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论述主要有六大要点和十句体会

学习体会:深刻领会习近平同志新闻舆

论工作的重要论述

深刻领会习近平同志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1]深刻领会习近平同志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要把正确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承担起新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

一、准确把握新闻媒体的意识形态属性与职责性质定位

xx年2月19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党的新闻舆论媒体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都要增强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都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2]这一论述清晰阐明了党性原则的深刻内涵、有力指出了践行这一原则的实践方法。

回顾习近平同志在各个不同时期对新闻媒体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党性原则的讲话,可以发现,这些论述都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和时代特征。

xx年12月24日,他在浙江省新闻单位负责人座谈会上发表讲话说,“新闻舆论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宣传一旦出了问题,舆论工具一旦不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中,不按照党和人民的意志、利益进行舆论导向,就会带来严重的危害和巨大的损失。”[3]xx年7月18日,他在浙江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大省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新闻媒体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质,要确保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不能变,党管媒体不能变,党管干部不能变,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变。”[4]

xx年8月4日,他在浙江省委新闻宣传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闻的党性原则,是发展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是我们党代表和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本质要求。”“在当前,强调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随后列举在社会上和部分新闻从业者中流行的一些西方新闻观念——“新闻报道仅仅是真实反映客观事实、新闻游离于意识形态之外”“新闻媒体要成为‘社会公器’、成为‘第四权力’”“鼓吹所谓的新闻自由、反对新闻管理”——明确指出其“实质是要否定新闻的党性原则,否定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否定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其最终目的,是要搞乱人们的思想,搞垮我们的党和国家”。[5]xx年1月26日,他在看望人民日报社和新华社驻浙编辑记者时强调“任何新闻宣传都是为一定的党派和社会团体服务的,都是他们经济政治利益的集中反映……新闻宣传讲政治,就是要集中反映所处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就是要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6]

xx年12月25日,他在视察解放军报社时的讲话中再次强调,要强化政治意识、政权意识、阵地意识,勇于举旗帜、打头阵、当先锋,当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生力军。要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严格落实政治家办报要求,确保新闻宣传工作的领导权始终掌握在对党忠诚可靠的人手中。[7]

习近平同志的这些论述是一贯的、统一的,是旗帜鲜明、毫不含糊的,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西方资产阶级新闻观划清了界限。当下,一些媒体从业者不敢提、不愿提“意识形态”和媒体的“党性”原则,而更多把所谓“普世价值”“新闻自由”放在嘴边。事实上,西方新闻界信奉的种种价值理念有其特殊的历史和语境——它建立在国家与社会的两分法、以及政府与公众相对立的假设之上,寄希望于以经济自由保证政治独立、以从业者的行业自治和伦理约束以及推动社会进步的道德理想来为“服务公众”的价值目标提供支撑。其现实困境在于,它既不可能摆脱经济上市场逻辑的支配,从而走向媒体寡头的话语垄断,也不能完全独立于政府之外,最终难逃金钱和权势的合谋。其实质仍然是以少数人的自由代替多数人的自由,以表面上的多样掩盖事实上的一元。

无论承认与否,“意识形态”属性始终是新闻媒体的第一属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西方资产阶级新闻观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敢不敢于正视媒体的这一意识形态属性,能不能真心实意地站在最大多数人的立场之上,愿不愿意自觉成为人民的、以及体现人民根本利益的党的喉舌。

二、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确保新闻媒体成为党和人民的喉舌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8]

在不同场合的论述中,习近平同志不仅鲜明提出、反复强调新闻媒体的党性原则,并且针对一些所谓的“敏感”话题和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模糊认识,直截了当地阐明观点、澄清误区,对如何落实这一根本原则指出了具体途径。

首先,在思想认识上,必须加深对党性和人民性关系的认识。

党性和人民性都是整体性的政治概念,党性是从全党而言的,人民性也是从全体人民而言的,不能简单从某一级党组织、某一部分党员、某一个党员来理解党性,也不能简单从某一个阶层、某部分群众、某一个具体人来理解人民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

