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地税局纳税服务科科长述职报告

尊敬的市考评组领导、

同志们:

按照市政府年度考核工作的要求,下面我对20**年工作进行述职。

20**年,我在纳税服务科负责全科工作,带领科里2名同志按照“一个确保、两个提高”的总体要求,以全力推进税收管理转型升级、构建和谐地税为目标,以办税服务厅标准化建设为核心,以信息化办税为支撑,以建立专业化服务队伍为保障,以第三方评价为监督,不断加强和完善纳税服务体系建设。为促进我市纳税服务工作整体推进作出了一定贡献。具体做了一下几点工作:

一、进一步健全纳税服务体系建设

我们针对纳税服务制度繁多执行难、服务设施载体标准统一难、监督评价意见征集难等问题,一是完善制度建设。制定了《xx市地税系统领导办税服务实践制度》。将原来零散、难以全面执行的制度进行了合并规范并严格考核,明确规定了不同层级领导落实制度的执行时间、工作职责和违规责任,使领导办税服务制度得到了较好的执行和落实;出台了《xx市地方税务系统办税服务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试行)》,涵盖公共安全、事故灾害、信息网络的突发事件,按事态程度实行从市局领导至分局分管局长“三级应急响应”,规定了不同事件的应急处置方法和责任人,并对办税服务厅税干和有关负责人进行了专题培训,做到了防患于未然。二是再造服务流程,统一服务规范。开展纳税服务需求分析利用。通过互联网开展纳税人服务需求调查。摸清了纳税人在简化办税程序、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等方面的需求,为进一步改进纳税服务工作明确了方向;明确界定岗责,再造服务流程。结合税源专业化管理,按照“充分授权、简化程序”的原则,重新界定了办税服务厅职责。提升了办税服务厅地位,扩大了办税服务厅的岗责,减少了内部流转程序;推行“办税事项回单制”。按照“窗口受理、后台审核、内部传递、限时办理、窗口出件”的原则,严格区分依职权和依申请的办税事项,将纳税人发起的涉税事项统一归并的办税服务厅办理;办税服务厅新增了减免税审批及备案、涉税报告税务认定、税收证明开具等职责;赋予了办税服务厅一定的税收管理权限,分局权限内的报批类减免税和备案类减免税由办税服务厅一次性审核审批。三是建立纳税服务评价监督机制。年初以互联网调查、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三种形式开展纳税服务评价,纳税服务的总体满意度为96.04%;年末对税法宣传情况、咨询辅导情况、办税服务状况、权益保护状况、服务保障等各项纳税服务基础工作进行了重点调查。调查显示,纳税人和社会公众对地税机关的满意度达到了97%以上。

二、积极推进标准化办税服务厅建设

印发了《xx市地税系统关于进一步加强办税服务厅建设工作的意见》,按照“六个统一”的要求,提出了五个方面改进措施:一是明确机构设置,理顺工作关系。明确市局机关与办税服务厅的对口衔接部门。二是整合窗口功能,完善服务设施。对内外标识、办税窗口设置、功能区域划分、服务设施配备进行了统一规范。三是规范岗位职责,统一业务规程。修订办税服务厅职责,将依纳税人申请的各项服务、管理事项前移至办税服务厅统一办理。本着“谁受理,谁出件”的原则,由办税服务厅集中受理或办理纳税人各种涉税事项,通过内部运转,前台受理后台办理,为纳税人提供包括受理、承办、回复等各环节全过程的涉税服务。四是完善管理制度。重点抓好“3456”服务要求、“四个一”服务制、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一次性告知等办税服务厅工作制度的落实;科学设置“前后台”岗位,改进ab岗工作制度,非特殊情况ab岗一般在办税服务厅内部实施;推行服务厅值班长制。取消业务骨干带班制,选调业务全面、熟悉办税规程的人员担任值班长,专司纳税咨询、政策解释,处理较为复杂的办税事项。五是建立健全办税服务厅建设保障机制。建立办税服务厅硬件应急储备机制;正在通过地方政府招聘较高学历和素质的人员充实服务厅;建立轮岗交流制度。实行服务厅内各岗位间、与分局其它部门人员间定期轮岗交流;加强学习培训。邀请扬州税务学院教授开展办税服务厅礼仪与沟通技巧培训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培训,全方位提升素质。组织了2期办税服务厅全员和分管领导参加的“办税服务厅业务规范”和“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的办税服务厅职责转变”为主题的业务培训;定期开展办税服务厅“实践日”活动。市局领导和机关人员先后14次到办税服务厅进行短期工作,体验办税服务厅工作。

三、深入推进“一对一”服务纳税人活动

一是深化落实“一对一”服务工作,个性化服务更具“个性”。重新调整了“一对一”纳税服务对象,“一对一”服务对象由原来的60户增长为63户;组织召开了20余次“一对一”纳税服务对象工作座谈会和分行业的纳税辅导会议,上门辅导250余次,主动送税收政策上门,发放纳税服务指南60余本,其他税法宣传资料3000余份,发放调查问卷300余份,赢得了服务对象的热烈欢迎,提高了纳税遵从度。

