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文化调研报告

调研对象:当地居民、学生、游客等

调研时间:2010年7月7日至2010年7月16日

1、苗歌

听扭仁小学龙校长、麻老师及麻志官老人说起。苗歌对上一辈的人来说就像我们现在的必修课,它主要包括感恩歌,祝酒歌,贺喜歌,庆典歌,其中用到了许多隐喻和暗喻等修辞手法,且这些喻体大都来自自然的花草树木和虫鱼鸟兽;因此唱出的歌也都是取自生活反映生活,需要演唱者有较高的观察、鉴别、领悟和创作能力;可称得上是心灵的造化,自然的灵现。苗歌一般没有音乐伴奏。

2、苗鼓

居村民介绍,凤凰苗族鼓舞,大体上可分为猴儿鼓和花鼓两大类。猴儿鼓是娱乐者模拟猴子的动作翩翩起舞,其动作诙谐,难度大,舞得好的人不多;花鼓异常柔美,异常抒情,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在凤凰腊尔山、山江、麻冲、落潮井一带苗区十分流行。

打花鼓(即花鼓舞)一般是两个人,但也有四人、八人的,另外还有一个站在鼓旁敲击鼓梆,控制舞蹈节奏的,谓之敲边鼓。花鼓的基本功有三:一是手功,二是腰技,三是步法。步法有快三步慢三步两种,步法是否踩到点子上,直接关系到花鼓的“套路”,因此至关重要。

3、苗舞

盛传在湘西凤凰的苗舞主要包括。竹竿舞和三人鞋,这两种舞蹈简单易学。例如竹竿舞据说是苗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自创的一种自娱性舞蹈,平行摆开两条方木作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条手腕粗的长竹竿,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条竹竿尾端,把竹竿与垫架、竹竿与竹竿碰击出有节奏的声音,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最好能跳出潇洒自然的动作(我们的两位队员尝试了一下,跳了几下下就被吓得跳了出来)。

三人鞋也是很有趣的,三个人同穿一双“鞋”(两根长板),苗家姑娘们很厉害,还能跳出优美的舞姿,节奏感很强,游客观众们惊叹不已。

4、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主要表现在。服装、头饰、银饰、银梳、银镯、银项几个方面,穿圆领大襟短衣,盘肩、袖口等处有少许绣花;宽脚裤,裤筒边缘多饰花边;包扎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头帕,戴银饰。男装多为青色土布衣裤,包青头帕。现在他们只有在传统节日、喜庆的日子才穿上本族传统服饰。

5、苗族传统节日

湘西苗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开年节、四月

八、龙船节、六月六。节日那天,村民都身穿节日盛装,聚集在一起。

6、苗族待客礼仪

当游客们进入苗寨时,苗家人们会进行苗家拦门“三道卡”风俗,即“卡歌”、“卡鼓”和“卡酒”。所谓“卡歌”,即当远方的客人到苗寨来做客,苗寨里的青年男女要肩拱肩、手拉手,用对歌的方式来表达对客人的热情欢迎;“卡鼓”,即在进苗寨的路上,苗家阿姐阿嫂们会用击鼓拦门的方式,同客人比试鼓艺,并展示苗家人多姿多彩的鼓舞智慧;“卡酒”,即好客的苗家人在寨门口端着自家酿造的包谷烧或米酒拦门,苗家人将农事或家事编成苗歌后向客人提问,客人答对并喝下拦门酒,则表示客人看得起苗家人,客人方可入寨并被试为最尊贵的客人。这是非常典型苗族村野文化。

6、湘西苗族文化现状

苗族人们的能歌善舞以及对歌舞的热爱在这里表露无遗。记得我们到达的那天已经晚上十一多了,可村里面那回荡的苗歌丝毫没有疲惫的感觉,一直延续到晚上十二多才停下来。调研中还得知扭仁村是周围人口较少然喇叭最多的村,通宵达旦的歌声在这也是常有的事。

