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效提升国家粮食安全能力的思考与对策建议

关于有效提升国家粮食安全能力的思考

与对策建议

南充市粮食局局长杨明君

2006年9月至今,国际粮价飙升、国内粮价持续大幅上涨,带动了新一轮的价格普涨,日益严峻的“粮荒”使许多贫穷国家民众面临饥饿威胁,不少国家也因此面临社会动荡的风险,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粮食安全问题再一次成为了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话题,事实再一次充分证明了“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稳天下安”的重要性、正确性、长久性。因此,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粮情出发,对待国家的粮食安全,一定要居安思危,处丰虑歉,保持清醒头脑,怀有忧患意识,这绝不是把粮食安全问题扩大化,而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必须长期正视的困难与挑战。当前,粮食安全面临新的变化、存在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冷静思考、重新审势,积极探索新对策,才能有效提升国家粮食安全能力,确保粮油流通规范有序、宏观调控有力、市场保障有效,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一、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新变化

进入“十一五”时期以后,我国粮食形势继续保持良好局面,粮食产量增加,供应充足,市场稳定,为支撑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我们也要看到当前出现的一些新变化:

1

(一)粮食供求进入新时期。自1993年全国粮食市场第一次放开到2004年重新全面放开,政策几经调整,终于走上市场化改革的新阶段。市场放开后,这几年我国粮食供求总量大体在9800亿斤至10000亿斤之间,实现基本平衡。这几年总供给赶不上总需求的增长,供需出现一些缺口,主要靠挖库存和适当增加进口解决。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供求矛盾出现偏松的时期已经过去,事实上已进入紧平衡的阶段。

(二)粮食生产面临新周期。在1998年粮食生产达到一万亿斤高峰以后,本世纪初逐步下降,2003年最低降到8600多亿斤。从2004年开始,中央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惠农政策,粮食产量逐步回升,2007年达到10030亿斤,四年共增产1296亿斤,平均每年增产324亿斤,这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从过去的经验看,往往在增产高峰以后出现波动,产量下滑,以此推算,今年明年有可能出现粮食产量曲线开始下降的现象,进入一个新的生产周期。

(三)粮食价格水平上升到新消费期。从2006年9月起,世界粮价一直呈上升势头,保持在高位运行。到2007年末,国际市场小麦价格飞涨112%;大豆飙升75.1%;玉米猛升47.3%;大米上扬3.1%。今年头两个月,世界粮食价格又上涨了9%。国际粮价飙升我国粮价和粮食安全产生了明显的冲击,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月份国内粮食价格同比上涨5.7%,2月份上涨6%,相对于国际粮食价格,我国粮价上涨表现出温和性、合理性、结构性和可控性的特点,粮价涨幅仍在合理区间内。由于土地资源有限、种粮成本增加、供给增长缓慢、消费涨势迅猛,加之经济持续发展、生活水

2平提高,粮食价格已由低位运行向中高位过渡,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平台,也预示着低价食品消费时代的结束。

(四)粮食企业改制重组试行期。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过程中,全国粮食职工下岗分流xxx万人。国有粮食企业正处在改制重组的紧要关头,多种经济成份的企业也还在积累力量。为计划经济服务的旧的运行体制结束了,但新的粮食流通服务体系还在不断健全完善中,这是粮油供求必须解决的任务。企业改制的关键是要重新整合各种资源,构建起新型的粮食流通服务网络,以确保在新形势下粮食流通的良性循环,正常运转,送到千家万户手中,而不是变卖资产,一改了之。当前既要健全完善市场条件下新的粮食流通体系,又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难度相当大。

(五)全球粮食生产处于波动期。纵观世界粮食形势,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粮食产量在19亿吨至20亿吨之间已经徘徊了几年,全球粮食的贸易在2.5—2.6亿吨之间波动已有十多年,而大米贸易量仅占其中1/10。国际市场上回旋余地并不大,想主要依靠进口粮食或到国外去垦荒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不现实的。

同时,我国是世界上人均耕地和水资源较为稀缺的国家之一,这使我国农产品的供给在先天环节上便具有较大压力,加上后天基础设施脆弱,生产力水平也不高,其压力也就更为明显。粮食安全方面的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土地边际效益递减。今后我国粮食供给的增长是在粮食单产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基础上的再提

3高,这其中的难度会愈来愈大。随着我国粮食单产逐步接近甚至超出产出边界,土地的“边际收益递减”现象变得强烈起来。如果没有新技术尤其是品种技术的突破,我国粮食生产水平的提高将会愈来愈慢,其艰巨程度也会愈来愈大。

