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强税收分析工作的探讨

税收分析是税收理论和税收工作实践中被广泛应用的一个效能工具。税收分析的目的就是分析税收与经济的适应度,通过税收分析,能够准确判断税收收入形势、及时发现日常征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进一步推进税收征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进程。

一、目前我县税收分析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管理人员参与税收分析的意识不够,造成分析依据不充分。税收管理员工作在税收征管的最前沿,能够充分掌握所管辖的各行业、各部门的税源变化,但往往税收管理员或是没有深入实际调查,或是懒与动笔,或是敷衍应付,不能够为计征部门提供详尽的分析和预测的可靠依据,而计征部门对税源管理又不熟悉,与实际业务联系很少,造成税收分析缺乏准确性和科学性的现状。

(二)税收分析中“就数字论数字”现象不能揭示内在规律。有些税收分析通常是大量的数据堆砌,却缺乏产生这些数字的充分理由。这样的税收分析不能揭示组织收入工作中存在的内在的主要矛盾及问题,不能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弱化了税收的预测、指导作用。

(三)税收分析受文字分析定式的限定影响税收分析的质量。现阶段的税收分析由于思维定式的影响,存在公式化模式分析的误区,束缚了税收分析人员的创新意识,使税收分析不够深入、角度不新、内容没有深度、千篇一律,不能够准确分析出增、减收入的深层次的原因,不能充分反映某一时期税收征管工作存在的问题。

(四)税收分析中“以偏概全”影响分析质量。以个别、典型实例为根据来说明税收问题的整体状况。比如:典型的情况是在说明本地税源不足时,只举出某重点税源企业,今年税源比上年减收多少,就得出结论“本地税源严重萎缩,难以完成本年的收入任务”。等到年底超额完成收入任务时,转而又列举其他企业增收原因来说明“经济税源的发展是今年税收收入超收的根本原因”,这种只顾眼前,以偏概全,而导致前后逻辑混乱。

(五)税收分析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税收分析要求分析人员不仅要精通计会知识,而且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很强的经济理论知识、税收业务知识、计算机知识水平,还要对事物有一定的敏感性、创新性和前瞻性,而我们的计划分析人员在其中某一方面或几方面有所欠缺。

二、提高税收分析质量的几点建议

针对实际税收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一)单位领导要提高对税收分析的重视程度。特别是单位一把手要提高对税收分析的认识,更新观念,积极组织,加强调度。税收分析是为决策服务的,如果决策者不重视,就失去了搞税收分析工作的实际意义。从当前经济发展趋势看,经济运行越来越复杂,变化越来越快,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强,仅靠经验已无法正确认识经济的特性。在当今经济转轨、变革时代,税收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充分发挥税收专业技术人员对经济问题和税收问题的认识成果,决策者就可以实现更科学地决策。

(二)尽快建立“计征搭台、税政、征管参与、操作实施、计算机保障的税源监控组织体系。税收管理员要养成人人写税收分析的习惯,税收管理员应定期把自己分管行业、分管地段所辖业户的生产经营情况、税源变化情况、重大特殊因素等进行逐一详尽分析,尤其重点税源要重点分析;建立税收收入分析例会制度,由主管计征的副局长主持召开,计会、管理、税政、征管、征收、信息中心等业务部门参加;每月定期召开税收分析例会,各管理部门将税收管理员上报的分析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及时、准确的反馈分行业分税种在组织收入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进行横向分析和收入预测,计会部门充分发挥综合分析的优势,综合各管理部门的分析和预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改变计会部门原有的单独分析形式,形成纵横交错的综合计划分析体系,提高税收分析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三)税收分析要有理有据、分析透彻。注意产生增减变化的各个因素,要把税收分析与一系列影响因素联系起来,逐层次、逐环节、逐项目地进行科学、系统、综合的分析,从而保证税收计划分析的可靠性、准确性。例如:营业税是新源县县局的主体税种,建筑业是营业税的一个主要税源,并且增势强劲。在分析增长原因时,只分析今年的项目建设年,新上项目多少,而忽视了对新上项目资金来源的连锁分析,就不能达到对经济现象更深层次的分析,应该进一步从新上项目的投资增加引起银行贷款增加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从中分析出贷款促进了建筑项目的增加,建筑项目的增加促进了建筑营业税的增长,而银行贷款的增加又促使金融业的营业税增加,建筑业营业税的增长又拉动了钢铁行业的经济效益的增长。只有把各个因素联系起来分析,层层深入,才能揭示组织收入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四)税收分析要有创造性思维。这种创造性思维的特点表现为一个“新”字。分析角度要新,要充分利用人的思维创造性,多角度进行分析;分析方法要新,这就要求税收分析人员必须掌握运用多种科学分析方法,做到分析深入、认识深刻、内容丰富。在分析过程中一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扩大信息量,要积极与本地统计部门、本地行业主管部门联系,尽可能全面地掌握本地区经济和行业经济信息。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对上述信息进行有效整合,从微观、宏观、横向、纵向等多个方面对税收情况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描述、对比和分析。

