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旅游资源质量与开发利用条件初探
赣州是江西南部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这里自然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是赣南著名的旅游城市。早在公元前201年的刘邦时代就已经设县,到隋代时又更名为虔州,到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改为赣州,明洪武元年正式改为赣州府客家民间艺术有宁都道情、赣州灯艺、赣州采茶歌、采茶戏、兴国山歌、花篮灯等艺术形式;饮食资源有三杯鸡、小炒鱼、四星望月、蜜饯、丁香李、赣州市擂茶、春节腊货、薯食风味等;民俗礼节资源有筷礼、送果子包、穿木屐、婚娶仪式歌谣等。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地域特色浓郁、类型丰富。著名的自然景观有安远的三百山、龙南县的九连山、大余县有梅关古驿道、宁都的翠微峰、龙南的武当山、上犹的陡水湖、崇义的聂都溶洞,均是风景秀丽而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在赣州市众多的旅游资源中,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是其重要特色之一,包含了建筑、民俗、民间艺术、饮食及客家迁徙历史的相关古代交通遗址等资源。
首先,具有区位条件良好,具有2100多年历史的赣州,自古就是沟通赣、湘、闽、粤的江南重镇。赣州府志中称赣州是“南抚百越,北望中州,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湘之要冲。素称江湖枢纽,岭桥咽喉”。在水陆交通转运之处及货物集散地,形成了南安、筠门岭、营前、石城等历史名镇。
唐初张九龄开凿了赣南大庾驿道,勾通中原与百越,使中国“水上丝绸之路”开通,赣州成为“水上丝绸之路”的重镇,是水陆交通的切换点,也是南北货物运输装卸的集散地。据介绍,目前江西、香港两地正加紧协商公安边境安检、海关商贸检验等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据了解,计划在明年初开设的九江至九龙直通列车路线,中途车站包括南昌、吉安、赣州、惠州、东莞、深圳等,所经我省主要旅游景点有庐山、滕王阁、井冈山等,开通后将从一定程度上加强赣、港两地经济交流,促进我省旅游业进一步发展。
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赣州的客家文化旅游资源虽然地域特色浓郁、类型丰富、开发潜力大,但有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即分散。如客家围屋共有500多座,但保存完整的是龙南的燕翼围和关西围,其他围屋分布很散。另外还有兴国山歌、宁都道情、上犹客家门楣、安远客家采茶戏等都不是集中分布在某一小区。赣州市的18个区县几乎无处没有客家文化的体现,造成每县都想开发客家旅游,但都不具备集中规模开发的效果。因此针对如此分散的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关键问题是如何将其有效地凝聚起来。
要想开发其旅游资源,提升当地旅游发展及经济水平,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有针对避免宋城文化旅游资源流失和破坏的游憩承载量研究和抗风化技术的研究;有凝聚分散客
家旅游资源的节庆活动以及合理游程的安排;有动态再现静态红色文物旅游旅游的高科技投入;还有关于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鼓励多方面投资以及民宿和客家菜品的提升包装。总之,以凸显文化特色,保护文化资源为总原则,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赣州文化旅游必将飞速。今赣州的区位条件更加改善,有望建设成为赣湘闽粤四省区域性中心城市。京九铁路与拟建的福贵铁路(赣龙段)将在赣州交汇,并形成了十字型铁路交通框架,赣州将恢复历史上曾有过的中国南北交通要冲地位。赣粤高速公路和10
5、
323、20
6、319国道纵横交错,织成了“井”型公路干线网,再加上江西六大内河港口之一的赣州港,赣粤闽湘边际地带独一无二的4c级航空港的黄金机场,形成了铁路网、公路网、航空网相互补充的立体交通网络优势,这为赣州的文化旅游开发提供了较好的交通基础。。
赣州市地域内古赣州(章贡区)的周边辐射区现存的宋代遗迹和文化遗存,是具有互补性的旅游资源,需要加强协作开发。尤其是对于可以组串成旅游线路的相关宋代文化旅游资源,如赣州市区内乃至江西省其他地区的丰富多样的宋代文化旅游资源,加强协作,开辟宋代文化历史旅游专线,做到双赢,共同发展宋文化旅游,乃至将此项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第二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姓名:石卉
专业:自动化
学号:b13050203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内容提要。近年来,由于世界人口暴涨,城市扩大,环境污染,一种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理念,在长期处于闹市的广大居民脑海中悄然兴起。人们在繁忙工作之余,迫切需要远离拥挤、压抑的高楼,远离噪音、充满废气的城市,到环境幽雅,空气清新的环境中去放松,去享受;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农村、森林、山区正是适应这种需求的最佳去处,从而使旅游业出现了一场新的变革,与人们生活相协调的特色旅游,诸如绿色旅游、生态旅游、森林旅游、农业旅游等旅游形式也应运而生。
