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安全文化构建路径探讨

摘要。对于矿山这一特殊行业,加强安全文化构建是至关重要的前提。本文深入分析了当下矿山从业人员的安全管理现状,并提出了构建安全文化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矿山;安全文化;构建;路径

在所有的行业中,安全生产是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因为,安全生产关系到企业的经营、生产和长远发展。可见,其在企业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对于矿山这一特殊行业来说,安全生产就是企业的生命线,决定了企业的成与败。因此,矿山企业应该积极加强安全文化构建,从根源上提高矿山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强他们的安全技能,从而能够随机应变地面对各种突发事件,有效增强了矿山工作的安全性能,减少矿山企业的风险,避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矿山企业从业人员及安全管理现状

一方面,企业内部员工。由于矿山工作是一项艰苦且危险系数较高的工作,导致极少部分毕业生愿意投身到该项工作中。因此,矿山企业大部分员工都是以顶替、招工以及技工校毕业分配的方式进入企业中。加上长年未有新进人员,导致当下的在职人员年龄层次偏大并且严重缺乏一线人员。对于一些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作,这些人员已经不能胜任该岗位。同时,由于在职工作人员年龄结构偏大,并且受教育程度较低,对于新鲜的事物接受能力也较低。另外,在职人员整体文化素质低下,尚未树立较强的遵章守纪的意识,对于违章危害意识不到位,导致违章行为层出不穷,加大了矿山企业的安全管理压力。面对这一现状,矿山企业应该及时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将安全生产责任切实落实到位,同时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另一方面,外委队伍。为了响应国有企业改革,解决自身的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矿山企业的劳动组织结构逐渐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对于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作交由外委劳动组织全权负责,也就是交由非企业的正式员工参与生产过程。然而,采取这种多元化的劳动组织模式有利又有弊。虽然改变了以往零散雇佣的方式,转变成有组织的队伍,但是这部分员工结构不稳定,流动性较强,加上受教育和培训程度不高,尚未树立较强的安全意识,理所当然成为生产过程中事故高发的隐患群体,给企业带来了显著的安全生产压力。因此,矿山企业必须加强对外委队伍的安全管理,切实树立他们的安全意识。

2矿山企业安全文化构建的有效途径

(1)加强矿山安全行为文化建设,提高全体员工安全技术素质

众所周知,矿山作为一项危险系数较高的工作,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是不可或缺的,才能切实减少矿山生产事故的发生。因此,首先必须克服矿山安全管理中一些不合理的行为。只有切实规范和保障员工的安全行为,才能实现矿山企业行为的合理化。因此,必须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从观念上改变矿山从业人员对安全文化的认识。首先,加强个体安全行为文化建设。意识具有能动性的作用,能够有效主导着人们的行为。因此,必须加强建立员工的安全理念,从根本上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同时,适当利用法律法规,有了一定的规章制度,矿山从业人员的行为举止能够得到有效的规范,确保工作过程的安全行为。对于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将各自的职责一一落实到位,配套相应的奖惩措施,打造出一支高质量高素质的团队。其次,加强群体安全行为文化建设。职工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其必然会受到所在群体的影响,因此,要想切实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应该不断促进安全绩效的群体安全行为文化建设,为职工营造出一种充满安全意识的大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职工。

(2)加强矿山企业制度文化建设,健全安全管理机制

矿山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该时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在生产的任何环节中务必按照安全的原则,将安全行为一一落实到位,切实做到安全文明生产。同时,奖惩分明。为了切实提高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保证员工的工作激情,对于做出贡献的职工企业应该给予适当的奖励,相反对于违反安全生产制度的职工应该给予惩罚,以儆效尤。另外,要想切实做到安全生产,必须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专门负责制定相关的安全生产技术措施,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切实落实到位,加强对安全生产的检查和监督。在有效的监督下,能够切实加强矿山企业的制度文化建设。

(3)加强矿山企业物质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安全环境

在矿山企业实际工作过程中,企业应该积极给职工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安全环境。在这种积极正面的环境的影响下,能够潜移默化地给矿山员工灌输强烈地安全生产意识,切实做到安全文明生产。而先进的技术装备是营造出良好的安全环境的必要前提,这就要求矿山企业不断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确保矿山生产的安全系数。同时,为了保证生产的顺利完成,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性和专业性,促进矿山生产具备较强的可靠性。另外,有形的安全文化氛围有利于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警觉性,防患于未然。

3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矿山行业的特殊性,加强矿山安全文化构建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在矿山企业的工作过程中,必须积极营造出良好的安全氛围,增强矿山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促使在实际工作中合理融入安全文化,实现安全文明生产,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勇军,丁德馨,陈七三,等.铀矿山企业安全文化构建体系及建设措施探讨[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2]陈柒叁.矿山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初探[j].现代矿业,2011(01).