二是结合局长大走访活动,拓展“一对一”服务内涵,切实解决难题。认真开展“四级局长大走访”活动,走访103纳税户,征集意见建议89条,梳理相关问题49个,已解决27个,正在解决的13个,难以解决的9个。如山南新区纳税人代开票“往返跑税”问题,经市局有关科室、新区管委会的共同协商,短时间内解决代开发票场所、设备、编码、网络、结算户等一系列问题,一站式办结所有代开发票涉税手续,切实减轻了纳税人往来奔波之苦。

三是成立专业化纳税服务团队,提升纳税服务的整体水平。结合“一对一”服务对象的特点,全系统以分局为单位成立了煤炭、电力、金融保险、房地产、建筑、邮电通讯、化工、交通运输等行业的由62人组成的专业化纳税服务团队25个,彻底改变了以往税收管理员单兵纳税服务模式,由点对点简单地咨询政策服务,到专业化团队服务,大大提升了纳税服务水平和档次。

12

20**年,在市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我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进取,团结拼搏,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一年来,我带领计财科全体同志围绕组织收入中心工作,夯实计财工作基础,深入开展税收分析,提高计财数据质量,提升财务管理和服务水平,保障税收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和征税成本的逐年下降。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依法做好组织收入协调工作。20**年,我们继续按照省局要求,建立了股所、分局(县局)和市局三级税收预测体系,以及重点税源变动情况报告制度,并加强月度预测率的考核,全市税收预测的准确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密切跟踪经济形势,确保全年地税收入与经济协调增长,努力做到税收均衡入库,以月保季、以季保年,保障了税收持续较快增长。

二、着力推进和提高税收分析工作质量一是坚持月度税收分析制度。根据每月税收收入形势以及增减变化情况,紧密跟踪地方经济运行情况,编报收入简报,二是认真开展税收调研。深入企业实地和邀请企业座谈等形式对煤炭、房地产等行业开展调研,提高对税收运行态势的判断能力,研究税收与经济关系和行业税负情况,编写了题为《我市主要煤炭企业税负比较及差异分析》,送阅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取得良好效果。省局主要领导也作出重要批示,在全省得以推广借鉴。三是分析“十一五”,展望“十二五”。我们搜集五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和税收数据,从税收增长、结构优化等方面分析我市税收形势,并根据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我市制定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对今后五年的税收收入形势予以展望,为领导决策提供有力依据。一年来,我们密切关注收入动态,月度、季度、年度税收分析的针对性得以增强,按月编报经济税收类信息,初步统计,全年完成分析报告17篇,信息报道33篇,其中23条信息被市委市政府采用。

三、完善重点税源监控工作。2010年我们进一步完善了“总局、省局、市局xx县区局”四级税源监控体系,按月对监控企业的经营情况、税收交纳情况跟踪管理,分析重点企业的增减因素及存在的税收风险、纳税异常,找出我们征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全市已有480户纳入重点税源监控范围,入库税款占地方税总额的80%以上,为全市顺利实现收入目标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加强税务经费的预算管理。抓好2010年经费预算编制。准确预测政府非税收入、其他收入和上年结余,加强项目支出预算事前论证,按照“统筹兼顾、保证重点、优化结构”的原则,在对项目支出的立项理由及预计目标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编制项目支出预算。强化预算的跟踪管理。对省局年初批复下达的预算指标,早准备,早安排,结合年度工作计划,统筹安排预算资金使用。采取适时监督、信息反馈、预算执行分析及支出进度考核等措施,强化对预算执行进度的监测,努力实现预算执行进度与时间进度同步。坚持每日适时查看一体化网上指标体系,做到时时跟踪资金动态。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三)协调配合工作。半年来,一是与伍市工业区就园区道路两侧雨污管网分流进行改造,目前已完成工程的90%,改造效果明显。二是与规划设计科就园区花桥水库的灌溉水系园区段进行疏通改造,目前正在进行,秀水段已全面改造到位,经过此次改造,花桥水库灌溉水系园区段主渠道可改变以往“肠梗阻”、“倒流”、“堵塞”等现象三是与征拆科一起就汽车产业园已征收范围界线界桩进行安放,现已全部完成,一改过去园区与村组对已征范围界线模糊的局面四是应工管委安排联系企业,我们科室今年负责联系和瑞、华润、海云冶金、泰尔厨具、攀泰、新金刚、凯兴食品等企业,和瑞、华润、海云冶金为在建企业,目前企业建设顺利,其中和瑞、海云冶金的顺利建设环境来之不易五是很好地协调配合用电,除改迁了伍金线、伍南线外,还对科锐用地前电力杆线、伍市村四组二期居民点电力杆线进行了迁移,还协调配合了园区标准厂房用电规划等工作

回顾半年来的工作,我和科室人员在思想上、学习上和工作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成长不少,但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首先在质量控制上还有待加强,今后,我们将制订工程质量责任制度;其次,在工作上,我们科室有的现场管理经验尚浅,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扬长避短,克服不足,认真学习,发奋工作,积极进取,尽快成长,把工作做得更好。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