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来账的审计技巧[范文模版]

往来账项审计主要包括对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和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预收账款的审计。在审计中经常会遇到往来账的问题,因为往来账既与收入、成本有关,又与潜盈、潜亏相连,同时往来账中也隐藏有各类管理问题。因此,搞好往来账审计对于厘清债权债务,摸清企业家底,保护企业资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往来账管理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一)领导不重视

有些单位的领导尤其是财务领导对往来账的管理不够重视,财务部门既没有往来账的工作程序,又没有往来账的岗位职责,更没有往来账的奖惩制度。由于领导不重视,该决策的时候不决策,该审批的时候不审批,该检查的时候不检查,从而影响了往来账的正常核算工作。在他们看来,往来账很普遍,哪个单位都不少,对账不对账都无关紧要,反正一时半会结不清。经办人员及会计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结果导致账龄越来越长,谁欠谁的说不清楚,最终成为呆账,给单位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二)核对不及时

往来账要管理好,就得及时进行核对,每个单位根据业务量的大小,应按月份、季度、半年度、年度定期进行对账,如发现问题应及时沟通,查找原因,保证双方账目余额一致。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现有些单位平时不对账,或者很少对账,有的到年底才对一次账,更有甚者到年底因为单据不齐、急于结账而草草了事,往来账的余额为逐年滚动而成,越滚越对不清,结果等查账的时候因对不上账而不能取得函证,延迟了查账的进度,给单位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三)方法不合理

往来账在核对时,要将涉及到一个往来客户的所有科目放在一起,经过相互抵销和对冲以后的余额,确定为最终应付或应收对应客户的金额。但在实际对账时,因受会计工作水平和工作习惯的影响,有的会计对同一个往来客户,既设有应收、预收账户,还设有应付、预付账户,甚至还有借款等多个账户,可在对账时,往往只给对方提供应收类账户的数据,对应付及借款类账户的数据很少甚至从不提及,从而导致双方在对账时经常“捉迷藏”,加大了对账的难度。而且,经过若干年后,这些账户还未对冲,使每个账户都有余额,结果到查账的时候每个账户都要求提供函证,这才感觉不便,可是为时已晚。

(四)收入、成本挂账

1.利用“应收账款”账户虚列收入。一些经济效益不好的企业,领导为了表现政绩,就通过虚开发票、虚假工程结算等手段虚增利润,以完成经营考核指标。

2.利用“预收账款”、“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等账户隐藏收入。效益较好的企业,为了少交税,或平衡收支,或为下一年度留“口袋”,把收入挂在“预收账款”或“应付账款”里,不做收入处理,人为调减利润。

3.利用“预付账款”、“待摊费用”等账户将成本费用挂账。一些效益不好的企业,在完不成经营指标时,将生产成本不进行账务处理,而挂入“预付账款”、“待摊费用”等账户,人为调增利润,为上级考核、提拔、任用等捞取政绩。

4.一些效益较好的企业,利用“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等账户虚列费用,加大成本,人为调减利润

5.以上各种情况的组合。如为了调增利润同时调增收入、调减成本,或为了调减利润同时调减收入、调增成本等。

(五)潜盈、潜亏挂账

1.有的单位应付款项挂账多年,且明细科目不符合会计核算的要求,款项付不出去,形成潜盈。如其他应付款-教育培训费、借聘费或劳务费等。

2.有的单位提供商品、劳务等形成的债权,在已明知债务人破产、撤销等情况下,不对账务进行处理,形成潜亏挂账

3.有的单位的预付工程款、材料款等,现实情况已经证明收回的可能性很小,也不进行账务处理,形成潜亏挂账

4.一些经济效益好的单位,利用应付款项账户来回冲账、调账,且调账依据不充分,其目的是人为调节利润

(六)核算、管理方面的问题

1.单方调增或调减往来账项,使横向单位之间(兄弟单位)或纵向单位之间(上下级单位)往来对不上账,形成债权或债务不实

2.将罚没款、捐赠、其他额外收入截留,挂入往来账户,形成账内“小金库”

