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洋文化发展战略思考
海洋文化作为一种商业文化,是一种城市文化、市民文化,体现了人类文化最新发展成果,有鲜明的时代标志。其外延涵盖当代的科技发明、商业流通与社会进步;其内涵包含近代的民主理念、平民意识与自由思想,从根本上提高了人的文化素质与精神境界。它不仅具有地域性与民族性,更具有时代性与世界性,标志当代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区域是中国东部沿海最早开发沿海疆土、利用海洋资源和发展近海交通的区域之一,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生成海洋文化的重要港口城市。历史地看*,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几千年的沧海桑田,使得*与海洋有着无法割舍的文化渊源。进入新时期,国际性海滨城市的建设,为*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海洋文化的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海洋文化发展步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机遇期。建设富有特色、内涵丰富、富有活力的*海洋文化,是国际性海滨城市建设的灵魂和生命,是推动城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动力之源泉,发展之根系,建设之根本,必须从城市发展的全局和长远,科学谋划、精心规划,制定目标、重在建设,大手笔勾画、大气力推进。
一、面向海洋,有效吸纳、融合、贯通海洋文化因子
形象地说,相对于内陆文化表现出的思想保守、行为守规、安常守顺、甘于平庸等与现代文明不相适应的文化成分而言,海洋文化所表现出的开放开拓、崇尚流动、不守常规、敢闯敢拼等等人类先进文化因子,自然更受现代文明的追捧,更能得到经济一体化形势下区域文化的青睐。
今天,*所要建设的国际性海滨城市,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存量、速度、规模的提升,而是要建设一个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大尺度、生态型的国际性海港中心城市,海洋对于其发展的重要性,海洋文化对于其城市建设的重要性,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急切。唤醒和激活海洋文化的历史沉淀,必须在继承*城市海洋文化历史传统的基础上,有效吸纳、汇聚世界海洋文化的优秀文化因子,从而构建活力无穷、适应发展、充满生机的国际性滨海城市海洋文化。
一是在城市文化的内质结构上,吸纳、汇聚具有涉海性和包容性的海洋文化因子。人们常说海洋文化是“蓝色文化”,“蓝色”的“色彩”属性就是海洋文化的属性。人类缘于海洋而创造的文化,涉海性、包容性是它的首要的也就是本质的特征。建设国际性滨海城市,必然要在国际经济循环的大格局中,越来越多地拥抱和融入海洋经济,在与海洋互动中、与发达沿海城市的交流中,加深对海洋及其伴生的经济的认识、反映、利用,感受海洋的博大宽广,感受海洋文化的兼容并包,从而有效吸纳、汇聚世界海洋文化具有涉海性和包容性的优秀文化因子,使之成为城市文化的精神内涵。
二是在城市文化的运作机制上,吸纳、汇聚具有外向辐射性与交流性的海洋文化因子。海洋文化从总体上来说不是囿于一域一处的文化,人类要借助于海洋的四通八达,把一域一处的文化传承播布于船只能够到达的异域的四面八方,并由异域的四面八方再传承播布开去,这样的传承播布、再传承播布的过程,都必然会对异域的土著文化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使其或多或少的也具有了异域异质文化的内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海外经济交流的深入推进,海洋经济越发达,人们的海洋观念就会越强烈,城市与异域异质经济文化之间的辐射和交流量也越来越大,在大量的海外信息过滤以及异域异质文化的碰撞、冲击中,城市文化所表现出的外向辐射性与交流性特征亦将愈来愈鲜明。
