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稿龙虎山景区
试析龙虎山道教文化的旅游价值
[摘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全面深刻地认识龙虎山道教文化底蕴,合理开发利用道教文化旅游资源,能够有力地推动龙虎山道教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该文将龙虎山的道教文化与旅游发展结合起来研究,依据文献记载和实地考察资料,在简要阐明天师道的重要历史地位和广泛社会影响时,叙述了龙虎山天师道起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进程,并对龙虎山的道教文化旅游资源作了深入发掘和全面梳理,并初步分析龙虎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现状.该文认为神秘的道教文化应成为龙虎山景区的文化主题,底蕴深厚的道教文化旅游资源也应是景区旅游业发展的资源优势.然而,龙虎山在开发利用道教文化旅游资源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景区从业人员自身道教文化修养不高,旅游资源开发者无力深入挖掘资源中蕴涵的文化精髓;导游员也不能了解道教文化旅游产品中的天师道文化内涵.出现龙虎山旅游区文化主题模糊,道教文化旅游氛围淡化的现象.据此,作者认为龙虚山旅游的发展应着重提高景区从业人员的道教文化修养、将景区文化主题心安理得位于天师道文化上,并全方位地把道教文化旅游作为景区支柱产业来建设,加速龙虎山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龙虎山;道教文化;文化景观;文化产业;文化遗产保护。
一:龙虎山道教的历史沿革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它对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素有中国道教发祥地、正一道祖庭之称的江西龙虎山,以其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统领天下道教事”的宗教地位和“北孔南张”的天师世家声誉,吸引了各地方士及高道来此修炼。经过1800余年的道教文化传承,正一道在道教经书、符篆治病、斋醮仪式、道场艺术、修炼方法、人物活动、宫观建筑和神话故事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宗教典籍,形成了底蕴深厚的道教文化。
一、提高对保护道教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2001年中国社科院哲学所胡孚琛研究员提出“新道学”的概念,随后他又指出:“要进一步集古今中外文明精华,创立有时代精神的新的道学普世文明,作为人类在21世纪唯一可行的文化战略”。中外学者在道学理论上创新和发展,为新时期道教与时俱进,服务社会,促进人类进步指出了方向。龙虎山道教文化是中国文化遗产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要充分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国家中心主任田青先生说的,一个中断了历史记忆的民族是不会有辉煌未来的,我们现在很多人脑袋里只有“现代化”三个字,我们高呼着现代化的口号不顾一切地拼命往前跑,这样的话可能我们跑到终点,我们现代化了,但是我们是不是中国人都不清楚。生物有基因,生物基因决定一个生物的生命特点,文化也有基因,文化基因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以至于一个地域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属性。龙虎山道教文化决定了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的特质和属性,是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的灵魂和“名片”。因此,对龙虎山风景名胜区道教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必须有足够的重视。
二、加强道教自身建设,培养既具有坚定信仰、又掌握了专门技艺的道教领袖和专门人才
道教自身的建设,首先是道教人才的培养。龙虎山历代天师都十分注重自身道性的修炼,并且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道性高洁、道法精深的高道。龙虎山之所以能成为中国道教祖庭,统领道教数百年,正是有这样一批高道,以及在中国道教教育和文化中的杰出地位。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宗教也同一个团体一样,其繁荣与衰弱与领导者的水平密切相联系,因此道教人才,特别是领袖人物的培养至关重要。鹰潭市、龙虎山要十分重视道教人才培养,特别是道教领袖人物的培养。要创造条件,提供平台,有意识地推出道性高洁、道法精深的“天师”。“天师”要注重自身的修持和形象,穿道袍、说“道话”、树立权威。
