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感想与体会
谷城县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体会
李传寨
各位领导、
同志们:
根据培训班的安排,我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谷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些基本作法。首先,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我们谷城的基本情况。
谷城县位于襄樊西部,版图面积2553平方公里,总人口55万,是一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区县。谷城生态环境良好,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大薤山、南河“小三峡”等多处旅游胜地,森林覆盖率超过67.5%,被生态学家誉为“绿色生态之乡、避暑度假天堂”。谷城历史悠久,自西周封谷国以来,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境内世俗文化三元(荆楚文化、中原文化、巴蜀文化)交汇、宗教文化五教(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共存,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承恩寺是全国百座佛教重点寺庙之一,沈垭教堂是鄂西北天主教中心堂。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历史演变,形成了谷城古今一脉、中西合璧的多元包容地域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谷城经济社会获得长足发展,200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9.72亿元,全地域财政收入3.01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3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17元,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保持高位增长。今年上半年,全县经济继续呈现强劲的增长势头,gdp同比增长13.1%,居全市县市第一;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57.18%,高于全市平均增幅25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2.4%、22.98%、12.48%,居各县市前列。谷城经济社会发展有两大特点:一是经济特色鲜明。全县形成了汽车配件、纺织服装、水力发电、化工建材、生态农业、特色旅游六大经济板块,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80%以上。今年,我们还将大力发展以金洋公司为龙头、以再生铅产业为主体的循环经济,力争经过5—10年的努力,使循环经济产值达到100亿元,把谷城建成“湖北省循环经济第一县”。经济效益名列全市县市前列,工业经济效益指数超过120.8%,国税收入超过1.3亿元,连续三年名列襄樊市第
一、湖北省山区县市前列。全县拥有规模以上企业52家,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8家,过5亿的2家,今年将有3家企业过10亿元,到“十一五”末,将有6家企业过10亿元,其中过20亿元的3家。一批企业在全国小有名气,三环车桥公司是全国最大的汽车前轴生产企业,金洋公司是全国最大的合金铅生产和出口企业,骆蓄公司和锻造公司的产销规模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二,银纺公司连续10年名列全国纺织行业经济效益50强,并保持了20年无亏损的记录。
二是城乡社会和谐安康。在农村,农民生活比较殷实,超过一半的农户住上了小洋楼,100%的农户、93.5%的农民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新农村建设蓬勃开展,“五山模式”已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全省百镇千村建设现场会、全省生态文明新村创建现场会先后在谷城召开;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卓有成效,石花镇、五山镇双双荣获全国文明乡镇称号,五山镇堰河村成为全国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先进村。在城镇,超过60%的居民参加了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保险,城镇登记人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祥和安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治安状况良好,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全国卫生县城、全省县域技术创新示范县、全省农村党的建设先进县、全省最佳金融信用县和全省平安县,谷城正成为一方和谐、安宁、舒适的乐土。
我们谷城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发展态势,首先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同时也得益于历届县委、政府始终坚持用先进的理念改变谷城,以务实的态度发展谷城。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确立了打造“生态、诚信、和谐谷城”的战略定位,提出了“关爱群众生活、加速经济发展”的执政理念。县委根据这些理念,确定了“发展特色经济、构建和谐谷城”的发展思路,提出了“四抓六集中”的工作措施,“四抓”即集中精力抓经济,全力以赴抓项目,全民动员抓环境,求真务实抓作风;“六集中”即集中领导精力、突出中心意识,集中干部精力、突出作风建设,集中群众精力、突出发展氛围,集中企业家精力、突出扩张意识,集中优势资源、突出形成产业集群,集中有限财力、突出提升资源禀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以“发展特色经济、构建和谐谷城”为主线,以改进作风、改善环境、改革体制为动力,以更大的力度解放思想,以更高的质量发展经济,以更实的措施促进和谐。到“十一五”末,全县主要经济指标要在“十五”的基础上实现翻番,综合经济实力跨入全省前30位,力争进入20强,主要社会指标在全省山区县市处于领先位次,努力把谷城建成鄂西北最佳宜居城市。