三、税收分析预测工作目前存在的几种倾向性问题

(一)税收收入预测手段落后。税收收入预测需要以大量的基础数据为依据进行梳理分析测算。而这些数据虽然在统计报表和软件中可以采集,但缺乏有效的分析整理手段从这些数据中得出科学结论。同时,税收预测分析所运用的数据基本上用人工采集,人工分析,数据利用率低,准确率不高,从而影响了预测的精确度。

(二)税收分析数据来源不充足。真实、准确、完整的涉税信息是做好税收预测分析的前提和基础。目前税收预测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报表和软件,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缴税情况及税收结构进行认真分析的少,依靠纳税人自行申报来掌握税源的多。而软件中,重视了对纳税人的税务登记、纳税申报表、税款入库等数据收集,而对纳税人的财务报表、经营状况、银行存款等大量数据,基本上没有采集或采集不全,有的项目即使采集,也由于缺乏真实性而无法使用。基于这样的数据作出的分析,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无法指导税源管理工作。

(三)税收分析方法缺乏创新,内容单一。多年来,税收预测分析方法始终停留在各税种的完成对比上,对行业分析发展态势不明确,对一些重点税源发展变化态势把握不够,对一些重要增减税收因素分析不透彻,往往只看到问题的表象,只是就税收分析税收,就数字分析数字,缺乏深层次的实质性分析内容。具体表现:一是预测分析报告千篇一律,对管理决策没有价值;二是对经济、政策、征管三大因素缺乏量化分析;三是对重点税源的税源质量和变化趋势分析力度不够。

(四)收入预测准确性受计划考核影响因素较大。从计划编制原则上讲,税收计划的编制要在税收收入预测的基础上形成,但税收计划的分配与下达并不以税收收入预测为基础,而是与政府的财政预算有关;对税收计划完成情况考核的刚性,也使税收收入实际完成数更接近于税收计划,而考核收入预测准确性往往是与实际收入数相比,也迫使预测数向计划数“靠拢”,或努力使实际收入数向预测数“靠拢”,从而使税收收入的预测失去了独立性和客观性。

四、解决预测分析问题的途径及对策

(一)科学分工、分组预测。局长亲自牵头,科学分片,成立三个税收收入预测小组,每个小组每月至少深入企业一次对企业的产、供、销等生产经营状况密切跟踪,全面掌握税收收入变化的因素,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分析预测及时发现组织收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

(二)建立税源预测分析例会制度。每月月底召开例会,集体研究每个小组掌握的企业信息及分析预测结果,就纳税人户籍管理、户数变动和当月预计收入情况以及税源管理、组织收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建议进行专题汇报,再由税收计划岗对相关指标和内容进行审核和汇总,进一步拓展税收收入分析预测的深度和广度。