第二篇:政府诚信的构建路径政府诚信的构建路径

作者杨畅

2013-2-165:20:09来源:《光明日报》(2013年02月16日11版)政府诚信是构筑和夯实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和谐大厦的核心价值理念和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我们要认真审视和检讨政府诚信问题,让政府自身成为遵循诚实守信及信赖保护准则的示范者。

导向明确,夯实政府诚信之基础

“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是人本理念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是实现政府诚信的思想基础。政府的权力是人民群众赋予的,它的权力只能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工具。政府的一切工作就是反映、表达、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把群众的情绪当作第一信号,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政府一要脚踏实地工作,有诺必践,“不可侮人民之愚,不可恃政党之势”。自觉抵制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靠自己求真务实的作风,在群众面前树起良好的诚信形象。二要明确科学导向。一个管理混乱、无序、盲目、低效的政府不可能获得公众的信赖,不可能践行对于公众的承诺。政府工作要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努力为国家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目标保驾护航。三是走出传统困局。传统管制

型政府陷入到了政府规模膨胀、政府职能无限、政府“衙门”作风的困局,这些都是民众对政府行为不满意、不信任的原因。当代中国政府诚信建设就必须要走出传统管制型政府理念的束缚,实现政府职能范围的合理控制。

创新制度,健全政府诚信之机制

建设诚信政府,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实现政府决策制度的科学化、民主化。其一对政府决策制定、变更、废止的权限、程序等做出严格的规定,并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从根本上遏制政府规制无度,随意制订违背宪法、法律和上级政府政策规定的错误现象。其二建立健全政府决策的制度保障机制。根据多年来政府决策制定实施的经验和教训来规范决策制度;建立政府决策实施反馈机制,使政府能及时发现并解决决策中存在的漏洞、缺陷。其三是建立诚信的行政监督与问责制度。孟德斯鸠说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千百年来形成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使用权力一直到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在明确政府及政府公务员诚信责任的基础上,完善行政监督机制,加强和完善民主监督与舆论监督,进一步完善行政问责制度。其四是建立诚信的政府及其公务员参与激励机制。在政府诚信建设过程中,如果能对政府及其公务员的诚信行为、以及因为诚信行为而获得的优异政绩进行肯定和奖励,就能为政府诚信建设提供一种激励力量。一方面,我们要细化政府公务员的责权、录用、考核、晋升和奖惩标准,引入公开化、民主化的竞争机制。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建立客观、规范的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行政过错追究制,形成既恪守诚信又符合公务员自身利益的激励结构,从根本上提高行政效能。

有序参与,完善政府诚信之保障

政府的治理过程,不仅仅是政府自主性的扩张和能力的展现过程,更重要的是,它是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过程。只有当民众与政府之间建立起一种良性的参与机制,逐步实现制度化与规范化,民众才可能在最大程度上感受和认同政府的公信力。一是科学规范民众参与机制实施的程序,提供民众参与表达实施的途径,提高民众参与评估的素质和能力,从而使民众能更好地发挥其参与评估的功效,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二是当代中国政府诚信法律法规的建设。美国在1978年就通过了《美国政府行为伦理法》,1992年又颁布了操作性更强的《美国行政部门雇员伦理行为准则》;英国颁布了《荣誉法典》;日本颁布了《日本国家公务员伦理法》、《官员服务纪律》,通过相关诚信立法推动公务员的行政伦理建设,促使公务人员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使诚信成为公务人员的最基本义务和行政观念。我们应加速有利于提升政府诚信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坚持把加强政府法制工作作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中之重去推进和落实。三是非政府组织参与当代中国政府诚信建设活动。由于目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大多仍是政府主导型,自身建设的不成熟、不规范,使其缺乏对政府行为监督的意识,其监督作用显得非常有限。对此,首先应加快我国非政府组织独立地位的确立,使其能成为真正独立于政府外部的实体,发挥外部监督主体的作用。其次应推动我国非政府组织的成熟化、规范化发展,使其能成为真正具备监督能力的主体。最后应落实和强化非政府组织监督行为的责任意识,限制政府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过程中失信行为的产生。

第三篇: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矿山构建和谐矿山构建和谐矿山构建和谐矿山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矿山构建和谐矿山构

建和谐矿山构建和谐矿山——柞水县丰北河镇金世泰矿业有限公司的绿色矿山之路金世泰金矿采选冶炼项目位于

柞水县丰北河镇土桥、北河两村,是一个集金矿采选、尾矿利用于一体的矿产资源综合开发

利用项目,该项目由陕西西部矿产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于2010年10月开工承建,规划占

