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六中全会学习心得–走文化强国之路(很好)5篇

第一篇:十七届六中全会学习心得–走文化强国之路(很好)走文化强国之路,向文化大发展的春天进军

——十七届六中全会学习心得

金秋,瓜果飘香,在这收获的季节,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10月15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将审议有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这是继第十七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中央再次将文化发展建设繁荣问题作为会议的重要议题,这预示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走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此次会议的召开,也为我们更好地做好文化改革发展这篇大文章、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明了方向,吹响了进军号。

我认为,此次会议中央再次集中高调探讨“文化”这一命题,也说明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伟大进程中面临着许多人文道德方面问题挑战,说明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出现一些与经济发展相矛盾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倾向和阻力问题,需要进行从机制上调整改革。同时,也向社会表明,文化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表明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富民强国伟大历史进程中所起到的支柱作用。也凸显出,当代中国社会,即将走进以文化大发展促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以文化大发展促综合国力增强,以文化大繁荣促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以文化大繁荣促全民素质的升级提高,以文化繁荣发展丰富全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文化繁荣发展带动社会和谐文明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个人认为,实际这是一个与“科教兴国”战略相一致、相统一的“文化兴国”战略,预示着我国社会要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进军。

众所周知,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表现为“有形”和“无形”两种形式。例如,思想、道德、价值观、宗教等意识形态领域都属于无形的文化;而“一幅画作、一座寺庙、一出京剧、一部著作、一个活动”等都属于有形的文化。无论有形文化或者无形文化都是人类智慧和脑力劳动的创造,都是人类聪明才智的结晶。可以说,无形的文化是无形资产,它能改变一个国家命运,也能桎梏一个国家国民意识,左右了一个民族走向。它是我们改造社会、征服自然的巨大精神支柱。而有形的文化又是我们陶冶情操、获得审美、影响价值取向同时,也获得创造的物质财富的经济方式之一。因此,文化是我们人类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巨大的精神驱动力和物质获得方式之一。

第二篇:十七届六中全会学习心得-中国的文化强国之路中国的文化强国之路

——十七届六中全会学习心得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北京闭幕。全会决定推进包括互联网和媒体在内的文化体制改革,争取实现在党的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会议首次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科学命题;明确提出要把文化发展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地方政府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再次突出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命题。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政党的精神旗帜。建设和发展什么样的文化,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未来。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在当今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要求更加紧迫。

一个国家的民生从温饱进入小康,工业化水平从前期进入中后期以后,追求“文化强国”几乎是必然选择。在当代社会,文化与经济紧密交融,文化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凸显,文化产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更好地发挥文化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是文化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第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必须抓住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的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

文化强国任务紧迫。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们国家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风险挑战。如何制定明智的国际战略、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有效地应对危机、化解风险、广交朋友,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亟需做大做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占领国际话语权的制高点。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体现了我们党的远见卓识和责任担当。要把握难得历史机遇,凝聚各方智慧力量,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贯彻落实全会的战略部署,开创了文化改革发展新局面。

六中全会提出“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100多年来,中国一直向西方学习,文化自信不足,这是国家落后、被动挨打造成的。今天,中国人

要找到自信,以更豁达、开明、宽容的心态,更开阔的视野面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要深入发掘和研究中国自己的文化,在深刻了解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形成文化自觉,站在更高的角度对世界文化作出贡献。

文化强国之路,我们要有高度的自信。这是源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是中国文化的根。受历史和科技水平的局限,中国传统文化难免有糟粕和迷信杂质,但其主体内容确实博大精深,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软实力要素,其哲理智慧、理性价值和人文精神,有很多内容适应人类社会发展趋势,至今仍然闪烁着耀眼的生命力之光。

这自信,也是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这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魂。正是在这个魂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起步于四分五裂、积贫积弱、备受帝国主义欺凌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战胜国际敌对势力的封锁、围堵、绞杀,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举足轻重的社会主义大国并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又走上了蓬勃发展的改革开放富民强国之路,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为大力发展中国文化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繁荣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五个坚持”重要方针为指引,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们必将在新的实践中实现文化新跨越,创造文化新辉煌。