(三)完善社会协税制度。取得地方政府的纵向支持,加强各部门间的横向联系,建立与有关部门的联系机制,确保收入预测数据更全面。到县经贸局、发改局、工业园区等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了解全县的相关经济发展计划,到财政国库科、经建科收集资料,以各单位提供的数据为参考;不定期召开国税、地税、财政联席会议,交换信息。通过与各部门的联系,收集各部门的经济数据,以此加大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监控,使预测数据的得出更为准确、科学。

(四)健全重点税源信息采集制度。充分利用项目管理软件,加强对重点税源、项目的监控预测,着重点放在对企业的走访调研上。通过对重点税源、重点项目实地考察、纳税评估、跟踪管理、电话联系等多种方式,实行全程监控,把握工程进度,项目变化情况,摸清税源增减变化情况,防止因情况不明而影响收入预测的准确性,增加收入预测的前瞻性和准确性。

(五)建立税收预测分析人员培训机制。做好税收预测分析,人员的素质是分析工作的根本保证。因此,当务之急是建立起预测分析人员的培训机制。通过经常化的定期培训,逐步提高预测人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预测分析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进一步提高税收收入预测的准确性。同时开展经常性的经验交流,不断开拓分析思路,切实加强税收分析人才队伍建设,从而为组织收入工作赢得主动和先机。

(六)加强数据管理,不断提高税收分析预测质量。从抓税收数据质量入手,重点加强税收数据审核,每月认真开展软件内垃圾清理和审核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税收数据误差,改善税收数据质量,有效提高税收分析预测工作效率。

(七)充分应用税源预测结果。建立税收分析预测长效机制,将预测结果与税收征管、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相结合,对分析中发现的疑点和问题,以书面形式,及时反馈给各工作环节,有效预防和打击涉税违法行为。

五、税收分析取得实效

(一)促进税收增收。通过税收分析试点工作的开展,能动态的掌握我局税源的分布情况,及时采取征管措施,组织收入入库较好地完成税收任务。

(二)认识的提高。通过税收分析工作的开展,使干部认识到税收分析对组织收入、完善征管的作用,实现了各部门的信息共享,由以往的被动分析改为自觉分析。

(三)提高了税收分析质量。使税收分析报告更全面、更准确、更具体,对组织收入指导性和前瞻性更强,整合了分散于各科所的信息,实现信息共享,互通有无,形成合力。

如。伊犁兴源实业有限公司新的土地使用税标准执行后,与出租厂房的独山子钢铁厂纳税义务有争议,一直未履行纳税义务,管理部门在纳税人的争议中,税款未能及时入库。在第一季度的税收分析会中,企业所征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由政策部门对纳税人的界定给予政策支持,经过政策部门的分析和各部门充分讨论,对纳税人给予认定,

又如。新源镇镇政府新城区与房地产开发商在耕地占用税纳税人中是争议较大,甚至反映到县政府部门,后由政策部门在分析会中提出此征管薄弱环节,给税源管理部门提出征管建议,在州局一处的政策指导支持下,经分析单位共同努力,我局在2013年共征收耕地占用税2550万,是我局接管此税种后征收最好的一年。为我局顺利完成州局计划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通过税收分析工作,促使税收管理员能及时了解税源分布、增减状况,挖掘税源新的增长点。全面了解税收政策对税收收入的影响,准确地查找日常征管工作的薄弱环节和不足,有效地堵塞管理漏洞,提高税收管理的针对性。通过税收分析工作,使税收政策部门能及时了解到税收政策的执行情况,针对征管中的薄弱环节完善征管措施。

(五)通过税收分析对各税种的征管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如2013年,我局契税累计入库1663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22万元,除政策因素影响外,发现交易价格的真实性是一个征管中的薄弱环节和不规范因素,针对此问题我局制订了《二手房交易价格标准》,有效地规范了管理,同时推及房屋出租虚假合同,计税依据偏低问题,由所里内部组成评定小组,根据不同地段进行集体评定标准,征期时能规范、高效地及时征收税款,并按路段、按片区建立租房台帐,为以后征管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拓宽信息采集渠道,扩大信息量。除税收基本数据外,并与统计、财政、工商、国税、发改委等相关部门的协调,建立信息交换制度,尽可能全面地掌握地区经济和行业经济信息;同时加强重点税源管理,逐步将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税款申报和入库情况、发票使用情况等纳入税收分析数据的范畴。

