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工作情况的汇报
自治区文化厅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一论述不仅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及其在我国整体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高度重视。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最重要的是人民享有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力和享有享受文化创造的权利。加强构建我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发展和谐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区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工作的做法和主要经验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工作是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基层文化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自治区文化厅联合有关部门,在全区组织开展了以“共享文化阳光〃文化服务进农家”、“共享文化阳光〃百乡千场文艺演出”、“四
1进社区”、“三下乡”等活动,着力推进全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突出农村文化建设重点,为改善文化民生服务体系提供保障。近年来,为保障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构建,我区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坚持做到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纳入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目标,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到各级政府的目标考核,纳入到各级财政预算,建立起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在近几年自治区政府向社会承诺为民办的实事中,每年都有几项文化建设方面的实事。自治区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文化建设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基层文化建设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组织开展“文化服务进农家”活动的通知》、《关于实施农村文化服务“187”项目的通知》等,为构建农村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政策支撑。
(二)切实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构建文化民生服务体系提供基础。2006年以来,我区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着眼于增强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基础,着眼于维护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着眼于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农村文明程度,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具体的做法是,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优化农村公共文化资源配臵,大力加强县、乡、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
2建设,努力实现市县有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乡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有文化活动室,自然村或村民小组有文化大院、文化户的目标,让群众学习有场所、娱乐有阵地,休闲有去处,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看书、看戏、看电视、看电影等基本文化权益。截止目前,全区共有市县级公共图书馆20个,藏书400多万册,年接待170万人次;群艺馆、文化馆25个;乡镇、街道文化站(中心)230个;农村文化活动室1008个,农民文化示范户1062户,农民业余文艺团队725个。全区省级博物馆2个,行业专题博物馆29座,文物管理所21个,其中2个省级博物馆已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全区有文化图书流动车5辆、文艺大篷车15辆;全区有老年大学7所,大多数市县区都有老年艺术团、队。基本建立了以市县区图书馆、文化馆为龙头,以乡镇、街道文化站(中心)为枢纽,以村、社区文化室为基础,以农民(居民)文化户、文化大院为补充的四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008年,我区100个乡镇文化站列入文化部、国家发改委综合乡镇文化站建设项目,已建成66个。与此同时,加大了对村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从2006年开始,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不发达资金,用于扶持村级文化室、农民文化户、优秀农民文艺团队,扶持资金达到600万元。2009年自治区文化厅、财政厅制定下发了《关于申报2009年村级示范文化室、示范农民文化户、优秀文艺团队的通知》,规定了申报的条件,分配了申报名额。对于符合申报条件的87个村级示范文化室、105个示范农民文化户、87个优秀农民文艺团队将配备开展活动所需要的文化活动器材、图书、电视机、功放、音响、乐器、服装等活动设备和器材。
(三)大力组织实施重点文化工程,广泛开展文化活动,全面提升文化民生服务能力。近年来,自治区文化厅按照中央、自治区的统一部署,结合文化工作实际,实施一系列重点文化工程,组织开展了各种文化活动,成为推动基层文化工作的有力抓手,使全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得到增强。
一是加快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覆盖”。在巩固“文化共享工程”原有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国家对宁夏“共享工程”的倾斜政策,已争取国家投资2000万元,地方自筹200余万元,共计2300多万元,建设了21个市县(区)支中心、58个服务点、1000个新农村信息服务站,为全区191个乡镇、545个行政村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点配备了设备,对10万农民进行了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运用信息致富的能力和水平。通过这种方式,按照贴近农民、贴近市场的原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覆盖了商务信息、市场信息、农业科技、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文化资源共享等方面内容,让农民享受到了信息化带来的实惠。目前,已经建起1600余个村级农村信息服务站。
二是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为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保护与传承,我们结合实际,确立了用扶持民间传承的方式,激活自然传承;用民间艺术进课堂的方式,启动教育传承;用规定各级文化馆(站)工作职责的方式,强化保护性传承,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活态传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提请自治区人大2006年颁布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制定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命名管理办法》、《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单位管理办法》、《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题管理办法》等相关的政策