二是耕地面积急剧减少。我国粮食生产的外部环境也正在日益出现危机。各种自然灾害,包括病、虫、旱、涝、雹等频繁发生,殃及相当一部分农田,严重影响到粮食增产的前景。粮食生产的总体生态环境也趋向恶化,土壤沙化、盐碱化以及工业三废都影响到粮食的增产和品质的改变。另外水的后备资源短缺,以及科技力量薄弱,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缓慢等也构成影响粮食生产的外部环境限制因素。据预测,在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我国北方干旱区缺水量达xxx至xxx亿立方米。我国耕地面积特别是粮食种植面积逐年不断减少,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严重的抛荒现象。据披露,在某省xxx多个县、市中,有xx%的县市放弃的耕地面积超过6%。另外,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和超大规模的工业园区(集中区)的兴起,必然以家用耕地的非农业化为代价。据预测,我国如有二分之一的农民“农转非”,将有x亿亩以上农用地同时“农转非”;而目前可供开垦的土地资源只有两亿多亩,且几乎都分布在开垦难度大的地区。再加上生态环境的超负荷承载,至使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盐碱化致使大量草原和耕地被毁,酸雨、水污染、草原退化、森林遭破坏等都引起耕地大量减少。

4三是饮食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种什么吃什么”的传统观念逐步被打破,现在讲究的是吃营养、吃高档,粮食的生产、消费品种结构矛盾逐渐突出,粮食的转化(养殖、加工、酿造、生物能源等)耗费、损失愈来愈大,供需缺口将增大。今后几年国家粮食安全将处在一个新的考验期。粮食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商品,在粮食安全上决不能出任何问题,这是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政治任务,决不能掉以轻心。当然,并不是说,当前粮食安全就会出现什么问题,因为国家的储备粮是充足的,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达到了新高,有较为雄厚的物资基础,完全可以应付各种紧急状况。但是,必须看到,由于我们耕地的递减,水资源的不足,主产区积极性不高等等,如果再遇到较重的自然灾害或其它突发事件,就会产生极大的冲击波,对国家粮食安全形成威胁,对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二、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新问题

(一)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积极性不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我国粮食综合生产力的提高和供应能力的改善。我国权威机构警告,农民种粮积极性持续下降。随着可供选择余地的扩大,农民对于粮食生产的热情已日趋下降。粮食生产作为一项弱势产业,其劳动产出率比较低,投入多而经济效益不高,所以除了少数种粮大户以外,欲通过粮食价格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作用不明显。由于工农产品比价不合理和农业生产收益过低,使得农民愈来愈普遍感到种田“不划算”,因而我国农村中大批有较高文化和素质较好的青、

5中年劳力纷纷离开土地流入城市;而留在耕地上的多是素质相对较差的劳动力,农业劳动力的结构性素质下降和老龄化趋势加大了粮食增产技术推广难度,结果导致土地经营不力,耕地抛荒严重。国务院提出了耕地要保住18亿亩这条红线,并采取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这是必要的。但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种粮农民的积极性仍然不高,对稳定粮食生产不利。此外,多年来主产区为粮食生产供给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其效益甚微,对抓粮食感到吃亏、有怨言,积极性不高,目前粮食的调出省,已由九十年代的xx个减少为xx个左右,将来会难以为继。因此,不仅要给种粮农民以应得的利益,而且要考虑从财政上给这些主产地、县以更大的实惠,才能使粮食生产得到可靠的保证。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第七,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政策激励扶持体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立足国内发展粮食生产,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加大“三农”和粮食生产力度,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粮油生产稳定发展,夯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千方百计引导和鼓励农民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保障粮食供求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安全。按照适合国情、着眼长远、逐步增加、健全机制的原则,坚持和完善粮食支持保护和补贴制度,加大对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补贴力度,认真落实好国务院扶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十项措施。根据保障粮食供给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需要,统筹研究粮食补贴政策。根据粮食产销格局的变化,进一步完善粮食风险基金政策,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稳定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的粮食自给水平。还应研究制订限制粮食出口、增加粮食进口补贴、限制粮食用于转化能源的政策措施,真正建立起长效、长久的扶持激励机制,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改革开放30年,我们在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有过深刻的教训和沉重的代价。面对新的、多变的粮食形势,我们应当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举

14一反三,标本兼治,坚持改革创新,在解决中国十三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上走出一条新路,把国家粮食安全这篇大文章做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构建和谐社会、为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