调查中发现这里的小孩几乎都不懂不会这些传统的东西,一方面是他们的父母很少有时间也没有这份心去教他们,另一方面是他们自己不喜欢难得静下心来学习。当然这其中更大的是没有被重视起来,社会风气和现状的驱使,大家都在忙于为生计奔波跟本就难以顾及这些。平时的对唱更多注重于各自的一种休闲和爱好,而没有想过如何继承和发展。这些事实的反映不得不让我们为祖国文化遗产的继承感到担忧,即使在这种地方都被利益深深的覆盖那些所谓的保护政策起到的作用实在微乎其微。当然这也不是一个政策那么简单的事情,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不仅需要整体形式的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更需要苗族同胞们乐于奉献,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维护和继承祖辈的传统。这些都需要社会力量和国家政策的相应扶住,毕竟民以食为天只有在解决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后人们才能把多余的精力投入到精神世界里。值得庆幸的是在我们回来的前一天,麻老师跟说了许多关于苗族文化方面的事,最后还拿出了他自己的一本根据一段发生在清初民国时期的追求爱情自由的故事。并告诉我们他将用他的一生来继承祖辈留下来的优良传统并将其传承下去……

第二篇:苗族酒文化摘要:如今,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酒已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东酉。从家中的每口三餐到办喜事、丧事,乃至大

型的民族节口l动,喝酒是人们要做的第一件事。随着酒在苗族人民生l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苗族的酿

酒技艺、酒的类别及苗族的酒礼、酒歌已成为大家)’为关注的对象。关键词:酒文化;苗族;酒礼;酒歌

1苗族酒文化的历史渊源1.1苗族酒的起源

在汉族传说和文献中有杜康、仪狄造酒之说,苗族的酒是怎样来的呢。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人将吃剩卜的糯米饭放在锅里,就外出走亲戚去了,几人后回来揭开锅一看,饭上长出了许多自毛,并散发出缕缕诱人的清香,他抓了一把尝尝,’觉得味道很好,以后人们就照这种办法来酿酒了。这与晋代文学家江统在《酒浩》中所说的“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十分相似。

1.2苗族传统的特色酿酒技艺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苗族酒文化典范的“包谷烧酒”,是一种具有千年历史的老酒,它在苗族人民的心目中,旱已是刻骨铭心了。

“包谷烧酒”的酿制方法很独特,不象一般的酒那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出品,酒味不佳,酒度很高,喝起来辛辣过剩而香味欠缺。一瓶“窝托罗酒”,要酿三年以上,且需藏在地卜,其原料为玉米、苦荞、大麦、高粱等五谷,越杂越好,越杂越香,越杂味越长。制法上不经过蒸馏,把酒药伴入蒸热的杂粮,装入密封的上瓶,用肥肉在瓶的周围糊上一层,放进深过人高的地里,埋藏三年。三年,如果按现代造酒厂的效率,旱就出产无数产量了,谁还想把长长的时间花在过程中,等待一瓶酒的发酵呢。但对于苗族同胞来说,酒藏不透不香,只有保证酝酿的时间,才能体现酒的醇度。三年之后,主人把深埋的酒瓶挖出来,洗去外面的泥上,用麻杆吸食,先从一家老人开始,以一小碗的量,边吃边有人往里面装入凉开水,直到吸淡。

1.3酒在苗族人民生活中的地位

如今,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酒已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东酉。从家中的每口三餐到办喜事、丧事,乃至大型的民族节口活动,喝酒是人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客人来了以美酒相待,是一种神圣而不可改变的待客礼节。你如果来到了苗寨,那里的苗族人民定要拿出自家亲自酿制的各种酒来款待你,是一种多么地感到光荣的事,他们一定能给你一个至深至感的记忆。

当评论苗族人民的性格时,酒是一个最好的比喻。苗族人纯朴、刚烈、热情,有一种人不怕地不怕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之气质,而包谷烧酒那种清爽、醇香、凝重的ii感,更是苗族人民性格的真实写照。苗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文化而今,这种民族文化还将不断的延续卜去。他们千百年来都有喝酒的习惯,而酒的秉性给人酒一样性格,在这样性格的影响卜,苗族人民一定永远立于iu_界民族之林。a苗族酒的类别a.1包谷烧酒

以玉米为原料酿制的酒,俗称“包谷烧酒”,酒精度数高,一般在so%}ol以上,酒性烈。作为苗族酒文化典范的包谷烧酒,是一种具有千年历史的老酒,它在苗族人民的心目中,早已是刻骨铭心了。千百年来,在苗族的生活中,苗族包谷烧酒一直散发着它那十分迷人的魅力,为苗族人民的生活增添了至关重要的情趣。在木地苗族抗清民间叙事长诗中有“包谷烧酒来上摆哟,哥兄父老个个喝得醉熏熏。”和“弯弯的牛角号吹了少l十九转哟,包谷烧酒筛过了九十九巡。”的诗句,就足以说明了这一点。

