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制改革讲话(市)
第26期
中共深圳市委办公厅2009年9月7日
刘玉浦、王京生同志在学习贯彻全国文化
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精神推进文化
立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9年8月28日)
刘玉浦同志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会议,认真传达贯彻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精神,研究部署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立市工作。刚才,京生同志作了一个很好的讲话,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抓好落实。
12003年,深圳成为全国九个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地区之一。6年来,我们认真落实中央和省的一系列部署精神,立足深圳实际,大力实施文化立市战略,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文化事业发展迅速,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品牌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两城一都一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城市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不断增强。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上,我市作为率先全面完成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任务的城市之一受到表彰。成绩来之不易,值得充分肯定。
当前,深圳的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立市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党的十七大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在这次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上,长春、云山、延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对深化改革、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指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和《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对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总体方案》还明确提出深圳要与香港共建“国际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为深圳的文化发展确立了新的目标。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推进文化繁荣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文化立市”战略,促进深圳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协调发展,争当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排头兵。具体来说:
2一是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上力争走在前列。深圳位于改革开放的前沿,也是东西方思想观念交流碰撞的前沿,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尤为重要。全市各级宣传、文化部门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定地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者、倡导者、实践者。要把握主动权、唱响主旋律,发挥主流舆论的引导作用,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始终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的原则,不断增强引导和调控舆论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加强对互联网等宣传文化新阵地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和谐理性的舆论环境。要扎实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宣传、普及,加强对深圳改革开放生动实践的总结提炼,努力打造有深圳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群体;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深圳城市人文精神建设的核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培育形成富有感召力、创造力、生命力的城市人文精神,并使之融入到群众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成为深圳市民的行动指南。
二是要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上力争走在前列。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称号,是对我市的充分肯定,也是有力的鞭策。改革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深圳作为经济特区,也有责任、有义务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上继续积极探索、先行先试。3要按照《规划纲要》和《总体方案》的有关部署,进一步弘扬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保持改革的锐气,加大改革的力度,进一步消除制约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对于一些新的改革领域特别是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和关键环节,要勇于攻坚克难、力争率先突破。特别是要进一步深化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增强国有文化企业集团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稳步推进文化市场的开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积极推进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推动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建立文化产权交易中心,进一步提升深圳在文化投融资领域的辐射力和带动力。
三是要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力争走在前列。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提高。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要进一步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能力和水平,切实保障群众享受文化成果、参与文化活动、开展文化创造、保护文化成果的权利,不断提升群众的文化福利。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健全完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周到、全面、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深入推进文化进基层、进社区、进企业,开展丰富多彩的品牌文化活动,让群众享受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继续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努力4推出一批反映时代精神、具有深圳特色的精品力作。
四是要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力争走在前列。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将文化产业作为第四大支柱产业来抓,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约550亿元,约占gdp的7%;今年来,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市文化产业逆势而上,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产值增速达到10%左右。这次政府机构改革中我市调整设立了文体旅游局,就是为了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继续大力推进实施我市有关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政策、狠抓落实,推动我市文化产业竞争力和整体实力不断增强。要充分发挥深圳自主创新能力强和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的优势,突出“文化+科技”的特色,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龙头文化企业,大力培育新的文化业态;进一步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基地、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努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自主品牌;继续办好“文博会”,不断拓展“文博会”的出口交易和核心内容展示交易功能,突出国家级、综合型、国际性展会的特色,努力打造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最佳平台;进一步深化“设计之都”品牌的开发建设,加快规划建设国家级创意产业园区,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推动全民创意设计活动;继续加强深港文化产业合作,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科学规划产业链分工与布局,联手开拓国际文化市5场,加快推进与香港共同建设国际文化创意产业中心。
