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正义-一五○加快农业产业化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若干思考
关于重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思考
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理论调研组
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要基本实现工业化。这是一项非常宏大而艰巨的任务。根据时代特点和我国国情,我们既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传统的工业化道路,也不能回归于计划经济模式的工业化道路,而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就重庆的情况而言,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内经济社会结构变化的新形势,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发展趋势,适应振兴工业基地的迫切需要,我们必须按照十六大的战略思路,紧密结合重庆实际,加快推进具有重庆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为实现重庆新的振兴而努力。
一那么,根据十六大的战略思路和重庆的特殊市情,我市的新型工业化“新”在哪里呢。
1.新的资源配置基础。换言之,就是要走工业化与市场化紧密结合的道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在国家推进工业化的大背景下,我市的工业体系有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到了六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国家“三线”建设的加快,一大批骨干工业企业陆续迁到重庆,使重庆成为全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但这种工业化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缺乏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市场配置手段,主要表现为政府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由政府推动技术性经济进步,具有特别深的计划经济烙印,因而逐渐暴露出经济总量小、效益差、亏损面大、结构不合理等弊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市场化为工业化提供了资源配置的基础,经济发展显示出强大的活力和良好的效益。尤其是在直辖以来,我市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和支撑作用越来越强,发展势头越来越好,已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然,我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待完善,计划经济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况且,随着wto的推进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市场化本身也要增添新的内容。因此,我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应该把工业化与市场化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使资源配置更加市场化,以市场化推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市场化改革。
2.新的工业化载体。城市是商品经济的产物,也是工业化的空间载体。把工业化与城市化结合起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中完成工业化的任务,应该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我市城市化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受计划经济的束缚,城市化的进程也出现了不少弊端,如城市化水平提高缓慢,不少地区的城市化是以扩大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为代价的。目前我市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突出、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的问题,正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密切相关的。随着市场化改革的发展,我市的城市化水平得到较大提高,2003年末全市城镇化率已达41.9%,但加快城市化的政策和体制壁垒仍未完全消除,城市化的进程依然滞后于市场化和工业化。所以,必须加快政策调整和体制改革,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为推动我市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创造良好的条件。
3.新的科学技术平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证明,工业化必须建立在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先进科学技术平台上,尤其是要将工业化与信息化紧密地结合起来,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有人说,发达国家在经历工业化进程时,信息化还不是一个重要因素。他们的工业化就是加速发展制造业的过程。而我们现在推进工业化时,制造业还处于发展之中,若现在就提信息化难免过于超前。这种说法有失偏颇。如果按照这种说法,先把制造业发展起来以后再搞信息化,无异于让我们重走欧美国家200年工业化的老路。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在我们推进工业化进程时,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已经发展起来了,而利用信息技术来带动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业就会更有竞争力,能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毋庸质疑,新型工业化不能拘泥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路径,而应在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形成“后发效应”,在高起点上加快工业化进程,而不是将信息化的任务推向未来。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信息产业的产值和效益甚至低于同在西部的四川和陕西。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信息产业,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就更是重庆新型工业化的紧迫要求。
4.新的产业结构。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必然带来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就重庆而言,一方面,必须顺应科技发展的趋势,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包括对经济有全局性带动作用的信息、环保、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同时也要重视发展传统产业,尤其要注意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另一方面,要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实现工业化的任务,必须加快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以提升
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但就我市的情况看,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有很大的需求和发展潜力,加之我市人口多,劳动力成本低廉,是产业发展的一大优势,所以必须将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结合起来,形成我市新的产业结构。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第四,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构建新型工业化的人才支撑体系。在当代,人力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关键在依靠和开发人力资源。为此,必须牢牢抓住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等环节,创新工业化的人才开发机制,加快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一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根据人才成长的规律,形成学校、政府、企事业、社会各方协作、齐抓共管的人才培养机制。比如,要鼓励学校与用人单位实行“订单式”培养和校、企、研联办专业,直接为经济发展提供急需的专业
人才;要采用技术练兵、岗位培训等形式,努力提高熟练工人和农村实用人才的技能;要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国内外市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企业家,提高他们的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能力。二要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大力引进我市急需的高新技术开发、城市规划、生态环保等方面的高端人才;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创建柔性人才引进机制,吸引市外、海外的“候鸟式”人才为我所用。三要创新人才使用和管理机制,继续推进和完善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措施和办法,真正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局面,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提供舞台。同时,要不断完善人才的激励机制和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为新型工业化尽心竭力,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第五,加大政策的调整整合力度,完善新型工业化的政策支撑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需要一系列的政策为之服务。概言之,这些政策大体上分为两大类:一是促进产业和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包括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土地使用政策、新产品开发政策、技改政策、信贷政策等等;二是有利于激发企业家、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积极性的政策,包括对各类人才给予优惠的政策。这些政策,广泛分布在各个时期制定的各个领域之中。如重庆直辖的政策、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三峡库区移民的政策等等,其中都包含大量促进新型工业化的政策规定。我们要对这些政策进行分类、整合和调整,以服务于新型工业化的需要。同时,我们还要根据新形势新阶段的要求,适时修改不适应的内容,增加新的政策规定,围绕有利于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点工作和关键环节,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和奖励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引导、激励、规范和保障作用。
第六,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这就要求各级行政机关根据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大职能,真正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要坚持依法行政,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由过去的审批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要加强行政机关和公务员思想作风建设,强化“为民、务实、清廉”的理念,坚决摒除官僚主义和衙门作风,不断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千方百计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要加快“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继续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通过上述措施,为加快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振兴老工业基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执笔人:黄绍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