关键词。农业旅游,开发与利用。
一、农业旅游资源的内涵
农业在人们心目中,一直被认为是为社会提供粮食和农副产品的基地,但在实际中,农业不仅是提供粮食和农副产品的基地,也是供人们游览、观光的场所,具有景观作用。从古至今,诗人、画家经常深入农村,创作出很多具有田园风景的诗画。这些作品作为艺术,被读者欣赏后,就产生了去作品原地进行体验的心情,即产生了旅游动机,在条件成熟时,他们就到那里去旅游,这种旅游就是农业旅游。
我国广大农村几千年来形成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是我国古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农业旅游可资利用的最珍贵的旅游资源,同时也是我国旅游业在国际上最具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为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宝贵资源提供了可能。很多旅游项目通过深入挖掘和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使旅游产品的类型不断增加、内涵不断丰富,也为游客出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农业资源是人们从事农业经济活动所利用或可供利用的各种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两大类。农业旅游资源是以农业为媒介,由生物、土地、水、大气以及农事活动与民俗资源等构成的农业景观资源,能吸引旅游者前来进行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
二、农业旅游资源的组成
农业旅游资源的组成既有自然环境,又有物质成分、非物质成分;既有农、林、牧、渔等不同的农业景观,村落、集镇等不同特点的聚落景观,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既有多种技术层农业并存,还有多样化的农业生产类型。总之,农业旅游资源内容丰富、类型多样,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农业旅游资源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景观类型。即使同一种景观类型,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也有不同的特征,形成相应的农业带。而社会环境如政治、宗教、民族、文化、人口、经济、历史等要素的差异性又往往形成不同的民俗风情,如民族服饰、信仰、礼仪、节庆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形成了农业有资源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农业旅游资源的季节性既表现人们一年内有规律的生产、生活上,也表现在随季节变化而形成的自然环境、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季节变化和明显的周期性特点。因此,在不同的季节,就有不同的农业景观和农事活动。农业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形式由农业自然资源的再生性、农业社会资源的可继承性以及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决定的。旅游者所购买的只是一种经历和感受,而不是资源本身。因此,如果开发合理,农业旅游资源具有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可以长期甚至永远重复使用下去。同时,我国将从传统农业文明过渡到现代农业文明,农业社会资源还会不断丰富。
三、我国旅游资源的现状
目前我国对农业旅游发展规律的研究较少,各地普遍缺少对农业旅游产品开发的专业化指导,经营者对农业旅游的内涵、性质、产品开发的方向不能正确把握,缺乏创新的思维和开发理念,造成很多农业旅游项目由于缺乏对产品的深入的挖掘和包装而逐渐被市场所遗弃。农业旅游资源是区域旅游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把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纳入区域旅游开发的系统工程中去,统筹安排、全面规划。在同一区域内开发类型多样的农业旅游资源,发展多种农业旅游项目,促进农业旅游的多样化发展,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功能和服务。
此外,区域内各种农业旅游项目应合理布局,力求相互促进和补充,避免单调雷同。这样,整个农业旅游区能发挥整体优势,使游客能观赏到多种农业景观,享受到多种旅游服务。我国农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农业旅游开发过程中,要立足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多方位、深层次地开发具有浓郁特色的产品和项目,挖掘农业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发掘当地农业旅游资源的优势与潜力,以增强农业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例如草原地区应突出牧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美化草场,建设蒙古包等接待设施,按当地习俗接待游客,开展赛马、狩猎等旅游活动。