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干部队伍职业化之思考

村干部是村一级组织负责人的综合性概念,他包括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选举产生的村委会成员及依据《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推选产生的村党支部成员。村干部并没有被纳入到国家正常政府官员编制,因此,他们不是“官”。《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村干部不改变农民身份。但是,村干部队伍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和重要依靠力量,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肩负着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稳定、管理村级事务的重任。分析村干部职业化的成因、作用和问题,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思考一。实行村干部职业化是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必然选择。农村税费改革、行政村区划调整和村干部精简后,村域规模变大,村干部人数减少,工作任务相对加重,而由于忽视村干部这个“冷门行业”,认为村干部是农民,不好管,村干部收入低,不能管等思想观念作祟,导致一些群众办事找不到村干部,村里的矛盾得不到及时解决,甚至出现激化、恶化的现象。笔者认为,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基层工作效率,改进党群关系,加强村干部的规范化管理,加快职业化进程势在必行。

思考二。实行村干部职业化,要科学准确定位村干部,增强职业意识。传统意义上“官”“民”联体的村干部,不属国家干部范畴,面对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的新形势,应重新认识和定位村干部。一方面,各级领导干部要正确看待村干部的工作性质,充分认识村干部在基层一线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村干部在任期间,可参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管理模式,给村干部一个“名份”,真正做到政治上关心进步,生活上悉心体贴,事业上热心支持,待遇上积极落实,不断提升村干部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同时,要加强对村干部的引导、激励和教育,使其树立自信心,增强荣誉感、责任感和职业感,找准人生目标,把农村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舞台。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思考四。实行村干部职业化,要创新村干部管理方式,提高职业效能。一是由松散型管理向集中型管理转变。要打破“家庭为主、工作为辅”的传统模式,用“有形的结果”检查“无形的行为”,注重分与合的有机结合;二是由粗放型管理向制度化管理转变。要突破“职责不明、责任不清、要求不高”的运行体制,完善规章制度,健全管理机制,减少行政干预,渗透制度约束;三是由模糊型管理向目标型管理转变。改变一事一布置的工作方法,推行任期目标和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制,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变过得去为争一流,给村干部工作创新的空间,不断激活村干部个体潜力。

《村干部队伍职业化之思考》来源于第1,欢迎阅读村干部队伍职业化之思考。

村干部队伍职业化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