老家寨包谷烧酒打开时,清香扑鼻,具有甜酒之味,能在不到一分钟时间里就能充满房间,具有十里飘香之势,喝卜去

4.1敬酒、交杯和扯碗酒如黔东南苗族的酒礼。每当开席,不得先端饭碗,而是先把酒喝够。首先是由主人给每个人斟

酒,各自喝十两杯。其次由主人给大家敬酒,也是每人须敬两杯。敬酒时,敬酒者必须双手端酒杯,先敬最老者和长辈。若在座的最老者与大家年龄悬殊较大,则不昔他是主人客人,也不r他是长辈晚辈,都先敬千吹她);若在座主客年龄相仿,则先敬自家主人。苗族一般敬酒是从自家长者71=始。确定了先敬的人,就按正、反时针方向依次敬两圈,敬到最后一人,则由他(她)与敬酒者交杯。交杯,就是两人

者后喝。有的地方还一二十个人围成一圈,右手敬,左手接,相互交杯,俗称“吃扯碗酒”。此后,大家可以随意找人敬酒交杯。在敬过酒后,大家就可以吃饭了。饭后,又继续喝酒,以酒作乐。喝酒的方式由大家决定,或交杯,或猜拳,或唱酒歌。大家吃饱喝足要收席时,还要喝一次团圆酒:大家各自拿起自己的酒杯,每人都把它递给右边的人,然后又接过从左边递来的酒杯。由于每个人都是右手拿着自己的酒杯,左手也扶住别人的酒杯,形成一个大圆圈。于是在一阵欢呼声中,由岁数最大者先喝,大家一一把左邻递来的酒喝十了。然后再按相反方向,又重复一遍。团圆酒象征着团结和睦。

4.2牛角酒主要盛行于黔、滇及相邻川南、桂北、湘酉南苗族地区。因以一种特制的水牛角作为酒具盛酒,故称为牛角

酒。只有在重要的场合卜才使用牛角酒。例如在跳芦笙和条铜鼓的大型集会上,开场之前,安排有敬酒对给客人和老人敬酒。敬酒的小伙子,手捧牛角,把酒灌得满满的,向场上的围观者敬酒。围观者们,有的相迎,有的回避,人声沸腾,好不热闹,给集会带来了热烈的气氛。接亲嫁女也喝牛角酒。在男家迎亲或女家送亲时,都有十几到几十位客人到主方家做客。这时作主人的那一家就要给客人设酒卡,欢迎他们。这种酒卡称为“拦路酒”,多半是使用牛角为酒具,至少也得在寨门或家门用牛角盛酒敬客。牛角吊在事先栽好的做成拱门的两根竹子上,或吊在门两旁。客人来了,顺势拿起牛角就可以斟酒敬酒。敬牛角酒是种高规格礼节,敬酒的人也要有所选择,那种端庄健壮的男人或女人被派来守关ii,敬牛角酒。在任何情况卜,喝牛角酒都只能用嘴接喝,不能用手接卜来。用嘴喝每次喝一ii即可以过关;用手接,敬酒人就会撒手,客人就非得把那整整一牛角酒喝十不可,而一只牛角,往往能装o.skg多酒。有此地区按占规,谁喝十了牛角酒,牛角就归谁所有。

4.3拦路酒或叫“拦门酒”。黔东南、湘酉、滇东北等苗族地区均盛行。苗族结亲,无论男子迎亲或新娘出嫁或新娘回门,都有一只浩荡的队伍。要迎接这只浩荡的队伍,主方就会安排响j置三四来至十二来不等的酒卡,给客人敬酒。这此酒卡从家门或寨门设起,隔一段距离摆一张来子,每张来子摆上肉和酒,有两位身着盛装的姑娘守候。客人们要到达主人家,必须一一的闯过这此关ii,每到一张来子两位姑娘便一人端酒碗,一人拈肉块,请客人喝-ii酒吃一筷肉。因为以双为吉,客人每张来子都喝两ii酒、吃两ii肉才得过关,故称为拦路酒。除了结亲嫁女,在别的情况卜,只要是迎接团体客人,也常采用这种形式。5酒歌

