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甘薯病毒病发生现状与对策]甘薯病毒病
摘要通过分析福建省甘薯病毒病发生的现状,针对甘薯病毒病的种类及传播途径,提出防治甘薯病毒病的对策与措施。关键词甘薯病毒病;发生;防治;福建省
福建省甘薯常年种植面积28.7万公顷左右,是第二大粮食作物。而甘薯是无性繁殖作物,遭受病毒侵染后,可以代代相传,甘薯体内可以积累相当高浓度的病毒,影响甘薯的生长、成活、产量、商品价值,严重危害生产的发展。
1甘薯病毒病发生为害情况及症状
据福建农林大学调查,甘薯病毒病在我省发生普遍,田间病株率约为10.2%~46.2%,育苗期病株率平均为37.8%。我省甘薯因受病毒病为害,造成产量损失达20%~30%。甘薯病毒病表现症状大致分为6类。
1.1叶片褪绿斑点型
苗期和大田期均可发生。感病初始叶片明脉或呈轻微褪绿半透明斑,以周围变成紫褐色,形成紫环斑;有的品种发展成黄色斑,甚至形成枯斑,有的品种沿叶脉形成典型的羽状紫斑纹。少数品种始终只形成褪绿透明斑点,高温季节新长出的叶片表现斑的较少。
1.2花叶型
初期叶脉呈网状透明,后沿叶脉出现不规则黄绿相间的花叶斑纹。
1.3卷叶型
叶片边缘上卷,严重者成杯状。
1.4叶片皱缩型
病苗叶片较少,皱缩,叶缘不整齐甚至扭曲,具有与中脉平行的褪绿斑。
1.5叶片黄化型
嫩叶黄化或呈网状黄脉,脉和支脉变为网状黄脉。
1.6薯块龟裂型
薯块上产生黑褐色和黄褐色龟裂纹。
甘薯病毒病症状总的趋势是苗期症状明显,大田期特别是到了夏季有些症状如褪绿斑、叶片皱缩有序黄化等某些品种上会消失。无论苗期还是大田期叶片褪绿斑点型是主要症状。
2甘薯病毒病种类及传播
2.1病毒病种类
目前已报道的侵染甘薯的病毒有10种,分别是。甘薯羽状斑驳病毒、甘薯潜隐病毒、甘薯类花椰菜花叶病毒、甘薯脉花叶病毒、甘薯轻斑驳病毒、甘薯黄矮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烟草线条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尚未定名的病毒c-2和c-4。其中甘薯羽状斑驳病毒遍布世界各甘薯产区,是研究较为透彻的甘薯病毒。我国甘薯上已发现的主要病毒有甘薯羽状斑驳病毒、甘薯潜隐病毒和甘薯褪绿斑病毒3种[3]。1998年,龙岩市农科所将福建田间6个主栽甘薯品种(南灰7号、湘薯75-55、金山57、龙岩7-3、岩薯5号、岩粉1号)送徐州甘薯研究中心,用4种病毒的抗血清ncm-elisa检测结果表明,福建甘薯病毒病最主要种类是甘薯羽状斑驳病毒,其次为甘薯潜隐病毒和甘薯褪绿斑病毒。全部样本与甘薯轻斑驳病毒抗血清呈阴性反应。甘薯品种中同样存在病毒混合感染现象。烟草普通花叶病毒、烟草线条病毒、黄瓜花叶病毒等都在我省烟草上发生为害。因此,侵染福建省甘薯的病毒种类可能远远不止上述3种。
2.2病毒病的传播
甘薯羽状斑驳病毒主要随薯块和薯苗营养繁殖体传播,也可在苗床和田间生产时期,由桃蚜和棉蚜作非持久性传播,未发现病毒随甘薯和其他植物种子传播。寄主范围较窄,主要是旋花科植物,在长江流域以北还未发现田间越冬野生寄主。甘薯潜隐病毒未发现传播介体,主要随薯块、薯苗营养繁殖体传播。
3甘薯病毒病的对策措施
由于目前甘薯尚无对病毒完全免疫的品种和彻底免疫的方法,也无特效药剂用于防治,应用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技术生产脱毒苗是目前防治植物病毒病的最有效方法。龙岩市农科所通过多年多点试验和大面积示范表明,甘薯通过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获得的脱毒苗能够显著提高产量,增幅在20%~40%,并能改善薯块的品质。
3.1茎尖分生组织培养
(1)材料消毒。取甘薯茎顶4~5cm长,去掉叶片,先用0.1%洗衣粉漂洗10~15min,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在无菌条件下,用70%酒精消毒30s,
2.5%~5%的次氯酸钠溶液浸泡7~12min,或用0.1%升汞溶液消毒5~8min,无菌水冲洗3~4次。
(2)解剖分生组织。消毒后的材料置于解剖镜下,除去生长点周围的幼叶,切取附带1~2个叶原基,大小为0.2~0.4mm的顶端分生组织。
(3)成苗培养。切取的顶端分生组织置培养基上,培养基以ms为基本培养基,一般培养基蔗糖的含量为3%,琼脂为0.6%~0.7%,ph值调至5.8,并添加不同比例的激素,如ms+ba1mg/l+ga31mg/l+naa0.01mg/l、ms+kt2mg/l+laa0.5mg/l、ms+ba0.5mg/l+naa0.2mg/l+ad5mg/l。成苗培养的光照强度为1600~3000lx,日光照16h,培养温度为28~30℃。接种后培养15~20d,待发芽变绿后,转入ms或1/2ms培养基上,使之分化成苗。
3.2病毒检测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9]卢春生,杨立明.脱毒甘薯的增产机理及高产栽培技术[j].种子科技,2001(6):368-369.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