一是党性与人民性从来就是一致的、统一的。xx年8月19日,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9]xx年2月19日,他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媒体的所有工作,“都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10]

二是党性包含着人民性的深刻内涵。1989年5月,他在福建省宁德地区新闻工作会议上提到,“我们强调的党性,包含着人民性的深刻内涵。我们党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党,她没有独立于人民利益的自身利益。”“我们党既代表人民的眼前利益,也代表人民的长远利益;既代表人民的局部利益,也代表人民的全局利益。”[11]在根本上,由于党所代表的是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党性正是人民性最根本、最集中的体现。

三是新闻工作者应该成为党和人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新闻媒体党性与人民性的一致和统一并不代表党和作为具体团体、阶层而存在的群众之间在对所有问题和事物的看法上天然就是相同的。习近平同志指出,在实践中,“新闻工作者应该更多地起到渠道和桥梁的作用,长期地、耐心地、孜孜不倦地向人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解释党对事物的主张和看法,让人民了解党和国家的大事,使党的看法、主张化为人民群众自觉自愿的行动。”[12]

其次,在实际行动上,坚持党性原则要增强“看齐意识”“责任意识”。

如何将党性原则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习近平同志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媒体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都要增强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13]要自觉向党中央看齐,自觉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自觉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

1989年5月,他在福建宁德地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新闻工作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论在何时何地,都要对党和人民负责,对改革开放的事业负责。”[14]xx年,他在浙江省委新闻宣传工作座谈会上再次强调,新闻宣传的党性原则决定了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新闻工作者要“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极端认真、极端负责,决不能因为我们工作上的疏忽和不慎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损失。”[15]xx年8月19日,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宣传思想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职责,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16]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善于运用新闻推动工作,重在强化与人民的联系。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地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曾经指出,“善于运用新闻推动工作,实际上是一种领导水平和现代工作方法的表现。”[34]他认为,领导者与人民的联系不外乎是两种形式,一种是神秘化,一种是公开化。运用新闻推动工作,把党委政府各项重要工作公开化、透明化,既能增进人民对于党和政府的信任,也能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更有效地推进各项改革建设。

善于运用新闻推动工作,就要做好有针对性的舆论引导。在社会深刻变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条件下,各种社会矛盾相互叠加、集中呈现。因此,一方面,“新闻媒介要及时、准确地传递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捕捉和反映方针、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促使各级党组织、政府及时修正偏差,使改革少走弯路,更加健康地发展”;[35]另一方面,“对于群众中存在的某些模糊的认识,新闻媒介要加以引导,缓解矛盾,沟通党、政府与人民之间,这一部分人民群众与那一部分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增进人们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36]要让我们设置的议题成为引导社会舆论的话题,而不是被社会舆论牵着鼻子走。

善于运用新闻推动工作,就要建设性地开展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推动工作深入开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习近平同志指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应欢迎新闻工作者报喜也报忧,拿起舆论监督武器,对自己工作中的问题和各种腐败现象进行揭露批评”。[37]xx年2月19日,他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38]早在1989年5月,他在福建宁德地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对如何运用舆论监督武器做出过详细论述:“舆论监督的出发点应该是积极的、建设性的。监督的重点应该针对那些严重违反党和国家重大政策以及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重大问题,要抓典型事件。揭发的事实,务求准确。涉及党的一级组织和政府的批评,要持慎重态度,不能先入为主。要深入调查,多方听取意见,得出合乎事实的结论。特别要注意不应把批评的矛头对准那些群众有意见而我们工作中因限于目前条件、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上。要让人民知道,党和政府正在采取措施,克服困难,解决问题。”[39]习近平同志这段关于何为“积极的、建设性的”舆论监督的论述,值得每位新闻从业者认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