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祠文化调研报告

三苏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原是宋代大著名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明代以后,人们为了祭祀三位文豪,才将苏宅改建为祠。经过多次改建和重修,三苏祠现在已经是一座占地近100亩的古典园林,祠内古树掩映,楼阁参差,不仅是一处流淌着文豪风采的古典人文景观,也透露着迷人的自然气息。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融入自然的风格,更体现中国古代文人天人合一的气质。

此次对三苏祠的文化调研,主要通过考察其建筑及相关典故,了解到三苏父子的文化影响及这处文化遗产背后隐含的人文价值。

一、三苏祠建筑群落

三苏祠的建筑主要有正门、前厅、飨殿、启贤堂、来凤轩、厢房、云屿楼、披风榭、瑞莲亭、百坡亭、碑亭、抱月亭、快雨亭、式苏轩、景苏楼、绿洲亭、半潭秋水一房山、采花舫、南堂、疏竹轩、绿筠轩等。整个园林建筑以正门-前厅-飨殿-启贤堂-来凤轩为中轴线,其他建筑均衡位于左右。

二、重要景观和相关典故

走进三苏祠,映入眼帘的即是三颗参天古树,分别是两株银杏和一株黄角树。银杏树分雌雄,银杏树长期生长的条件之一是要雌雄并存,但这里的两株都是雄树,这堪称奇迹。因此,这三棵树便被赋予了神圣的使命,它们象征着三苏父子,黄角树代表苏洵,两株银杏分别代表苏轼和苏辙。这三株古树隐喻三苏父子在文坛的长青地位。

连接飨殿与启贤堂的东厢房里塑着苏家六位重要女性的塑像,她们分别是王弗(苏轼第一任妻子)、程夫人(苏洵妻子)、史夫人(苏辙妻子)、王闰之(苏轼第二任妻子)、王朝云(苏轼之妾),任采莲(苏轼乳母)。这六位女性对苏家的文化影响有着重大贡献。王弗是苏轼的结发妻子,也是他的贤内助,每当苏轼读书,她便在守在一旁,当苏轼每有遗忘,她就从旁提醒。王弗还有“幕后听言”的古事,每当苏轼与访客谈话,她都在屏风后倾听,事后告诉苏轼她的见解。王弗去世后,苏轼为其写下千古流传的到悼亡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王闰之陪伴苏轼经历了他一生最大起大落的25年,王朝云是苏轼文学艺术上的红颜知己。史夫人任采莲抚养东坡长大,还抚养了东坡的三个儿子。她照顾了苏轼一生,随苏轼漂泊,最后在黄州去世,苏东坡还为她写了《乳母任氏墓志铭》。

厢房还有一组雕像为程夫人教子,苏轼的母亲程夫人教导儿子的形象。据说正是这位程夫人,成就了苏氏三文豪。程夫人出生名门,下嫁于清贫的苏家。当时苏洵不思进取,程夫人是为有胆识有见解的女子,三苏祠的苏宅就是程夫人不甘屈居人下,从老家搬出来而租赁的,她靠着经营布匹养活一家,上孝公婆,下教子女,还要打理家务,这让苏洵深受感动,便励志上进。当苏洵外出求仕时,她就担当起教育子女的责任。有一段流传甚广的佳话就是程夫人为苏轼讲解《汉书》中范滂铁面无私的故事,这对苏轼正直不羁的性格形成有着重大意义。司马光为她写的墓志铭说:“贫不以污其夫之名,富不以为其子之累;知力学,可以显其门,而直道,可以荣于世,勉夫教子,不愧为古代一贤母。”

披风榭对面是东坡盘陀坐像,东坡洒脱不羁的形象坐于碧池绿树之中。东园的碑亭里还有一块东坡盘陀画像碑。据说是苏门四学士在京任职时聚会,而苏轼在外任职,便由李伯时画了幅坐在水中大石上的东坡盘陀像,聚时就挂起来,表示东坡在场。洗砚池,原是苏家的一个小池子,是苏家兄弟少年时洗涤笔砚的地方,后人将其开辟为洗砚池并筑起围栏。这个小小的池塘涤荡的正是苏家文豪的千古风流。