3.在没有购销合同或结算资料不齐全的情况下,盲目付款,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

4.通常情况下,应收款项余额应在借方,应付款项余额应在贷方,但有些被审单位往来账借贷方余额与正常规律有悖,不能真实反映资产负债

5.有些单位将上级拨款或上级拨入资金挂入其他应付款,不能真实反映权益

二、往来账管理的对策

(一)从思想上要重视往来账的核对

往来账涉及到一个单位债权债务关系的大小,往来账管理得好,该收的钱就能收回来,该付的钱也能延迟支付,这样才能有效利用资金,减少坏账,保证财产物资不受损失。一是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该决策的时候要准确决策,该审批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审批,保证往来账的及时、顺利核算二是相关的会计人员要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准确核算,及时对账,发扬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精神,做一名合格的往来账会计;所示领导干部、尤其是财务领导要经常督促检查往来账管理的各个环节,发现矛盾及时调解,出现问题及时解决,将不利于往来账核算的一切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样,只要会计负责,领导尽职,思想统一,核算往来账时才会没有后顾之忧,核对起来也才会易如反掌。

(二)从制度上要完善往来账的管理

往来账的产生涉及采购、销售、管理等各个环节,因此影响往来账核算的因素比较多,往来账的核算难度也比较大。一要选择认真负责、爱岗敬业、业务熟练、善于协调并能执行财务制度的会计人员,以保证往来账核算和核对工作的顺利进行二要制定往来账的工作程序,明确往来账责任人,设定制单、审核、记账、对账各环节的方法,规定定期对账时间,检查对账结果三要明确往来账的岗位职责,往来账会计要负责审核往来账的原始单据和会计科目,准确登记账簿,及时核对账目,协调财务、采购、销售、管理等各个环节上的账务关系,保证往来账的及时、准确、顺利核算四要制定往来账的奖惩制度,检查各个环节的工作情况,对表现好的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对出现问题、甚至违反财务制度的要给予批评和惩罚。只有有了合格的会计、完善的工作程序、明确的岗位职责和有效的奖惩制度,对往来账的管理才会高效顺利地进行。

(三)从各往来账的各个二级科目名称上判断往来账科目核算的正确性,推断对往来账审计的重点领域

根据往来账会计科目核算的性质,所有往来账的明细科目都有明确的核算对象,也就是说,会计科目反映的内容与其名称应该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核算对象应该有确指,否则就属于审计的重点领域。如:往来科目的明细科目中出现“其它”、“暂挂款”、“暂收(付)款”、“其它科目转来”、“欠款”、“特定款”等没有明确特指的对象;一级往来科目的明细科目中出现若干同一单位或个人挂账;明细账的挂账科目性质与一级往来账的核算内容极不相符等。若被审单位往来账中出现以上这些经济事项,应该在审计时予以充分关注。

(四)特别注意长期不发生增减借贷变化的呆滞往来账项和偶发性大额往来账项

不同的往来账明细科目都有明确且唯一的经济对象,内容上反映与此对象之间经常性的、相对固定的经济活动。只发生了一笔或很少几笔业务后就长期挂账的客户,就可能存在信用危机,其在往来明细科目中的反映自然就应成为审计重点。值得重点关注的是它的形成、变化有可能带有违规、违法性质,也有可能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如隐瞒收入、少摊成本费用、出租出借银行账户、私分侵吞公款、巨额坏账、账外资金体外循环等。

(五)符合性测试与实质性测试并重,减轻对往来账项函证的期望值

与其他会计科目审计手法不同,往来账科目的审计对符合性测试有较强的依赖性,即使是在实质性测试时也必须使用符合性测试。由于往来类科目的发生额大多与流动性最好的现金有关,经济活动中大量的资金收付过程大多是往来账项增减变动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好了往来账项也就管好了企业的现金流入和流出。因此,一个管理成熟的企业通常都会制定较为完善的资金审批制度和资金回笼制度,而这些制度就是对往来账内控审计的重要依据之一。与这些主要的资金管理制度相配套,还有一些辅助的资金管理制度,如差旅费报销制度、备用金使用制度、物资采购制度、实物资产报废回收制度等,也都与往来科目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在对相关的往来账项进行实质性审计时都应对照这些制度进行符合性测试。往来账的发生符合相应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是往来账项形成合理的最起码要求。

