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三峡博物馆心得体会

参观三峡博物馆有感

12月3日,胡老师组织我们参观了重庆三峡博物馆。我们一起走进了三峡博物馆,学长带领我们共同解读了这座收藏和展示城市历史文化的科学殿堂。

以前听朋友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是一颗镶嵌在山水园林的山城重庆心脏的璀璨明珠,今天我终于有机会看到这美丽的建筑了,它的主体建筑气势宏伟,内涵深邃。它的总体布局通过以东西走向的人民大礼堂对称轴为主轴线,并以一个完形将人民广场与博物馆主体建筑联系起来,主轴线上人民大礼堂、人民广场、博物馆三位一体,一气呵成,张驰收放洒脱自如,形成“三位一体”的四维效果(包含人群的行为运动)。通过对完形的分解整合、高差变化、肌理对比,形成统一简约而又内涵丰富的象征图形。人民广场与博物馆一体图形,用一把巨型的琵琶图案连接。从东端人民大礼堂向西望,博物馆主体的玻璃顶在阳光照射下有如水中(前部水池)和群山(展厅山石状)中升起的红日,显出勃勃生机。从西端博物馆东望,人民大礼堂正面与人民广场、人民大礼堂保持三位一体外,其余部分均顺地势地貌而建,并与山体融为一体,结合地势高差与建筑的围合与半围合,呈现出山水主题的园林景观,舒展平缓变化的体量似从山体中生长雕琢而成。这座气势恢弘,内涵深邃的博物殿堂,在建筑设计上也充分考虑了历史文化元素的完美融合。弧形外墙和对面大礼堂的圆形传统建筑,形成一种向心力的呼应和整体吻

合:弧线代表着水利大坝,而圆型代表着古建筑的文化特征。大面积的蓝色玻璃和古朴的砂岩,规避了一般大型建筑用大理石、花岗石带来的珠光宝气,同时,蓝色玻璃象征着水,而砂岩外墙则代表着山,充分体现了我们重庆山水之城的特色。而且外墙砂岩是专门从澳大利亚购进的,在晴天、阴天、雨后等不同的时候,砂岩的颜色都会有微妙的变化。博物馆正上方的玻璃穹顶不仅是满足了大堂采光的需要,而且,这个漏斗型的圆形穹顶,在外型上很像一个巨大的承露盘,一方面取“三峡之水天上来”之意,另一方面,水通过三层叠瀑,一泻而下,与人民广场连相。这样就体现了博物馆承接祖先文化之水、用文化滋润大地的寓意。大门前由西向东的三叠水池,暗合我国从西到东的三级阶梯地势。博物馆的左右两边外墙上,各有一幅巨大的浮雕,这是我市著名雕塑艺术家江碧波的精心之作。浮雕取材于远古巴人的造型艺术符号:巴人图腾白虎,三峡特有的鱼,巴人信仰的巫教里的迎魂树、迎魂舟和楚文化的标志——朱雀鸟,它意味着巴楚同在一条江上,共同创造了远古长江文明。位于博物馆正面右上方,有一个4米见方的巨大篆体印章,印章由上到下、由右至左刻有“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9个大字。据了解,在建筑物上戳印章这种创意,在目前中国还是首次,而篆体本身就透漏出历史的沧桑。

中国三峡博物馆是一座拥有丰富藏品的综合性现代化博物馆,它采用了现代化的声、光、电等技术手段,突出文物展品的形象特征,使其具有直观、生动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达到文物展品的历史

文化内涵与陈列形式的艺术构想的协调统一。

三峡博物馆的展馆有:壮丽三峡馆、重庆:城市之路、抗战岁月、远古巴渝、历代钱币展、齐白石书画精品展、汉代雕塑艺术展、李初梨捐献文物展、西南名族风情馆……里面的文物数不胜数,使我目不暇接。

当我们进入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瞿塘峡风景画.长江就从两岸山峦中穿过.峡口很窄从远处望去好像要闯山的感觉.当看到这个画面时我不觉想起古诗中的一句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好像自己陶醉在三峡的美景中.再往前走是一幅纤夫拉船的塑雕像.解放初长江两岸经常看见纤夫头上裹着白布巾打着赤膊和赤脚,弯着身躯将纤绳扛在肩上吃力的向前拉着,把上水船拉着走.他们就是这样常年累月的拉着,维持最低生活.当时交通极不方便,两岸农民全靠一双脚走,运输东西靠肩扛.他们祖祖辈辈就生活在山区,买油盐没钱背东西到集上去换.听说在偏僻的山里穿衣都困难,几人合穿一件衣服,谁出门谁就穿.真是太原始了,太穷了.同是中华民族的儿女,他们为何受生活的煎熬啊。与富裕地区比一个是天堂,一个是地狱.这不合理的现象非改不可。

《壮丽三峡》,以丰富的文物资料展示大三峡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也许是作为一名重庆人,有些私心吧。虽说我不是百万移民中的一员,但是,当看到展示的百万移民的点点滴滴之时,眼泪还是情不自禁的涌出眼眶,而他们忍住眼中的热泪,放下了世间最难割舍的亲情、乡情。他们在行囊里放进了故乡的泥土、石头和树苗,心里装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了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展示了这

座城市的精神与梦想。她正努力成为这座城市的骄傲,她与这座城市命脉相通,与这座城市的市民们休戚与共。

这就是我参观重庆中国博物馆的感受,三峡博物馆那精美独特的设计和深远的文化使我受益匪浅。这对我今后的学习生活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