三是在城市文化的价值取向上,吸纳、汇聚具有商业性和慕利性的海洋文化因子。海洋文化的创造主体没有可供农耕的土地,经商贸易,往来于异域之间或海陆之间,从而刺激了商贸的发展繁荣,也铸就了其商业性和慕利性的文化特征。*城市文化中,重农抑商、重渔抑工有着浓厚的表现,这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必背景,与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格局,显然是不相适应的。唤醒和激海洋文化,就是要在城市文化植入崇商的文化因子,让崇商重商成为城市的主流价值取向,使搏击商海、融入市场成为市民的普遍追求,创造财富、积累财富,让城市在区域经济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四是在城市文化的精神内涵上,吸纳、汇聚具有开放性和拓展性的海洋文化因子。海洋连接着五大洲的大大小小的岛屿和陆地,人类的大多数民族、国家和地区濒临海洋。人类面向海洋的时代,就应该也只能是开放的时代。而对海洋的开放性的利用,必然产生出“天然”的开放性的文化因子。古今中外的城市发展史证明,什么时候城市面向海洋了,开放了,什么时候城市的经济、文化就能走向繁荣了,赢得发展;反之,就容易衰败、落后,甚至走向衰亡。建设国际性滨海城市,面向海洋、面向世界,必然带来空前的开放,必然带来空前的拓展,在不断的城市、经济乃至文化拓展扩张中,城市文化的开放性、拓展性特征,必将表现的愈加明显,并在持续的融合、贯通中锻铸为海洋文化因子。
二、清晰思路,科学制定*海洋文化发展思路
科学厘定*海洋文化发展思路,事关*海洋文化发展的长远,事关国际性滨海城市建设的未来,必须站在传承历史、面向未来的文化发展高度,科学谋划、悉心规划,精心组织、有序实施。
一是充分挖掘、整理和弘扬*海洋文化的丰富悠久的历史遗产,激活历史文化沉淀。一是要深入挖掘、悉心整理*地区与海洋文明息息相关的古遗址、古遗迹和古典籍,重视挖掘整理和利用海上丝绸之路东端起点的历史遗产,放大由来已久的古海洋文化因子,唤醒沉睡多年的海洋文化遗风,赋予崭新的时代内涵,彰显*海洋文化的独具特色;二是要深入挖掘、重新审视古东夷文化、古海州文化、徐福文化等区域特色文化中所闪烁出的海洋文化的历史光芒,强化海洋文化氛围,从而使人一进*,就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其海洋文化气息;三是调动海外华侨力量,作好亲海亲乡文章。
二是依托滨海城市发展规划,合理廓清*海洋文化的新的发展布局。按照“一心三极”的城市发展规划、“一体两翼”的港口发展现状、“一纵一横”的t型产业布局,在城市、港口、产业等不同层面,依据不同的要求,做好海洋文化的发展规划,重点做好使滨海新城、沿海两极、沿海产业带、连岛和海州湾度假区的海洋文化大文章,构筑*海洋文化规模宏大的人文社会景观。
三是进一步强化*人的海洋文化意识和海洋科技知识。海洋意识,即海洋观,指人们对海洋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反映了人们对海洋的认识,包括对海洋和人类的关系如何、如何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认识。海洋科技知识是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科技知识有面宽、内容多的特点。从海产品的养殖、捕捞、水产品的加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到海洋运输都要求较高的科技知识。通过海洋文化意识的树立和海洋科技知识的建立,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以海为荣,以海滨城市为骄傲,以海洋文化为根基,潜移默化,成为根植于血脉的文化基因。
四是大力彰显城市海洋文化形象,展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广度和深度。海洋文化中的物质组成,融于城市建设的角角落落,表现于城市形象的点点滴滴,既有海洋景观、滨海城市标志、海族馆、滨海大道等标志性建筑,有码头、港口、渔港、航线、航标、海上交通工具等涉海设施,也有附着于城市高楼大厦、街头巷尾的海洋文化特征海洋艺术,更有与“海洋”有关艺术表现,包括海洋建筑、海洋雕塑、绘画、海洋文学艺术、海滨海上旅游鉴赏、海洋生物标本展览等。要通过大力度、大气魅的物质建设,使人们漫步于*街头,无论是街名地名,还是企业名品牌名,宾馆名酒店名,招幌广告、霓虹标牌,如此等等,“海”字文化琳琅满目,海洋文化触目即是。
五是健全种类海洋组织,深化海洋文化建设。主要有海洋的行政管理组织、企事业单位、学术团体和其他组织。其中行政管理组织是海洋管理的职能部门,有水利部门、渔业、海监、农业部门等;企事业单位是海洋资源、海产品生产、销售、服务单位,有海洋运输公司、渔业公司、船舶服务公司、海产品贸易公司等;学术团体,主要指以海洋经济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术团体,如海洋文化研究所,海洋水产研究所、海洋气象研究所等;其他组织,指行政管理组织、企事业单位、学术团体以外的组织,如联合国属下的“海底委员会”、“国际海底管理局”等,这些海洋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利用、开发、管理海洋的广度和深度。