第二篇:对加强税收数据分析应用的思考关于加强税收数据分析应用工作的思考

摘要。开展税收数据分析应用工作,可以为领导决策和强化征管提供科学依据。在新形势下有效地税收数据分析应用是实现税收征管“科学化、精细化”的关键所在,如何结合税收征管实际来加强税收数据分析应用工作,从而更好地为组织税收收入、加强税收征管、提高纳税服务水平服务,这是我们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税收信息化数据分析应用

近年来,随着应用系统整合力度的加大,数据省级集中步伐的加快,为税收数据分析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载体。各地都在探索开展税收数据分析应用工作,为领导决策和强化征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不过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当前税收数据分析应用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制约了税收数据分析应用的深入开展。在新形势下有效地税收数据分析应用是实现税收征管“科学化、精细化”的关键所在,如何结合税收征管实际来加强税收数据分析应用工作,从而更好地为组织税收收入、加强税收征管、提高纳税服务水平服务,这是我们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

一、目前税收数据分析应用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综合征管软件的推行、主体软件的整合和辅助软件的上线,各地都从基础性工作入手,把数据分析应用与税收管理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征管质量和效率。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数据分析应用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

(一)数据不够全面准确,征管基础不实和税源管理薄弱的问题在一些地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征管基础和税源管理是整个税收征管的基础和核心,是反映税收征管水平的重要方面,也是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税务部门来说,纳入系统管理的纳税户数与实际管户相符,税务登记数据全面完整,申报征收数据真实准确,是确保信息数据全面准确最基本的要求,但在实践工作中要完全达到这一要求是十分困难的。同时,企业的财务数据、相关部门与税收管理密切相关的数据、宏观经济数据等也需要采集和处理,这就对数据采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税收数据分析选题实用性不强。目前一些基层单位的税收数据分析多限于常规分析,专题分析较少,而对本区域经济税收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分析更是少之又少,不能根据一段时间内的工作重点、政策变动、税制改革等影响进行有针对性的税收数据处理分析。还没有完全建立起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税务稽查“四位一体”的良性互动机制,数据信息的深度利用在指导税源管理、税务稽查和领导决策等方面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数据集中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税收信息化进程在开始阶段没有按照“一体化”要求进行建设,各类税收应用软件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接口,后来虽进行了多次整合和集中,但长期形成的分散、独立的信息资源依然存在。这些信息数据分散在各级税务机关、各个应用软件中,数据共享度较低,开展数据分析应用工作难度较大。一些基层单位从纳税人或其他部门采集的一些数据也没有统一的存储标准,造成数据资源的浪费。

(四)从事数据分析应用工作的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目前税务干部的信息技术水平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干部较少,既懂业务又懂技术还具备深度利用数据信息的干部更是寥寥无几,不少干部还没有切实把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运用水平作为强化素质、加强征管的基本要求,这些都制约着税收数据分析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加强税收数据分析应用工作的措施

按照我省国税部门“依法治税、管理强税、人才兴税”的三大战略和“科学化、精细化”的税收征管要求,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实际,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数据分析应用工作,充分发挥数据分析在税收管理、税收执法和纳税服务等方面的反馈、指导和服务作用,提高整体税收征管效能。

