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度到文化的校本研训]校本研训平台

2009年3月30日到4月20日,长沙市教育局教师工作处组织对六区四县市中小学校本研训的现状进行了调研。调研采用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召开教师座谈会、随堂听课、评议交流的形式,对调研样本校本研训的研训保障、研训形式、研训内容、研训效果等进行了全方位的了解和评估、诊断。笔者在2003年组织过长沙市中小学校本培训责任人的培训,2005年参加了市教育局为推动校本培训工作而进行的全市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调研。通过两次调研情况的对比,觉得长沙市中小学校本研训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开始从制度建设逐步走向校园学习文化的建设,许多学校已经开始形成比较浓郁的学习文化氛围。以下是笔者对这次调研的个人感觉和体悟。

一、长沙中小学校本研训从2005年到2009年的三大变化

1.认识和行动的变化

2005年,长沙市教育局组织了首次包括五区四县在内的校本培训大检查,当时叫做“校本培训调研”。由各区县教育局推荐一所学校、检查组随机指定一所学校进行检查。为了搞好这次检查,2003年开始,市教育局教师工作处特别要求长沙教育学院举办“校本培训骨干培训班”,要求每个学校主管业务的副校长或校本培训专干参加。

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铺开,但校本培训在一些学校还处于起步阶段。表现有二:一是校本培训的名称还存在争议。操作层面认为学校早就有教研活动,再提出校本培训未免多此一举;管理和理论层面则因为条块不同,使同一件事情拥有两个不同的名词:从教育部师范司到教育厅师范处到地市、县教师培训部门用“校本培训”,从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到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到地市、县基教和教研部门用“校本教研”。二是校本培训的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请外来专家宣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成为当时校本培训的主要形式和内容。为了解决教学内容与时间的矛盾、寻找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当时的校本培训中有两个非常时髦、响亮的词组:同伴互助、片区联动。

2009年3月30日―4月3日,长沙市教育局教师工作处又组织了一次全市范围的校本培训大检查。和2005年的调研相比,这次的检查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首先,名称的变化。由“校本培训”变为“校本研训”。其次是检查目的的变化,由2005年的检查、督促、推进到总结经验、发现典型、表彰推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首先是对校本培训认识有更科学的结果。培训是一种由培训者和被培训者组成的双向活动,在培训中,培训者是主动的,而被培训者是被动的,传授和接受的区别很明显。新课程改革中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强调课堂中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虽然通知只改了一个字,却突显了教师在这一活动中的主体性、自觉性。其次,这次检查的学校都是由各区县教育局推荐的校本研训的先进学校,在检查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通过听汇报、看材料、听课、座谈去发现亮点、总结经验。

在检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校本研训已经成为各个学校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学校课堂教学质量、打造学校特色和品牌的主要途径,已经成为学校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哪个学校没有校本研训,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2.形式和内容的变化

(1)制度逐步健全

校本研训的有关规章制度由最初单一的“校本培训制度”发展为促进学校全面发展的制度体系。如其中一个学校的校本研训制度:《校本教研职责》《教师继续教育校本研修实施细则》《校本教研管理制度》《教科室管理制度》《校本教研活动制度》《校本教研奖励制度》《学校明星教师管理办法》等。现在的校本研训制度体系包括教师教育教学研讨、德育教育、课题研究、听课评课制度、教学反思、读书心得交流、公开课、同伴互助、送出去和请进来、二度培训、特色创建等等,形式丰富,制度健全。

(2)内容多样

以课题研究为例,许多学校的课题研究已经不是简单的立项课题或子课题研究,而是发展到既有国家级或省市的立项课题或子课题,更多是立足学校师资队伍现状和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的校本课题或更小的课题。问题即课题成为校本研训过程中的共识。这种由问题而生的课题不再只由校本研训负责人或教研主任提出,而是教师日常工作困惑的提升。“专题研讨是学校校本研训的一种重要模式。教师们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筛选,然后把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和典型的教学事件形成专题,进行研讨。”这种研讨的专题有大有小,大到新课程层面的“如何有效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小到“如何让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大班额情况下座位编排的科学性”“在大班额情况下,如何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指导。”等等。研训的课题真正做到了立足校本、立足教师的教育教学具体过程中的疑难和困惑。这样的研究才是中小学应该做的研究,它是一种行动研究,是对最优化的方式方法的寻找,它源于操作层面而回归于操作层面,具有较强的个性,和高深的理论或放之四海皆准的普遍规律无关。