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五是培育城市支柱型海洋文化产业。海洋文化产业既是海洋文化建设的标志产业,又是海洋经济的“半壁江山”,更是沿海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依托*海洋、港口、旅游等独特资源,围绕“海洋经济”发展主题,重点发展为“海洋经济”核心产业相衔接的会展、贸易等服务产业,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配套服务的传媒、信息服务、教育培训等服务产业,满足多元文化需求服务的影视、演艺、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图书音像电子等文化产业。在操作上,加快具有“海洋经济”配套特征、面向海洋核心产业提供服务的传媒信息服务业集成化发展。依托国际商务中心、会展中心,大力发展面向区域、面向国际的会展产业。利用*神、奇、海、古、幽的文化特点,特别是别具特色的神话传说、西游记文化、徐福文化等,大力开发海洋文化艺术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业、演艺业、游乐业、休闲娱乐业。依托城市信息化建设,发展互联网文化内容服务业,鼓励规范、健康的网络文化服务,开发各种形式的网络文化增值服务。加快推进海洋文化传媒、文化娱乐、文化旅游、文化信息内容服务、影视制作、文化会展贸易等领域的集团化、品牌化发展,鼓励业外国资、社会资本、外资进入文化领域发展,形成文化产业多元主体竞争发展的格局。
六是推进海洋文化研究和国际交流。积极吸纳世界港口城市文化建设成功经验、努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及挖掘本土海洋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城市滨海新城建设后发优势,以本土地域发展历史和文化为基础、以国际海洋文化为特点、以文化艺术交流为依托、以科技教育对外协作为纽带、以城市文化形象对外展现为抓手,广泛开展国际海洋文化交流。在注重吸收引进国际先进港口文化资源、项目、技术、人才、创意等要素的同时,努力将富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内容、风格、特色和气派,贯穿于国际性滨海城市建设的始终,实现古今融汇、中西合璧、全面创新。扎实推进海洋文化理论研究,把侧重点放在深入揭示海洋文化的内容形式、品质特征和嬗变规律,准确阐释海洋文化发展历程,及时把握发展趋势,精心营造发展格局,合理预测海洋文化的成长前景和未来走向。积极筹划、创办海洋文化研究主体“*国际海洋文化研究院”,灵活采取政府资助、社会捐赠、多方协作的创办方式,吸引国内外著名研究机构、大学、著名海洋文化专家积极参与,为海洋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理论支撑和直接智力支持。
七是加强海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更加注重挖掘、扶持和再包装具有本土特色的海洋文化艺术资源,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根据不同的文化艺术资源,可采取分类保护、分类扶持的策略。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淮海戏、五大宫调、童子戏、地方锣鼓等,可通过抢救性保护、传统曲目挖掘、新曲目创排、引导性公益鉴赏、借脑借力运营及专业艺术院团展演等方式,使其从民间走向社会、走向市场,使其成为*群众文化娱乐消费中最具本土特色、民族特色的一道亮丽景观,使其在对外国际交流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对能够充分体现海洋文化特点、海洋文化风貌的传统海洋文化资源,可以通过设定海洋博物馆、临港渔村景观、临港海域旅游等项目活动,来加以集中、整合及保护。要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和手段,将那些涉及海洋历史文化的各类遗产纳入到文化发展框架之中,作为城市海洋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有的和潜在的定级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文物点以及相关的特色性历史风貌区,要继续加大保护力度。要通过整理口传内容、丰富古今展品、修缮实体环境、扩大社会影响等方法,促使历史文化遗产增添活力、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