船坞旁边有座塑像叫“八娘伴母”,碑文描述了雕塑的内容:母指的是程氏夫人,八娘是苏洵的长女,苏轼苏辙的姐姐。八娘聪明伶俐,知书达礼,十七岁出嫁给母舅之子表哥程正辅,程家恃富有而虐待八娘,八娘十九岁病故,苏家为此不与程家往来。司马光为程夫人所撰墓志铭中说:“幼女八娘,聪颖爱学,为文可观。”后世文人为这桩不幸婚姻惋借,就另编了一个美好姻缘,认为八娘嫁给苏门四学士中的秦少游很适合,就把姐姐改作妹妹,演绎出一段《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流传于戏剧、电影或小说,使苏小妹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文学人物。

三、三苏祠的人文价值

三苏祠不仅是三苏故居,还被建成一个相关的苏氏文人景观群。里面记录着三苏父子的生活点滴,所有有关文学的印记,和他们一生的缩影。他们的人生理想、政治影响、文学成就和他们的人格魅力,即使经过历史的风化和洗礼,依然能在这座古典园林中感受到“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千古风流。

园中的建筑古色古香,环境清幽,碑文雕像已经是一种人文景观,展现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风格特色,又体现着与自然环境浑然天成的朴素美。而这建筑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祠中展现出来的三苏的文学成就,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是我们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在这样一个文人故居中感受文豪的熏陶,仿佛能回到宋代,一览他们的风采,这无疑让每个炎黄子孙充满文化自豪感。

三苏祠是我国灿烂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的保留不仅是我国古典文化和悠久历史的证明,还起到促进了我们现代文化发展的作用。

四、三苏祠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整个园林各个建筑保存完好,在历朝历代的重建之中,保存着各代的建筑风格。三苏祠内已经是一个有机的人文景观群,苏宅和各个庭院楼阁都完整得展现了这个群落的人文魅力。园内陈列的图画、雕像、文字也都完整清晰。各种植物,尤其是古树都是年代久远很有价值且生长完好的。不仅是三苏祠内的文化遗产得到很好的保存,与三苏祠相对而建的三苏祠博物馆更与这座园林相得益彰,使三苏文化研究成果得到完好的保留,并向人们展示其魅力。

三苏祠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要永久地保存下来,需要相关部门的努力和整个社会共同配合,不仅要保护好每一处景观,还要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文化景观群落,扩大其辐射范围。

第二篇:三苏祠导游词三苏祠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东坡故居观光游览,我是你们的讲解员小于,我们今天参观的是三苏祠,它是位于成都市西南眉山市城郊,分别距成都,乐山80千米。我们的游览线路是三苏祠的大门、正殿堂、启贤堂、木假山堂、济美堂。

三苏祠原是三苏即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苏家世代在此居住,而三苏故居改宅为祠则是在明代洪武元年。它是一座富有四川特色的古典式园林建筑,具有“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之称。祠内收藏有“丰乐亭记”、“醉翁亭记”、“表忠观碑”和“罗池庙碑”四大名碑的金石碑文,今天的三苏祠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进入三苏祠的大门,相继映入大家眼帘的是陈列三苏塑像的正殿堂、启贤堂、木假山堂及济美堂庭院建筑。文化特色主要是以优美的园林景色与浓厚的文化气息相结合,使我们在清新的氛围里感受名家的魅力。大家请看这副对联,这是清代张鹏翮所题: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在历史上对它的解说是多样的。有人说苏氏三父子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其中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最为有名,而被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