我们县的新农村建设开始于2004年,至今我们已走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试点摸索阶段。时间是2004年到2005年,当时的提法是“深化三级联创,共建小康新村”。起初我们的出发点是探索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完成后,如何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如何发挥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在新的形势下的主导作用。围绕这一主题,我们以“三级联创”为载体,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经济这个中心,抓住农民增收这个核心,以小康新村试点建设为突破口,按照“科学规划先行,发展经济支撑,村庄整治切入,创新机制推进”的思路,探索新形势下破解“三农”问题的新办法,取得了明显成效。经过努力,全县确定的36个试点村基本实现主导产业规模化,居民生活小康化,村庄建设生态化,道路建设网络化,水、电、沼气普及化和村务管理民主化,农民素质明显提高,民风村貌大幅改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到处充满勃勃生机。试点村中,70%以上的农户建起了沼气池,安装了电话;80%的农户已经完成或正在开展庭院改造;90%的农户开通了闭路电视;95%的农户吃上了自来水;95%的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00%的村通上了水泥路,用上了网电;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村集体经济收入在1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县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以上;一个村——堰河村成为全国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先进村,两个镇——石花镇、五山镇双双荣获全国文明乡镇称号,三个村被授予全省文明新村,14个村被列为全省“百镇千村示范工程”。第二阶段是规范完善试点经验,结合实际分层推广阶段。2006年,在规范完善36个试点村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在全县全面铺开了新农村建设。但在推广经验中,我们没搞“一刀切”,而是根据各地不同的发展水平,对不同的村分层提出了各个阶段要完成的目标。有的村经济发展不够,就把重点放在发展上;有的发展不错,但环境和基础设施差,就把整治环境放在首位。全县是全面启动,但各村有不同的工作重点。第三阶段是城乡一体,整体推进阶段。我们目前正在这个阶段。这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所谓“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经济建设一体化、基础建设一体化、生活保障一体化、教育一体化、文化信息建设一体化、市场体系建设一体化,初步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新农村建设“四句话”是一个总目标,在具体实施中必须分步实施,全面推进。如果说起步阶段还有侧重的话,那么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整体推进。要把发展经济与整治环境统一起来,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与提高人的素质统一起来。关于这方面的情况,我将在下面作详尽的说明。
下面,我向大家报告一下谷城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机制、主要作法以及下一步的打算。
一、适应农村新形势,确立“深化三级联创、共建小康新村”的新思路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但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社会的小康。我县农村发展很快,但离全面小康还有差距,建设小康农村仍是相当长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2004年,我们县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已基本到位,整个农村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在新的形势下,农村工作怎么抓。从哪里突破。是县委、县政府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重大课题。结合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以及党员先进性教育和我县党建工作实际,我们感到“三级联创”是新形势下开展农村工作的一个很好载体,可以利用党的组织优势来有机整合农村的各种优势资源,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共联共建的小康建设格局。为此,我们提出了“深化三级联创,共建小康新村”的新思路,先后选择了36个发展比较均衡、势头比较强劲的村举办试点,通过短期的努力,这些村的村容村貌、村风民风发生了很大变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后,我们感到,小康新村建设实际上是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有益探索,更加增强了我们的信心和决心。结合前期的探索和实践,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我们形成了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帮扶、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线,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全面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建设具有谷城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探索工作新机制,构建联合共建的新格局新农村建设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完整的、协调的新机制,保证方向不偏、步子不乱、效果明显。实践中,我们充分利用“三级联创”这个好抓手,最大限度地整合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逐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帮扶、社会参与”联合共建新农村的工作格局,形成了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我们主要做到了“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党委领导。党委领导是抓好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县委较好地发挥了把方向、定战略、谋全局的关键作用,敏锐地把握了“三农”工作的趋势和中央政策走向,确立了“深化三级联创、共建小康新村”的总抓手。同时,坚持用统筹的理念、整合的办法,整合群众力量、整合社会力量,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典型示范等方式,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运用县、乡、村“三级联创”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通过联责、联评、联考,形成“三级联创”的大合唱。为推进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县委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制定了发展规划和工作措施。各级乡镇委和村级党组织也把这项工作作为主要任务纳入议事日程,亲自抓,负总责,有效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
