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沟通5大常见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内部审计沟通的常见问题
1.审计主体角度存在的问题
内部审计主体一般是部门、单位内部专职审计人员。从内部审计主体角度看,内部审计沟通常见问题如下:
(1)传统审计观念限制了沟通
内部审计人员认为自己是受领导委托,奉旨办事,也就是有权进行审计,审计对象应该无理由配合,甚至会展现出高高在上的态度,给被审计者造成不好的感受。而在被审计部门眼里,内审人员就只是单纯的来找茬的,对其产生的抵触心理相应而生,双方顺利有效的沟通就成为了难上加难。
内部审计不同于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的独特定位,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技巧的同时主动、积极的进行审计沟通,以及时、正确的获取被审计单位的信息、意见,化解双方矛盾,促进被审计者认真对待审计结果和审计建议,推动审计整改。当下还是有少数内部审计人员停留在传统的审计观念上,认为自己奉命办事,以上位者、“监察员”的自我定位与审计对象交流,执行审计工作过于强硬,也就容易与被审计者产生矛盾甚至是冲突,激起被审计者强烈不满,致使审计取证艰难,审计关系恶化,工作进展困难。
(2)内部审计人员的能力欠缺,妨碍了内部审计中的沟通
内审人员在审计沟通中往往处于主动地位,但是有些内部审计人员其沟通能力有限,导致沟通效果欠佳。例如内审人员因说话没有礼貌,语气嚣张惹怒被审部门领导,领导拒绝配合审计工作导致内审人员无法顺利了解情况,审计人员成为最大输家。
此外,目前不少内部审计人员由于专业、年龄等原因,接受新知识、学习新技能的能力有限,导致在与被审计者沟通时谈论到具体专业业务方面不能作出准确的职业判断;由于未曾学习过心理学相关的专业知识,对沟通中的面部表情或微动作等观察不足,或是个人语言表达能力有限,缺乏有效沟通手段,导致在实际沟通中不能有效的获取审计线索,事半功倍。
2.审计客体角度存在的问题
内部审计对象是指内部审计行为的客体。从审计客体角度,内部审计沟通常见问题如下:
(1)内部审计工作不规范影响审计沟通
目前内部审计工作已有相关明确指引和规范,但仍有不少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未按规定建立适用体系。比如,审计进点会议作为审计双方的初次交锋,不仅利于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作出初步判断,也利于建立良好的业务和人际关系,但存在一些单位取消了审计进点会议。同理,一些必要的审计环节被取消,只会妨碍审计工作的开展,导致审计效率低下,事半功倍。
(2)被审部门不配合致使沟通困难
内部审计具有监督职能与服务职能,监督职能目前得到普遍认可,但对于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目前许多职能部门仍存疑、不理解也不认可,依然认为内部审计只是查错防弊。理论上审计双方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改善经营、完善控制,但在审计过程中的双方短期利益可能并不相同,被审计者因害怕被通报批评或处分,担心问题被查出从而受到領导责备,损害个人或部门利益,往往拒绝提供真实信息或拒绝审计整改,也就导致在审计沟通中,内审人员可能会遭到隐瞒信息、拒绝透露真实情况等现象。
(3)产生分歧时处理不当隔断了内部审计中的沟通
内部审计中审计主体与客体间的利益并非完全一致,尤其在短期利益上,因此双方有矛盾是正常的,但处理不当就会形成人际关系的危机,使沟通环境恶化,审计工作无法继续进行。如争锋相对,僵持不让;拒绝沟通,各执一词等现象均是对矛盾处理不当的结果,这些情况下审计沟通甚至会完全停滞。
二、解决内部审计沟通常见问题的应对措施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内部审计人员是内部审计职责的履行者,身负评价、改善组织风险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的神圣任务。审计人员万不可把这“尚方宝剑”流露于自己的言语中。
良好的沟通能让审计主体与客体获得相互尊重,一个谦和的审计人员无疑会受到被审计对象的敬重。审计工作的开展建立在审计主体与客体的相互支持与配合的基础上,而积极的支持配合源于良好、有效的沟通交流。
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门管理艺术,建立和谐共赢的内部审计的人际关系,才会让审计工作顺风顺水、乘风破浪、成功到达胜利的彼岸,更合适的沟通技巧需要审计人员的共同学习,更多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