(六)对于有些往来账的明细科目可以采取适当的简化程序,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通常,挂在“其他应付款”科目中的住房公积金、社会统筹养老金、社会统筹补充养老金、社会统筹医疗保险金及有些不在“应交税金”科目中核算的税款、国家行政部门的罚没款等,挂在“其他应收款”科目中的税款保证金、税票押金、法院的质押款物及向土地部门的土地出让金等,这些款项都有其特定的用途,而且受有关权威部门的检查和认定。因此,对这类明细科目在实质性审计时,可适当简化。

2.挂在“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科目中的明细科目,大多是企业的主要供销对象。若企业与这些主要对象的往来账项,发生均匀、经常、大量,账面记录清晰,且持续时间较长、余额滚存结转,则也可以适当简化有关实质性审计程序。因为这类交易属良性往来,信用有保证,不过,关联交易除外。

3.对于挂在“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中的临时性暂收暂付款,因其金额小,发生笔数少,且挂账对象明确,可适当简化有关实质性审计程序。但是,明细科目若挂有外单位人名时,仍应进行重点审计。

4.“预收账款”及“预付账款”等科目的发生额与“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科目的明细科目有结转关系的,说明相关经济业务的发生有较强的说服力,可将其并入“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对应科目中进行审计,无须再对这些科目进行重点检查

(七)关注内容不太正常的往来明细科目

往来账的会计核算,一般都有一些固定的规律性内容。如。(1)主要商品和劳务的交易通常在应收应付账款和预收预付账款中进行核算,反映的内容具有金额大、发生频繁、手续多、外部单位提供原始单据的特点;(2)零星的暂收暂付款通常在其他应收应付款中进行核算,反映的内容具有金额小、内容单

一、孤立发生情况多、手续少、内部单位提供原始单据的特点;(3)应收应付账款和预收预付账款科目的业务性质对原始凭证的要求极为严格,即涉及到企业内部的有关规定,又要符合外部各个部门的硬性要求,如增值税发票、运输发票等,而其他应收应付款科目的内容主要与内部的管理制度有关;(4)通常债权性质的往来账科目余额在借方而债务性质的往来账科目余额在贷方。各往来科目的有关账面内容若出现与上述常规作法相悖的情况,在对其审计时应适当予以关注。

三、往来账的审计查证方法

(一)预付账款的审查

预付账款的审计中应当关注有关的购货合同是否真实、合法,对方单位是否真实存在,以确定企业是否存在虚列预付账款或隐瞒收入等问题。曾经做过的审计案例中有一个案例是通过预付账款发现了问题,一个大型的建筑企业为了提高自己的建筑资质,需要增资,按照审计准则,增资之前要对企业的上期出资的到位、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在对其进行审计前,我们查阅了该公司几年来的报表数据,并详细地询问该单位的主要经营项目、收入、利润等概况,从报表上看预付账款科目每年的余额都较大,建筑企业虽然有些工程款需要预付,但结合该公司每年的工程结算情况分析该项科目余额异常,于是抽查了首次出资时的大量预付账款的凭证和资金的收付凭证,发现在出资的当月,货币资金数额很大,其后逐渐减少,同时预付账款逐步增大,预付账款后附一些施工合同大部分比较简易,同时大部分都是个人和该公司签订的合同,且在后期几年几家单位和个人的预付账款都变化不大,由此判断出该单位抽逃注册资本的数额,在将几家异常的单位和个人的预付账款整理后,我们要求去这些单位和个人处询证,但企业却提供不出详细地地址,最后企业的财务人员承认预付账款的抽逃资金部分。

(二)应收账款的审查

1、了解并测试被审单位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应收账款的控制测试主要围绕应收账款的不相容职务分离、正确的授权审批、充分的凭证和记录、定期寄送对账单以及内部核查等来实施。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应重点关注如下几个方面的控制测试及评价:(1)应收账款的记录是否以经销售部门核准的销售发票和发运凭证为依据;(2)企业是否根据应收账款明细账的余额定期编制客户对账单并与客户对账,编表与记录、调整应收账款的不相容职务是否得到了分离;(3)应收账款的总账和明细账户登记是否由不同的人员根据汇总的记账凭证和各种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分别登记,应收账款总账和明细账户的余额是否由独立于记录应收账款的其他人员定期核查;(4)测试企业的信用部门是否定期编制应收账款分析表并标出虚列的应收账款或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5)测试企业对于账龄较长的客户的应收账款是否指定专人进行催收以保证债权得以收回,应收账款的各种贷项调整(包括坏账冲销、折扣与折让的给予)是否经过专人授权审批;(6)测试企业是否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