二是坚持政府主导。各级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执行者,必须担起建设责任。我县县乡各级政府在党委的领导下,按照新的职能要求,坚持主导而不包办。一方面,大力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完成机构调整与人员分流、党政干部交叉任职、事业单位整体转制、养老保险体系建立、农村新型服务体系构建等改革任务为破解“三农”问题扫除体制障碍。另一方面,用活用好用足政策,对小康新村建设实行领导力量倾斜、政策倾斜、资金倾斜,并从农民最希望、最迫切、最需要的现实问题入手,扎实抓好农村路、水、电、医、教等关系民生的问题,不断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有力地推动了小康新村的建设。三是坚持农民主体。新农村建设是农民建设自己的家园,农民既是受益者,更是建设者,是新农村建设的当然主体。实践中,我们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较好地处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部门帮扶与农民主动”两大关系。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只有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才有生命力;也只有农民积极参与,才会珍惜新农村建设成果。为此,在全县大力开展参与式活动,围绕提高农民科技致富本领,组织和带领农民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在参与中成为致富能手;围绕增强农民集体荣誉感,引导和组织农民广泛参与修路、建桥等公益事业,教育农民珍惜劳动成果,共建美好家园,三年来农民在文明新村建设中共投入劳力超过40万个,投资过亿元,占全县总投入的70%以上;围绕提高农民的文明素养,开展“环保小卫士”、“十佳生态文明户”评选活动,以及“文明单位”、“文明路街”、“文明村庄”创建活动。广大农民在参与中学习文明常识,培养文明习惯,提高文明素养,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四是坚持部门帮扶。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广泛参与。有关部门、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参与新农村建设,能够更好地贴近基层、贴近农民、贴近生活,增强服务意识,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我们积极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力所能及地参与新农村建设。三年来,全县先后有67个县直单位与62个村结成帮扶对子,3080名党员干部与贫困农户实行“一帮
一、手拉手”活动。他们在参与中既深受教育,又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活力。
五是坚持社会参与。社会参与是新农村建设的必要外援。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广阔的农村市场已经深深吸引了大批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企业家们的注意力。很多对农村有着深厚感情的有识之士常思衣锦还乡回报故土,他们的思乡之情、爱乡之心将是新农村建设不可低估的新生力量。同时,小康新村的建设,提升了谷城形象,增强了家乡的凝聚力、向心力、吸引力。我们因势利导,大力发展“回乡经济”,全县已有近万人回乡创业,累计投资3亿多元,兴办各类经济实体3000多家,新增就业岗位近万个。“回乡经济”已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新的增长点。五山镇堰河村围绕茶叶做文章,以拍摄电影《茶色生香》为载体,与石酒集团、品牌摩托专卖店等企业达成共识,村出资源、企业出钱、农民参与,在农村演绎了一个合作、共赢的成功典范。
三、抓住建设新任务,打造生态良好富裕和谐的新农村
第一,突出生态特色,确定新农村建设方向。
注重生态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是农村的“底色”。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不可能是新农村。因此,我们无论在规划中,还是在实际工作中都把注重生态、保护生态放在优先位置。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四是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创新新农村建设体制机制。围绕建立健全新型农村服务体系,进一步巩固深化乡镇综合改革成果,扎实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从制度上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确保农村公益事业健康发展。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建设全省文化产业大县。
五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先进性。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以“三级联创”为载体,以乡镇党委和村支部建设为重点,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意识,坚持党管人才与市场调节人才相结合,重点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企业家队伍、科技和乡土人才队伍,建立人才为我所用、人才储备丰厚、人才脱颖而出的良性机制。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农村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完善村民自治。
总之,我们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还有许多需要提高的地方,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特别是如何打造一个确保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如何有效繁荣农村文化,不断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如何在基层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等等一系列问题,等着我们去面对,去实践,去探索。我讲的就是这些,不到的地方,请大家多多包涵,多多指正。作者系湖北省谷城县委书记李传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