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农村学校教育水平提升途径

[摘要]农村教育面临的许多质量困境都与农村学校的“小”有关。在小规模学校中,许多农村教育问题表现得更加清晰。从目前来看,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困境主要表现在教师数量超编与素质困境、经费总量不足与效率困境、学校办学条件达标与更新困境、课程门数开齐与小科困境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和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各种有利条件,我国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促使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的发展:从多个维度核拨小规模学校教育经费;建立学校编制底线和“走教”政策;平等地考虑提高小规模学校教师素质;推进农村小规模学校标准化建设;尝试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学制改革。

[关键词]农村教育;学校布局;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

建国后,为扩大入学机会,我国农村形成了乡镇办初中、村办小学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这种学校布局也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作出重大贡献。由于这种学校布局和其他义务教育普及措施得力,到2007年底,我国“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9%。在普及义务教育的过程中,我国农村城镇化在逐步深入,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地区也取得了一定成效,这使农村在校学生数量不断减少,农村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小规模学校。小规模学校暴露出来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教育质量低下,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有质量的教育公平视野看,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问题应该成为农村教育中的—个重要问题。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困境

从道理上讲,如果大规模学校和小规模学校是一种有价值倾向的政策选择,并且选择大规模学校和选择小规模学校具有相同方便性,那么,大规模学校和小规模学校应该是各有利弊的。但是,农村小规模学校往往是由于许多客观原因形成的,因此,它不是因为考虑到小规模学校的优势而进行政策设计的产物,而是客观条件下被动形成的。而且在教育实践中由于缺乏对小规模学校优势的挖掘,农村小规模学校可能的教育优势并没有展现出来,农村小规模学校的质量困境表现得愈加明显。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数量超编与素质困境

教师是学校教育质量的核心影响因素。教师对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影响可以从两个维度加以描述。即学校教师数量和素质。农村学校教师的数量一般是根据国家规定的师生比配置的。对于农村小规模学校,特别是超小规模学校来说,按照国家师生比配置教师,一般都会超编,但从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需要看,还显得不足。从教师素质分布看,师范毕业生的选择倾向和在职教师的流动倾向影响着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有中小学教师资格的毕业生,一般优先选择大城市学校,然后是中小城市学校、县镇学校,最后是农村学校。在农村学校校际间作出选择,教师往往也不倾向于选择处于偏远地区的小规模学校。在农村中小学执教的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由偏远地区小规模学校向其他农村学校流动、由农村学校向乡镇学校流动、由乡镇学校向县城学校流动的倾向。这种倾向加剧了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素质困境。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经费总量不足与效率困境

学校经费是基于理想学校规模假设进行配置的。农村小规模学校由于远离理想学校规模标准,学校经费总量明显不足。这种不足与农村小规模学校难以产生规模效率有着直接关系。农村小规模学校在经费总量不足的同时,面临经费使用的效率困境。以我国北方甲乙两所小学为例,两个小学都有六个年级,每一个年级都是单班,甲小学每班有45人,乙小学每班有15人。冬天给两个学校买(分)煤,如果按照人数拨经费(分煤),乙小学得到的煤量是甲的三分之一,而实际上甲乙两个小学用煤量是相同的。这样一来像乙小学这样的小规模学校,由于许多支出项目的经费不能随着学生数量的减少而减少,经费总量如果按生均标准进行配置就显得严重不足。从经费使用效率来看,有一个理想规模问题,当学生数量低于这个理想规模时,学校经费使用效率就会随着学生数量减少而降低。尽管对于理想学校规模并没有达成精确一致,但是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学生数量是远远低于理想学校规模的,农村小规模学校经费使用效率偏低。

(三)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达标与更新困境

在义务教育普及过程中,国家和地方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条件及标准有一定的要求。在我国提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要求后,绝大多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先后完成了“普九”验收。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达到了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标准。但是,由于小规模学校教育资源使用效率较低,而农村地区教育投入又有限,当学校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老化时,学校很难更换教学设施和更新办学条件。特别是在农村出现了许多空巢学校,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存留很难预期时,有限的教育资源更不会选择投入小规模学校。小规模学校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相对较低和小规模学校撤留难以预期这两个问题,使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后又陷入办学条件达标与更新的困境。特别是在办学标准要求不断提高、办学条件和教学手段日益陈旧的情况下,保持办学条件达标与教学手段更新面临更多挑战。

(四)农村小规模学校课程门数开齐与小科困境

当普及任务完成后,义务教育面临的两个重要任务是提高质量和促进公平。这两个任务,可以一言以蔽之,即实现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有质量的教育,从课程实施层面看,就是课程不仅要能开齐,而且要能上好,即要同时满足“开齐”和“上好”的双重要求。而对农村小规模学校而言,课程开齐面临很大困难,许多学校一个教师教若干不同学科,教师面临专业提升的困境。特别是面临课程改革时,教师同时上若干不同科目的新课,讲懂每门新课程都很吃力,讲好当然就面临更大困难。因此,对许多小规模学校来说只能抓大放小,小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师在努力对所教各门课程熟悉后,也只能就一个科目进修,进行专业提升,其他所教课程只能保证有时间教,而不能保证教好。特别是在一些超小规模的学校。由于优先配置语数等大科教师或教师数量有限,小科课程方面出现教师难以胜任和无法开齐等现象,出现了小科困境。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潜力

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教育发展的现状看,农村小规模学校呈现出来的问题的解决面临重大挑战;而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教育政策看,这些问题则是发展中的问题。因此,在正视农村小规模学校呈现出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教育发展成就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的人力资源基础。“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政策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的政策空间以及国家经济发展成就和相应政策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的社会环境。

(一)教育人力资源的储备与农村教师岗位吸引力的增加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当前我们应该研究农村学校的办学标准,并依据这个标准推进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保证小规模学校教师、教育投入、办学条件等方面达标。具体的建设思路应该是:在农村小规模学校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如果小规模学校的生源长期相对稳定,则应该全面提高小规模学校教师质量,充实教育投入,改进办学条件。如果农村小规模学校生源在减少,将来可能被撤并,则应该在其办学和教育投入达到国家和地方要求的标准后,重点加强其教师队伍建设。当然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不应该追求硬件上的奢华,而应该把建设重点放在师资建设上。在农村小规模学校标准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师是教育质量的核心影响因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有效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的第一要务。同时,教师是最可流动的教育要素,对教师的投资是最保值的和最有投资价值的。

(五)尝试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学制改革

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学制是小学六年,初中三年。在这种学制中,如果小学不足六年,就被称为不完全小学。我们知道,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资源使用效率是非常低的,而小规模学校中的小规模班级使教育资源使用效率更低。因此,许多地方就想方设法使小规模学校的班级数量尽量少,如一些农村小规模学校通过隔一(两)年招生的方式,减少班级数量,这种办法简便易行,但它的一个缺点就是同一年级的孩子相差一、两岁。也有一些农村小规模学校,只有一至三年级,四年级以后到其他学校读书。这些都是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实践中的创新,对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资源使用效率具有一定意义。但是,这些“民间”的土办法,没有经过科学论证,也没有政策支持。各地农村应该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农村小规模学校进行义务教育学制改革,试验二·四·三学制、三·三·三学制、四·二·三学制,即在初中三年不变的情况,把农村小规模学校小学六年分成两段,两年(一、二年级)和四年(三、四、五、六年级)、三年(一、二、三年级)和三年(四、五、六年级)、四年(一、二、三、四年级)和两年(五、六年级)。至于选择哪一种学制,各地农村可以根据当地的研究结果和其他方面的条件而定。[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2007年度国家青年基金课题“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指标与底线标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