3.责任人角色的变化

新课程改革以来,校本研训取得了两个历史性的必将对中国教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成果:一是教师自觉的研究意识的养成;一是校长逐步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在这次校本研训检查过程中,印象最深的是校长角色的变化。“一所好的学校一定有一个好的校长”这句话在现阶段肯定是对的。这次检查的学校中,几乎每所学校的校长都拥有自己的办学思想和教育思想,都在自觉地以校本研训为抓手来促进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以此创特色学校或名牌学校。

二、校本研训的形式和内容已经形成许多成熟的模式

1.校本研训常态化

校本研训在许多学校已经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以学校行政、教研组、教师三个不同的层级构成一个完善的运作系统,有力地保障了校本研训实施的常态化。

(1)管理干部潜心学校工作的常态化

有的学校对学校管理干部提出“三多”“三少”工作原则。“多深入课堂研究教学,少参与社交应酬活动”,“多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少搞机械操作的土政策”,“多一点书香气,少一点烟酒味”。许多学校每月进行干部培训,每学期开展管理干部论坛,让管理干部谈自学体味,说工作反思、论管理理念;每年度进行管理干部调研报告评优活动。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规定了管理干部听课节数,以确保学校领导对课堂教学的深度关注。

(2)教研组活动常态化

在组内校本研训过程中,教研组是一级非常重要的实施机构。许多学校对教研组内不同人员的职责分工细致明确。教研组长负责教学常规检查和组织教研活动,学科教研员负责组内教师的培训和课题研究工作,学校行政联系一个教研组并对研训活动的质量负责。

活动时间一定。每学期集中研训不少于8次,其中一次校际交流活动。

活动程序明确。教研组活动每两周进行一次,每次必须保证40分钟以上。教研活动之前,教研组长、教研员必须先商量好,定主题、定内容、定主讲人。开展活动之前,应通知教科室并进行登记。并向主管行政汇报,邀请其一起参加。每次教研活动要作好出勤记录。填写好《教研工作手册》。

(3)教师学习常态化

有学校针对教师的日常业务学习提出“三经常一坚持”。网络学习经常化;报刊杂志经常翻;读书笔记经常写;教育名著坚持看。任何教育新理念的内化,不是靠几次培训就能解决的,它既需要时间,也需要过程,更需要有计划、有步骤的校本学习,以引导教师不断反思自己、升华自己,从而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2.教师研训具体化

几乎每所学校对教师的业务提升都有具体的安排。

每学期“八个一活动”。读一本好的教育理论书;主持或参与一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上一节校级以上公开课(观摩课或竞赛课);在组内、校内或以上单位进行一次专题讲座;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一个典型案例;撰写一份案例评析;自制一个课件;撰写亲身经历的一个教育故事(教学随笔)。

每学期的“八个一工程”。树好一个师德形象;做好一个研究课题;写一份有创意的教案;上好一节实验课;出一份具有参考价值的试卷;管好一个班级;读一本教育科研专著;发表一篇教育科研论文。

每学期的“五个一”工程。人人上一堂学科展示课;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一个教育教学的典型案例;在与其他教师的协作交流中撰写一份案例评析;自制一个教学课件;撰写亲身经历的一个育人故事。

“以书香滋养心灵,以经典成就人生”。要求教师每学期精读一本教育专著,每月深读一本教学专刊,每周精读一两篇文章。开展“一生的好书”读书互荐活动、“我的读书故事”演讲、读书沙龙,寒暑教师读书活动,与学生“同读一本书”活动等。推动全校读书热潮,形成书香校园,用优秀的文化充盈教师的心灵,丰厚教师的人文底蕴。

从以上不同学校的规定可以看出,所有学校对教师的业务学习和课堂教学质量都非常注重。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3.需要一点更高的境界和更宽阔的视野

当然,在这次调研过程中,一些学校的校本研训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其中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就是,校本研训的内容基本集中在教育教学技巧的探讨上,对学校教育与人的全面成长的关系少有涉及,对知识传授与人的心智发展的对应关系等层次较深的教育问题基本没有触及。因此,在今后的校本研训过程中,有条件的学校研训的内容还可以更开阔,境界还可以进一步提升。

(责任编辑:贾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