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税局行业管理的经验做法

××市国税二分局重点抓了化学原料及制品行业的管理模型建设,打好“税源监控、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组合拳,不断拓展行业税源管理深度,取得了明显成效。2008年化学原料及制品行业销售收入89861万元,入库增值税3897万元,同比增长334.71%,行业综合税收负担率由2007年的2.31%提升到2008年的4.43%,实现了创建一个模型、规范一个行业、提升一个行业的预期目标。

一、完善数据管理,夯实行业管理基石

分局辖区内共有化学原料及制品行业企业35户。针对catais2.0系统中部分企业登记信息不实、不完整、行业鉴定不准确、行业维护不及时等问题,分局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对进机信息进行了全面的修正性维护,确保基础数据质量。一是抓登记。做好与工商、地税等部门的涉税信息交换、比对,排查疑点信息。二是抓巡查。适时开展行业税源互查,强化日常实地巡查,严格做好开业、变更、注销等工作的管理。对于信息比对中发现的疑点信息,责成相关责任区、责任人逐一巡查落实,消除管理盲区。三是抓维护。所有的疑点信息、异常信息在调查核实后立即在catais2.0系统内修改维护。通过调查核实共进行信息维护7户21次,提高了信息的准确率。四是抓归档。修订完善分局资料档案管理办法,按时保质移送纳税人资料,加强企业户籍资料的“一户式”管理。

二、组织行业调查,找准行业管理薄弱环节

4月份,分局组织对辖区内所有化学原料及制品行业企业进行全面调查摸底,掌握每家企业的生产设备、工艺流程、工人人数、厂房面积、投入产出、能源耗用等尽可能多的涉税信息。

通过调查基本掌握了化学原料及制品行业的特点及随之产生的管理难点。总的来说,分局辖区内的化学原料及制品企业多为新办企业,投资较大,基建周期较长;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复杂,生产过程无法直观反映;产品组成材料较多,联副产品相对较多;在产品难以用数量反映,成本费用在产品、完工产品之间进行分摊的难度较大。这些都给该行业的税收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一些税收管理员对化工生产企业的工艺流程了解不够,记录不清,对工艺流程中产生的副产品了解甚少,致使行业管理不精、不透、不实。一些企业采取将设备维修费用申报进项抵扣、将非正常报废存货直接进入成本、不将耗用的原辅材料进项转出、多结转原材料成本、虚列工资、虚列预提费用、接受虚开、代开专用发票、多抵扣进项税额、现金交易账外循环、人为调节税款所属期等方法偷漏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2008年我们根据辖区化工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程度实行了分类管理,按季实行核查分析。一是对核算规范的规模企业,着重以案头审核纳税人报送的申报资料为基础,从纵向方面梳理相关纳税人的营业收入、成本费用、资金往来、存货等信息。对纳税申报表及附报资料进行全方位案头分析,从中发现疑点。二是对核算不够规范的中小企业根据分局制订的数据模型以实地核查为重点

在纳税评估中,我们坚持做到“三必评”。即低于行业税负预警下限的必评,与同期税负比较波动较大的必评,税负以及企业主要涉税指标出现异常变化的必评。评估过程中,我们综合运用行业税负对比、能耗对比、投入产出对比等方法。在行业税负对比法中,我们关注季节性因素、政策性因素、价格因素以及相关特殊情况对企业税负的影响。在能耗对比法、投入产出对比法中,我们根据纳税人能源、动力的生产耗用情况以及实际投入原材料、辅助材料、包装物等的数量,分别利用单位产品能耗定额、投入产出率(定额)测算出纳税人实际生产、销售数量,并与纳税人申报信息进行比对分析。如果测算的销售额明显大于申报的销售额的,着重分析是否存在隐瞒产量,少计销售收入的可能;如果测算的销售额明显小于申报的销售额的,着重分析是否存在代开专用发票的可能;如果测算出来的产品产量与纳税人账面产量差异较大,则考虑是否存在虚增进项,虚假库存的现象。

一年来,分局共组织化学原料及制品行业纳税评估30户(次),调减留抵6.83万元,补缴增值税32.16万元,加收滞纳金1.04万元;补(抵)缴企业所得税12.49万元,调减亏损额84.6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