2、有选择地对应收账款进行函证。注册会计师应亲自进行函证的寄发以保证寄发过程中出现的舞弊风险,在确定函证范围时,应对总体以一定的形式分层,以便对应收账款金额的主体部分进行函证。一般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应选择以下项目作为函证对象,大额或账龄较长的项目;与债务人发生纠纷的项目;关联方项目;交易频繁但期末余额较小甚至为零的项目;非正常项目。

(三)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的审查

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大部分为非主营业务形成的往来账,其中大部为个人往来,有些审计人员对此往往容易忽略其重要性而减少抽查平整的样本,致使在其中的问题也被忽略。对于其他应收款的审计应关注企业的对其他应收款的审计中应当关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另外是否建立了定期清理的制度,是否执行。同时还应注意调查对方单位是否真实存在,如果是押金,应调查对方单位是否以将押金退回,如果已经退回,单位就有可能存在私设“小金库”的现象,应当仔细深入地调查。另外还应当关注企业是否有长期挂账的单位借款,对方单位是否真实存在,应询问有关人员,查清原因,从而进一步搞清企业是否存在舞弊行为。在此仅谈一例关于其他应付款的审计案例。在接受一个上级主管部门委托后对其下属的单位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其中一家下属单位为大型的兼住宿、餐饮、娱乐于一体的酒店,在审计其往来账时发现该单位其他应付款数额变动较大,且在审计基准日其金额也很大,于是增加抽查该科目的凭证数量,在抽查中我们发现有很多不正规的自制原始收据,有的收据摘要里注明是押金,但起数额却很大,且有部分科目的数额在有规律的增加,根据审计经验。初步判断为账外收入,在把判断异常的凭证整理出来之后,该企业的财务负责人承认这部分异常的数额为该单位出租房屋收入。

(四)收入、成本挂账常见问题的查证方法

1.“逆查法”。充分利用会计报表,通过对报表、总账与明细账及相关资料的核对,发现问题。我们在某实业公司审计时,通过对资产负债表中应收、应付项目年初与年末余额的对比,发现预收账款数额变化较大。据此,我们对基层单位报表进行了汇总分析,发现产生变化的原因在其下属的工程公司。又通过对投资计划、工程合同及已完工部分的资料计算分析,查出预收工程款3000万元,按完工百分比法应在当年确认收入,而该单位却在预收账款中核算。

2.从往来账当年发生情况入手。重点查阅金额大且具有代表性的凭证,发现疑点再查阅核算内容,追查预收或应付款中收入挂账的问题。在某工业公司审计时发现,2001年转2002年“预收账款—氧气票”贷方余额94万元。带着疑问我们审查了该明细账中金额较大的几笔凭证,发现该单位收到用户购货款时,发给用户氧气票,账务处理为借“货币资金”贷“预收账款”,待用户拿氧气票来领货时才确认收入。预收账款年末余额为收款尚未付货金额,即未确认的收入。2002年该单位改变了核算方法,即收到购货款不论是否发货均确认收入。这样,2001年转至2002年的预收账款余额应确认为收入。

3.对相互之间提供商品或劳务的单位,通过往来挂账的横向比较,可以发现少计收入、少计成本或虚增收入的问题。如某供暖单位2002年末“应收账款”挂应收某多种经营单位供热费290万元。通过核对,多种经营单位没有挂账。经分析,可能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多种经营单位少计成本,一是供暖单位虚增收入。为落实清楚,我们认真核对了供暖单位的损益,发现该单位效益较好,赊销情况不多,没有必要虚增收入。依此判断,应该是多种经营单位少进成本。