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规范和标准,很多地方开展的农业旅游项目服务设施不健全、卫生不合格、安全有隐患、服务无标准,管理混乱无序,严重影响了农业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规范管理既包括了政府部门的直接管理,也包括了行业协会组织的间接服务和管理,只有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才能走上有序发展之路。从直接管理的角度看,开展农业旅游项目必须取得旅游、工商、卫生、安全等相关部门的许可,具备相应的条件才能接待游客;间接管理则是通过行业协会组织制定统一的服务规范和标准,并通过业务指导、会员培训、活动安排等工作,达到整合现有资源,提升产品品质,实现集约化经营的目标。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指导,各旅游项目间没有得到很好的协调、配合,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业旅游项目大多采取农户独立经营的模式,资金投入少,项目较分散,内容也比较单一,尚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更没有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
四、开发的对策
旅游业既是具有较强文化性的经济产业,也是具有较强经济性的文化事业。在开发农业旅游产品时,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广大农村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在对其充分保护的同时,通过精心设计和安排,将具有特色的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产品的设计中、体现到旅游活动中、编排到旅游线路中。在追求旅游服务内容的特色化、个性化的同时,也要坚持旅游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在接待设施的完善、旅游安全、环境卫生等方面要达到标准化的要求,在旅游活动的安排、旅游项目的创新等方面要突出个性化的要求。要充分认识到旅游资源不同于旅游产品,高等级的旅游资源不一定能够开发出高质量的旅游产品。旅游产品包括了环境、服务等所含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一系列项目安排,每一个接待环节的失误都会造成旅游产品质量的降低。发展农业旅游也要注意对当地环境及民风、民俗、乡土文化的保护,切忌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牺牲当地的资源、环境,影响地方的长远、持续发展。政府和有关部门首先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农业旅游的发展在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广大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发展农业旅游作为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利用中央1号文件下发的契机,切实研究和制定支持农业旅游发展的相关政策,争取在信贷、税收、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特殊的支持和政策倾斜。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食住行游购娱各要素协调发展、共同提高。我国大部分农业旅游项目内容单
一、配套要素发展不均衡,亟需产业要素之间的整合。一方面要考虑农业旅游项目与其他产业要素之间的整合,如通过与当地交通、住宿单位的衔接和与周围旅游景点的联姻形成完整的旅游线路共同推向市场;另一方面,各农业旅游项目之间也要考虑如何互为补充、形成规模、共塑品牌、协同发展。我国的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很大,关键在于改善现有的经营管理方式,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充分发挥群体优势,增加农业旅游资源的文化和科技含量,最终提高农业旅游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王海燕中国农业大学
《我国农业旅游资源现状及发展对策》冯佳珺2012
《乡村旅游目的地发展研究》田敏西南名族大学学报
第三篇:中国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中国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一、中国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旅游资源是可以诱发人们产生正当旅游动机或行为的一切自然和社会因素的总和。旅游资源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开发利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已开发利用的风景区上扩建一些新的旅游项目,增加新的旅游内容,二是开发利用新的风景区。
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但要考虑经济效益,而且要注意到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旅游活动具有文化属性,它给人以高级精神享受,给人以美感、教育、启迪等。为了避免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盲目性,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一)保护、突出民族和地方特色