地23.7亩,新建日处理1000吨金矿选厂1个,日产20万块免烧砖生产线1条,以及宿办

楼等附属工程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计划总投资3亿元,分两期建设,预计2012年全

面建成。经过一年的建设,今日的矿山已初具规模,现已建成1条日处理500吨金矿选矿

生产线一条、相应的矿山配套设备和免烧砖生产线,累计完成投资1.201亿元。金世泰矿

业有限公司坚持树立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要内涵、以“文化、环保、

创新、平安”为主要内容的“建设绿色矿山”发展目标,发展循环经济开拓黄金大道,目前

已初见成效。走进金世泰金选厂,一股浓厚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映入眼帘的是整洁优

美的环境。一排排整齐的厂房、一条条水泥硬化的道路、一阵阵隆隆的机器声。厂房依山势

错落分布,各种乔灌植物点缀成图,蓝色的厂房和绿地相映成趣,矿区里郁郁葱葱,植被良

好。信步走去,尽收眼底的是人们满足的笑脸,灿烂的笑容:职工宿舍、职工会议活动中心、

职工餐厅、职工浴池„„把整个矿区布置的错落有致,让人移步换景,心旷神怡。据介绍,

矿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95%以上,金世泰矿业有限公司非常注意在开采金矿过程中的植被

破坏问题,努力建设成资源节约型、为生态友好型企业。近年来,金世泰矿业有限公司一直

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在打造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素质上狠下功夫。为了给职工营

造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金世泰矿业有限公司专门聘请了设计公司,对矿区进行了精心的规

划设计,配置齐全的各项设施,丰富多彩的职工活动,为员工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为

了提升环境保护水平,金世泰矿业有限公司建立了一套先进的矿山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绿色生产、尾矿制砖。金矿的工艺流程决定了生产过程中必然产生大量尾矿。由于多数

矿山资源的品位较低,在选矿流程中排出大量的尾矿,随着矿产资源利用程度的提高,矿石

的可开采品位相应降低,尾矿排出量也在增加。大量的尾矿只能堆放在尾矿库或一些自然场

地中,如此之多的尾矿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的问题。针对当前尾矿不能合理回收利用的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提高。2000年与1985年比较,职工年人均工资由998元增加到675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49元增加到1236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由4569万元增加到152亿元,人均储蓄由54.47元增加到1650.28元。历史以来安化人民缺衣少食的问题,在此时期得到较大程度的缓解。城镇住房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住房总面积由108.69万平方米增加到312.03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由7.56平方米增加到12.1平方米。农村住房新建改建速度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已具雏形。城乡消费品市场繁荣,物价稳定。15年间,全县共投资6018万元,组建农贸市场23个,此外还组建乡、镇、村墟场82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6666万元增加到106353万元。环保、生态建设成绩显著。全县共投入治理污染资金4169万元,主要对东坪钒冶炼厂进行整体搬迁,对廖家坪矿业污染和国营715矿的退役环境进行治理。争取国家第一批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项目,对滔溪、伊溪、沂溪及柳溪、河曲溪流域实施了有效治理。

全县物质文明建设成绩显著,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发展。除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长足发展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也年年有主题,年年有特色。1987年,县委印发《关于“七五”期间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十条措施》,重点以移风易俗为突破口,树立社会主义新风俗。1990年初,县委发出《关于在全县广泛开展学雷锋、讲贡献、尽义务、树新风活动的通知》,学习活动有声有色,涌现了一批学雷锋的先进单位和个人。1991年,县委成立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全县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以下简称双文明)建设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1994~2000年,先后在全县广泛开展“做文明公民,建文明单位,创文明建设先进县”、“改进作风年”、“三德教育年”、“创文明户、文明集镇、文明单位”为主题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同时,不断开展普法教育,使全县人民的思想、道德、法制观念不断更新,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至2000年,全县建成县直文明单位22个、文明乡镇8个,评定不同等级的“星级户”27000多户。

综上所述,1986~2000年,是安化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前进的15年。其间,发展是总的趋势,成绩是主流。然而,由于地域条件,经济基础及自然灾害等诸多因素影响,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运行总体质量不高,主导产业尚未形成强劲的市场竞争能力;县乡两级财政运转艰难,财政经济没有走出困境;脱贫任务还很艰巨,致富奔小康尚需付出成倍的努力。但是,安化县委、县政府坚信,安化是一方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光荣革命传统、资源丰富、地灵人杰的热土,安化人民一定能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指引下,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谱写出更新更美的文字,迎来新世纪灿烂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