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地域文化学习体会

从历史上看,黑龙江人生存的环境是东南北三面被大山、大江环绕,西面有茫茫草原横亘。可以说,内部回旋相当开阔而外部交通极不便利。正因为这种环境,使文化心理形成了封闭的向心结构。生产方式因缺少外部的信息刺激和形象示范而亘古不变,在心理上积淀为稳定和保守(如恋家守业的现象,一旦定居下来,就生于斯、长于斯、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封闭的环境、单一的生产方式和代代相因的生活,加上历史上黑龙江地域就是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使黑龙江人既具有农耕民族诚实厚重,又具有游牧民族粗犷豪放的性格和大度的胸怀,兼具农牧民族的特点。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乐观、爽直、大气、勇敢、侠义的性格,正因为这种性格,我们黑龙江人便是满清末年胡匪、强盗的生产者,同时也为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提供了充足的兵源。由于单纯依赖土地就可以生存,他们满足于“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现状。同时,由于地广人稀,天赐丰富,生存环境相对宽松,自种自食的农产品行往往有剩余而剩余产品又无法作为商品出售,且人烟稀少,所以在接人待物上形成了大方好客的性格特点。但是,也逐渐养成了粗疏,没有商品观念的弱点,又因为物产丰饶,因此人生惰性、温饱即安,小钱不愿挣、大钱挣不来。与之相反,关内地少人多,谋生艰难,人更勤劳,关内比较复杂的生产方式,使关内的文化传统有两个特点:一是重视学习和富于创造,二是善于经商和弄巧。所以自古以来状元举子、重臣良医多为南士,能工巧匠、大

商巨贾也多出自南方。所以由此可以推断,东北尤其是黑龙江即使开发早些,资本主义萌芽也会产生于东南沿海,也不会产生于东北,经济基础差异是个因素,最重要的是地域文化的差异。这就是北大荒精神。

清朝初年,为保持其龙兴之地,对东北地区一直实行封禁政策,禁止汉人进入。后来沙俄多次入侵,强夺大片领土,国家安全已受到严重威胁,清政府才觉察封禁政策失误,才逐渐废除封禁政策。据《黑龙江省通志》记载:地域真正大规模放段禁垦荒始于19世纪60年代左右。当时数百万在生死线上挣扎的关内移民纷纷闯关东,形成了黑龙江地域的真正拓荒者,从黑龙江的开发史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黑龙江的早期移民主要分成两类:一类是极少数的流放人犯,其中大部分为戴罪官员,而且部分流放官员都遇赦而归,就是少部分属文化人范围的官员己在极小范围内形成了重视文化教育的氛围(如我省的东宁县);另一类是来自山东西部以及河北等移民,他们中除少数小商人、手工艺匠人外,多数为目不识丁的贫苦农民。闯关东是生活所迫的一种无奈的谋生行为。他们肩挑车推,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北大荒后,睡“窝棚”、住“马架”(现在我省农村以窝棚、马架命名的村屯到处都是,明显带有拓荒色彩)刀耕火种,辛勤劳作,当这些拓荒者把荒原变成良田的时候,他们已经塑造了吃苦耐劳的性格,但同时背井离乡的痛苦,艰苦的生活,不可预知的命运,也迫使他们更加迷信。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无序的社会环境,迫使他们养成了敢于战天斗地的勇猛好斗的性格。随后的几次大规模移民,如满洲国的日本开拓团,

虽然规模达十万户,三十万人左右,随着日本的投降,也就迅速撤退回国,没留下什么痕迹。解放后两次大规模移民,一次是十万官兵来黑龙江省建立垦区,一次知识青年支边和上山下乡及历次政治运动下放到黑龙江的小部分知识分子。稍加分析就不难看出黑龙江的移民,不管是早期的还是解放前后的,都明显带有被迫和无奈的性质,而且除了早期的闯关东的移民和建国后的十万官兵军垦,其他的几次移民都随着政治气候的变化而消失,几乎是昙花一现。这作为与黑龙江同样开发较晚的美国西部相比,情形大不一样,那些主动涌入美国西部的移民,其成份有牛仔、探险者,以及欧洲大陆来的不满旧秩序的各业人们,他们中普遍文化素质较高,怀着对财富的强烈渴望,两者相比较,其移民的素质和迁移动机的差别是不言而喻了。由此可见,从黑龙江的移民成份来看,自身的文化积淀,明显先天不足。二是俄日的军事占领并没有导致异质文化的输入。应当承认,黑龙江的地域文化很大程度上是由在“五方杂处”、“聚村而居”的移民社区环境中,通过多种地域文化的传递、交汇而逐渐形成的,而这些地域文化在文化属性上大都于北方文化范围,很快互相能够认同,没有产生冲突与碰撞。所以黑龙江的地域文化由于没有异质文化的输入而形成合金式文化。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文化是一种积累,任何文化现象的发生、发展与消亡都是历史过程,任何文化地域文化性格的形成、扬弃与改变是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的,不是哪一个人或哪一群人的事情。如我在上面所说,黑龙江人的文化性格是历史的因袭,我们当代人没有必要也没理由为历史负责。但是,我们当代人却有一种责任:努力改变它。地域性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要想扬长避短,变革的过程都是缓慢的。总的说来,建设边疆文化大省的活动,要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实实在在抓下去。从百姓角度看,可以从眼前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做起,使黑龙江人的行为方式、待人接物方式等等更文明、优雅。努力改变黑龙江人给外界造成的“左旧粗野”的印象,从而提高人们公共生活和个人生活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从政府角度看,对“科教兴国”方针要加大贯彻力度,当务之急,要彻底抓好义务教育,提高黑龙江人素质。解放思想教育年年搞,根本是要定位在每个龙江人灵魂深处一场革命上,定

位在新世纪里能否再度辉煌的上。

我们应为生在这片黑土地上而骄傲,我们的先辈给我们留下这些物质文化遗产。黑龙江地域文化对黑龙江人文化性格形成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