一般来说,任何地区、民族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均具有自己的特色,有特色才能有吸引力、竞争力,因为多数旅游者抱着“猎奇”的心理。如我国天下名山,古人评说其特色为:“青徐得其平,秦蜀得其奇,吴越得其秀”。就山而言,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气候、水文和植被条件的差异,山形山势山景均有特色。又如我国近几年建成了一些现代化的大型高档宾馆,对国外旅游者来说反而不如蒙古包、窑洞、傣楼、四合院等地方民族式建筑吸引人。
(二)市场原则
旅游市场的变化、动向直接影响着客源的变化,而客源的多少又决定了某个旅游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某处旅游资源盲目开发后,客源不足,没有去看,则失去了开发的意义。旅游市场受许多因素制约,如经济状况,旅游者动机变化、风景的吸引力、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接待设施、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宣传工作,以及当前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等。在旅游资源开发前必须对市场客源情况作出符合实际的评估,并预测今后的发展趋势。
(三)权衡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
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一定要对资源价值(包括观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等)及其可能产生的效益进行评估,然后区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条件优越者先上,条件差者后上或不上。要按照国家经济基本建设的总方针,充分发挥现有旅游资源的利用率和对其他行业的促进作用。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为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做贡献。
(四)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
从某种意义上讲,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为了美化环境、美化生活,但决不能破坏生态平衡,污染自然环境。因此也要依法保护生态环境,依法开发旅游资源,使两者相得益彰。
二、中国旅游资源的保护
凡确有价值的旅游资源都必须妥善保护。有些自然景观、文物古迹一旦遭到破坏,便不能再生,因此旅游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保护旅游资源是首要的,不可动摇的原则,关系到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存的重大问题,也是子孙万代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大问题。
旅游资源的保护应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旅游资源本身的保护;二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保护旅游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发展旅游事业的前提。因此我们要减少对旅游资源的破坏。旅游资源的破坏渠道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有人为和自然两方面。
(一)人为破坏
1.战争破坏
世界上许多历史古迹、风景名胜毁于战争之中,中国这种情况尤甚。就近代而言,从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了多次侵略战争,他们一方面掠夺、盗窃我国的珍贵历史文物,另一方面大肆破坏名胜古迹。如北京清代的圆明园,是清皇室耗巨资,用了150多年兴建的皇家园林,集中外园林艺术之大成,誉为“万园之园”、“东方的凡尔赛宫”,但却在1880年被英法侵略联军化为灰烬,成为废墟。侵略者破坏历史古迹的罪行将铭刻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心中,这是侵略者无耻行径的一页,将永远受到谴责。
2.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受到自然界的报复。如济南泉水、河北邢台的白泉等地,由于人们过量开采地下水,致使许多泉眼停喷。
3.不合理的工业布局
部分工业企业布局在风景区或风景区附近,污染环境、破坏景观。如以锦秀著称的富春江,近年来沿江修建了一批小化肥厂、小农药厂、小造纸厂,将大量污水排入江中,江水变混,鱼虾死亡,人饮用后不适,造成“身在江边无水喝”的局面,使美丽的富春江佳景大大逊色。
4.景区超负荷接纳,游人遵守公德意识弱
游人在风景区超负荷的活动以及各种违反公共道德的行为,如乱扔废物,攀木折花,践踏草坪,偷猎鸟兽,在景观建筑物上乱刻乱画等,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另外由于游人过多,加重了土壤板结,造成古树死亡,如北京古园林中,约有百年以上的古松柏15214株,但因树根附近土壤被游人踏实,树根不能正常吸收水分和营养而逐渐衰亡。
5.文物管理不善
由于文物管理不善或无人管理造成有些名胜古迹建筑被拆,文物被窃,树木被砍,塑像被毁。尤其是在“十年动乱”中,文物古迹被严重破坏,一大批稀世珍宝毁于一旦。