苗族宴饮和敬酒时有唱酒歌的习俗。唱酒歌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敬酒人在敬酒时先唱一段歌,表示祝招和赞颂,唱给谁,谁就喝酒。另一种是双方对唱,一唱一答,谁唱输了谁就喝酒。婚嫁时,所唱酒歌,最有特色,并且在各苗族地区往往形成一套传统的唱腔和歌词。如湘酉和湘、桂、黔三省边苗族地区,婚嫁时男女双方要请歌师在女家对唱酒歌,一般要唱一人一晚。所唱酒歌,共分成9个部分,有3000多句。其中包括在寨门ii迎接宾客的《栏门歌》,反映苗族风俗习惯的《十折歌》,叙述苗族族源和迁徙过程的《公爷进地歌》,介绍苗族接亲渊源及范围的《结亲路歌》,介绍男女双方恋爱经过的《奉亲歌》,追忆新婚夫妇家庭和双方基木情况的《三代根基歌》,教导新婚夫妇相亲相爱、勤价持家、百年好合的《过定歌》,宾主双方互表谢意的《谢主家歌》。最后是双方歌师决定胜负的《龙船歌》。

在决定胜负的赛歌中,主家用一只腊鸭代表“龙船”,双方歌师各扯一端,边唱边

别,接亲队伍便领着新娘欢乐地向新郎家走去

苗族酒文化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苗族喝酒喜欢窖酒和常酒,都是用大米酿成的低度酒,常酒酸苦,窖酒甘甜,但酒精含量很低,多用小碗或大杯敬酒。与苗族同胞喝酒,如敬酒的人唱完祝酒歌,无论酒有多少,客人都得一饮而下,这是苗族的习俗。

“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席”的规矩。家家都放有一两坛自己用糯米酿造而成的米酒,约二三十度之间。酒俗,是苗侗人民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节日常有报酒(祝酒)、敬酒、拦寨酒(雷山郎德12道拦寨酒)、拦门酒、迎客酒、送客酒。红喜席,有嫁别酒、分家酒、换酒(交杯酒)、酒歌酒、订亲酒、贺儿酒。白喜席(如高龄老人过世等),有慰问酒、陪葬酒、酬劳酒、别魂酒、祭祀酒。日常席,有火堂酒、平伙酒(打平伙)。还有结盟议事时的歃血酒(血酒)、议榔酒。一般都用土碗作酒杯,逢重大节日和吉日,酒具改为牛角。

第三篇:品读苗族文化品读苗族文化

—黔东南苗族文化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的先民在先秦时代就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他们的历史可上溯至尧、舜、禹时代。传战国时期,苗族先民生活在荆楚地区被称为“荆蛮”。“三苗”后裔势力的兴起,大约在商朝前,成为后来崛起的楚国的主要居民之一。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因苗族先民生活在五溪、武陵地区而被称为“五溪蛮”、“武陵蛮”、“长沙蛮”等。到唐、宋及其以后时期,苗族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的繁盛,在祖国南方再度呈现出自己的重要影响,引起了唐、宋及其以后各王朝的注目。各中央王朝与苗族的关系亦日渐密切,对苗族的认识也有所增强,于是“苗”遂从若干少数民族混称的“蛮”中脱离出来,作为单一民族的族称重现于文献之中。现在苗族分布在状况,大约成形与汉唐时期。

流传于黔东南苗族地区的古歌《跋山涉水》这样描述了苗族先民的迁徙:“古时苗人住在广阔的水乡,古时苗人住在水乡边的地方;打从人间出现了魔鬼,苗众不得安居,受难的苗人要从水乡迁走,受难的苗人要从水乡迁去。”“日月向西走,山河往东走。我们的祖先啊。顺着日落的方向走,跋山涉水来西放。”他们追赶着太阳的足迹,他们相信“西方万重山,山峰顶着天,好地方就在山那边,好生活就在山那边。”苗族先民在压迫中迁徙,他们带着对新生活的期望,迁向陌生的领地。苗族从古至近代,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迁徙,形成了今天苗族的分布格局。

到了当代苗族聚居人数较多的地方还属贵州,占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所以人们常说: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而贵州苗族较集中的地方则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贵州苗族集中了全国苗族主要的文化特征,如较多的方言、次方言和多数土语,主要的服饰类型,重要的工艺美术,基本的风俗习惯,基本类型的耕作文化等等,其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台江、雷山、丹寨、黄平、麻江等县市的苗族文化典型丰富,保存十分完好。

