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跟踪审计管理的办法
一、跟踪审计的含义、特点
(一)跟踪审计的含义。跟踪审计是审计机关对特定事项、特殊资金和物质审计采取提前介入、全过程跟踪,以预防性和建设性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全新的审计监督模式。跟踪审计发挥了审计的“免疫系统”作用,是审计机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二)跟踪审计的特征。一是跟踪审计的全过程具有复杂性。它要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跟踪审计中必须合理确定审计的项目和重点,创新审计组织模式和审计方法,严格控制审计风险。
二是跟踪审计的时间具有持续性。审计机关克服传统审计滞后性的局限,将关口前移,在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持续对某个专项资金或某项政策进行动态审计,是跟踪审计持续性的具体表现。通过对相同或相类似审计项目的多次审计,在促使被审计单位持续整改的基础上,审计目标层层递进,促进制度更加完善,管理更加规范,使跟踪审计的作用大大提升。
三是跟踪审计的目的具有预防性和建设性。它要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紧紧围绕审计目标,及时提出审计建议,促进被审计单位边审边改。
四是跟踪审计的模式具有全新性。它要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加强对跟踪审计内在规模地把握,对跟踪审计的经验、做法和教训及时进行归纳、总结。
五是跟踪审计在响应时间上具有时效性。时效性是跟踪审计的第一要素。对政府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只有在第一时间跟进,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并立即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跟踪审计才有意义。
六是跟踪审计在内容上具有针对性。针对性是以专业的眼光,有选择地关注,突出重点,而不是面面俱到。跟踪审计的针对性主要体现在项目的选择上,注意针对经济形势变化的趋势、针对各级党委政府关注的问题、矛盾漏洞较大的问题、可能发生的风险确立跟踪审计项目,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建议。
二、跟踪审计的发展趋势
一是跟踪审计工作法律保障制度化。目前由于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法规和政策文件基本是空白,也很不完善,审计工作只能依据政府的指令和要求去做,审计结论和意见的执行缺乏强制性。
二是跟踪审计工作操作程序规范化。目前虽然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对跟踪审计进行了大胆实践,形成了一套跟踪审计实践的操作思路,但还未从审计理论上加以总结和提升,还未建立一套相关的跟踪审计的规章制度,没有系统地上升到审计规范制度。跟踪审计的范围、内容、程序、审计取证、审计报告等都缺乏统一规范,导致跟踪审计工作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不能确保审计质量。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五)创新具体形式,提高跟踪审计的针对性。根据资金运行和项目建设周期,开展阶段性跟踪审计,
以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针对资金运行和项目建设的重点环节进行跟踪审计,节省人力物力,保障审计效果;对特殊审计项目开展同步跟踪审计,充分掌握资金运用和项目建设情况,最大限度获得成果;对同期同类、同一行业或系统的建设项目开展批量跟踪审计或行业、系统跟踪审计,以扩大审计成效。
(六)知识结构调整及更新,培训复合型人才和聘用专业人才相结合。由于跟踪审计是对项目全方位进行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对各环节均要有所了解,需要对审计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调整知识结构和更新观念,培训复合型人才。针对特定的行业和专业,要在审计组中配备专业人才,并实施专家咨询制度