4法规文件,使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向规范化、法制化轨道。积极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目前,我区有国家级名录项目8个;自治区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1项,非遗传承点18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名,自治区级传承人25名。
三是大力组织实施“文化服务进农家”活动。以繁荣农村文化,实现和保障广大农民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按照“科学规划、整体推进、政府扶持、社会参与;文化进村、信息入户;项目带动、农民受益”的思路,以实施“九个一批”(即新建一批乡镇文体工作站、扶持一批农村文化示范点、充实一批农民书屋、组建一批农民艺术团队、建立一批文化资源共享基层服务站点、建立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培养一批农村文化骨干、推出一批反映当代农村生活、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精心组织一批以反映农村新面貌、科技致富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活动)和农村文化建设“187”项目(在全区187个乡镇建立187个基层文化服务点)和社区文化服务365项目(建立100个社区文化服务点,365天服务)为突破口,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农村文化服务功能,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内容,不断巩固和扩大农村基层文化活动阵地。
四是大力加强行业专题博物馆建设。全区行业专题博物馆建设工作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加强文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工程之一。这一工程的建设将广泛惠及农村基层群众,极大地充实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内涵。在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亲自推动下,发展迅速,从2006-2008年规划建设了42座,力争到2010年建成60座,在全国率先实现每10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已建成的行业专题博物馆绝大部分实行免费开放。一是完善充实调整了固原博物馆、西夏陵博物馆、盐池革命烈士纪念馆、滩羊博物馆、
5回族博物馆等原有的20座行业专题博物馆,完善了服务设施,充实了陈列内容,提高了展陈水准,提升了文化品位。二是指导协调新建了电力科技馆、复朴斋博物馆、张家场遗址陈列馆、邮政博物馆、石嘴山市星海湖历史文化展示馆、隆宝阁收藏馆、王敬平虎文化馆、泾源农家乐陈列馆等行业专题博物馆8座,增加了博物馆门类,扩大了影响。三是2009年新建6座行业专题博物馆,在国庆六十大庆前总共建成48座,为大庆献上一份厚礼。
五是强化基层文化工作队伍建设。针对基层文化队伍不健全,文化站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基层文化工作人员专职不专干和部分基层站室人员业务素质低的问题,建立规范的培训考核机制。文化专职人员采用聘任制竞争上岗,建立健全农村专兼职文化骨干人员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全面提高基层文化骨干的业务素质。建立建全农村乡镇、社区文化骨干人员的人才库,逐步形成县、乡(镇)、村三级文化骨干网络。2009年将举办农村文艺骨干培训班五期,使农村乡镇、社区文化中心(站)工作人员及三分之一的农村文化室人员得到培训。
六是不间断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活动,特别是以文艺展演为主要内容的广场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全区以“清凉宁夏”、“湖城之夏”、“星海之夜”、“彩色周末”、农民文化节、农民文艺汇演、“百乡千场”文艺下乡演出等活动为品牌的示范广场文艺演出,带动了全区社会文化繁荣发展。为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区、市、县、乡四级文化部门突出抓农村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选拔和推广,各级文化馆积极组织文艺宣传队,创作排练新节目到乡镇村队巡回演出。各级专业艺术团体积极创作排演农民喜闻乐见的新剧目到农村演出,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区有业余文艺团队725个,业余文艺骨干5000多人。每年创作业余文艺作
6品3000余件,举办各类文艺活动几千场次,其中仅广场文艺演出就达2000余场,演出节目7000余个,参演人员5万余人次,观众达五百余万人次,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
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总量不足,设施设备不配套,布局不够合理,城乡差距大。近年来,我区文化设施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农村文化基础有了较大改善,但由于原有文化设施基础薄弱,大部分县(市区)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中心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限于当时的经济水平和能力,所建规模较小、档次较低、设施、设备陈旧简陋,部分标志性的文化设施多集中在城区,相对农村文化设施显得薄弱、落后,亟待新建、改建和维修。
(二)公共文化活动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农村文化的快速发展。区市县普遍存在财政投入基数过小,文化事业经费严重不足,文化建设滞后,设施普遍陈旧落后。绝对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得不到有效提升。农村文化建设的筹资、融资渠道相对狭窄,社会、个人资金积极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局面尚未形成。
(三)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其数量和品种仍然不够丰富。突出表现在农村文艺创作缺乏精品,农村文化工作适用人才缺乏;农村文化活动不够丰富,内容单调贫乏,缺乏吸引力,农民看书难、看戏难,农民参与的各项文化活动少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三、改善民生的主要思路、具体目标和措施
(一)目标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7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前进的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用先进文化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加强和改善涉及民生的文化工作,更好地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二)思路及措施
“十一五”期间,大力加强全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一批自治区级标志性文化设施项目。开工新建宁夏大剧院、红旗大厦、银川剧院、宁夏艺校新建、宁夏书画院维修、改造,固原市群众文化艺术中心等项目。
建全区市、县、乡镇(社区)、村(居委会)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建改造市县区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15个,全区的图书馆、博物馆全部实行免费开放,新建乡镇文化中心87个(100个乡镇文化中心已列入国家计划),全区的行政村、居委会均建起文化活动室。
