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审计调研?
调研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审计调研亦是如此。新常态下如何做好审计调研工作,推进审计工作转型升级,是基层审计机关面临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一、调研选题要具有前瞻性
确定具有前瞻性的审计调研选题,必须根据上级要求和本地工作实际,选择对审计工作有指导作用的选题,才能不断提高审计调研质量,达到出审计成果、促审计工作的目的。当前,基层审计机关调研选题重点应放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围绕重点工作确定选题。要针对审计工作在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不同的工作重点,紧紧围绕组织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绩效审计、大数据联网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精准扶贫审计、政府投资审计等重点工作,主动地选择和探讨一些具有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作为选题方向,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保障审计重点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是围绕热点问题确定选题。要善于抓住领导关注的热点问题,列入年度专题调研计划,立足于高起点,着眼于政策性,开展调研,解剖典型,小中见大,使领导能及时准确掌握经济运行情况、存在问题及应对方略。如确定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影响、民生资金使用中常见问题分析等调研选题。在开展调研时,坚持把注意力集中到发现问题上,特别是带有政策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解决的有效措施和建议,力求做到领导未谋有所思、领导未闻有所知、领导未动有所行、领导未示有所悟,充分发挥审计调研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的重要作用。
三是围绕难点问题确定选题。审计调查研究不仅要总结经验、推广好的工作方法,更重要的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切实提升审计监督的服务层次和服务水平,不断推进审计工作改革创新。因此,在调研中,不仅注重报喜,更要注重报忧。要针对影响审计工作的难点问题开展对策调研,当前,要围绕制约审计工作的全覆盖、信息化建设、技术方法创新、队伍建设、文化建设等问题确定选题,广泛开展调研,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实现审计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调研视角要体现独特性
审计调研视觉的独特性是见解具有独特性的前提。提升审计调查研究的创造性,只有在独特性的视觉、独到性的观察、活跃性的思维进行研究与分析的情况下,才能得出标新立异、影响深远的见解和亮点。因此,搞好审计调查研究视角要体现独特性,务必力求着眼于两个结合。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一是要对接国家治理。国家治理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面临的核心问题。要坚持既有宏观思考、又有微观谋划,把审计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定位和思考,站在国家治理的高度谋划和推进,做到合拍共振。要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从全局和宏观层面进行综合的、以大观小的研究,又对局部和微观现象进行具体的、细枝末节的思考;既从政策的角度进行定性的概括,也要适当采用数学模式等方法进行定量的分析,努力从宏观和微观、全局和局部、纵向和横向、静态和动态、定性和定量等方面的结合上得出全面科学的结论;要研究在贯彻落实国家方针政策中的创新性思维、创新性探索、创造性实践,提升调研层次和质量,扩大其运用范围和水平。如加大对“三去一降一补”、振兴实体经济和深化关键重点领域改革等重点领域的调研,了解政策措施落实“最后一公里”中“梗阻”以及财政资金、扶贫资金、民生资金管理和使用等情况,综合分析,提出解决突出问题和推动长远发展的建议,推动创新发展。
二是要体现民情民意。关注民生、倾听民声、体察民情、顺应民意,是审计调研的最为真切体现。为此,调研中,必须坚持求真、求实、求新,要把改善民生作为审计专题调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既要真诚倾听群众最急切的呼声和愿望,又要真实反映社会各界的意见和要求;既要注重维护大多数人最紧要、最具体的利益,又要密切关注少数人和特殊群体重复提出、意见集中的诉求,努力使审计意见和建议通达民情、揭示民意本质。当前,要重点围绕就业促进、精准扶贫、社会保障、教育助学、医疗卫生、安居工程、生态环境等问题深入调研,建言献策,促成“民生工程”的有序推进和民生改善的更大成效。
三是要符合客观实际。审计调研报告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地反映和分析客观事实,所提的审计意见和建议才会有生命力。要善于寻找各方面各因素间的共同点,只有在问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做文章,在群众接受的认同度和满意度上下功夫,在实践操作的可行度和参与度上求突破,才能力求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呈现针对性、可行性、实效性、建设性四个方面的质量特征,符合客观实际,确保审计调研工作能有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这样,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才能被党委、政府采纳,才能令人信服,才能经受起时间的考验,更好地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