6.宣传不够,保护资源意识差
科学普及和文物保护重要性宣传不够,人们为了自身利益而毁坏景观,如万里长城脚下的居民,拆砖毁城的现象屡屡发生。
(二)自然毁坏
自然界由于发生灾害现象,如地震、火山、洪水、地基不稳下沉,以及风化、浸蚀作用等,会对自然和人文景观造成破坏。例如我国许多古塔由于地震倒塌,大同云岗石窟许多砂岩佛像由于长期风化、浸蚀而面目皆非,凡此种种都属于自然毁坏。
为防止旅游资源的破坏,保护措施应从这几方面进行。建立健全旅游资源的保护法规;建立健全旅游资源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完善管理体制;不断向人民群众和旅游者宣传保护旅游资源的重要性,使全体人民树立起维护旅游资源的道德观和责任感。另外还应注意防止由于旅游业的发展而给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在开发旅游景点时要重视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对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保护,颁发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法令。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许多文物古迹还不断遭到破坏,不少风景区受到严重污染。为此,健全法规,健全管理机构,加强资源保护法的宣传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将更直接有效。迄今为止,我国共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799处,其中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60多处。
三、中国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关系
我国的旅游资源尽管异常丰富,但还必须经常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增添新的旅游项目,不断改进和完善新的旅游设施,才能使旅游业不断发展,并在国际旅游业的激烈竞争中取胜。当前,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对旅游的兴趣更趋浓厚,这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将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旅游业的发展及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必将推动人们去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国家和地方经济实力的增长,也为开发旅游资源创造了有利条件。保护旅游资源涉及保护生态平衡、保护文物古迹、保护民族文化传统的重大问题,对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有直接影响。它不仅要求保护旅游资源本身,还要求保护其周围环境,而开发利用又进一步推动资源保护,且为旅游资源的保护提供更多的资金。虽然对旅游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在主要方面是一致的,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如为加强保护旅游资源,就要尽可能保持其本身的自然的或历史的风貌,在一定范围内不能有不和谐的建筑设施和活动,以保证其所体现出的特殊意境。但强调保护也并不意味着只能保护原状,那是消极的保护。在合理的开发利用中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原有特色更加突出。因此,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为了更加体现出其旅游价值,提高其在旅游市场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顾客,而旅游资源的保护则是旅游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保护不排除开发,而开发是在保护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的。可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如何开发利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要支持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快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的开发,大力发展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旅游”。“要深入挖掘各类文化资源,着力打造旅游文化产品。努力挖掘民族民俗风情旅游,深度开发红色旅游,整顿规范宗教旅游。”全力打造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开发利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一、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市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民族风情别具魅力。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底蕴深厚,尚待系统开发。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开发较晚,但是布局合理。