(一)加强思想教育,全面提高对数据分析应用工作的认识。要认识到在当今世界信息化浪潮激流澎湃形势下,税务部门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部门,要实现税收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密切关注税收发展的最新动状态,把实施科技兴税放在重要位置,进一步加强税务信息化建设。要认识到信息化条件下税收征管是占有信息、分析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过程,认识到信息化条件下税收征管工作的全部内容决不是数据,但绝对需要加强对数据的分析与应用。要认识到要适应税收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就不仅要能熟练掌握税收政策,而且要利用相关税收软件对所获取的税收管理数据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监控,不断提高信息化应用管理能力。要认识到税收数据分析不单单是就数据而分析数据,要充分发挥其宏观作用,找出以前征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整合管理资源、形成整体合力、强化税源管理,推进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指导征管实践。要认识到税收数据分析的结果不只是通报,要在落实上下功夫,要以数据质量指标评价税收工作水平的高低,实现税收业务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

(二)建立数据仓库,努力实现数据的高度集中。数据仓库是决策支持系统和联机分析应用数据源的结构化数据环境,主要研究和解决从数据库中获取信息的问题。在实现数据省级集中的基础上,加快其他各类数据的省级集中,开发统一的数据接口,将不同的税收应用软件进行整合和集中。整合所有税收业务,集中存储所有业务数据,将分散于不同系统和不同地域的数据进行统一整理,建立起完备的数据仓库。通过各级技术部门,把简单的数据变为可分析应用的信息,并及时提交给相应的管理部门,供管理部门做出提高征管效能的决策。

(三)拓展采集渠道,提高数据采集的完整性。扩大税收征管数据采集面是解决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上级税务机关与下级税务机关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数据分析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必要条件。现在税务机关采集的信息仅是企业纳税申报表所提供的信息,企业微观经济运行的数据几乎无法获取,而这些数据正是税务机关强化征管的重要依据。因此,要努力做好以下几点:一是通过纳税人财务数据管理系统和多元化申报方式的应用,完整准确地采集纳税人的税务登记数据、纳税申报数据,并及时采集纳税人的生产经营信息,采集其申报附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数据,与各信息系统数据一起纳入“一户式”储存;二是要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相关应用系统,减少数据多头采集,达到数据一次采集多面应用,降低数据采集成本和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在全面掌控纳税人的基础信息、涉税信息及生产经营各方面的情况下切实为纳税人和基层人员进行减负;三是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横向联系,从工商部门、地税、海关、金融机构、统计部门以及行业主管部门以及与之相关的第三方等取得企业进、出口货物种类及数量、企业开停业情况、现金流量和资金使用信息、税金入库信息、企业生产经营、物耗、能耗、成本、利润等相关数据,与企业基本资料、申报、纳税数据进行比对,研究企业真实的税源状况。

(四)加强监控考核,严把税收数据质量关。税收数据质量是种类税收应用软件的生命线,也是税收数据分析应用的基础。一是要建立健全数据录、审、调、存、传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严把数据质量关,把数据质量管理与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结合起来,实行过错责任追究。要严把入口、操作和维护“三关”,使所有数据在进入系统时,必须先对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各数据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全面审核。二是要加强对各应用系统的数据质量进行监控。通过执法软件和省局开发的数据质量监控系统定期对进入系统的数据进行分析监控,及时发现错误的、不合逻辑的、可疑的数据,并将分析监控结果及时向各级相关人员进行通报。三是对通报的内容的修改情况实行过程监管。充分利用数据集中优势,对通报的处理情况进行随时监测,规范操作行为。在进行数据整改过程中要统一数据口径和处理流程,确保数据在各环节的一致性,避免造成数据的二次错误和相互冲突。

