有健全,农户生产、企业加工、运销(个体)企业等环节相互脱节,农户在生产中得不到资金、技术的有效帮扶。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没有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助协作、联动发展的合作关系。

三、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

“十一五”是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期。期间要使全市形成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龙头企业集群,基地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程度大幅度提高。产业化经营带动能力有较大提升,农户来自产业化经营的收入明显增加。到2010年,农业产业化经营基地面积达到60万亩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在市内基地的比重占80%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0个以上,其中省级龙头企业6个以上,市级龙头企业24个,实现销售收入4亿元,培育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2个,龙头企业带动的农户要占全市农户总数的4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30%左右来自农业产业化经营;引进国内外优而强的企业参与我市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先后重点建设4个规模较大、辐射力较强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全市各乡镇结合自身产业特点,成立产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产业协会,培养大批农产品营销人才和中介组织,把市场搞活,把产业做大做强。

(一)壮大规模,增强带动能力

1、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龙头企业要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名牌意识,采用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农产品,在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2、经济日报2005年9月14日5版。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3、贵州日报2005年7月12日5版。遵义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五突破”。

4、经济日报2006年11月13日5版。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