建筑—独特的吊脚楼

苗族人民依山为寨,聚族而居,住房却十分考究,其木楼建筑,清爽、秀气、朴实、大方,不用钉铆,独具风格。一幢幢风格独特的吊脚楼,浮沉于朝雾夕烟之中,有如海市蜃楼般的景象。苗族同胞大多居住在寒山区,山高坡陡,平整、开挖地基极不容易,加之天气阴雨多变,潮湿多雾,砖屋底层地气很重,不宜起居。因此,苗族同胞历来依抱山势,构筑一种通风性能好的干爽的木楼,以为居室。名曰“吊脚楼”。

苗家吊脚楼,建在斜坡上,把地削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土台之下用长木柱支撑,按土台高度取其一段装上穿枋和横梁,与土台取平。房顶除少数是用杉木皮盖之外,大多盖的是青瓦。

吊脚楼一般以四排三间为一幢。每排木柱一般有9根。每幢木楼,一般为三层,上层储谷可存放物件,中层住人,下层楼脚围栏立圈,作堆放杂物或关养牲畜之用。住人的层,旁有木梯与楼的上层和下层相接,该层设有走廊通道。在中堂这间屋的前檐下,都装有靠背栏杆。这里敞亮、舒适,既可凭高远眺,又可休息聚会,是各家人口盘桓最多的地方。劳动之余,男人们常在这里吸烟饮茶,谈古道今;妇女们常在这里洗染晾晒,挑花绣裙;儿童们常在这里读书学习,嬉戏

第1页共4页

玩耍。

婚姻习俗

苗族婚姻的缔结,有“自主自由式”和“说合自由式”等几类。“自主自由式”是男女青年在“游方”活动中自由恋爱而结为夫妻的婚姻缔结形式,从认识到结婚,完全按自己的意志行事,拥有绝对的自主权。“说合自由式”是男女双方经过“游方”,感情达到一定程度后,由男家央请媒人到女家说合,征得女方父母同意后即定亲、结婚。“说合自由式”的另一种形式是先由老人提议,请人撮合,女家答应后,男女青年再通过“游方”建立感情,双方同意即可定亲,条件成熟后结婚。

“游方”又称“友方”,系苗语单译,是苗族男女青年进行社交和娱乐的一种形式。苗族小伙子和姑娘们往往通过这种活动结识朋友、物色对象或倾吐爱情。每当夜幕降临,外寨的小伙子们用木叶、口哨等为信号,把寨内的姑娘邀约到游方场来,有的是三五成群地站着(或坐着)轮番对唱,以唱可来幸友谊或表达爱情,有的一对一双地在唱情歌或倾心交谈。他们的言谈举止很有礼貌,对唱的情歌感情真挚,质朴健康,扣人心扉。若男女双方在多次游方中逐渐加深了解,心心相印了,就交换信物(如衣服、围腰、帕子、首饰等)。此后,双方随着爱情的发展,便可通过简单而神秘的方式成婚。

传统节日

黔东南境内苗族节日种类繁多,一年四季都有。在素有“百节之乡”美称的凯里,民族传统节日多达135个,主要传统节日有芦笙会、苗年、吃新节、爬山节、姊妹节、木鼓节、斗牛节、牯藏节等。其中属传统节日姊妹节、龙舟节、吃新节、苗年最为热闹。

(1)姊妹节

姊蛛节,是黔东南清水江流域一带苗族的传统节日。有的地区自农历三月二十五开始过(秉县一些地区),有的地区自三月十五开始(如台江县一些地区),历时二至三天。相传,古时清水江边苗寨有一群聪明、美丽的姑娘,因居住偏僻,虽已成年却还未出嫁成婚。于是,其父母们商定,让姑娘们捕鱼虾做菜,蒸花糯米做饭,吸引外地小伙子前来讨花米饭吃。由此,男女双方建立感情,不久都到了心爱的人。时间一久,相沿成习,便演变为节日。节日期问,每户都要做姊妹饭,姊妹饭是一种经过染色、分甑蒸后再捏合在一起的彩色糯米饭团。红色象征爱情,黄色表示富裕_白色表明纯洁,绿色祈盼长寿,蓝色表示友谊紫黑色则示坚贞不屈。饭团晶莹透亮,香软可口,除自己食用外,还用以选择佳偶和招待亲友。姑娘们都会在饭团里面埋藏“小秘密”:藏着小竹钩的,意味着可与小伙子交朋友;藏着一双筷子或两朵花瓣,表示愿结连理;藏着辣椒、姜蒜的,则表示姑娘不愿与小伙子再交往下去„节日期间,青年男女谈情说爱、行歌互答,并有许多文体活动。外地朋友和远方游客至此,主人也会敬酒献歌,赠送彩色糯米饭团。因此,外国朋友说:姊妹节,是一个藏在五彩饭团中的“东方情人节”。