(五)多方论证评审,提高分析选题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在进行数据分析选题时,要结合本单位管理的实际情况,考虑诸多因素确定税收分析选题范围。在充分参考基层征管实践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总结的经验的情况下,组织专人对选题的科学性和针对性进行充分论证。在认证过程中,引入专家评审制度,由有丰富经验的一线工作人员、管理人员和邀请社会上知名的专家学者共同组成专学组对主题进行评审。为适应经济和税收发展变化需要,分析选题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入手,结合具体工作实际,将税收工作的难点、热点问题优先列入选题范围。通过数据分析,不仅要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税收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同时要指导税源管理工作,提高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的选案准确率,更好的处理所选主题在税收征管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六)加大培训力度,提升税务干部的数据分析应用水平。实现信息化条件下的税收数据分析,人才是关键。充分利用培训教育、继续教育、普通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途径和手段,采取有效制度和措施,建设高素质的税收数据分析人才队伍。要遵循信息化人才的成长规律,打破传统的管人、用人机制,制定信息技术人才的使用和培养政策,建立信息化考核指标体系的绩效考核和能级管理制度。注重引进、培养中、高级层次的人才,加强在职人员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教育和继续教育,注重培养既掌握信息技术又熟悉税收业务的人才,重点提高相关人员的税收数据分析的管理和应用水平,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同时导入专家机制,积极借助外部技术力量来推动和促进税收数据分析机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税收信息化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谭荣华(2)《创新管理重点突破进一步推进我省国税事业的科学发展》作者:许月刚

(3)《数据仓库技术在税务行业的应用》王涛《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太原理工大学朔州市国家税务局

李鑫

第三篇:加强税收分析工作浅探加强税收分析工作浅探

税收分析作为税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税收管理的枢纽中心,对促进税制完善、加强税收征管、科学合理地运用税收杠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然而,由于传统的税收分析工作中存在着诸如分析数据不够准确充分,分析方式不够科学灵活等问题,使税收分析难以达到应有的“参谋”、“智慧”效果,税收分析工作普遍弱化,分析质量不断下滑。为此,笔者主要从地税部门的工作实际出发,试图从强化相关数据间的关联关系分析,科学选择分析方式,提高分析运用质量等方面做一粗浅探讨。

一、当前税收分析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不同类型企业的税收负担情况,从而找到税收管理的薄弱环节,明确主攻方向。微观分析以县局和基层分局为单位,对税负明显偏低的地方,有疑点的企业、存在问题多的行业进行深入分析,发现问题,找出原因,采取切实措施强化管理,堵塞漏洞。第二,加强重点税源户综合信息的分析,以便于专业化税收征管的开展。重点税源户往往是一个层次结构复杂、经营范围广泛、内部运作紧密的系统,其存在的母子公司、关联交易等现象容易造成信息中断和管理漏洞,影响征管质量,因此我们应有计划实行综合性管理,及早取得企业信息,摸清企业底细,了解税源,掌握情况。这些信息主要是:价格信息、融资信息、结算方式信息、资本结构信息等,通过对此类信息分析,可以判断重点税源户纳税遵从程度和有无良好的纳税意识,从而把税收专业化管理定位在以信息为基础,与企业运作相同步的实质性、全方位控管上。第三,税收分析与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相结合。在日常分析中要结合企业进货情况、产品产量、产品成本、销售情况、税收核算、利润等分析内容,综合运用基期对比分析、行业对比分析、指标逻辑关系推断分析等方法,通过同一户企业历年指标水平纵向对比和同一行业指标水平的横向分析,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相关指标的变化原因及税源的发展趋势,存在疑点的及时组织人员进行评估,通过税收分析发现问题,通过纳税评估查找原因,问题严重的要及时移交稽查部门立案查处,堵塞税收征管漏洞,净化纳税环境。

四、重视分析成果,增强税收分析效用

税收分析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加强征管,堵漏增收,要把税收分析作为加强税收收入和税收征管工作的切入点,能及时发现税收经济的新动向,准确的指导税收工作。目前税收分析基本上还只停留在计划进度分析的水平上,税收分析的作用和功能发挥不够。要充分运用分析结果来指导和促进税收征管,确保税收分析与税收征管实现良性互动,建立税收分析跟踪问效制度,把分析结果应用到具体的管理工作之中。对税负比较低的地区以及问题比较多的行业和企业,要及时提出预警,督促整改;对问题比较集中的,要组织力量进行深入排查,发现疑点,一查到底;对一些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的地方,要进行重点稽查。在开展税负分析同时,建立健全台帐,有效掌握企业经营摸清税源底数,广泛调查纳入控管业户经营行为,分析潜在税源,保证税收收入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