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覆盖。“十一五”期间,全区建起24个市县支中心,191个乡镇建起服务点,建设2374个新农村信息服务点,对40万农民进行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运用信息致富的能力和水平,让农民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实惠。“十一五”期间,每年扶持新建100个村级文化室,100个农民文化大院,50个优秀农民文艺团队。“十一五”期间,使我区2374个行政村全部建起文化室,累计扶持农民文化大院2000个,扶持各类农民演出团队1000个。大力加强行业专题博物馆
8建设,目前已开工建成42座行业专题博物馆,力争到2010年全区规划建设60座博物馆,在全国率先实现每10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并对人民群众实行免费开放。
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在认真总结第一阶段普查任务的同时,加强对8个国家级名录和31项自治区级名录的保护传承力度,认真做好申报第三批国家名录和自治区第二批名录的公布,指导市县区做好名录的公布并加强第二阶段保护传承的各项工作,有效保护我区优秀非遗项目,使优秀非遗文化得到广泛传承和充分弘扬。
继续组织实施“共享阳光〃文化服务进农家、进社区、百乡千场”演出等活动。自治区级直属文艺表演团体、市、县(区)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各市县区文化馆组织的业余文艺演出队,每年创作排演2-3台适应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剧目到农村演出,每年为每个乡镇送戏2场,为每个村送戏1场。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适宜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全区150个文化广场,每个广场每年演出30场文艺节目以上。每年全区广场文化演出活动达到2000场以上。以音乐、舞蹈、戏剧、杂技、曲艺、民族民间艺术为形式的舞台艺术为手段,以美术、书法、摄影、民俗风情为展览的视觉艺术,以多媒体、网络等为现代科技为手段的多种形式展现给广大群众。
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十一五”期间,每年举办全区图书馆长、文化馆长岗位培训一期,每年举办乡镇文化站长培训班五期,每期50人,每县举办村级文化室、文化大院、农民文艺团队骨干培训班二期,每期50人。并通过组织外出参观,本区现场观摩交流等形式,努力提高现有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开展各项活动的组织能力和业务素质。
9加大对改善民生文化项目的资金投入,有力保障民生计划的顺利实施。要从提高国家软实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高度,切实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逐步增加文化建设的投入,特别要加大农村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设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服务方便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文化成果和文化财富送到人民群中去,实现社会文化的共享。
四、对加强和改善涉及民生文化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结合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精神和我区实际,广泛深入调研,尽快出台我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特别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明确今后工作思路、发展目标和落实措施,以作为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总的抓手和根本保证。
(二)加快我区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建设。按照构建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服务优质、覆盖全社会的要求,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利用三至五年时间,建成覆盖我区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三)加大重点文化工程实施力度,不断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总量,特别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文化服务进农家”活动、“百乡千场”下乡演出等重点农村文化项目要继续扩大规模,进一步加大实施力度。
(四)突出地方特色,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一是要着力提高各级国有文化单位公共文化产品生产能力和供给能力,采取引进和创作并举,不断丰富城乡公共文化产品。二是大力发展民办文化,使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者的结构不断趋于多元化。三是改进现有服务方式,不断推出更加方便农
10村群众、为农民群众所接受的文化服务。四是继续打造和培育农村文化活动品牌,突出农民群众的广泛性、参与性和均衡性。五是充分挖掘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和利用我区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
(五)理顺体制。建议将目前全区农村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编制、工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整体划拨县市县文化行政部门管理,从根本上解决管事不管人的分离状态,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农村乡镇文化中心人员管理体制不顺问题。
(六)切实落实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文化建设的意见》有关精神,保证图书馆、文化馆每年事业费和活动经费不低于所辖人口1元的最低标准。
(七)将我区“共享文化阳光〃百乡千场”文艺演出活动(全区乡镇及村,共计演出2935场),通过政府面向区直及市县专业、业余文艺团队采购文艺演出的形式,直接送到农村乡镇村。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二是优化财源配置,改革陈旧的“花钱”体制。可以说迄今为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只改了一半或者说还不到一半,即只改了经济体制中“赚钱的体制”(如产权体制、流通体制、用工体制等),却没有改经济体制中“花钱的体制”,即财政开支的体制。我们现在仍然沿用30年以前的财政开支“事后报备体制”和“整体预算制”,不是现代社会、现代国家普遍实行的财政开支“事先核支体制”和“个案核支制”。“事后报备制”和“整体预算制”导致乱花钱,不负责任地花钱,年底突击花钱,甚至贪污腐败,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无法弥补。“事先核支制”和“个案核支制”可以很好地避免上述弊端。“花钱”的决策比“赚钱”的决策更重要,“花钱的体制”改革比“赚钱的体制”改革更重要。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尤其如此。因此,广东要率先进行财政开支体制改革,率先实行财政开支体制的“事先核支制”和“个案核支制”。
三是为富民开路,激活与释放社会的创业潜力。首先,在民生创造的增量方面,要改变现有不合理的民间资金投资门槛和管制,充分放开民间的投资领域,让民间资金有宽广的投资渠道和增值路径,从而直接推动民生水平的提高。其次,在民生创造的存量方面,要发挥现有产业领域中企业家的才能,让市场和企业家而不是政府来负责进行投资的决策,大幅度减少政府在经济领域的投资项目,让企业家在市场经济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整个社会创造财富,从而也间接为全体居民的民生水平作出贡献。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消费与市场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