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资源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一、引言

海洋不仅是重要的国土资源,而且蕴含着丰富的能源和生物资源,因此对海洋的有效利用关系到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长久以来粗放型经济模式的负面影响,海洋资源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渔业资源逐渐枯竭,海洋矿产资源受到无节制开采,不利于海洋资源的高效率利用,这种经济增长模式也违背了国家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基本方略之一。由此可见国家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和资源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资源环境审计作为政府审计的重要一环,在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利用的监督、鉴证和评价方面具有权威性和独立性。审计署扩展资源环境审计的审计范围,将其扩展到海洋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领域。同时,在2008—2012年的工作发展规划中就已经肯定了资源环境审计的地位,并列为六大重要审计类型,而海洋资源审计作为环境资源审计的分支之一,是政府开展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海洋资源审计能够找出经济发展过程中海洋资源环境保护所存在的问题,明确现有海洋资源环境的优势,为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明确方向。然而海洋资源审计现有问题和优势有待深入研究,审计结构有待健全,其在海洋经济建设中的导向作用有待加强,因此研究海洋资源审计对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与实践动态

早期学术界对海洋资源审计的研究散见于资源审计的研究中,将海洋资源审计看作是对政府、企业等单位海洋资源管理系统及行为的评价工具,通过审计对政策、行为进行系统性评价,确定是否达到法律和政策目标的要求[1]。随着海洋资源理论的不断发展,不同学者从不同方面对海洋资源审计进行了研究。关于海洋资源审计内容,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从审计业务类型的角度出发,认为海洋资源审计包括海洋资源财务审计、海洋资源合规审计和海洋资源绩效审计[2-5]。二是将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具体到海洋资源审计,主要包括海洋资源重大决策事项、海洋资源管理情况、海洋资源法规政策执行情况、海洋资源资金管理情况和海洋资源资产负债表[5-11]。上述两种观点虽然表述方式不同,但实质相同,即按海洋资源审计内容确定自然资源审计各方面的内容,基本上都归类到绩效审计、财务审计和合规审计。关于海洋资源审计的评价指标,不同学者在国际审计组织(2001)所提出的海洋资源审计准则体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研究。马仁锋等[12]构建了包括“港口数量、省重点海水增养区养殖面积、沿海星级饭店数量及出租率”等指标在内的海洋资源审计评价指标体系。barringtonetal.[13]归纳整理了海洋资源绩效审计的内容,认为审计内容应包括与水资源保护有关的理念、科技能力等有水资源利用保护有关的行为。vilanova和filho[14]构建了以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主要指标的海洋资源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张宏亮等[15]采用军令状式打分法、期初比较打分法建立了包括“海域面积、海洋水质达标率”等在内的海洋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夏丛芳等[16]基于平衡计分卡构建了海洋资源审计的定性和定量指标。陈波[17]认为海洋资源离任审计指标体系应结合自然资源和人工资源、初始指标和次生指标,同时构建了包括“海域面积、岸线系数、海水养殖面积、盐田面积”等指标在内的海洋资源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商思争等[18]采用海洋资源资产负债表的评价方法建立了包括“自然岸线、海水增养区、鱼类总量、海洋油气区”等指标的体系。综上所述,研究海洋资源审计的理论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等相关问题的文献相对较多,理论界对海洋资源审计的研究呈现多元化态势,对本文的研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但由于缺乏对海洋资源审计的细致研究,对海洋资源审计的研究普遍被包含于资源审计的研究中,海洋资源审计评价体系尚未取得较为公认的研究成果。目前尚缺在特定的审计目标下对海洋资源审计评价指标的系统性研究,尤其缺少对海洋资源审计结果的衡量与呈报。海洋资源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准确评价中国海洋资源的利用状况,揭示我国海洋资源当前的利用问题,丰富海洋资源审计的研究内容,系统性地完善海洋资源审计的评价理论体系,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展开深入研究。

三、理论模型和指标体系

(一)理论模型。psr模型最早由加拿大统计学家提出,后经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的完善,将其运用于资源审计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指标选取,并融合责任审计进行绩效评估。安家鹏等[19]、房巧玲和李登辉[20]也以psr模型研究资源环境离任审计评价指标,可见已有学者在资源审计评价指标选取的过程中运用了psr模型。基于海洋资源审计的发展和其评价指标尚未建立的现实,reed[21]在海洋资源审计中采用psr模型,通过对比分析区域内海洋资源的状态与其承载的压力,衡量资源是否被过度开发利用。psr模型的原理是人类以各种方式向资源环境索取生存发展需要的资源,减少资源储量,改变环境质量,受到改变的资源环境反过来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推动人类针对资源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意识上和行为上的改变,二者不断相互影响,形成了“压力(p)———状态(s)———响应(r)”的作用关系。压力是指资源环境所需背负的人类利用资源环境进行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的需求,包括物质消费、资源消耗和经济、社会活动中对资源环境的破坏行为;状态是指一定时间内资源数量和环境状态的情况,包括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现状;响应是指社会针对资源环境的变动做出响应,通过一系列行为预防、阻止、减轻资源环境受到人类活动的不利影响,同时对资源环境变化的后果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补救。三者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作用,具体表现为:环境污染的减少和资源的高效利用可以使资源环境的压力降低,同时环境污染的治理、生态的保护使响应增加,最终改善资源环境的状态;相反,环境污染的增加和资源的低效利用使资源环境的压力上升,此时环境污染治理不力、生态保护不全面会使响应下降,从而使资源环境的状态恶化。因此,建立基于psr模型的海洋资源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明确海洋资源保护治理和利用管理的结果(s)和影响因素(p和r)间相互作用的逻辑关系。压力、响应和状态分明是事前指标、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政府通过战略规划、政策导向等对海洋资源进行调节,随后通过海洋资源的反馈对海洋资源进行保护、利用和治理,最后形成了海洋资源的最终状态。psr模型从三个维度出发,反映互动关系,系统性地完善海洋资源审计的评价理论体系,拓宽海洋资源审计开展模式,从不同维度对海洋资源利用管理情况和影响因素做出量化的评价。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二)指标权重

1.层次分析结构的建立根据前文内容可知已将海洋资源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和指标层(如表1)

2.构造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并得出权重。海洋资源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确定后需要专家评判每个评价指标在体系中的重要性程度。因此向实务界和高校共计8名专家发放调查问卷,填写指标的重要性程度比较情况,对同一层次的评价指标以重要性为标准两两比较,建立判断矩阵。采用1—9标度法量化两个指标间重要程度的比较,显示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收集汇总8名专家对指标重要性程度的判断成果并进行加权平均。用ahp软件,对目标层矩阵进行单层次排列,检验一致性。经检验λmax=3.05,偏离一致性指标ci=0.02486,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0.58,随机一致性比率cr=ciri=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