五是要在文明城市建设上力争走在前列。2005年我市荣获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光荣称号,去年完成了第二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任务,前不久我们又顺利完成了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的有关工作。文明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坚持不懈、继续努力。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把文明城市建设作为一项常态工作来抓,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建立长效机制全面提升文明城市建设水平的决定》(深发[2009]4号),以建设“全国文明城市标兵”为目标,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推进文明城市建设工作。特别是要认真分析梳理前一阶段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工作中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分门别类、落实责任,切实抓好整改;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的作用,深入宣传道德模范先进人物的事迹,倡导文明新风、树立文明标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学楷模、讲文明、讲道德”的良好风气;要继续深入开展“关爱行动”、“读书月”、“市民文化大讲堂”等活动,不断提升市民的道德文化素养,引导广大市民争做文明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同志们,实施“文化立市”战略、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全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的各项部署要求上来,把文化立市和文化体制改革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来抓。要以这次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加强统筹协调,进一步完善“党6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宣传部门协调指导、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党委宣传部门要进一步强化调查研究、协调组织和督促检查的综合职能,加强对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所属领域体制改革的指导,把握好全市文化改革发展的大局。市文体旅游局要做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文化体制改革两手抓、两促进,进一步理顺文化管理和服务职能,提高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全市各部门各单位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进一步明确推进文化建设的责任和要求,形成促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整体合力。我相信,在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开创深圳文化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的贡献。7
王京生同志的讲话
同志们:
在8月中旬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上,深圳荣获了“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称号,我市文化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成绩得到中央的充分肯定。下面,我受玉浦、王荣同志委托,就全市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作简要总结,就贯彻落实长春同志重要批示和云山、延东同志的重要讲话,以及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精神,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文化立市各项工作提出几点意见。
一、六年来,我市全面完成文化体制改革各项试点任务,文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2003年,深圳被确定为全国九个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地区之一。以此为契机,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和工作部署,大力实施“文化立市”战略,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文化体制改革,以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各项改革试点任务全面完成,公益性文化事业充分发挥了保障市民文化权利的积极作用,经营性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城市文化软实力明显提升。
一是初步构建了覆盖全社会的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围绕维护和实现市民基本文化权利,积极探索建立文化享受、文化参与、文化创造和文化保护服8务体系。全市文化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每年都在1%以上,已建成各级各类群艺馆和文化馆(站)62个,文化广场197个,博物馆19个,广播电视覆盖率100%。在全国首创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群艺馆等市属公益性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向公众开放。精心培育了“深圳读书月”、“市民文化大讲堂”、“社科普及周”、“外来青工文化节”、“创意十二月”等十大文化品牌活动,每年展演活动超过10000场次,形成“天天有活动、月月有演出、节日有庆典、人人可参与”的良好局面。出台公益文化活动社会化运作办法,将文化品牌活动交由社会承办,对各种文艺展演和节庆文化活动项目实行政府采购,充分调动了社会文艺团体的积极性。日益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极大地增强了市民的家园意识和城市凝聚力。
二是“两城一都一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全市建成公共图书馆(室)577个,提前实现了每1.5万人拥有一个社区图书室的目标,并成功开发“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钢琴之城”已在钢琴教育和钢琴普及方面形成相对优势,李云迪等一批年轻钢琴演奏家频频在国际大赛上获奖。2008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深圳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并授予“设计之都”称号,深圳成为中国首个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的城市。获得“设计之都”称号,充分体现了深圳的文化价值观念输出能力,极大地提升了深圳作为创新型、创意型城市的国际地位,也是深圳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贡献。
9三是文艺院团改革和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全面完成。深圳发行集团、海天出版社、《深圳青年》杂志社、深圳歌舞团、深圳市粤剧团、深圳大剧院等全市34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已全部转制为企业,市图书馆、市群艺馆、关山月美术馆、深圳画院等10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基本完成内部“三项制度”改革。深圳交响乐团加大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迅速跻身为全国一流交响乐团。深圳歌舞团通过与华侨城集团的资源整合,实现了演艺与旅游、文化与市场的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的新路。
四是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通过资源整合和重组,先后成立深圳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和出版发行集团,以建设“效益集团”为目标,着力推进三大集团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和经济效益最优化。报业集团完成党报发行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报网联动,加快报业数字化步伐;广电集团收视收听率和市场份额不断上升,深圳卫视实现全国全覆盖,天威视讯公司成功上市;出版发行集团整合出版与发行上下游资源,实现了业态上的创新与升级。至2008年末,三大集团总资产91.36亿元,比2005年增加17.86亿元,增长24.3%。三大集团还出色承担了“文博会”、“关爱行动”和“深圳读书月”的相关组织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三大文化集团的发展壮大,既巩固和扩大了党的宣传文化阵地,又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发挥了龙头示范效应。在此基础上,按照“统一并表监管、高度授权经营”的原则和思路,10出台《深圳市属国有文化集团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1+7”文件,由国资监管部门委托市委宣传部对三大文化集团国有资产实施监督管理,基本形成了科学化、规范化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机制,探索出一条具有深圳特色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新模式。
五是“文博会”的品牌影响力和产业带动力日益增强。在中央和省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和精品化的思路,举全市之力策划举办了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被纳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重点项目,成为全国唯一国家级、综合性、国际化的文化产业盛会。五届“文博会”,每一届都上了一个大台阶。第五届“文博会”共有1708家企业、机构参展,总成交878亿元,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88亿元。“文博会”的品牌效应不断扩大,在国内外赢得了较高的知名度,在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和服务中西部文化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多次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赞扬。
六是文化与科技紧密结合成为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特色。充分发挥我市高科技产业比较发达的优势,成功探索出“文化+科技”的产业发展新模式。腾讯、a8音乐、华强文化科技、雅图、网域等一批民营文化科技企业迅速崛起,在全球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逆市飞扬,显出示强大的生命力、创新力和竞争力,已成长为深圳乃至全国文化科技产业的领军企业和中坚力量。集11中体现高科技含量、高文化含量的“文化+科技”深圳模式,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探索出一条成功的道路。
七是文化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态势日渐形成。全市已有各类文化产业园区、基地50多个,其中华侨城、大芬村、雅昌集团、古玩城、腾讯集团等5家企业和园区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为主体的“文博会”分会场从第一届的1个、第二届的6个、第三届的17个,发展到第四届的24个,第五届达到30个。分会场数量的增加和水平的提升,不但使“文博会”的规模、影响和效果成倍扩大,也有力带动了深圳本土文化产业的发展。经过几年的强力推进,我市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2008年,全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50亿元,占gdp的比重从2002年的约3%提高到7%,文化产品出口增长28%。文化产业成为继高科技、金融、物流之后的深圳第四大支柱产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八是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机制得到加强和改进。实现政府文化管理职能的“三个转变”,即:从以办文化为主向以管文化为主转变;从以管理直属单位为主向管理全社会文化转变;从以行政手段为主向以经济、法律等综合手段为主转变。顺利完成审批制度改革,市级文化行政审批事项从102项精简到13项。积极扶持培育文化领域的行业协会,在全国率先完成行业协会社会化改革,形成行政管理与行业自律互为补充的较为完善的文化行业协12会体系。大力推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文化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基本确立。文化行政管理职能的转变,有效解决了政府在文化管理和服务上的“越位”、“错位”、“缺位”问题。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发:各区委、区政府,市委各部委办,市直各单位,市各人民团体,中直和各省(区)市驻深各单位,市属各企业中共深圳市委办公厅办文处2009年9月9日印发
(共印500份)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