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制改革学习心得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学习心得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其战略部署和政治意义备受关注。
回顾我国文化建设发展历程:
从十二大到十四大的历次党代会召开的十五年间,中央反复重申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和重要内容,将文化建设视作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
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要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培育和完善文化市场,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事业的活力。十五大明确提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这一时期,中央已对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文化与政治、经济的相对独立关系,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
十六大确立了小康社会的文化发展目标。十六大报告阐明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具体任务。十六大以来,中国文化体制改革部署启动、全面展开、深化攻坚。经过8年的探索实践,全党全社会已经形成这样的共识: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大动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央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十七大报告、“十二五”规划中都以专门章节对文化领域的发展和改革作出重大决策和全面部署,不断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
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局面正在逐步形成。
大会结束后,通过组织学习,我们对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有了更深的认识。
首先,感受到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契机。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其次,看到了党和政府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坚定信念和决心。全会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提出了到二0二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号召全党全国为实现这个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与发展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和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化体制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还有一定的距离,与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的趋势还不相适应。这些情况说明,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创新、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已是必然选择。胡锦涛总书记的在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的重要讲话,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从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全面分析了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深刻阐述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明确了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2
坚持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必须抓好的重点工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关键是创新体制机制。从文化体制改革的现实情况来看,改革深化了人们对于文化是生产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人们对于要区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区分经营性文化单位和公益性文化单位以及坚持“两手抓,两加强”的文化体制改革原则有了更明晰的认识,确立了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和“发展要吃文化饭,文化要吃市场饭”的思想。但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目前文化行政管理体制上的交叠、缺位现象仍然存在,创作机制、经营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等亟待改进。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进展、实现改革的新突破,就必须深刻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增强改革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我们应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解放思想,积极探索,进一步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也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等历史命题,全会此时提出文化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
全会将文化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提出“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建设“文化强国”、“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等提法,也令人耳目一新。
尤其是全会提出,“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明确了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从根本上离不开国民文化素质的整体提高;而这不可能单纯靠市场化的方式来完成,政府有责任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
今年年初,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文件,要求2011年底之前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这都是惠及民众的好事。
民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国民文化素质才能提升,文化消费市场才能扩大,文化精品才有诞生的深厚根基,也才能为经济与社会的良性运行提供强大的价值支撑。
当前,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着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比如,公共文化服务不均等既表现于城乡,也呈现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文化经费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仍然偏低,近年来文化经费投入虽有较快增长,却一直在0.4%的低位徘徊;如何引导、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文化服务的热情,也需要有完善的措施。当然,最根本的原因是,在一些基层政府,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向民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从而积累了大量历史欠账,这些“文化欠账”都需要尽快弥补。
六中全会提出,要“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也就是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将成为政府和官员政绩考核体系中不得缺少的内容。因此,“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和种类”、“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等问题,也需要进一步通过制度配套予以明确或量化,并和地方官员的政绩与前途挂钩,这必将督促和激励政府及其官员对文化改革发展的高度重视,而这,将成为文化发展和繁荣的重要推动力。
全会一个鲜明的主题,就是科学概括和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免费-论文-网
六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这些紧扣时代脉搏、顺应人民期待,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用鼓舞人心而求真务实的笔触,勾勒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辉煌前景,成为这次全会一个突出的亮点。
文化建设在战略层面意义凸显。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但不能纯粹靠文化的自发发展,新形势下召开这样一次会议,标志着中共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高层在文化理论创新与实践方面正逐渐走向成熟,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能力建设正在稳步提升。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正是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面前抢抓机遇,加大国家层面对文化的政策支持,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使文化产业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贡献率不断提升。我们欣喜地看到,文化体制改7
革所释放出来的巨大活力,已令中国文化面貌一新,中华文化复兴的曙光已展露在世界的东方。
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加自觉、更加主动的姿态投身于这场伟大的改革,积极关注新情况,勇于破解新难题,不断开辟新途径。文化和经济融合产生的竞争力,正成为一个国家最根本、最持久、最难以替代的竞争优势。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要求我们有更加强烈的文化自觉、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更加积极主动地担当起推动中华文化复兴的历史责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必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助力和鲜明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