(2)龙舟节

每年农所五月下旬。清水江流域曲苗乡都要举办龙船节台江施洞一带的龙船节最为壮观。相传,苗族英雄久保斩杀清水江上的恶龙,为民除害,后人为纪念这位英雄,制成龙船巡江游弋,以祝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龙船由独术雕制的一只母船和两只子船捆扎而成,名为“子母船”,龙头长约2米,用水柳雕刻,

除龙角外,还有一对巨大的牛角。参加龙船竞赛的人由鼓头、鼓手和水手组成。竞赛前,龙船会沿江接受鼓头亲朋好友赠送的鸭、鹅等礼品,并挂置在龙船颈脖,以显示其亲友众多和富有。竞赛时,鼓乐喧天,热闹非凡。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苗家菜肴突出酸。贵州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的民谣。酸汤的制作主要分为麻辣酸、米酸等,完全靠生物自然发酵而成。毛辣酸在当地俗称红酸汤,以新鲜野生麻辣果(即野生番茄)和红辣椒为主料,把麻辣果及辣椒切碎,加以相应配料,放入坛中密封三个月以上,经过发酵后即可开坛食用,红酸汤以酸辣为主,主要用来煮食各种肉类,如鱼,鸡,猪牛羊肉等各种荤菜类火锅;白酸汤主要以糯米汤为主料发酵而成,白酸汤以酸为主,主要用于煮食各种蔬菜,普便是把四季豆、豆芽、包菜、青瓜等一起煮,无论是红酸汤还是白酸汤,在煮食时一定要放入苗家所特有的调料–木姜子,木姜子是贵州黔东南所特有的,并且是野生的,因海拔高度的关系在贵州其它地区也没有,只有放入了木姜子,酸汤类的菜才能算完美,所以木姜子起到的是画龙点睛的效果,酸汤家家会做,食之口舌生津、开胃消食,夏天食用更可解暑,有爽口提神、杀菌消毒、去油腻化脂肪、健脾防结石的功效。

苗家人也喜食辣,其辣又与四川的辣不同,不像四川那样多用干辣椒而且油多,苗家菜多用青辣椒或自家腌制的泡椒,比较有代表性的如青椒童子鸡火锅,泡椒牛肉火锅等,往往是半锅辣椒半锅肉,这里特别说的是,苗族的泡椒与我们通常所见的泡椒亦不相同,其选用细长的尖辣椒,分青色和红色的分别封入坛中泡制,青色泡椒出味,红色泡椒配色,苗家泡椒做出的火锅可谓色味俱全;苗家喜食辣还从一个方面看得出来,即使是用辣椒类做的火锅,里面有半锅辣椒,苗家人食用时还要蘸其它辣椒蘸水(即我们通常吃火锅用的调料),蘸水的调料主要是辣椒、蒜泥、姜末、葱花、香菜、花椒等酌情添减。蘸水的辣椒也有讲究,有的有香喷喷的干辣椒面,有的把尖细的青辣椒或朝天椒在炭火上烤,烤到适当时候再捣碎后再做蘸水,大多人尤其偏爱后者。

苗族还常以酒示敬,以酒传情,不同时间、地点,不同的对象,饮酒的礼俗也有所不同,如拦路酒、进门酒、滚山酒、双杯酒、交杯酒,不一而足,体现了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酒文化。酒多是自家酿制的糯米酒,杨梅酒。拦路酒是指在重大节日时,过路人通过时,如有苗家人正在饮酒,过路人必须喝三杯酒才能走;进门酒多在接亲时,来接新娘的人要想进门,必须喝杯酒才能进门,否则是接不走新娘的;特别一提的是苗家的滚山酒,多在清明时,清明时苗家人挂清时(即扫墓),往往聚集很多亲戚朋友,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一早上山,在山上墓前选出一块空地,主人家杀猪祭祖,放鞭炮,仪式完成后,在山上支起大锅,生起火,煮起肉,煮好后大家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吃肉饮酒,直到日暮时分,才结队下山,而往往这时总有人喝醉,不能走路,就顺着山路往下滚,滚山酒由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