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管理员制度在实践中的思考与研究

一、当前税收征管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自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税收征管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深化,逐步建立了“以纳税申报和优质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征管模式。多年来,这种征管模式在组织税收收入,加强税收征管,优化纳税服务,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是,近几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税收征管工作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和矛盾,特别是在税源管理方面存在着对纳税人户籍不清、经营状况不明、纳税信息失真,税源管理不精不细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上述征管模式下客观上没有处理好管事与管户的关系,税务管理人员只管事不管户,不能及时掌握纳税人的动态信息,造成管事与管户严重脱节。因此,国家税务总局适时提出了新型的税收管理员制度,它既是对传统的税务专管员制度的扬弃,又是对现行税源管理责任人制度的深化和完善。目的是加强税源管理,切实解决“疏于管理,谈化责任”问题。所以积极推行和探索税收管理员制度是一件迫切而又十分有意义事情。

二、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几点做法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二分局是税收收入最高的分局,其辖区内包含县、区、镇级税收管理。根据税源管理的需要和纳税人的实际情况,该局打破区域划片管理的模式,按照属地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合理确定分类管理的方法和标准。一是根据内部机构设置特点,结合纳税信誉等级制度,把管户分为三个级别:对非常户、漏征漏管户和一次性工程税收、房地产开发税收以及重点骨干企业实行一级管理,主要由评估组负责;其它所得税查帐、核率征收户、所得税国税管理户实行二级管理,主要由管理组负责;对定期定额户(含集体)实行三级管理,主要有个体组负责。纳税人级次不同,所管理的力度、手段和内容各异。二是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分局根据各自的业务素质、工作能力和年龄结构,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合理安排管理户数。分局中层以上人员主要负责纳税大户、骨干企业、定报企业的管理,其他人员主要以行业分类为重点,合理确定管户户数,做到各尽所能,人尽其才。

(三)“下户采集信息-登记手工台帐-实时信息维护-开展综合分析-提出征管建议”——建立纳税人综合参数体系,掌握纳税人的“活信息”,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提高了税收精细化管理程度

没有税源数据的真实、准确、及时、连续和完整作基础,就无法实现税收管理的精细化。基础信息失真,连续性差;户籍不清,经营情况不明等问题,已成为制约税收征管质量提升的“瓶颈”。分局采用管事与管户、信息化与手工台帐相结合的办法,切实解决目前税源管理所面临的被动局面。一是通过税收管理员定期下户管事,到实地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涉税信息资料和原始数据,通过手工台帐登记,建立纳税人综合参数体系,包括:纳税人基础信息、固定税源状况、生产经营及财务状况、企业近几年成本、税负率及同行业对比情况等;二是通过手工登记信息与机内信息进行核对,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维护和修改,各项机内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得到了大大提高。该局通过对首批200多户企业信息进行登记核对,修改信息1000多条,特别是老城区企业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