二:道教文化在旅游中的发展和影响
一、挖掘道教文化内涵,将道教文化展示与道教文化旅游开发结合起来
传统文化与精神文化是无形的,但仪式感很强,只有在展示中才能有所形化并有效保护。因此“展示”是保护和传承道教文化的重要措施,更是将其“形化”成文化产品的重要手段。
我们认为以下这些应是需要认真挖掘并予以展示的。道教哲学、道教的方法论、辩证法。道教宇宙学说对自然本原的认识,包括道教的自然观、人地观和人生观;道教建筑与园林;天师世袭文化。世袭63代的天师世家,已有1800多年,有“北孔南张”之说;道教养生文化(神仙养生文化);道教文学艺术,包括道教音乐、舞蹈、雕塑、绘画、文学、戏剧等;道教的神仙信仰和鬼神崇拜文化;道教斋醮法事文化;道教节庆礼仪文化;天师饮食文化;道教堪舆文化等。
文化展示实质就是无形的“文化”向有形的“文化产品”的转化过程。例如:道教文物、艺术品的展示(展览);道教音乐、戏剧表演;推出道教音像、图书、影视作品;道教的节庆活动和法事观礼;道教养生、健身和修炼;道教文化的研习,修学和培训;道教宫观府第参观探秘;道教旅游纪念品的生产;道教饮食所表现出来的选料(禁忌)、菜名、摆放、器皿、制作和餐饮环境等等。
道教文化的展示,同样存在创新的问题。龙虎山青萍剑已失传、武当已占据了武术的制高点,但我们可以将道教功法和道教法场舞结合起来,创造“道舞”。少林寺的《禅宗·音乐》大典,成为中原文化旅游的一大亮点。《龙虎山·道舞》的创作与演出,一定会产生同样的轰动效应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以养生为发展道教文化的突破口
道教非常重视养生,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重视自我修炼,祛病强身,因此养生健身是道教最接近大众,最具有实际意义,最具有生命力的部分,也是道教回归社会、服务社会,求得发展的突破口。
道教养生以道教内丹学为指导,包括养身和养心两个方面,谓之“性命双修”。“来龙虎山做神仙”的养
生保健游,融旅游和医疗保健为一体。坚持“养生必先养心”、“健身必先健心”,从心态平和入手,将修炼养生功法和体育运动相结合,与健身和娱乐相结合,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要。
天师道一直把房中术作为养生修炼的重要方法,因此谈“养生”回避不了房中术。道教的房中术是指
古代与医学相结合的,通过对性生活的调节以养生保气、益寿延年之术,是围绕养生进行的“行道”之举。因此必须为其正名,还房中术本来面目,给于科学的正确的评价和认识。
三、加强宫观建设和道教遗址保护,整治宫观周边环境
宫观建设的重点是上清宫二期工程应尽早上马。上清宫一期工程已给上清宫划出了大致的轮廓,但离“天下第一宫”、“神仙所都”、“百神受职之所”甚远。
留候家庙又称祖天师庙,是天师道启源观堂之一,目前族人已自行修复,香火甚旺,但仍显得窘迫和简陋,现庙周围已留有空地,应积极恢复原头门、二门及附属建筑。
上清镇保留了多处与天师后裔有关的“留候第”等古建筑,多已衰败,有些已近倒塌,应有计划地加以保护和维修。
炼丹岩、水帘洞、濯鼎池、飞升台等道教遗址仍处于自然状态,应树立保护标志,划出保护范围。
宫观周边环境整治的重点是天师府和上清宫周边地区。整治要纳入上清镇总体保护规划中,以形成特有的道教氛围和环境。
四、建设良好的道教文化生态环境
1.龙虎山、泸溪河自然环境的保护。道教以修炼为最高境界,丹霞地貌“色如渥丹,灿若明霞”,正是道教理想中的修炼之地和追求的理想世界。龙虎山崖壁上不时出露的悬棺更增添了神秘的色彩,祖天师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才选定龙虎山作为道教的肇基之地。杨明德教授指出:丹霞景区的宗教文化、摩崖书画石刻文化、寺庙建筑文化、墓葬文化、以至附会文化,其产生、形成和发展总是与丹霞景观自然属性联系在一起,这些文化景观反过来又融合渗透到了丹霞地貌自然景观中,并赋予了景观特有的文化内涵,表现出景观高度的“天人合一”的特色,因此保护龙虎山自然景观不仅仅是保护它的自然风光,更是保护它所承载(融入)的道教文化,这是龙虎山自然景观保护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八、十九来白云观会神仙之说,取“燕京”、“十九”合称“燕九节”。老北京每年正月初
七、初八到元辰殿礼祀本命元辰之神,祈求一年平安顺遂,称之为“拜顺星”,是白云观流传至今的又一游人参与众多的民俗活动。总之,道教重视生命、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主张,保留华夏民族文化的遗风,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的特色,众多的洞天福地、宫观胜景,成为人文景观旅游的重要资源,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价值,必将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发展我国旅游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四,龙虎山道教文化旅游发展的蓝图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