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是正殿堂,与我们相对的是苏洵,他以文论见长;这位是苏辙,他以策对称雄;另一位是我们今天的主角苏轼,他集各家之长,诗、文、书、画无所不精,一时独占北宋风流。苏轼自幼聪慧,七岁知书,十岁能文。他即善于诗、记、文、赋,又长于书法、绘画,所取得的成绩卓越,誉贯古今。

苏轼是三苏之中命运最多难的一个,却也是赢得后人最多崇敬和爱戴的一个。大家都在讲苏轼被贬黄州的故事,那现在我就和大家讲讲小苏的少年趣事。

这就说道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她出身官宦人家,性格中有果断的一面,也有仁慈的一面。小于接下来讲的内容请父母们注意了,话说有一天程夫人带着十岁的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汉代的官员,铁面无私,得罪了很多权贵,被人诬告送上了刑场。临刑时他告别妈妈,他说,母亲大人儿子不能尽孝,要追随黄泉下的父亲,希望母亲不要过悲伤。范滂的母亲怎么回答,他母亲说,一个人既要追求留名千古,又要追求长生富贵,怎么可能呢。你为了理想舍弃自己的性命,我这当妈的支持你。苏轼听后对他的母亲程氏说:母亲,我希望长大以后也做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各位思考下,程夫人怎么回答。程夫人平静地说:你能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程夫人这巧妙的回答带给了苏轼深思,也可以看出程夫人才华横溢。

苏轼的一生除了有位仁慈聪慧的母亲,也少不了良师与益友。大家知道,苏轼科举考试为什么只能得第二名吗。大家有了解苏轼去京城开封参加科举考试,最后获得进士。在此段时间,苏轼遇见了他的老师欧阳修,这个欧阳修在批改苏轼的科考文章时刚想拿起笔准备给他点第一名,这笔拿起还没落下去,到底姜还是老的辣,老头有点思想,琢磨这文章写得也太好了,这谁写的,琢磨琢磨想来想去,老头有点得意,这么好的文章别人写不出来,肯定是我的学生曾巩写的。我当然是天下第一了,我的学生起码是天下副第一,老头一想这问题很严重啊,相当严重,我要给我学生点个第一名,将来传出去岂不是师徒之间互相串通、徇私舞弊。我的名声跟我学生的名声都会受到重大的创伤,不能这么办啊。我可得忍痛割爱、大义灭亲。老头就点了个第二,觉得自己做了个好事,他想曾巩是自己的学生,应该跟自己的想法差不多。其实曾巩根本就不感谢他,因为这跟曾巩八竿子打不着,曾巩既不是第一名,也不是第二名。苏轼写了个第一的文章,却被点了个第二名,冤死了。

苏轼的才华也并没有因此被掩盖,在这个第一名的文章里藏着一个典故,欧阳修也为此而翻阅自己的所有藏书,但任未知结果。

第三篇。三苏祠导游词眉山是苏东坡的故乡。”一间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苏东坡和他的父亲苏洵、兄弟苏辙都以文章修为名重一时,影响深远,为眉山县增添了灿烂的光辉。

三苏祠原是苏氏故宅,后人为了纪念他们,于明朝洪武年间在此建祠,明末毁于战火,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在旧址重建大殿、启贤堂、木假山堂和瑞莲亭。嘉庆、光绪年间相继修建大厅、抱月亭、快雨亭、云屿楼、披风榭、洗砚池等。现在所见都是清代建筑,庭中两颗银杏树,大概330多岁了。三苏祠红墻环抱,绿水萦回,古木扶疏,翠竹掩映,构成古朴典雅的岛居特色,是一处最佳的旅游胜地。

三苏祠的大门,资料记载。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门外是纱彀行,大门为三檐歇山式屋顶,面阔三间13.11米,进深一间5.1米,房通高7.51米。素面台基高0.4米,前饰三级垂带式踏道,后饰三级如意式踏道。筒瓦屋面,正脊两端饰鸱吻,垂脊、戗脊饰龙头和卷草式图杂。门楣上悬挂朱底金字横匾,上镌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所书“三苏祠”三个金色大字。檐柱上对联为“克绍箕裘一代文章三苏父子;堪称楷模千秋万代永馨香”,为辽东人姜书阁撰书。门柱支联为“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为已故川大国学院院长,著名教授向楚撰文,四川省文史馆副馆长刘孟伉手书。

