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调查和处置工作制度

一、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展流行病学或执法调查核实,尽快初步判断(包括传染源或危害源、传播途径或危害途径、高危人群及主要危险因素)等,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控制事件危害

二、根据事件的性质,迅速组织现场调查;充分准备现场调查所需资料、物品,处置人员各司其职,相互协作

三、收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动态与控制措施相关信息,对现场调查与处置工作,并及时上报

四、根据调查分析结果,进一步完善现场调查、修订或调整预防控制措施

五、及时报告或反馈调查处置的进展,做好与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流与沟通,积极配合和协助其他部门开展工作

六、现场工作必须服从统一指挥

第二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制度

一、应急预案启动制度

(1)医院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公众健康的程度、受事件影响的范围等,遵循分级响应的原则,启动应急预案,作出响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2)预警级别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重)、Ⅳ(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3)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权限、危害程度和紧急程度,发布、调整和解除预警信息。

(4)预警信息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预警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单位等。

二、现场医疗救援制度

(1)遵循“平战结合,常备不懈”的原则,加强突公共事件救援工作的组织和队伍建设,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技术研究,保证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2)强化应急现场检伤分类工作,到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现场,首先对伤病者进行及时有效有检查、处置,根据现场检伤结果将伤病者分为四类,标示不同的醒目颜色,分别为:危重患者,标红色,优先处置;重症患者,标黄色,次优先处置;轻症患者,标绿色,延期处置;濒死或死亡者,标黑色,可暂缓处置。

(3)现场医疗救援,包括抢险救护(将伤员从危险的环境中解救出来)、现场急救(对危重伤病员立即进行现场救治)、伤病员转动(及时、安全、合理地疏散到有条件的医院)等。

(4)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求援知识普及工作,做好宣传资料的提供和师资培训工作。在广泛普及医疗求援知识的基础上,逐步经过培训和演练提高其自救、互救能力。

第三篇: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处置制度专题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处置制度

本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预案制定。

1、值班人员接到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后,应详细了解并记录以下情况:

(1)报告者姓名、工作单位、职务(职称)、联系电话、详细地址、报告时间等。

(2)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波及范围以及事故发生经过。

(3)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与特征。

(4)病人数量及分布特征。

(5)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存在问题和困难等。

2、报告院长,由院长决定在2小时之内报告区疾控中心和县卫生局,并立即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3、携带必要的急救药品和采样工具、调查表格等初步进行现场调查和处理。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采取隔离、医学观察等措施,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伤者进行急救,及时转诊,书写医学记录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

4、协助疾控机构对本辖区病人、疑似病人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收集和提供病人、密切接触者、其他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相关信息。

5、协助疾控机构开展传染病接触者或其他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追踪、查找;对集中或居家医学观察者提供必要的基本医疗和预防服务

6、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对原因比较明确的,可在进行上述调查的同时,对现场采取应急控毒、污染因素的措施,特大及影响范围广的疫情或污染中毒事故应视情况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疫区封锁、人员疏散方案。经批准后组织实施;并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情况,争取配合和支持。

7、做好医疗机构内现场控制、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和污水的处理工作。协助疾控或卫生监督机构对被污染的场所进行卫生处理。

8、协助开展应急接种、预防性服药、应急药品和防护用品分发

9、据辖区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和特点,开展相关知识技能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10、乡镇卫生院应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主要包括一次性隔离衣、口罩等,以及必要的一次性防护用品和消杀药械,并按照用品保质期要求及时更换

11、配合区疾控中心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12、事件完毕后进行总结评估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定义是指一定时间内(通常是指2周内),在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如同一个医疗机构、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3例及以上相同临床表现,经县级及以上医院组织专家会诊,不能诊断或解释病因,有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发生的疾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具有临床表现相似性、发病人群聚集性、流行病学关联性、健康损害严重性的特点。这类疾病可能是传染病(包括新发传染病)、中毒或其他未知因素引起的疾病。传染病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暴发往往通过共同的传播途径感染或由共同的传染源所引起。

第四篇: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枣阳市鹿头镇吉河中学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一、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等级确认与划分

根据〈国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结合教育行政部门空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按严重程度,从高至低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一)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

1、学校发生肺鼠疫、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新传染病以及我国已经消灭的传染病等达到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

2、学校实验室保存的烈性病菌株、毒株、毒种等丢失;

3、发生在学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

1、学校集体性食物中毒,一次中毒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及以上死亡病例;

2、学校发生肺鼠疫、肺炭疽,腺鼠疫,霍乱等传染病病例、发病人数以及疫情波及范围达到市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

3、学校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4、乙类、丙类传染病短期内爆发流行,发病人数及疫情波及范围达到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

5、群体性不明原因扩散到县(市)县以外学校;

6、因预防搁或预防性服药造成人员死亡;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五、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演练,每年应根据情况组织一次应急演练

六、防保科及其业务科室应主动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和后续调查工作,相关科室应积极予以配合

七、实行24小时疫情值班制度,值班人员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时,要详细询问疫情和事故发生情况,认真做好疫情记录,并立即向分管领导和应急管理职能科室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