1、民族文化旅游纳入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2、民族文化旅游景点开发利用取得成果
3、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起步不凡
二、开发利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措施
(一)加强领导,发挥各级政府民族工作职能部门作用
(二)合理规划,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三)大力宣传,依法管理民族文化旅游市场
(四)刻苦研发,打造特色鲜明旅游商品
(五)挖掘内涵,开发土家风味菜肴
(六)整体保护,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第四篇:赤峰市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目录
摘要„„„„„„„„„„„„„„„„„„„„„„„„„„„„„„„„11赤峰市基本概况„„„„„„„„„„„„„„„„„„„„„„„„„„21.1自然状况„„„„„„„„„„„„„„„„„„„„„„„„„„„„21.2人文状况„„„„„„„„„„„„„„„„„„„„„„„„„„„„32赤峰市旅游资源的结构与分布„„„„„„„„„„„„„„„„„„„„43赤峰市旅游业面对的主要问题„„„„„„„„„„„„„„„„„„„„53.1发展现状„„„„„„„„„„„„„„„„„„„„„„„„„„„„53.1.1旅游产业初具规模的表现„„„„„„„„„„„„„„„„„„„„53.1.2市域内旅游业发展不平衡„„„„„„„„„„„„„„„„„„„„63.1.3旅游业发展仍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63.2现状分析„„„„„„„„„„„„„„„„„„„„„„„„„„„„63.2.1优势„„„„„„„„„„„„„„„„„„„„„„„„„„„„„63.2.2劣势„„„„„„„„„„„„„„„„„„„„„„„„„„„„„74赤峰市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74.1生态治理区划„„„„„„„„„„„„„„„„„„„„„„„„„„74.1.1浑善达克沙地综合治理区„„„„„„„„„„„„„„„„„„„„74.1.2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区„„„„„„„„„„„„„„„„„„„„„74.1.3北部低山丘陵水土保持区„„„„„„„„„„„„„„„„„„„„84.1.4南部低山黄土丘陵水土保持区„„„„„„„„„„„„„„„„„„84.1.5大兴安岭七老图山地水源涵养区„„„„„„„„„„„„„„„„„84.1.6城镇环境保护区„„„„„„„„„„„„„„„„„„„„„„„„84.2旅游可持续开发、景区环境保护及措施„„„„„„„„„„„„„„„84.2.1对旅游管理者提出的要求„„„„„„„„„„„„„„„„„„„„84.2.2对于相关环境规划行动的要求„„„„„„„„„„„„„„„„„„94.2.3对游客、旅游从业人员等进行环保意识教育的要求„„„„„„„„„94.2.4环境保护措施„„„„„„„„„„„„„„„„„„„„„„„„„10
摘要
赤峰市旅游资源是内蒙古自治区旅游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资源类型与禀赋在全区占有极为突出的地位。从优良级资源数量分析,赤峰市及赤峰市各旗县优良级资源数量远高出全区其它盟市及旗县
【关键字】
赤峰市、旅游资源、红山文化
赤峰市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
1赤峰市基本概况
赤峰,内蒙古自治区下辖的地级市。旧内蒙古昭乌达盟。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与辽宁省朝阳市、河北省承德市毗邻。三市曾组成热河省。
1.1自然状况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东部,因城区东北角有一座赭红色的山峰而得名。东与通辽市毗邻,东南与辽宁省朝阳市接壤,西南与河北省承德市交界,西北与锡林郭勒盟相连,地理坐标为北纬41°17’—45°24’东经116°21’~120°58’之间。
赤峰市地处燕山北麓、大兴安岭南段与内蒙古高平原向辽河平原的过渡地带。全市总面积90275平方公里,东西最宽375公里,南北最长457.5公里。辖红山区、松山区、元宝山区、巴林左旗、巴林右旗、阿鲁科尔沁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敖汉旗、克什克腾旗、林西县、宁城县,3区7旗2县,有蒙古、汉、回、满等30个民族,总人口460万,其中蒙古族人口82万。赤峰地区战国时期属东胡。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置赤峰县,光绪三十二年(1906)升为直隶州。1946年热北专署改为昭乌达盟。1956年将原热省辖部分旗县
2并入昭乌达盟划属内蒙古自治区。1983年撤销昭乌达盟,设立赤峰市,实行市管县体制。
赤峰市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俱全。既有崇山峻岭,又有河谷平川:既有浩瀚的沙地,又有广袤无垠的天然森林、草原和肥沃的良田。地处大兴安岭南段和燕山北麓山地,分布在西拉木伦河南北与老哈河流域广大地区,呈三面环山,西高东低,多山多丘陵的地貌特征。山地约占全市总面积的42%;丘陵约占24%;高平原约占9%;平原约占25%。大体分为四个地形区:北部山地丘陵区;南部山地丘陵区;西部高平原区;东部平原区,海拔高300-2000米。东部在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汇流处大兴三角地区,海拔高不足300米,为全市地势最低地带;西部克旗、郊区和河北省围场县交界处的大光顶子山,海拔高2067米,为全市第一高峰。主要山脉有兴安岭南段,努鲁儿虎和七老图三条山脉。