前厅上方悬挂”文献一家”巨匾,是对三苏父子在文学上巨大成就的肯定。上联:”一间父子三词客”,很好理解;下联”千古文章四大家”,就有多种解释。一说,苏氏三父子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其中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最为有名,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二说,四川历史上四大家,扬雄、司马相如、陈子昂、苏轼;三说,苏轼、苏洵、苏辙和东坡的小儿子苏过,人称小坡,为四大家。哪种说法对,请各位自己理解。

苏氏自称高阳氏的后代(屈原也自称高阳氏后代,《离骚》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今,朕皇考曰伯庸”)。高阳氏生活在现今河北栾城一带,怎么来到眉山呢。苏氏远祖在周朝曾任司寇,汉武帝时苏建抗击匈奴有功,封为平陵侯;先后几代做官的都在中原,苏氏一脉本来定居在赵州(河北栾城)。苏氏祖上有个苏味道,唐武则天时任凤阁侍郎和长史,后因获罪被贬眉州,子孙因之在眉山定居下来,直到苏淘的父亲苏序,都没有大的成就。苏序有三个儿子苏澹、苏涣、苏洵。苏涣于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考上进士,对苏洵来说本来是一个上进动力和追随的榜样。但是苏洵当时不好读书,喜欢游玩,二十七岁时,在天人程氏的劝导鼓励下,才”从此闭门谢客,日夜攻读”,表现出惊人的毅力和远大抱负。但两次赴京应试,均名落孙山,又目睹朝政败坏,决心不再走科举进仕之途,愤然烧掉过去数百篇文稿,集中精力研究诸子百家学说,探索历代兴亡原因,悉心教导苏轼和苏辙,寄希望于后人。他的散文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他的文章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言语锋利,《机策》、《权书》、《衡论》、《史论》都是成名代表之作,《六国论》一文,仅用六百字总结了战国末年六国败亡的历史教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欧阳修对苏洵才识极为赞赏,向朝庭举荐,一时名扬京华。次年,苏轼、苏辙同中进士,当时士大夫和学子竞相效法”三苏父子”文章,文风为之大变,流传”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的民谣。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碑150通,宋、明、清、民国碑约30通,其中苏东坡手迹刻石100通。

为了弘扬三苏文化,三苏祠从1980年起至今主办学术研讨会5次,先后出版了论文集《苏轼研究》、《苏轼思想探讨》、《苏轼诗词研究》、《三苏散论》、《中国第十三届苏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苏东坡民本思想》等。为了让全世界各地更加了解三苏祠,创办了三苏祠网站,创办《三苏祠》馆刊,宣传三苏文化。

三苏祠充分利用三苏文化特色,先后开发了一系列高中低档三苏文化旅游产品三苏蜀锦、拓片、线装书、诗词、工艺品等近200种,满足了不同层次的中外游客需要。其中2005年分别获第二届“四川旅游商品设计大赛银奖”;2006年4月在国内旅游商品交易会线装书《三苏书法丛帖》、三苏信笺被评为“有特色的旅游商品”;2007年荣获四川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组织奖;2008年荣获第四届四川旅游纪念设计大赛组织奖;翰林学士笔、东坡盖碗茶具、笔筒、茶杯、蜀锦《东坡夜游赤壁》、《枯木竹石图》、东坡诗、词、书画、线装书2008年被评为眉山市知名旅游产品,《苏东坡翰林学士笔》被评为2009年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四川展团特色旅游商品铜奖。三苏旅游文化产品已成为单位和个人馈赠客人和亲朋好友的礼物,同时三苏系列文化产品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工艺,已成为及其具价值的收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