第三篇:十七届六中全会开幕:建设文化强国十七届六中全会开幕:建设文化强国

9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等观看话剧《郭明义》。这是演出前,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亲切接见剧组主创人员。新华社图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昨日起至18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将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这是自2007年中共十七大以来,中共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文化建设在国家战略层面的意义进一步凸显。

部署体制改革和政策措施

据分析,提交此次会议审议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稿,料将在精神导向、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等多个层面作出安排,注重培育主流文化,部署“文化兴国”战略,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文化如何实现大发展大繁荣。专家对此作出分析。北京大学教授郭建宁认为,必须建设主流价值文化,坚持文化传承创新,形成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不仅要体现在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文化发展出人才出精品,归根结底要体现在民众的文化消费数量增加,质量提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

实现“先进文化的中国化”

专家指出,十七届六中全会就是要寻求一条解决文化问题的路径,融合多元文明,实现“先进文化的中国化”,同时通过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凝聚文化共识。

分析人士指出,新形势下召开这样一次会议,标志着中共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高层在文化理论创新与实践方面正逐渐走向成熟,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能力建设正在稳步提升。

新闻纵深

一个只能出口电视机的国家,成不了世界大国

2011年10月1日,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大幅户外显示屏上,水墨动画形象的中国先哲孔子,与熙来攘往的人群融为一体。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汇。

这个特殊的场景,正可看成孔子背后五千年中华文化在新世纪所处的方位。在世界的横轴上,一个古老的民族在全球化时代确立自身的坐标。在历史的纵轴上,一种伟大的文化历经盛衰荣辱的磨难,在复兴之路上正扬帆起航。

“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站在这样的历史高度,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伴随着经济的崛起,新世纪以来社会主义中国波澜壮阔的文化挺进;才能更清晰地把握,党的十六大以来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文化变革,所造就的文化发展新局面;才能更深刻地体认,一个政党如何为古老的文化注入全新的力量,走出一条文化重塑与振兴的“中国道路”。

进入新世纪,尽管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令世界其他地区黯然失色的发展奇迹,尽管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各项文化事业取得了令人振奋的长足进步,但文化领域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这是一个尴尬的事实。当经济领域的中石化、中移动向世界五百强挺进时,我们的文化企业却拿不出一个名扬世界的品牌代表;当美国利用中国的花木兰故事拍成电影成功占领中国市场时,中国的创意产业几乎为零。全国500多家出版社的收入总和,不及德国贝塔斯曼集团一家的年收入。

这是一个悬殊的对比。全世界每100本图书,85本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全世界每100小时音像制品,74个小时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美国生产的电影占全球影片数量的10%,却占用了全世界一半的观影时间。

挑战不止于此。

当人们赞叹中国经济惊人的成就时,也日益强烈地感到公共文化服务的短缺。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文化消费极不平衡,“精神饥渴”在物质满足的反衬下变得愈加强烈。

中国文化发展必须面对这样的考题——一面是加入WTO以后势必放开的国内文化市场,一面是我国文化单位与国外文化企业的悬殊实力;一面是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强烈,一面是国有文化单位活力不足;一面是中国在经济、外交上重返世界舞台中央,一面是西方世界戴着“有色眼镜”妖魔化中国。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改革创新是文化繁荣兴盛的动力。一部人类文化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文化创新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本身就是改革创新的成果。文化建设需要更加扎实的作风去落实各项任务,文化发展需要以更加有力的措施去推动取得新的突破。

破解影响和制约文化发展的难题,根本出路在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改革首先需要重塑文化市场主体,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其次是需要实行分类指导,推进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机制,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另外还需完善市场体系,改革不合理的文化资源和产品分配体制,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此外,还需改善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

(资料来源:《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