1.2人文状况
赤峰市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现已发现古人类文化遗址6,800多处。有史文明以后,赤峰成为我国北方各少数民族活动的中心,是草原青铜文化和契丹,辽文化的发祥地。早在8000年至4000年前,赤峰地区就创造了兴隆洼、赵宝沟、红山、富河、小河沿、夏家店下层等古文化。进入夏朝以来,先后为东胡、匈奴、鲜卑诸民族的繁衍生息场所。西周战国时期,东胡族在赤峰创造了夏家店上层文化,燕国在此设置右北平郡治所,魏晋鲜卑建牙帐于老哈河中游的紫蒙州,唐时饶乐都督府和松漠都督府。辽代创造了空前的辉煌,建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历时200多年。元时,归属辽阳行省和中书省。清代归属昭乌达、卓索图两盟,设乌兰哈达通判厅和通领衙门。
8000年前,古老的兴隆洼人在这里建起了规模宏大的古村落,被专家称为“华夏第一村”,播撒下了人类文明的第一颗火种;5000年前,红山文化在这里发祥,主要标志物就是出土的大型玉龙,被誉为“中华第一龙”;1000年前,契丹族在这里创立了雄峙万里的大辽王朝,建起了“中国草原第一都”;300年前,这里建起了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清代蒙古亲王府——喀喇沁亲王府。这里有中国体量最大的古塔——大明塔;有大兴安岭最高峰——黄岗峰;有距北京最近最美的草原——乌兰布统草原(420公里);有全国唯一的军马场——红山军马场;有世界上唯一的原始沙地云杉林——白音敖包沙地云杉林;有世界上最窄的河流——耗来河。草原、沙漠、冰臼、石林、温泉等自然资源和红山文化、草原青铜文化、契丹、辽文化、蒙元文化等人文资源富集,发展旅游业条件得天独厚。赤峰地处东北与华北经济区的结合部,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位置独特,交通便利,很容易接受北京、天津、
3沈阳、大连等几个中心城市的辐射。
2赤峰市旅游资源的结构与分布
赤峰市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种类齐全,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是举世闻名的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的发祥地。现有各类历史文化遗址68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
根据景区资源类型及主导产品性质,划分七种类型景区。(1)湖泊类景区:克旗达里诺尔湖、敖汉小河沿水乡风光旅游区、翁旗红山湖、阿旗巴彦花水库、松山二道河子水库、平地松林八百里
(2)温泉类景区:克旗热水、宁城热水、敖汉林家地
(3)历史文化类景区:赤峰红山文化遗址、左旗辽文化旅游区、宁城辽中京旅游区、喀旗喀喇沁王府、敖汉兴隆洼景区
(4)宗教建筑类景区:喀旗龙泉寺、右旗荟福寺(东大庙)、翁旗梵宗寺(北大庙)
(5)地质地貌类景区:克旗阿斯哈图石林、克旗青山冰臼公园、喀旗马鞍山国家森林公园、喀旗月牙山珍珠溶洞
(6)森林生态类景区:克旗黄岗梁国家森林公园、喀旗旺业甸国家森林公园、宁城黑里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敖汉大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阿旗罕山森林公园、右旗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7)综合性旅游景区:克旗乌兰布统草原旅游区、克旗贡格尔草原旅游区、右旗巴林草原民俗旅游区、翁旗沙湖旅游度假区
4赤峰市将旅游资源整体规划,创建“一心、四区”内部旅游空间格局。“一心”指赤峰市域范围内的综合旅游服务中心区,包括红山区、松山区和元宝山区。“四区”指西部草原生态奇观旅游区;北部契丹•辽文化旅游区;中部沙湖、湿地、古文化旅游区和南部综合旅游片区。
3赤峰市旅游业面对的主要问题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2.7强化旅游投入力度,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遵循旅游经济独特的发展规律,多渠道、多形式加大旅游投入,加快实现由大投入小产出向小投入大产业、不投入也产出的阶段转变,大力提高旅游产业的投入产出水平。目前,张家界市缺少
四、五星级功能配套的宾馆,缺少高尔夫球、网球和游泳池等配套体育场馆及综合性的文化娱乐场所,正在组织策划中的飞机场扩建、火车站升级改造、张常高速公路、张罗公路、张清公路二期、峪园公路等以及按“全面净化、重点绿化、主街道亮化、整体美化”标准规划的城市“东建西扩”、城市中心广场、旧城改造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都将在短期内上马,这是加快本市旅游发展的必然。这些建设项目需要大量资金,而张家界是“老、少、边、山、穷”地区,建市晚,底子薄,但起点高、发展快,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自身的积累是不现实的。作为湖南旅游产业的龙头,要积极争取国家、省里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结合,引进内资外资并举,做到“项目要成熟、政策要到位、环境要优化”,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