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组发言材料:筑牢文化阵地,增强精神力量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对“十四五”时期我国文化建设提出了总体要求,特别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把宣传、教育、引导和服务群众结合起来,鼓励人民参与文化创新创造、依法参与国家文化治理,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这是对新时代10年我国文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出版事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给养的重要供给侧,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不断凝聚起全社会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

一、坚持党的领导,筑牢文化阵地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证明的正确选择。作为党的意识形态阵地,出版业必须牢牢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是出版业健康发展的“根”和“魂”。出版业能不能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旗帜鲜明地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关乎出版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也关乎出版工作能不能很好地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根本问题。

当前,我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必须始终牢记党的出版工作姓党、为党,把党的领导融入出版工作各环节,确保在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态度鲜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坚持“二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充分反映“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表达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风貌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要增强斗争意识,筑牢“防火墙”,防止敌对势力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旗帜鲜明反对错误思想言论,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

出版企业党委(党组)要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重要作用,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条铁律,坚守正确的舆论导向这条底线,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企业文化,把“拥护并服务于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作为员工的从业要求和执业信条,确保出版工作始终体现党的宗旨、反映党的主张,尽职尽责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

二、坚持人民至上,满足人民文化生活需求

出版是先进文化传承和人类知识传播的主阵地,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更加优质的出版产品和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我们要立足人民新需要新期待,推出更多反映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满足人民需求的精品。

一要坚守正确的效益观。切实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强化社会效益的刚性约束,将出版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格局、大发展态势中考量,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多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抵制一切低俗、庸俗、媚俗的作品。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二要聚焦高质量出版开展常态化监督。紧紧围绕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特别是有关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任务要求,跟进监督,确保主题出版等重大出版任务按时保质完成。切实将“人民在精神上更加主动”“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等作为目标任务,把好选题政治导向关、格调品位关、价值取向关,不断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参与感。

三要聚焦重点领域问题隐患强化精准监督。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督促从业人员不断提升思想深度、理论高度、格局气度,持续出版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产品。加大对“关键少数”的监督力度,坚持抓早抓小,着力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加大警示教育力度,举办廉洁风险防控教育专题讲座,提高队伍风险防控意识。加大监督检查和巡察工作力度,集中纠治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等。

身处新时代,当有新作为。广大出版工作者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出版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和党中央、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牢记出版初心,抢抓时代机遇,自觉多出优秀作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