(五)潜盈、潜亏挂账常见问题的查证方法

1.应收、应付款项当年挂账金额较大的,应结合明细账摘要,认真分析,发现疑点,确定问题。在某公司审计时发现,该单位往来账金额很大,其应收、应付都在亿元以上。翻阅往来明细账时,对年末新挂账的“应收账款—某建材公司”1776万元产生了疑问,经调阅凭证,详细分析,并找会计人员了解情况,得知该工程核减额较大,预付款已超过工程审定造价,收回相当困难。所以,年末该公司只好将多付的工程款挂账。

2.应收款项在企业流动资产中的比例过大,说明与其相关的企业大量占用该企业流动资金。这既不利于企业资金周转,也不利于企业正常生产,尤其三年以上的应收款项不能得到及时签认,坏账的可能性就很大。这样就应该对金额大、账龄长的应收款项详查、细查。如有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为了扩大销售盲目采用赊销策略去挤占市场,只注重账面收入,忽视了大量被客户拖欠占用的流动资金能否收回的问题,而且大量赊销收入直接列入经营成果,企业为此需缴纳增值税,使企业动用有限的流动资金垫付未实现的利税。这种既不考虑赊账资金的时间价值,也不估计应收账款可能带来的机会成本,不加选择地扩大商业信用,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和潜在的经营风险。

3.认真分析往来账户与有关科目之间的大额结转,对结转依据不充分的,应查阅当年发生业务,查清事实。某公司是某集团的盈利大户,在查看某公司往来明细账时,发现“其他应付款-上交利润”科目2002年末余额为284万元。为了理清形成原因,我们仔细核查了2002年以前年度的有关科目的结转,发现该余额是由2000年末利润分配余额转入,通过核实,该单位承认为利润挂账。

(六)核算、管理等常见问题的查证方法

1.通过上下级单位之间的往来账余额核对,尤其是连续几年都相差相同数额且金额较大的,一定要在两家分别认真核实,找到突破口。我们在某公司审计时,通过对该公司与其下属化工厂应收、应付款项的核对发现,2001年、2002年的余额都相差1403万元,经向会计人员了解后才知道,化工厂在2001年以前,将欠该公司的流动资金借款中的1403万元单方转做实收资本处理,致使化工厂债务不实。

2.往来账审计中,对以前年度挂账,当年大额支付货币资金的情况,应予特别关注。首先看挂账依据是否充分,再看付款凭证附件中,核算资料是否齐全,从中发现问题。我们在某多种经营单位审计中发现,2001—2002年对外付款金额较大,且多为以前年度挂账,所以查账时把重点放在付款上,查出两年无合同付款金额共计3479.91万元。合同是购销活动发生质量问题时,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的有效手段,无合同付款存在极大的经营风险。

3.往来账审计中,如果发现有关科目余额与正常情况不一样,应仔细核对当年的业务,如果当年借贷方发生额并没有导致负数金额产生,就应仔细审计上一年的经济业务,从往来疑点入手,追根朔源,一查到底,就会发现问题的症结。在某公司审计时,查其2001年的往来明细账,发现“其他应付款—某单位”年末为借方余额330.50元,有悖常规。因此,我们调阅档案资料,一直查到1996年,发现1996年末余额与1997年初余额对不上。通过了解得知,1996年还有一套账并过来,两套账合并后,该科目为借方余额330.50元。到此,查出该单位1996年以前存在两套账的问题。

往来账的审计对整个审计工作非常重要,工作量也非常大,但由于上述几方面的问题,我们应当加强对往来账的审查力度,特别注意长期不发生增减变化的呆滞往来账项和偶发性大额往来账项,重点关注它的形成、变化有可能带有的违规、违法性质,也有可能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如隐瞒收入、少摊销成本费用、侵吞公款、巨额坏账、账外资金等,在审计中对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相结合,深入细致地开展审计工作,这样才能发现问题,更好地完成审计任务。

第二篇:往来对账技巧往来账对账技巧

与往来单位核对账项,主要是针对会计单位的债权债务与相关单位进行核对,验证双方记录是否相符。财务人员掌握对账技巧,便可以提高对账工作的效率。技巧一:往来账自查

在与对方单位核对余额之前,应将全部经济业务入账并结出余额,然后进行往来账自查:

1.审查往来账余额的大小及方向,看是否有不正常的余额和方向,如出现异常情况,应重点审查相应的明细账

2.审查明细账时,应当逐笔浏览该账户借贷方有无不正常的发生额,有无异常摘要。如果存在异常的发生额或着摘要等,应审查相应的记账凭证及原始凭证,以确定往来账无错记金额等错误发生。

3.逐笔审查期初至期末业务的记账凭证及原始凭证,并记录日期、金额、发票编号等,以备在与对方单位对账时使用

技巧二:余额核对

在往来账自查无误的基础上,与对方单位进行余额核对。如果双方余额一致,则表明双方的业务记录无误。如果双方余额不一致,则要计算两者差额,并对差额的方向和大小进行分析:查看是否有与差额相同金额的业务发生;判断是否存在未达账项,是否需编制“余额调节表”进行调节;查看是否有与差额的二分之一相同金额的业务发生,判断是否账户方向记错业务。

双方期末余额不一致时,还可分段核对余额,也就是按月度或者季度核对余额。如果期中某一时点的余额一致,则可以判断该时点之前的业务记录无误,只需核对该时点之后的账目。

技巧三:发生额核对

造成双方余额不一致的原因有很多,如果通过分析差额无法确定双方余额不一致的原因时节,则需进行发生额核对。核对发生额,有以下两种方法:

1.核对双方的业务发生额,可不按时间顺序逐笔核对,而是分别核对借方发生额或者贷方发生额

2.核对单位往来账中的借方发生额或者贷方发生额,找出借方发生额或者贷方发生额对应的业务。若此类业务对余额不产生影响,则问题可能存在与没有借贷对应关系的业务中。如此可缩小详细核对的范围,从而减少对账工作量。

第三篇:往来账与审计经验往来账与审计经验

实际审计工作中,有些审计人员对往来账的审计重视不够。主要原因是往来账项的许多经济业务并不直接地表现为收入、成本、利润等敏感指标,而且往来账内容多、项目杂、发生频繁,取证困难,易造成有些审计人员往往采用偷懒的方法,或回避往来账的检查,或用小样本抽样的方法泛泛地审计往来账项。如何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对往来账项审计的效率,是完成审计工作的重要一环。因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审计体会,谈谈往来账的一些审计技巧和方法,以兹与同仁共勉。

从各往来账的各个二级科目名称上判断往来账科目核算的正确性,推断对往来账审计的重点领域。

根据往来账会计科目核算的性质,所有往来账的明细科目都有明确的核算对象,也就是说,会计科目反映的内容与其名称应该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核算对象应该有确指,否则就属于审计的重点领域。如:往来科目的明细科目中出现“其它”、“暂挂款”、“暂收(付)款”、“其它科目转来”、“欠款”、“特定款”等没有明确特指的对象;一级往来科目的明细科目中出现若干同一单位或个人挂账;明细账的挂账科目性质与一级往来账的核算内容极不相符等。若被审单位往来账中出现以上这些经济事项,应该在审计时予以充分关注。

特别注意长期不发生增减借贷变化的呆滞往来账项和偶发性的大额往来账项。

不同的往来账明细科目都有明确且唯一的经济对象,内容上反映与此对象之间经常性的、相对固定的经济活动。只发生了一笔或很少几笔业务后就长期挂账的客户,就可能存在信用危机,其在往来明细科目中的反映自然就应成为审计重点。值得重点关注的是它的形成、变化有可能带有违规、违法性质,也有可能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如隐瞒收入、少摊成本费用、出租出借银行账户、私分侵吞公款、巨额坏账、账外资金体外循环等。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7.严格按税法规定确认收入和损失,并制定企业往来账款账务处理规则

对“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等科目账龄3年以上不能收回或未能支付的款项,应严格按国家税务总局《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规定确认收入或税前扣除,并建议制定通俗且易操作的往来账款账务处理规则,最大限度地防止利用往来账户推迟体现销售或逃避纳税行为。

通过对以上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管理问题分析,我们发现每一项管理的背后都隐藏着纳税的风险,如果我们稍不注意,就有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纳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